如果給當代青年整本詞彙表,遊戲貢獻的單詞得佔一多半|100 個生活大問題

如果给当代青年整本词汇表,游戏贡献的单词得占一多半|100 个生活大问题

《大明宮詞》演到第四集,武后臨朝,群臣激憤,老臣上官儀和大太監王伏勝當面上書陳情,要求高宗廢后,結果被有備而來的武則天一套以退為進、各個擊破的組合拳打個慘敗。此時如果你是在 B 站重溫這部 2000 年的爆款電視劇,且沒關彈幕,會發現大夥關於劇情的討論是這樣的:

  • “尷尬了,豬隊友反送人頭”;
  • “以為來個王者,沒想到只是青銅”;
  • “明明是全 N/R 的陣容,偏偏要去打 SSR 的結界”;
  • “武則天一套傷害帶走團滅,GG”;

……

就算沒玩過陰陽師王者榮耀,結合劇情和在社交網絡上了解到的相關知識點,看到這樣的類比大概也能會心一笑。

類似的用遊戲梗來討論劇情發展的例子還能舉出好多,像是在因為經費太高被 Netflix 砍掉的高能劇集《超感獵殺》(Sense 8)裡,每當一位擁有通感的角色顯露自己的技能時都會有人評論感慨,“啊奶媽有了!牧師有了!刺客有了!射手也有了!……可以開團打 boss 了”。

還有 B 站高分國產抗日劇《紅色》中,女主每次發動小鬼當家技能設計殺死日本人之前,都會去死於日本人之手的父母墓前祭拜,彈幕對此提出的解釋是“開大前又來存檔了”——簡直是在情在理,存檔點可不就是一塊石碑的樣子嗎!

一代人有一代人彼此心領神會和慣用的說法,經歷過文革的人會下意識地使用類似“打倒”“消滅”“牛鬼蛇神”一類的大字報革命語言;計劃經濟時代過來的長輩會把公司說成是單位或者公家,把辭職說成是下崗;而互聯網 1.0 時代的論壇和聊天室裡,早期的網友們互相交流用的是“斑竹、偶、蝦米、醬紫”。

《寫作這門手藝》的作者約翰·邁克菲提出,這些可能帶有年代感的詞需要擁有共同的參照系才能看懂,尤其在用作比喻時,也許只有跟你成長在同一時代,觀看同樣的書籍和電影的人才能理解你在說什麼。他的同事,也是普林斯頓大學的寫作授課老師的弗蘭克·布魯尼則管它們叫“集體詞彙”。

在政治對日常生活影響較為顯著的時候,自上而下的官方語言,或者相關的政治評論會成為集體詞彙的主要來源。比如前面提到革命語言,近一點的還比如在英國脫歐和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的 2016 年,牛津詞典、韋氏詞典、柯林斯詞典等都觀察到相關詞彙(Brexit、post-truth)的使用頻率陡增,並且不約而同地評選出了政治色彩濃厚的年度詞。

除開政治,一代人集體詞彙通常還來自人們日常消費的文化(廣義的文化,也包括娛樂)產品。在約翰·邁克菲的年代它們主要是報紙、書籍和電影,到這一屆的年輕人,可能還要加上動漫(吐槽、腦補),綜藝(diss、真香),偶像文化(愛豆、打 call),直播(安排一下),彈幕(高能預警),社交網絡(點贊、尬聊),當然還有遊戲。

如果给当代青年整本词汇表,游戏贡献的单词得占一多半|100 个生活大问题

遊戲產業在最近十年內經歷了爆發式的增長,玩遊戲的人越來越多,對遊戲的投入也越來越多。據遊戲領域的權威市場研究公司 Newzoo 預計,2018 年全球遊戲活躍用戶數會超過 23 億,市場收入將達到 1379 億美元。

至於國內的情況,中國音數協遊戲工委和伽馬數據的聯合發佈的《2018 年 1-6 月中國遊戲產業報告》說,今年上半年中國遊戲市場的銷售收入是 1050 億元,是五年前同期的 3.1 倍,十年前的 11.8 倍,遊戲用戶規模是 5.27 億,是五年前同期的約 1.6 倍,十年前的 8.7 倍,其中移動遊戲用戶就有 4.48 億。

我們這屆年輕人可以說是和遊戲產業一起成長起來的,小時候玩小霸王和街機,初高中玩單機、網遊,到現在是玩主機、手遊、看直播電競(當然其中有些是同一批人,也有些彼此不重合)。

早期的熱門遊戲比如街霸、魂鬥羅、仙劍奇俠傳、紅警、CS,嚴格來說用戶規模遠遠沒有達到國民的程度,也沒有直接貢獻什麼出圈的梗,但他們都對遊戲術語進行了一些基本的普及教育,比如但凡稍微接觸過或聽說這些遊戲的小白都不會對血條(hp)、KO、npc、支線副本等等感到陌生。到後來的網遊時代,玩家們又知道了什麼叫組隊、奶媽、外掛還有打怪升級,主機遊戲則帶來了“膝蓋中箭”“信仰之躍”。

手遊時代到來之後,有更多的人得以在碎片的時間、靈活的地點隨時來兩盤遊戲,現象級的《王者榮耀》最高時日活躍用戶數量達到一億,今年春節期間平均一天內就有一億人曾經進入和逗留在這款遊戲中,就是這些玩家讓原本流行於 DotA 和 LoL 圈、後來被王者榮耀設定為遊戲臺詞的“猥瑣發育別浪”“穩住我們能贏”開始出現在大眾的視野當中。

從現實生活中短暫抽身,沉浸在遊戲世界裡的人變多了,而他們在遊戲中所習得和使用的詞彙(遊戲設定、術語、或是玩家之間流傳的遊戲梗)也相應越來越多地滲透到日常生活中去。

但受眾變多並不是唯一的原因,現在我們能夠消費的文化產品比以前多了太多,可並不是每一個擁有大量受眾的圈子裡的熱門關鍵詞都有機會成為一代人共同的集體詞彙。就好像鄧麗君無疑是 60-70 年代人的集體詞彙,但蔡徐坤肯定算不上 90-00 年代人的集體詞彙。

偶像文化的現象級消費品《偶像練習生》收官之時,愛奇藝官方統計的播放量也達到了 28 億,走花路、pick、團魂一類的飯圈詞彙一時也成為網絡流行語,但這些詞還是更侷限於特定的情境之中,日常交流時的應用有限。

現如今有大量來自某個同好圈子裡的“黑話”“方言”,按照北大中文系教授網絡文學研究的邵燕君老師在最近出版的《破壁書》的說法,只有其中特別有生命力的“方言”可以打破部落間的壁壘(用時下更時髦的話說,叫出圈),成為網絡流行語;甚至打破“次元之壁”,進入主流話語系統。

來自遊戲的關鍵詞本身與生活的相關性和解釋力都相對很突出。人們常說人生如戲,“戲”說的是戲劇,但要說是“遊戲”也並不違和,遊戲進程和人生本身有很多相似性,比如總會被用作類比的人生不能讀檔重來,職場就像打怪升級。

你可以把遊戲角色/玩家稱號的屬性特徵可以代入現實概括自己或者身邊的人,比方說:

如果给当代青年整本词汇表,游戏贡献的单词得占一多半|100 个生活大问题
  1. 常見的,一切領域的新手都是“菜鳥”“萌新”;
  2. 而總在拖後腿的不靠譜工作夥伴是“豬隊友”
  3. 公司空降的年輕部門領導是充錢的“RMB 玩家”
  4. 電視劇裡面的反派一號二號直接就會被叫做“大 boss、小 boss”
  5. 學校辦事窗口總在讓人去某處領材料再去另一處蓋章,任務物品集齊才給放行的行政,是一個典型的三次元 “NPC”
  6. 體育解說對於某場比賽的預言實現,但是恰好是相反的方向時,該解說員就是“毒奶”。許多非遊戲玩家可能是從體育主持劉語熙知道這個詞的,但毒奶其實是個地道的遊戲梗,在遊戲中可以給隊友加血的職業通常會被稱為奶媽,而當奶媽被敵對 boss 施放特定減益效果時,原本的加血技能反而會讓隊友掉血,是為”毒奶“。
  7. 苦練基本功之後碾壓對手的朋友可以叫做“十里坡劍神”。這個遊戲界典故來自一位臺灣的《仙劍奇俠傳》玩家,因為沒有找對出新手村的船,他用半年時間,在遊戲的第一張打怪地圖十里坡靠著刷低等小怪把李逍遙升到了 71 級,人們因此尊他為十里坡劍神。

你也可以用遊戲進程和模式來形容人生進程,用遊戲設定來描述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件,根據好奇心研究名為“哪些遊戲名詞現在已經是你的日常用語”的調查,我們為你整理了以下 15 個常見的遊戲關鍵詞和應用場景:

1. Easy 模式:為什麼別人的人生是 Easy 模式,而我的是地獄難度

為了讓不同水平的玩家都有適合自己的遊戲體驗,大多數遊戲在開始時會讓玩家自主選擇難度等級,早期的單機遊戲一般只分容易(easy)和困難(hard)模式,後來還發展出常見的普通、噩夢、地獄三階難度,或者像《巫師 3》那樣用大白話分出“看劇情就好”“想流點汗”“想流點血”和“死而無憾”四個難度。隨著遊戲難度上升,角色的生存能力遞減,怪物的攻擊傷害增強。簡單難度不用太費功夫就能輕鬆擊敗終極 boss,而最高難度裡雖然身為主角卻光環全無,被新手村小怪碰一下就當場折戟沉沙,和在北上廣辛苦打拼水果攤挑個蘋果都從來不買最貴 9.8 一斤的我可不就同是天涯淪落人。

2. 新手村:入職三年還沒出新手村我還有救嗎

新手村,遊戲的初始地圖,通常是教學引導用地圖,任務簡單怪物低級,“至今沒出新手村”傳達出一種沒入門不得法的懊惱之情,放寬心踏實點,沒準你就是下一個十里坡劍神。

3. 支線副本:不想上班做主線任務,想開支線地圖刷旅行副本

支線是遊戲敘事術語,相對於連貫走劇情的主線任務,支線任務往往相對獨立,有完整的短劇情、額外的獎勵;副本是一個特殊的獨立地圖,最初用於分散玩家減輕服務器負擔,後來成為遊戲的核心內容之一。在遊戲之外支線副本都不大講究地混著用,表示給自己定一個相對比較容易獲得小型成功獎勵自己的小任務,度假是旅行副本,搞對象是戀愛副本,給家裡超重的碩貓購買減脂貓糧則是操心老父/母親副本。

如果给当代青年整本词汇表,游戏贡献的单词得占一多半|100 个生活大问题

4. 滿血復活:連續熬夜加班血槽已空,今晚早睡希望明天能滿血復活

遊戲角色的生命值 HP (health points)在遊戲界面裡通常是一個紅色的凹槽,又叫血槽,點數過低快掛了就是血槽空了或者殘血,很容易被怪物或敵方收割,吃了通常是紅色瓶裝的恢復道具之後能夠回血,更大罐一點的能一次性加滿損失的血量起死回生,用 HP 來描述身體狀態直白到懶得舉例。

5. 好感度:好感度還沒刷夠就貿然表白,不成功你賴誰

戀愛養成類遊戲和多結局 RPG 遊戲裡影響玩家和不同角色之間關係走向的關鍵指標,遊戲裡獲得好感度的方式通常是適時地交換禮物,常聯繫走動,不交淺言深死纏爛打,獲得對方的認可再進一步行動,決定對話動作時都選更誠懇更明確表態的那一個……總說玩戀愛遊戲的人現實中反而找不著對象,其實把這些個設定活學活用了,雖說也不能想攻略誰就攻略誰,但讓朋友關係健康發展總是夠用了,沒準好感度攢夠就成了呢。

6. 技能樹:沒報對專業點錯技能樹,畢業想找心儀的工作只能從頭學起

遊戲中的角色成長需要合理分配打怪升級所獲得的技能點(skill points),在樹狀結構中區分主幹和分支逐漸達成由初級到高級依次累計的成就,才能獲得屬性和技能的大幅提升,如果分配比重和先後出了誤差,可能會難以通過後續關卡,和一個人念文科理科報啥課外培訓班、一個文明優先發展什麼產業都是同個邏輯。

7. 地圖炮:不是針對你,我是說在座的各位都是……

能夠對敵人造成範圍傷害的技能叫 AOE(Area of effect),如果這個傷害範圍大到包括玩家所在的整個場景,就又叫地圖炮,日常運用時指以偏概全的無差別惡意攻擊。

如果给当代青年整本词汇表,游戏贡献的单词得占一多半|100 个生活大问题

8. 放大招:央行放大招了,央行又放大招了

原指釋放傷害最高的 CD 時間最長的技能,現已通貨膨脹,多用於自我打氣或失效戰術恐嚇,國產手機廠商每到新品發佈時就會寫進通稿向蘋果喊話,表示瞧好吧這回可有你受的,瞧到眼澀也還沒等著。

9. CD:社恐記者上一次採訪完技能還在 CD,得緩兩天再出差

CoolDown 的縮寫,技能冷卻,模擬現實中槍支裝填彈藥的間隔,指玩家在兩次使用某個技能或道具之間的最短等待時間,一切需要鼓起勇氣、積蓄動力體力才能進行的人類行為都可以有 CD 時間,包括但不限於職場 social、週末早起、徒手剝石榴等等。

10. Buff:一杯阿拉比卡瞬間加 buff,打家劫舍必備聖品

戰鬥過程中用於增強角色能力的輔助效果,釋放增益效果叫加 buff,釋放減益叫 debuff。咖啡、茶、奶茶等都是工作日午後維繫生命的重要加 buff 道具,但需注意,服用過量奶茶同時可能會造成體脂超標的 debuff 效果。

11. 暴擊傷害:脆弱的單身狗又受到一萬點暴擊傷害

遊戲戰鬥系統中結算傷害時增加一定額外傷害的概率叫暴擊率,打出的額外傷害就叫暴擊。214、七月七,聖誕六一端午重陽,每逢佳節,秀恩愛雷達自動開啟的單身朋友們總是能明察秋毫,捕捉到一切形跡可疑的 CP 互動,心理防線判定受到暴擊傷害一萬點,好在數值雖大但不致命,睡一覺又是一條單打獨鬥的好漢。

12. 氪金:唱成這樣也能晉級,給節目組氪金了吧

源自日語“課金”,指用充值買道具等用真金白銀購置虛擬財產,在道具收費制遊戲中氪金玩家會擁有碾壓零氪裸奔玩家的巨大優勢,後者想要抗衡則只能投入大量時間(即肝),因而氪金也引申出了花錢走捷徑的負面意思。

13. 氪金狗眼:閃瞎我的氪金狗眼

一個老梗,氪金指魔獸世界《燃燒的遠征》中最稀有的金屬,氪金狗眼指長得有點醜的珍貴裝備硬化氪金護目鏡,瞎了氪金狗眼指所見事物高級/可怕/離譜到如此珍貴的護目鏡都難以負荷,和陌上桑寫秦羅敷一樣,是一種用以烘托了不起氣氛的間接表現手法。

14. GG:遇到什麼大問題了,第一反應永遠是 GG

GG,Good Game,來自電子競技賽事禮儀,敗方要在終局認輸時打出“GG”稱讚對方的表現,而勝方要回敬“GG”表示承讓。後引申為結束且結果不盡人意,用來表達“這下完了”。

15. 開掛:開掛的人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原指使用外掛作弊程序獲得優勢,現指出門開第一輛共享單車就是好的,呼叫專車接單司機距離自己不超過 2 公里,網紅店吃到最後一碗小餛飩,人生順風順水到令人懷疑是不是使用了外掛,表達一種不可置信的讚歎。

題圖、插畫來自:鄭舒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