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喜歡追美劇而不看國產劇?

終究還是阿怪


這個問題問反了,應該問,為什麼美劇能讓很多人追,而國產劇卻鮮有人追。


注意,不是所有的國產劇都沒有人追,比如很多製作精良的還是有很多人的,比如琅琊榜,比如甄嬛傳,只不過這樣的劇每年鳳毛麟角而已。


看了幾個答案,基本都是再說美劇多麼精良,國產劇編的不好,而且特效渣之類的,不能算錯,但是有種隔靴搔癢的感覺,沒說到點子上,我來說說我這麼長時間的關注。


請大家跟我念答案:


一切都是商業模式不同造成的結果。

一切都是商業模式不同造成的結果。

一切都是商業模式不同造成的結果。


我來說說中國和美國電視劇的商業模式的不同:

先說中國:中國的電視劇有一個框架,兩種模式

一個框架指的是:所有的中國電視劇,都是拍完了再賣。

兩種模式是:第一,電視臺模式,第二,互聯網模式。

電視臺模式的特點是什麼呢?電視臺模式的特點是,所有的電視劇的購買者都是電視臺——有人會說我這句話是廢話,但是下一句話就很關鍵了:

今天大多數電視臺的真正拍板是不是買這部電視劇的人,大多數都是四五十歲的什麼呢?大媽級別的人物。

你會問,為什麼是大媽級別呢?

原因很簡單,除了她們工作級別到了之外,還有個重要原因,今天的電視觀眾,大多數也是這個年紀的大媽們,大爺們呢?看體育節目多一些。

這會有什麼問題呢?

由於電視臺只這些人在決定是不是購買電視劇,所以這些人的口味決定了電視劇能不能進電視臺,而這些大媽們喜歡什麼類型的演員呢?

用腳指甲蓋都想得出來,男性小鮮肉啊!

大媽看著小鮮肉,越看嘴巴越流油啊!

不然你以為今天的這些小鮮肉怎麼出現在電視劇裡的?

而且,還有一個電視劇行業裡已經成為行規的東西:探班。

所謂探班,就是電視臺的領導們(當然是這些大媽麼),在電視劇還沒有拍好的時候,就以探查的名義進劇組評估,而這種評估,必然會有招待,哪個劇組能把這些大媽領導們招待舒服了,那個劇組進的可能性就更大。

各位,大家看明白了麼?對於電視臺(大多數)電視劇,尤其是沒有什麼名氣的導演,明星的電視劇,如何能夠進電視臺,拿到電視臺的錢呢?用“對”的演員嘛!

至於劇本質量,特效,你認為重要麼?這是一個TO B的產業,TO B的產業最重要的是什麼?根本不是產品!而是搞定對的客戶。

這就是大家吐槽的國產劇質量如此之差,小鮮肉屢禁不絕,娘不垃圾的男生層出不窮的本質原因——電視臺電視劇產業的商業模式。

什麼?你問我不是還有收視率麼?

拜託,收視率在電視行業裡,早就成了公開的秘密——用錢買啊!

在這種泡沫浮華的商業模式下,產業根本不可能有做出好產品的基礎的。

用王晶的話說:電影,其實是個生意。

電視劇,在今天,在我國,其實也是個生意。

能用幾個肉體和幾個演員解決的問題,為什麼還要特效和好的劇本呢?

其次,我們再來說說互聯網模式的電視劇。

這種電視劇的基本都叫做網劇。

而這種網劇的特點有兩個,第一個是窮,第二個是亂改。

窮,指的不是劇組窮,而是互聯網公司一直有個不太好的尿性:喜歡投機取巧,喜歡用一些成本低(似乎效益高)的方式來做事兒——雖然我做了這麼多年互聯網不應該揭這個行業的底,但是坦白說,這個行業喜歡吹牛逼,喜歡打嘴炮,喜歡有泡沫不是一天兩天了。投射到電視劇上,自然希望“花小錢辦大事”,結果呢,就是這種特效,這種劇本,這種演技了。

亂改呢,是互聯網網劇或者公司的特點:互聯網公司有個臭毛病,所謂的用戶體驗,造成了每個職位都可以對這個編劇的稿子指手畫腳(想想一個設計師做一幅畫有多少人逼逼),結果呢?劇本亂七八糟的可能性是高還是低?


當然,在以上,不是不可能有精品,我們只是說土壤不好,鹽鹼地,也有機會長出玫瑰,只不過上千年才一朵而已。

對了補充一下,流量明星的用法,也是互聯網公司最喜歡的,只不過最近似乎失效了,所以就不贅述了。

然後再說說美劇的生產和商業模式。

美劇是這樣的,美國電視臺(似乎還有互聯網平臺?)購買美劇的方式是數據說話(美國人似乎比較笨,還沒有學會中國人買收視率這一套,真好)。

由於美劇在美國是周播,所以美國電視臺基本是以前三集的收視率決定是否買這部美劇的。

這就造成了兩個結果:第一,大多數美劇的拍攝劇組,會把整部劇50%以上的資源,投在前三集美劇的製作,甚至不惜斥巨資請大的電影導演來拍攝,以保證自己的中標率。

第二,美劇在選演員的時候,都不傾向於選擇很貴的明星(因為會佔據拍攝成本),而是把這些錢花在導演,佈景,特效,劇本等更容易吸引用戶的地方。


當然,這樣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美劇前幾集的節奏非常快,而且非常抓人,而且由於是周播,可以根據反饋快速調整,快速拍攝。

當然美劇的資金,大把的用在美劇本身,而不是洗錢,給演員免交稅,打點領導也是個原因。


說成這樣大家明白了吧?

什麼我們的演員演技不好,劇本渣,特效渣,你看起來是個能力問題,實際上就是個商業模式導致的資源分配問題。

我們的拍攝硬件,是在一定程度上比美劇差,但是這些在好的商業模式,良幣驅逐劣幣的規則之下,是一定可以進化的。

但是大家看看我們這麼多年的國產劇市場,已經幾乎十幾年沒有進化了,除了隔著兩三年一部《甄嬛傳》,三四年一部《琅琊榜》,這還不能說明問題麼?

再回答一個問題:為什麼這種商業模式這麼差,對電視劇的藝術造詣影響這麼大,卻不改變呢?

原因很簡單:利益鏈如此之大,以至於大家都做著“劣幣驅逐良幣”的事情。

說到這裡,我不是在崇洋媚外,也不是再說美劇這種模式好,比如美劇的這種邊拍邊播的方式也有缺點,那就是後面的走向不確定。

但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美劇的模式可能是75分,而我們現在是負的。


當然,觀眾們是用眼投票的,國產劇在這種商業模式之下變得如此劣幣,很多人開始追美劇,也就不足為奇了。

但是大家請注意,是不是國內劇組按照美劇的方式拍就會好呢?

抱歉,很難說。

因為這裡面,拍攝只是最後一環,如果整個商業模式沒有變,恐怕僅僅改拍攝,也是無濟於事。

就像你罰了范冰冰,也無法改變大多數明星偷稅漏稅的客觀事實。

為了防止有人說我信口開河,胡說八道,以上內容,很大一部分都是中國電影文學會理事、副會長,中國作協會員,中國影協電影文學創作委員會委員汪海林的透露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並且很有可能是錯誤的。

希望這篇回答,能為咱們的國產劇的未來,起一點點作用,而不是讓某些利益集團在他們的“愚民政策”之下,持續賺著原本不該他們賺的錢,毀著他們不配毀的一個行業,糟蹋著他們根本沒有資格糟蹋的一群觀眾!

有些激動了,對不起。

我是江南沐雨,縱橫文學《眾神聊齋》作者。


沐雨縱橫眾神聊齋


國產劇是對智商的侮辱,美劇是對智商的顛覆。

國產劇是對人思想赤裸裸的綁架,美劇是對人思想的再解放。

國產劇講利益,一切以利益為訴求,為了利益可以不擇手段,美劇談靈魂,為了重塑自我的靈魂而來的。

國產劇都有一個崇高的目的,可以犧牲個人的自由和生命,美劇為了崇高的自由,可以犧牲所謂的核心利益。

國產劇媚俗,美劇高雅。

國產劇不斷在告訴你是猴變的,美劇不斷告訴你神才是造物主。

國產劇喜歡洗腦,美劇喜歡洗心。

國產劇漏洞百出,不會講故事,即使講故事,也會給你灌輸許多虛假的大道理,美劇的故事連貫,至少漏洞極少,而且沒有什麼崇高讓你膜拜。

美劇特效自然,國產劇特效虛假。

美劇是宣揚人的,是個體的英雄主義比所謂的國家主義要重要,國產劇是宣揚動物性的,是個體服從集體,並以犧牲自我來滿足集體主義的。

國產劇各種的鬥,教人學壞,使人不是人,美劇是各種的愛,教人學會愛人。

國產劇的女主大多矯揉造作,沒有人的概念,而美劇的女主大多是豐滿的,有血有肉的。

還有許多許多,交給大家補充吧,我就說這些。雖然國產劇不乏好劇,美劇也有爛劇,但真正的人的社會不是比爛的,而是比人性的高貴和不可侵犯的。



昊愚堂夜畫


答案是:細節和質感。

就說權力的遊戲吧。

看過正劇後,我去搜幕後花絮,有這麼一個細節令我驚為天人:

為了還原中世紀貧民窟、髒水橫流的生活環境,在正式開演前,劇組給每個群演發了一件衣服。

要求群演每天穿,不準脫,很長一段時間不洗澡。

而中世紀底層貧民的真實生活就這樣,蓬頭垢面,邋遢無比,哪像現代人一樣,天天洗熱水澡?

這樣一來,等到正式開拍時,群演們汗臭夾雜著體味,惡臭熏天。

看群演那髒兮兮的模樣,還用著演?

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上,他們早已帶入了“底層貧民”的身份。

往那一站,一個從中世紀貧民窟穿越而來的窮苦百姓,就這麼站你面前。

屏幕外的觀眾能不入戲?

可是!

在很多時候,導演給底層貧民的鏡頭都是一閃而過,以秒為單位,

換句話說,劇組完全沒必要在這些觀眾幾乎注意不到的細節上下功夫。

他們還是這樣做了。

再看看我們的國產古裝劇?

以這張截圖為例。

在激烈廝殺的戰場上,演員不投入嗎?打得不激烈嗎?但就是給人一種哪裡不對勁的感覺。

那就是——太乾淨了。

他們的盔甲,沒有磨損和老化的痕跡,沒有刀劍劈砍出來的凹痕。

他們身上一點鮮血也沒有,一塵不染。

試想一下,一個人要是真上了戰場,見到的都是敵我瘋狂廝殺,鮮血四濺,屍橫遍野的場面。

他臉上一定佔滿了血汙和泥汙,表情猙獰吧?

可劇中人一臉自信的微笑,哪像是打仗,更像是來觀光看風景的。

所以,在我看來,美劇是想盡一切辦法追求細節上的完美,通過“質感”讓觀眾分分鐘入戲。

而國產劇是是拒絕質感,只追求畫面乾淨、演員穿著打扮一塵不染,讓觀眾分分鐘出戏。




誰胖誰說了算


十年美劇迷,說說我看美劇這麼多年的一點想法。

製作精良

最具代表的就是HBO出品的《權利的遊戲:冰與火之歌》,第六季的單集製作成本高達1000萬美元,還有NETFLIX出品的《超感獵殺》,也是因為高昂的製作費被砍,消息一出,無數粉絲心碎,好在前不久出了一集特別篇,也算是給這這部神劇話下了句號。

在這裡不是強調美劇的製作成本有多高,而是想說,這些高昂的製作費是確確實實花在了實處,說《權利的遊戲》的每一秒鐘都在燒錢也不為過,大量逼真的CG效果,絕對不是忽悠觀眾的“5毛錢”特效那麼簡單的。

《超感獵殺》劇組,在短短的兩季(23集)裡,輾轉了13個國家、16座城市,劇集裡的日升、日落,街道、人群,所有的鏡頭切換,都讓人難忘。


涉及題材廣泛,編劇腦洞大

喜歡看美劇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美劇的可選擇性多,除了上文提到的醫療劇《實習醫生格蕾》,還有眾多人的啟蒙美劇《迷失》《越獄》等懸疑類美劇,刑偵、律政、科幻、奇幻等等眾多題材,都是美劇經常涉及的類型,在此不一一列舉。甚至有一段時間,我特別痴迷於《聖經故事》《賓虛》這類講述聖經的美劇,自然也是瞭解到了聖經的一些皮毛。


不管是什麼類型的美劇,所折射出來的還是我們所處的社會,它用或幽默、或嚴肅、或直接、或晦澀地講述著現實中存在的種種現象,讓觀眾覺得產生了共鳴。

總之,這些優良美劇的相同特點就是,一集一反轉,一季挖一坑,觀眾也對於這種形式樂此不疲。

演員演技在線

大多數美劇裡,是沒有所謂“大咖”甚至“流量明星”的。現在很多大熱的美劇明星,在劇集開播之前,都不算是很有人氣的明星。《生活大爆炸》。所有人都喜歡的“謝耳朵”吉姆帕森斯,在《生活大爆炸》大火之前,也是一位剛演戲不久,沒有代表作的演員。

《西部世界》裡的第一女主“Dolores”,完全就是一個新面孔,片中的所有配角都比她的名氣大了不只一點點。所以,再好的劇本拿在手,也要演技在線,才會讓觀眾如此喜愛。

近年的美劇裡也看到了很多好萊塢影帝影后級別明星出演,妮可基德曼的《大小謊言》在艾美獎上大放異彩,近期凱文科斯特納的《黃石》、艾米亞當斯的《利器》等相繼播出。這些大神級演員坐鎮,看每一集都像看大片。


反觀近幾年的國產劇,一眾流量明星,片酬高得出奇,演技卻不成正比。劇情冗長老套,明明16集就可以講完的故事,非要拖60集。後期簡直沒眼睛看,同樣是在綠布面前拍的,人家做出來的是磅礴大氣,而某些國產劇裡連天空顏色都要變。

不是說所有的劇都是如此差勁,很多優質電視劇也同樣得到了廣大觀眾的認同和喜愛。

我想,絕大多數觀眾還是能分出好壞的。批評和鼓勵都是希望國產劇能夠越做越好吧。


有魚在魚缸


我給各位看個例子:


《唐宮美人天下》,演員:張庭,明道,李小璐,何晟銘,鄭國霖,楊冪,佟麗婭,這部電視還獲得東方衛視最受歡迎電視劇集,搜狐視頻盛典收視大獎,投資不算小了吧。

這部電視我們不去討論劇情,我就給各位看幾張圖片


以我有限的動物知識,以我有限的飼養寵物的經驗,我可以斷定這不是白狐,而是薩摩耶。

我就想問一下,當導演拍到這一段的時候,拿個薩摩耶來冒充白狐,好歹也把薩摩耶給處理處理對吧,這樣搞像話嗎?


中國電視劇,你愛不起

這什麼古裝劇就這樣了,我就不提了。


抗日劇呢?幾個能看的?武俠抗日的《抗日奇俠》,科幻抗日的《永不磨滅的番號》,時裝劇抗日的《向著炮火前進》,動漫類抗日的《燃燒》,穿越抗日的《打狗棍》,肥皂抗日的《正者無敵》,有沒有搞錯啊?


對了,還有小鮮肉的電視劇,真不想吐槽了,關曉彤演的《極光之戀》看過沒?簡直是侮辱智商,明明就在澡堂子拍的,硬說那是大海,你見過連一絲波浪都沒有的大海麼?


劇情我不強求你,演技我不強求你,特效我不強求你,整個薩摩耶硬說那玩意是白狐,泡在澡堂子硬說那是大海,這不是侮辱觀眾智商麼?


我不是崇洋媚外什麼的,無論美劇如何,我看的見的是美劇的導演和編劇嚴謹的態度,認真負責對待自己作品的態度,你可以沒有好演技,可以劇情薄弱,可以特效差勁,但是至少要給我們一個態度,證明你是真的用心在做的。


各位覺得我說的有沒有道理?有道理給個贊。


李建秋的世界


對於一個新晉的美劇迷,我也說一下我對美劇的看法。

因為比較喜歡歷史,所以看的第一部美劇是《斯巴達克斯》,本意是通過這部美國曆史劇瞭解下這段歷史。

結果是越看越驚奇,怎麼能這麼“很黃,很暴力”?但越看越覺的好看,製作精良、恢宏,極力還原當年的社會歷史情景,所以一口氣看完三季。

美劇因為創作大膽,腦洞也因此大開,可以這麼講,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它拍不出的題材,如《哥譚》,戲中各種怪物、奇人轉番上場與主角鬥智鬥勇,精彩迭出,緊扣人心,好看。


還有國產劇決不會拍的題材《欲奴》和《漢尼拔》這二部戲,有時看到我都不明白,幹嘛拍這些,有啥意思?

美劇往往以特技、血腥、色情的手法來拍攝,其內涵反而空洞無物。只追求美劇不喜歡國產劇,我覺的不好,美劇有天馬行空,奇思妙想的特質,但國劇裡包括了我們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精華沉澱和反映現在中國社會的各種形形色色在裡面,二者各有所長。


藍湖夜月


不說製作成本區別,最大的區別是美劇是看的,國產劇是聽的。

什麼意思?國產劇你會常常聽到這樣的對話,

a:你來了?

b:我來了。

a:怎麼現在才來?

b:今天真的特別堵車。

記不記得小學說過這叫什麼?流水賬的作文啊。為什麼有這種對話,因為國內的電視劇是在大家忙於其他事情(老媽做飯,你在刷頭條)的時候播放,所以要有聽得到劇情發展的對話,即便其實幾個鏡頭可以表達的。

二是因為拉長劇情,沒有這種對白,難以弄到七八十集長劇。

而美劇是以電影製作角度去拍攝的,很多電視劇你覺得像電影一樣,可以長時間沒有對白,全是鏡頭表達。

所以,喜歡電影的人也會更喜歡美劇這種方式。



學術經理人大牛曾老師


一邊是門口。

黑心店賣的黑心菜;

另一邊是幾十裡以外;

賣的良心菜。

主流媒體,

卻嘲笑我們的智商,

說我們。

捨近求遠。

;


棄天帝的師兄


這是目前的一個事實!不得不承認國產劇和美劇,韓劇之類的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純客觀原因,並不是喜歡美國,韓國!

國產劇的拍攝離不開三個方向

一、抗戰諜戰劇,一年發行的電視劇中基本有百分之六十以上都是抗戰諜戰劇,這已經讓觀眾產生的厭煩心裡,所以沒人去看!

二、清宮劇,各種耍心機,各種勾心鬥角,各種爾虞我詐,這是要教壞中國的下一代啊,劇情老套,情節死板。誰還回去看啊!!!

三、都市家庭劇,基本都是一個類型,婆媳關係和岳母與女婿的關係,尤其是在家境方面的。要麼女主灰姑娘,男主富二代,婆婆各種耍潑撒賴不讓在一起,要麼女主富二代,男主窮屌絲,女主家裡各種阻止。都是老套路。觀眾基本都是大媽級別的。並不是諷刺大媽啊!!!

而美劇呢,各種科幻,各種特效,各種魔幻場面,簡直熱血燃爆啊!!!


南夏925


看了十多年的美劇,我就在我的理解下回答吧。

縱觀現在國產劇和美劇的差距,相信很多美劇迷心中都有一杆秤。

1、製作經費。

很多優良的美劇製作經費高得可怕,最具代表的就是封神的《權力的遊戲》,也是歷史上經費最大的電視劇集。每一集甚至每一個畫面都是電影標準,平均單集經費高達1000萬美刀。畫面的出彩程度相信看過的小夥伴都有肯定的評價。當然,很多國產劇經費也不比美劇差,但是在當今國產劇裡經費很大比重卻給了片酬高得離譜的演員,更失望的是演技卻不和片酬成正比。反觀美劇,很多演員都是一些不知名的二線或三線的演員,但是演技卻沒得說。就有更多比重的經費來製作環境特效。

2、劇本和剪輯。

國產劇的劇本情節節奏把握加上剪輯差美劇簡直就是十萬八千里。美劇除了精良的特效以外,情節節奏的緊湊和優秀的剪輯讓每一個細節和懸念都讓人慾罷不能。然而國產劇的拖拉及剪輯效果真的慘不忍睹。就拿最近很火的綜藝節目《中國新說唱》(原叫《中國有嘻哈》)來說,很多人評價第一季堪稱美劇式的剪輯獲得了大量好評和看點,而第二季卻差得太遠太遠。一句“美劇式的剪輯”的評價足以說明美劇的高度(雖然不是電視劇)。

3、演技

在第一點就粗略的說明了國產劇一號主角的演技帶來的效果。拿著高不可攀的片酬卻秀著尷尬的演技簡直就是對觀眾的侮辱。國內一眾小鮮肉絕對是代表。名字就不說了,大家心裡都有桿秤。

總結:國產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要說美劇了,就拿電影來說我國的影視質量就連印度都趕不到。當然也不乏一些優秀的國產劇,最後給大家推薦一些優秀的國產劇:《琅琊榜》、《最美的青春》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