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在國內通常叫外國人“老外”,而外國人在他們國家叫中國人又叫什麼?

Ch一切從頭開始


“外國人”和“老外”只是我們對中國以外國家公民的統稱,同樣外國會稱呼本國以外的所有國家公民為“foreigner”,只是具體到中國人又有分別。

由於歷史原因,每個國家對中國和中國人的稱呼不盡一致,下面介紹下世界主要語種國家對中國和中國人的稱呼。

俄語國家

俄語屬斯拉夫語語族,斯拉夫語語國家對中國的稱呼一般是Kitan,這個單詞源於漢語中的“契丹”(契丹曾在五代宋初十分強大),就連蒙古語、希臘語甚至中古英語中都把中國稱為契丹,讀音分別為Kitay,Kita1a,Cathay,中國人則被稱為Kitanyes(契丹人)。

中國歷史上對俄語國家人(主要是俄羅斯)的統稱一般是老毛子(調侃)。

英語國家

英語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也是國際通用語言,英語國家對中國的稱呼一般是China,這個英語單詞源於漢語中的“秦”(秦朝曾在中國古代十分強大,影響遠播西方),也是“瓷器”;中國人的稱呼是Chinese,這也是當代國際社會,中國和中國人的標準稱呼。

中國歷史上對英語國家人的統稱一般是老外、外國人、歪果仁(調侃)。

日語國家

日本和我國淵源匪淺,日語中國人被稱為“ちゅうごくじん”,中文諧音是“曲告哭進”,但在民間,日本曾稱呼廣泛中國人為“支那人”。

支那人源自梵文,與震旦同義,是古印度佛教徒對中國的稱呼,因為他們稱印度為“中國”,東北方的中國為“支那”,後來隨著隨佛教流傳到整個東亞、東南亞、中亞甚至西歐。

支那人本無貶義,但近代以來由於日本屢次侵略我國,支那人在中國人民看來是一種歧視用語,所以日本官方一般不在正式場合使用“支那人”,但有些人還是會有意使用。

中國歷史上對日本人的稱呼有倭人、鬼子(調侃),稱呼印度人則是阿三(調侃)

韓語國家

韓語對中國人的稱呼是중국어,但這是官方語言,現在很多韓國人稱呼中國人是掌櫃,據說是因為早年到韓國的中國人都選擇賣菜作為職業,因此被稱作“掌櫃”。

掌櫃這個稱呼其實是一種蔑稱,就如同我們稱呼韓國人“棒子”一樣,互相傷害。

縱觀整個歷史,每當中國國力強盛,在世界上影響深刻廣泛時,外國就習慣於用這些強大王朝的國號來稱呼中國人,比如秦人、漢人、唐人、明人(Damin)。最衰弱的晚清民初,外國人則蔑稱我們是“東亞病夫”。外國對中國人的稱呼變化揭示了這樣一個真理——“落後就要捱打”。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中國對於文字的把控能力爐火純青,世界上鮮有國家能及,對於世界各國的綽號和外號上,也是玩的花樣十足。

比如說印度人,我們稱之為“阿三”;對於巴基斯坦人,我們稱之為“巴鐵;對於俄羅斯人,我們稱之為“毛子”/“戰鬥民族”;對於法國,我們稱之為“高盧雄雞”;當然,對於某些國家,我們還有“棒子”、“鬼子”、“猴子”之類的稱呼。


而對於所有的外國人(歪果仁),我們又會有一個統一的稱呼:老外!就類似於老張老李一樣。

那麼外國人又是怎麼稱呼我們的呢?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由於晚清的無能,我們被外國人冠以“東亞病夫”的稱號;而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則是用“支那人”來稱呼我們。這兩個稱呼,都是一種歧視的稱呼。

在古印度,則把當時的中國稱之為“震旦”,中國人自然也是“震旦人”。得益於唐王朝的昌盛,在某一個時期中國人也被稱之為“唐人”,目前在國外很多華人聚集的地方被稱之為“唐人街”。

而像俄羅斯和一些中亞國家,則把中國稱之為“契丹”,中國人則是“契丹人”。契丹是唐宋之際活躍在我國北方的強大的遊牧民族,建立了遼國,一度也是國力強盛,因而讓當時俄羅斯境內的人認為契丹人就是中國人。

而在一些英語國家,則把中國稱之為“China”,中國人稱之為“Chinese”。有一種說法認為China就是秦的音譯,Chinese就是秦人。還有有一種說法認為China就是瓷器的意思。有時候,英語國家會使用“Chinaman”(中國佬)這樣的蔑稱來稱呼中國人。

在明清時期,朝鮮人把中國人稱之為“掌櫃”,大概是因為當時的中國人會做生意。


胡史亂翔


就叫“中國人”(chinos)褒貶完全看語氣。最不能忍受的“侮辱”就是帶三角鬥笠和留辮子。他們在說小眼睛時,就說“被中國了的眼睛”(Ojos chinados)。西方人對中國人的刻板印象就是:眯眯眼。而且是很小很小的眯眯眼。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馬德里有個西班牙小孩,從小就跟著一堆中文老師學中文,由於住得近,整天和老師一家人泡在一起。當這個孩子14歲的時候,他不僅中文非常流利,而且還會說一點點溫州話。他和中國人在一起的時候,叫自己的西班牙同胞就叫“老外”。有一次他來辦公室玩,一位西班牙人進來找人,這個西班牙小孩就用中文在門口喊“有個老外來了!”把我們一屋子人都逗笑了。

西班牙語裡有指小詞,類似於咱們中文裡的疊詞或者加個“小”,普通的中國人是Chino,指小詞就是Chinito,類似(小小中國人或者中國崽子)。這個叫法,很多華人覺得是侮辱,很多人覺得就是暱稱。這個敏感的問題,其實和我們中文裡“小崽子”是一樣的。完全看語氣和預警。叫人家兔崽子,可以是咒罵,也可以是表達親近關係。

外國人會眯起眼睛,或者用手把眼睛拉長來表示“中國人”,是否是諷刺和侮辱,也要看具體語境。

比較難以接受的是用“清朝辮子”和“三角鬥笠”來暗指中國人。這種形象設計會出現在漫畫和搞笑節目中,這樣的設計動機,基本上就是帶有貶義了。

這種設計,不僅無知還很蠢,一定要抗議一下。


西班牙大米良


世界其他國家的人如何看待中國和中國人呢?首先,中國人通常叫外國人為老外,這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而且並沒有任何的貶義在裡面。也就說今天我們討論的便是沒有任何貶義的稱謂。

以歐洲國家為主的大多數國家——China。

“China”一詞由來已久。這一次會在當今的英語國家裡有兩層意思,第一代表中國,第二代表瓷器。毫無疑問,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中國生產的優美的瓷器通過絲綢之路遠銷海內外,最遠自然到達了今天的歐洲中東乃至於非洲。因此這些西方人當看到那些來自東方大國的商人將優美的瓷器賣到歐洲社會貴族的餐桌上,久而久之,歐洲人普遍的便將這個神秘的東方大國稱作了“China”。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中國人則被稱作“Chinese”。



周邊國家叫法各不相同——日本反覆無常!

當然,上面提到的是以歐洲國家為主的西方國家的普遍叫法,但是作為我們的鄰國,歷史上又經常打交道的這些周邊的一些國家,又是如何稱呼我們呢?

先說日本,歷史上日本曾經長期以中國為師,從漢唐時期到宋明時期,日本曾經長期派遣來華使團學習和借鑑中國的優秀文化和經驗,唐朝盛世時期,長安街頭更是經常可以見到絡繹不絕的日本遣唐使團。正式由於唐朝,在世界範圍內的廣泛影響,因此以日本為代表的部分國家則稱呼中國人為“唐人”。



這一現象一直持續到清朝時期,但是隨著西方列強紛紛欺辱落後自閉的清朝時,日本在經歷了明治維新之後,便開始對中國這個曾經的老師產生了不屑一顧的看法,這時日本開始稱中國為“支那”。這一帶有貶義性質的稱呼在我們的另一個鄰國印度也經常被用來稱呼近代以來的中國人。直到近些年這一現象才被杜絕。支那這一稱呼徹底告別歷史舞臺。


而我們的北方鄰國俄羅斯,則由於受到了1000多年前兩宋時期存在於中國北邊遼國的影響,稱呼中國為“契丹”。這是由於當時中國大地上同時存在著宋朝和遼國、西夏國。而聊過,由於控制著整個中國的北方蒙古高原地區,成為了俄羅斯等東歐部分國家對中國的一種稱謂。一直沿用至今。

新環境下,稱呼華人、唐人和中國人更廣泛!

隨著中國的獨立和中國人民越來越富裕的生活,以及中國對亞非拉等地區的援助,使得這些地方的人與中國人建立了十分友好的感情。在中國援助的部分非洲國家,當地人更願意用一口蹩腳的中國話,稱呼我們為:中國人、華人、中國朋友!滿臉的笑容自然流露出了中非友誼!

值得一提的是,在巴基斯坦,儘管他們官方用語為英語和烏爾都語。但是就像我們親切的稱巴基斯坦為“巴鐵”一樣,現在的巴基斯坦人也會用一句“鐵哥們”來表達中巴深厚的友誼。漢字在巴基斯坦隨處可見!



珞珈山的貓


契丹人的影響

就這個問題而言,我就通過俄羅斯人稱呼中國來舉例一下。俄國人叫中國人是“китай”,翻譯過來就是契丹。為什麼會這樣叫呢?接下來就讓我來講一下這個名字的緣由。

兩宋時代,北方有一個很厲害的政權,叫遼。遼是契丹人建立的政權,契丹是遊牧民族,對領土的擴張是十分強烈的。它的領土範圍非常大,西至中亞,北至西伯利亞,對歐洲的影響也非常大。當時的經濟交流主要是陸地交流,而遼切斷了宋朝與外界的路上通道。這也導致了遼比當時的漢族政權宋對歐洲國家的影響更大。當時俄羅斯還沒有建立政權,都是土著居民。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契丹對他們的影響就非常大。

金帳汗國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蒙古。13世紀的時候,蒙古大軍橫掃歐亞大陸。而統治歐洲部分的蒙古國家叫金帳汗國,這個國家在拔都即位的時候,開始入侵歐洲各國,領土進一步擴大。最後在伏爾加流域建立了“金帳汗國”也叫“。名字是因為蒙古人所居住的蒙古包,而被西方人稱為“金帳汗國”。而伏爾加流域是俄羅斯人的發源地,俄國人被這個國家統治了近200年,而金帳汗國稱中國人為“契丹”,俄羅斯在這種影響下稱中國人為“契丹”。

我們也不必糾結於外國人對我們的稱呼,只要沒有貶義,那大多數都是有歷史淵源的,就跟我們稱呼外國人為老外一樣。


我是藤樹先生,歡迎大家的關注,謝謝關照!


藤樹先生


我們中國人有這樣一個習慣,看到一個別的國家的人,不會分辨著說他是哪個國家的人,而是不管你是哪個國家的,都統一的稱呼為外國人。老外這個稱呼其實是他們自己幫著自己傳開的,他們覺得稱呼很有意思,我們這麼叫他們。他們會因此很開心。



據說曾經有一個外國人來中國學武藝,趕上春節的時候,參加了北京的春晚節目,就把老外這兩個字帶上了舞臺。從此這個稱呼就火了起來,人人都這麼叫了,成為了一種習慣,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其實我們對外國人的稱呼也是有很多的,隨著時間和國家環境的各種變化,這種稱謂也在一直的發生變化。中國對外國人最早的稱呼是夷,這個稱呼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意思,就是四周的其他國家的人都被稱呼為這個。

後來隨著領土的擴大,我們知道了海洋,知道了海洋的另一邊也有不同的國家和人種,於是又了洋夷這個稱呼。從19世紀中期開始,外國人開始各種農侵略中國,這個時候他們被稱為洋人。這些外國人當時在中國各種破壞,各種欺壓中國人,搶佔我我們的土地,給無數人帶來了痛苦,他們自然也就變成了洋鬼子。

當然了,我們最後取得了反抗黑暗勢力的勝利,再一次找回了自由完整,整個國家真正成為人民的,別的國家的人要想進來,必須合法。這個時候曾經的鬼子就叫成了外國人。我們對別的國家的稱呼是不斷變化的,最終成型的就是老外了。那麼外國人是如何稱呼我們這些中國人的呢?

一樣的,他們也叫我們外國人。對於他們來說,我們確實就是別的國家的,不是有一個英文單詞就是foreigner,這個就是外國人的意思。適合所有不是自己國人的別的國家的國人。我們中國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期,也是有屬於自己的不同的稱呼。

如今在俄羅斯,土耳其這些國家,他們稱呼我們為契丹。日本這個國家在古代和我們的關係很密切,他們對我們這個國家的稱呼是最多樣的。在他們自己強大起來之前,他們叫中國漢,漢土,唐土,中土或者就是用當時朝代的名字稱呼中國。比如隋朝的時候,那日本人呢就直接稱呼中國為隋。


後來中國沒落了,這個一直學習中國的日本小國強大起來了,他對中國的稱呼也就變了。他對自己產生了很大的優越感,開始叫中國支那了。再到遠距離的歐洲,他們就叫我們"China\

史之策


我們現在稱呼外國人,一般用“老外”這個詞來叫他們,因為我們中國人叫人都喜歡在“名字”前面加個“老”來修飾一下,用以表示親切。比如你姓王,稱你為老王,姓李就叫你老李了,而外國人“姓”外,就自然稱呼老外了。


老外這個稱呼還是不錯的,外國人也挺喜歡,因為至少比之前叫“洋鬼子”、“洋人”要強不少,居然雙方都沒意見,老外這個稱呼就這樣傳開了,外國人在中國就都被稱作老外了。

有些人就很感興趣了,我們既然稱呼外國人為老外,那外國人會怎麼稱呼我們呢?

首先西歐的叫法我們都很清楚,這裡我就簡單提下,他們稱中國為China,中國人為Chinese。China其實來自“秦”(chin)的發音,加上的a是表示地域,China其實是指秦朝,同理Chinese則為秦人。名字的來源於我國古代影響力相當大的大秦帝國。


還有一種說法是瓷器,由於瓷器是叫China,而中國瓷器遠銷海外,十分出名,就用瓷器來代表中國了。

中東、東歐、俄羅斯稱中國為“契丹”,即“китай”。在中世紀時期,契丹曾在中國北方建立了一個遼國,遼國疆土擴張到了整個絲綢之路,甚至是今俄羅斯境內附近,所以當時遼在與中東、俄羅斯等國的交流中佔據了主導地位,是當時的北宋都不能比的,遼將中國文化輸入到他們國家,於是他們都對遼很熟悉,就用契丹來稱呼中國。



至於其他的大多時候是“中國人”直接翻譯過來的,這裡我再來分享幾個外國在古代是如何稱呼中國人的吧!

朝鮮稱中國人(大清)為掌櫃,因為清朝人很精明,相當會做生意,朝鮮在當時與中國做生意老吃虧。


越南稱中國人為船伕,船伕是尊稱,在宋明時期,中國人常常乘坐大船,越南人羨慕中國有這麼多船,更羨慕中國先進的造船技術,於是用船伕稱呼中國人。

日本在古代稱中國人為唐人,這是受唐朝影響。在近代稱中國人為支那人,支那原本是褒義,但在這帶有蔑稱諷刺味道。

印度稱中國人為震旦人,有可能是在翻譯“支那”,即china的時候帶一點自己的口音,所以就翻譯成為了“震旦”。

除了這些其實還有很多種其他叫法,總之很多都是用帶中國文化的東西來指代中國。


夏目歷史君


把巴基斯坦叫做巴鐵,把印度人叫做阿三,而韓國人被很多人叫做高麗棒子,至於越南人和菲律賓人,我們稱呼為越南猴子和菲傭,北方的俄羅斯叫做毛熊,我們對於不同國家的人有不同的稱呼,反過來說,不同的國家不同時期對我們的稱呼也不一樣。這其中既有平等的合理稱呼,也有鄙視的汙衊稱呼,當然了,也有含有敬意的尊稱。

絲國人,是古羅馬時代地中海沿岸的國家對中國人的稱呼。那時候中國的絲綢在歐洲貴族之間得到熱捧,王公貴族爭相穿著絲綢衣服,一時間絲綢成了高貴的代名詞,而對於東方這個會造絲綢的國家,他們接觸不到,只能從中間商手中購買絲綢,於是便稱中國人為絲國人。

China,這個是我們最常見的外國人對我們的稱呼。有人說China是昌南(景德鎮)的意思,一箇中國古代盛產瓷器的鎮子,也有人說China最早的意思就是瓷器,現在小寫的也是瓷器的意思。不管怎麼說,外國人稱呼中國為China,都離不開瓷器的因素,古時候無論是邢窯白瓷還是越窯青瓷,都是深受外國人喜愛,於是久而久之很多人稱呼中國為China了。

掌櫃國,這是韓國人對於中國的蔑稱。

記得冬奧會期間就有韓國網友“掌櫃國運氣太好”的感慨,掌櫃國一詞的來源是在清朝,彼時有許多清朝人到朝鮮半島做生意,由於獲利頗豐,又都是掌櫃,所以被他們成為掌櫃,國家被他們成為掌櫃國。

唐人,這個稱呼相對比較正常。大唐盛世,威名遠揚,長安成為世界性大都市,各國商隊來此貿易,而相對的,大唐的影響力也在向外傳播,時至今日很多國家的中國人社區都被叫做唐人街,尤其是在歐美國家和東南亞地區。

支那、清國奴,這是近代以來日本人對於中國的蔑稱,有侮辱的用意。自從清軍入關以後,日本便不再正眼看中國,認為傳統的漢文化已經喪失殆盡,而他們自己就是正統的中華,本來支那一詞來自印度,含有智慧的意思,但是甲午戰爭以後,日本不再把中國放在眼裡,支那一詞逐漸變成貶義詞。

Nuoc Tau(船國),這是越南人曾經對中國的稱呼,但是隻限於民間。從宋朝到明朝,中國人來到越南,多半都是乘坐大船,越南的鄉下人只有小漁船,哪裡見過這麼大的船隻,於是驚呼大船,久而久之中國在越南人眼裡變成了船國,尤其是鄭和下西洋的時候,更是令他們大開眼界。

其實,除了這些稱呼,還有很多朝代的名字也是外國人對中國的稱呼,比如,秦人、漢人、明人等等。


無筆史官


起外號這種事兒,我們是最擅長的,而且對不同的國家的人,還會有不同的稱呼,並且有些還具有比較強烈的感情色彩。

從日常用語來看,我們確實可以將外國人統稱為“老外”。不過,這裡有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那就是按照習慣,只有歐美等國的白種人,才會直接稱為老外,這是一種非常直觀的差異。

而除了“老外”,大家對一些其他的叫法,可以具體指代某一國家的人。舉例來講,我們常將印度稱作“三哥”,有些網友還喜歡叫他們為“阿三”;而對於東部海島上的那個鄰居,則常被稱為“小日本兒”或是“鬼子”等等;針對北邊的俄國人,大家也有個比較直觀的叫法,那就是“老毛子”或“大鼻子”。

那麼,古代這些老外又是如何稱呼咱們的呢?實際上叫法很多,我們不妨介紹幾個比較著名的例子吧:

大家最瞭解的,可能就是西方用瓷器來稱呼我們。這幾乎從我們一降生便開始瞭解的知識,而瓷器也就是英文中的China。如此這個稱呼幾乎已經是英語國家對我們的通稱了,流傳的最廣。

除了以瓷器來稱呼我們外,古代俄羅斯,甚至今天的俄羅斯,還是以“契丹”來稱呼我們。契丹這個詞,是由於古代遼國強盛時而傳至西方的,其中影響最大的便是俄國人。在俄語中,中國的發音為“Китай”,也就是契丹。

受俄國人的影響,一些周邊國家,甚至是更遠的歐洲,也有國家用“契丹”來稱呼中國。其中,比較著名的便是希臘、伊朗、土耳其,甚至於連同葡萄和西班牙,也用“契丹”代稱呼我們。

以上兩個是屬於中性的稱呼,但近代也有一些令我們很不爽的“外號”。大家最為熟悉的,就是帶有歧視性的“支那”。

不過,這個叫法最早應該是起源於古印度,後來隨著佛教的傳播,東瀛人不學好,套用此稱呼,而且使之成為了一種“蔑稱”。


夕陽下的晚楓


廣東人歷來稱呼外國人為鬼佬,這個稱謂有蔑視和將他們不當一回事的叫法,在廣東乃至海外華人地方講粵語的地方無不這樣地稱呼“鬼佬”,內地其他地方叫稱呼外國人為“老外”就相對顯得自己卑微得多了……最要命的亦最丟人的稱呼是,但凡外國人必定稱呼他們為“外國友人”,心目中已經是仰望他們了!廣東人稱呼“鬼佬”鏗鏘有力平等中又帶點隨意和不屑、懂廣東話的內地朋友不妨將兩個叫法自己讀一下馬上立見分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