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通州:這裡是“新北京”!

《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通州:这里是“新北京”!

現在提起北京城市副中心,還有誰不知道、不瞭解?

實不相瞞,小編每次和其他區的同事聊天時,一說到工作在通州,嘴角都是上揚的……

《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通州:这里是“新北京”!

不論您是土生土長的老通州人,還是來通州生活工作的 “新通州人”,這裡都是我們共同的家鄉。如今,通州正在以“副中心速度”全力前進,不久的將來一個翻天覆地變化的新通州將呈現在我們眼前!

現在的通州,不僅全北京時時關注,在全國來說咱通州都是萬眾矚目!

這不,11月26日,通州再次受到中央媒體的關注!《人民日報》海外版,全文3100多字,以“這裡是‘新北京’為題”,大篇幅報道了未來的北京城市副中心!

《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通州:这里是“新北京”!

說起《人民日報》(海外版),小編得為您多介紹兩句:

《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通州:这里是“新北京”!《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通州:这里是“新北京”!

《人民日報》(海外版)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機關報,創刊於1985年7月1日,是中國對外開放最具權威的綜合性中文日報,是海外瞭解中國、中國瞭解世界的窗口,是溝通海內外交流與合作的紐帶和橋樑。

《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通州:这里是“新北京”!

《人民日報》(海外版)及時、準確傳達中央的政策,報道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關注社會熱點、難點問題,介紹國際政治、經濟、科技、教育、文化,提供國內外富有價值的各種信息。內容豐富,消息翔實,欄目眾多,圖文並茂,雅俗共賞,融嚴肅性與可讀性為一體。

《人民日報》(海外版),從通州人民口中的“上北京”、睡城,到如今通州“升級”北京城市副中心之後,近幾年在交通、環境、教育、醫療、產業、文化等多個方面,翻天覆地的變化……

以下是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全文:

《這裡是“新北京”》

位於長安街東延長線與大運河交匯處,規劃面積155平方公里的這塊土地,是地處通州區的北京城市副中心。這座曾經的遠郊區縣、衛星城、新城,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用當地人的話來說——“變得不認識了”。從通州約906平方公里的地圖上看,這個正在建設中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宛如一顆新星升起,熠熠生輝。

《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通州:这里是“新北京”!

大運河通州森林公園/來自網絡

補齊公共服務短板

11月16日,北京市通州區後北營村的村民們穿著厚厚的棉服,陸續領到了新家的鑰匙。天氣雖冷,站在小區門口的村民卻興奮地與久別重逢的老鄰居話著家常。三年前,他們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搬離了生活多年的村莊;如今,副中心首批迴遷安置房建成,他們搬進新樓,告別老煤爐、舊平房,生活也掀開了新的一頁。

根據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的總體規劃,北京市“四套班子”要搬至通州區潞城鎮,並帶動相關部門搬移。過去,這一帶是農村、平房與泥地,因此,棚戶區改造成為擺在潞城鎮面前的首要工作。17個村、9300戶居民、2.5萬人……兩期棚改項目分別於2015年6月、2016年7月啟動。

“說實話,故土難離,很多村民在搬走後都會回到以前村子在的那片地看看。儘管如此,老百姓們都非常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北京市通州區潞城鎮鎮長吳孔安對本報記者說。

新建成的後北營家園小區,北望運潮減河,南臨地鐵6號線潞城站,區位條件十分便利。這裡配套設施齊全,設有幼兒園、養老院,充分滿足百姓需求。

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是通州建設城市副中心的重點之一。

“我小時候去國貿、王府井逛街,都會說是‘上北京’,感覺像是去外地。到2011年底,整個通州區只有一家電影院。”生於1989年,自小生活在通州的李瑱對本報記者說。

這並非是當地人的自嘲。早在2006年,時任北京社會科學院總部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的趙弘就指出,除了提供住房,通州沒有與北京城區相媲美的公共服務:沒有三甲醫院,重點中小學太少,找不到像樣的劇院甚至電影院,更別說誘人的工作機會。

此次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彌補通州在公共服務上的短板被重點提上議程。

155平方公里的城市副中心土地上,“種”下了多所學校和醫院。未來,這座城市副中心將迎來更多公共服務資源,更加方便、宜居。

《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通州:这里是“新北京”!

北京通州區夜/張巖攝

讓“睡城”活起來

通州曾被調侃是一座“睡城”,每天早晚高峰上下班的人流方向印證了這一點。職住不平衡,制約著通州的發展與活力。

“2012年以前還沒有地鐵6號線,我每天到海淀區實習,要先騎3公里自行車,坐八通線到四惠站轉1號線,最後再轉10號線,單程得花一個半小時。我當時想,要是能在通州上班就好了。”李瑱說道。如今,他在通州的一家建築公司工作,利用專業所學投身於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設中。

從地鐵6號線通州北關站走出,4棟極具現代感的高層建築錯落有致,引人注目。自樓頂向下俯瞰,大運河悠悠流過,燃燈佛舍利塔遙遙相望。

《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通州:这里是“新北京”!

告別“城市病”

參差錯落的喬灌木組團,平坦的草地,蜿蜒的步道,雖已步入冬季,這裡仍然煥發出生機。11月初,位於大運河西岸的“城市綠心”已經完成先行啟動區300畝的綠化建設。不曾想,半年前,這兒還是荒蕪一片。

按照規劃,北京城市副中心將構建起“一帶、一心、多廊、多園”的綠色空間格局,“一心”便是“城市綠心”。記者從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資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投集團”)瞭解到,“城市綠心”從今年五六月開始徵集方案,11月正式種樹,一上來就是“衝刺”狀態。它並不只是單純的城市公園,龐大的綠心之內,將配建劇院、圖書館、博物館等豐富的公共文化設施,使其成為市民活動中心和城市地標。

如今的“城市綠心”所在地,是當年輝煌的東方化工廠。將工業廢棄地變為綠地森林,通州為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努力“留白增綠”。

綠地多了,水也藍了,一條藍綠交織的生態文明帶初現雛形。

驅車行駛在通惠河畔,在通州生活了30年的市民彭華敏不禁感慨:“通惠河真的變清了,現在有許多人去河裡釣魚。”過去,通惠河邊垃圾成堆,散發惡臭,河道護坡十分殘破。如今,漫步河邊,再也沒有人掩鼻而走。近些年,通州區加大治水力度,使水清岸綠成為現實。

除了這些看得見的綠樹碧水,副中心的規劃師和建設者們也在“看不到的地方”發力。

《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通州:这里是“新北京”!

擦亮歷史名片

作為京杭大運河的北起點,通州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為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2016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通州區潞城鎮開展了大規模的考古工作。經過逾半年的勘探,1146座墓葬和一座漢代路縣故城遺址呈現於世。這一發現,將通州城的歷史向前推進了1000多年。

記者從通州區文化委瞭解到,有“一支塔影認通州”之美稱的燃燈塔已在2017年完成大修,“三廟一塔”古建築群也重新在同年對外開放。“三廟一塔”周邊分佈著西海子公園、寶通銀號、靜安寺等文物古蹟。作為漕運重鎮的張家灣古城,已於2018年啟動古鎮規劃編制,並開展古城牆、通運橋、晾鷹臺的修繕保護。此前被髮掘的路縣故城遺址將原址整體保護,並建設考古遺址公園,恢復路縣故城的護城河等原貌。

《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通州:这里是“新北京”!
《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通州:这里是“新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