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雜交稻”取代“常規稻”,會面臨哪些危害?

想要黃昏與你伴


雜交稻取代常規稻,在南方大部分地區已經好多年了,所謂的“危害”無非是擔心常規稻種源因此而滅失。由於大多數人對雜交稻、常規稻、轉基因水稻的概念認識模糊,有這種擔憂也可以理解,但事實是杞人憂天了。


什麼是常規稻?在我們還沒有種植雜交稻之前,所有種植在田裡的水稻都是常規稻。常規稻是由野生稻經過很多年馴化而成的,就如家養的豬、雞也是由野豬、野雞馴化的結果一樣。常規稻品種特性各不相同,有的產量高但經不起風吹,遇大風有可能大量減產或絕收;有的味道超好卻產量太低;有的產量、口感都不錯,但很容易生病……每一個品種都有它獨特的優點,也有它致命的缺點!怎樣才能讓水稻既抗病又抗倒伏,口感好又兼具高產量呢?於是雜交水稻應運而生了。


雜交稻是由兩個常規稻品種通過雜交的方式培育出來的,這裡面的知識就比較專業了,限於篇幅簡單點說。每一個常規稻品種都可以作為父本,同時也可以作為母本,通過父本和母本傳花授粉的結合,就可以產生出兼具父母本兩個品種優點的新一代雜交種子。如一個品種產量高但遇風即倒,一個品種產量很低但莖杆粗壯,這兩個品種雜交後,它們的後代就可能是一個兼具父母優勢的抗倒伏、高產的品種。這裡為什麼說“可能”?因為一個組合(父本和母本)是否能兼具強強優勢,需要至少三五年的觀察對比。一個成功雜交稻品種能在大田推廣種植,歷時三五年算運氣爆表,十年八年稀鬆平常,有的甚至一二十年還在探索發掘中。這也就是雜交稻種子價格不菲的原因。


我們知道,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就是說它既有雌花也有雄花,通過自身就可以繁衍後代。而雜交就必須去除母本的雄花,人工去雄是一個繁瑣而浩大的工程,大面積制種幾乎不可能!人工去雄必須在水稻抽穗吐蕊、上午八九點鐘楊花之前進行,用鑷子將一株稻穗中的每一粒種子的雄花夾出來並收集好,亂扔有可能太陽出來後花粉飛揚而失敗。每粒種子有幾條雄花,每穗有百十粒,如果一穗中有一條雄花遺漏必然前功盡棄。去雄後讓父本的花粉與其授粉,再套袋防止串花,一個人一天(只有兩個小時能操作)也弄不了幾穗!


袁隆平之所以受到人們的高度讚揚,不僅僅因為他兢兢業業吃苦耐勞,更因他的專業知識發明(或發現)了“水稻不育系”。不育系的出現代替了人工去雄,使水稻雜交制種技術如虎添翼。簡單說一下水稻的“三系”: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

1、不育系:自身不育,不借助別的花粉到老只是空殼。

2、保持系:與不育系雜交可以產生後代,並且能保持後代也具有不育的特性,也就是說第二年種植出來沒有其它花粉介入仍是空殼。在整個制種過程中,保持系的作用是繁殖不育系,以備來年提供給恢復系作為大面積制種。保持系自花授粉還是保持系,保持系也是常規稻。

3、恢復系:與不育系雜交可以恢復不育系的生殖功能,它們的後代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雜交稻種子。恢復系也是常規稻。


我們知道,雜交稻的優良性狀只能保持一年,這並不是說我們把自己種出來的雜交稻穀留作種子就顆粒無收。二代的特點是“優良性狀不穩定”,有可能持平、略差或差得多,為了避免差得多的風險,我們只能選擇只種一代種子來止損。這不是農業科技研究人員為了種子公司的利益為難農民朋友,而是科學技術使然,這一點大家要有理性的認識,不要亂噴。


從反轉基因到現在,已經有人在質疑雜交稻了,之所以質疑雜交稻,理由就是“不好吃”。這類人不是沒有科學常識就是沒有市場經濟認知,抑或是飽漢不知餓漢飢!在飯都吃不飽的年代,農業專家、種子公司和廣大農民都必須追求高產量的雜交稻種子,那時的大米確實不好吃。但隨著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很多家庭的餐桌上,米飯只是象徵性的一點點,開始追求口感了。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農業專家、種子公司、農民都開始順應市場的需要做出調整,誰守舊(一味地追求高產)誰就會被市場淘汰!沒見現在的大米口感好些了嗎?追求口感將是今後雜交水稻的終極目標,農業科學工作者們正在不遺餘力努力著。



至於常規稻種子會不會消亡,其實大可不必擔心。每一家農科院(所)都有若干常規稻品種,擁有常規稻品種越多,製出高產優質的雜交稻種子的幾率就越大,就越有可能成為行業霸主,誰願意砸掉自己的飯碗?有條件的去看看農科院(所)的實驗田,十來畝一塊的田,幾平方米就是一個對照品種,而這樣的實驗田不是一塊兩塊!有的水稻看上去就像雜草,根本沒什麼穀粒;有的高而細,看似弱不禁風;有的矮而粗,有尺把深的水就會給它造成滅頂之災……這些其貌不揚的水稻就是雜交稻的鼻祖。有些品種也許幾十年都沒發揮出它的優勢,但今天沒發揮不代表明天也不能發揮,南方發揮不了不代表北方也發揮不出來,在亞洲用不上,非洲可能就是它的樂土。不管現在有無利用價值,這些品種都會一直保留下去,不會讓其消亡。有些與我們毫不相干的植物國家都要保護,說是要保留植物的多樣性,何況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水稻呢?



我們吃黃瓜絲瓜時,是不是有時會感覺很苦?那是一種返祖現象,就是說它的祖先原本就是苦的,不苦是因為我們的祖先經過長期馴化的結果。所有進化過程中的動植物包括人都有返祖現象,返祖就是退化。一個常規稻品種經過多年栽種也可能退化,產量和口感不如從前。如果你鍾情於一個常規稻品種,你要做的是防止它退化,專業術語叫“提純復壯”。怎麼做呢?大田栽插之後,觀察它的每一個生長期,選出分櫱不多不少、拔節不高不低、穗大粒多的植株,八成熟時單獨收割,去除稻

穗基部未成熟的秕粒,曬乾(避免暴曬)揚淨保存,以備來年作種。如圖

年年如此這般,良種的優勢才能得以保留,其它作物常規品種提純復壯也大體如此。

也許有朝一日,我們的雜交稻品質會超過常規稻,又或許我們來不及等待,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下,優質的常規稻種子就有可能像土豬、柴雞一樣推向市場。


順禮成章LSL


這是李昌平致袁隆平的信繼續發酵啊!

李昌平無疑是紅極一時的人物,畢竟一位地方一把手給總理寫信為農民呼喊是必須給予尊重的。隨後李昌平下海,獲得一系列社會頭銜以及創辦一些機構,應該說還不是不錯的。但是其七年前寫給袁隆平的一封信卻充滿爭議。因為信中說雜交水稻種子不能留種不是真種子,常規稻種子才是真種子,並列舉各種彼此的所謂利弊。信很長,但有報紙只等了縮減版,但這幾天在今日頭條上有賬號登了全文再次掀起熱議。

我個人和以前別人批駁其觀點的說法一樣,那就是李昌平關於雜交水稻種子不是真種子的說法是外行人說法。李昌平是經濟學碩士,雖然和三農問題有很多交集,但更多是從管理學和經濟學的角度去談三農問題,關於雜交水稻種子的觀點也是如此。就因為不能留種農民需要年年買種子就不是真種子了?

農業生產除了風調雨順外,良種是重中之重的關鍵因素。貧瘠之地也許可以通過水肥調節可以來保障農業生產順利高效進行,但是種子不行你就怎麼折騰都不行。從哲學的角度來說就是種子是內因,環境因素是外因,內外因良性互作出高產高質量農產品。

雜交優勢在農作物增產增質方面巨大貢獻是無疑的,否則玉米水稻的雜交種也不會脫穎而出成為目前的主流品種。當然,雜交種也不是萬能的,沒有雜交種不行,比如小麥就是自交系品種可以留種。但李昌平的說法無疑是外行說,題主問的雜交稻替代常規稻是否有害也是看了李昌平的文章才問的吧,答案是沒有!


柳小慶


提要:農業小知識:雜交稻和自交稻品種那一個更好?

我的觀點是,無論黑貓白貓,只要是能夠抓老鼠的貓就是好貓,同樣,無論雜交稻還是常規稻,能夠經受住市場考驗的水稻就是好的水稻。

不知道大家聽說過沒有,混血人長的會非常漂亮。原因就在於混血人的父母親緣關係較遠,父方和母方較為優秀的基因都能夠表達出來,這個在生物研究過程中叫做雜交優勢。

不知道大家聽說過沒有,在天龍八部裡面王語嫣與“表哥”從小青梅竹馬,這個在當今社會看來是法律所不允許的,而在古代的中國則非常常見,這也就是所謂的“近親結婚”,父方和母方的基因有四分之一來自同一對夫妻,也就是他們有著共同的爺爺奶奶或者是姥爺外婆。隨著社會科學的普及,小孩子都知道近期結婚生出的孩子得先天性疾病的概率會非常大。

人類尚且如此,水稻亦是如此。如果讓親緣關係較近的水稻連年種植,結果必然是水稻自然的退化,單個基因的來源必然會讓水稻失去在自然界中生存的優勢,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同一品種連年種植原本的抵抗力也會大打減弱,因為物種進化過程中,不進則退。

以此類推,再來看你們家每年都種植的玉米,我國每年幾千萬畝的玉米種植,全部採用的“雜交種”,正是因為玉米雜交種的優質表現,在市場上自然取代了常規的玉米品種,也正是因為玉米雜交種的高產表現,讓全世界的糧食產量大幅度的提升。

任何問題的看待都要從正反兩反面來看。雜交稻對常規稻來說好處多多。雜交稻產量高,剛才我們提到,雜交稻利用的就是父母兩方較遠的親緣關係,培育出了“孩子”在市場進行銷售,這樣的“孩子”個大,量高。僅僅是增產這一項,就讓大部分的科學研究者趨之若鶩,幾年、幾十年、甚至是幾百年的研究工作,不就是為了“增產”兩個字而服務的嗎?

雜交水稻對常規稻來說也有許多不可彌補的缺點。最大的缺點便是不可留種,這個跟玉米種子不能留種的道理是一樣的,留種後代出現品種性狀分離,高矮不一,產量下降。迴歸父母本形狀。

第二個缺點便是育種成本較大。水稻是雌雄同體,雜交育種是把父本、母本種在一起,只有想辦法把母本的雄性部分失效,才能接受來自父本的花粉,這樣的操作經過袁老以及大量科學研究者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已經獲得突破性發展,但是與常規稻種子相比仍然相差幾倍的勞動投入,所以,雜交稻成本自然比常規稻價格要高上許多。

常規稻、雜交稻,只是育種方式的不同而已,正是因為對基本知識的缺乏導致一些人認為雜交稻裡面加入了“斷子絕孫”基因,這種天方夜譚的說法在知識獲取如此便利的今天仍然大量存在,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國的科普工作任重而道遠。

其實每一項科學的普及都伴隨著根深蒂固、冥頑不化的反科學為之伴隨。哥白尼的日心說,達爾文的進化論,無不被歪曲甚至是閹割。

“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對一項問題的質疑,只有深入、正確的瞭解了雜交稻的一些列原理和技術,再發表反對看法,才是真正推動科學發展的正確方式。切勿讓“科學成為愚昧的婢女”這種令人寒心的現象成為社會的主流。

所謂的常規,其實是在人們心理接受之後的常規。如果有一天雜交水稻像雜交玉米一樣被人們所接受,那麼我們平時所見到的品種也自然就極為“常規了”。

這裡是科學興農,歡迎添加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科學興農


如果雜交稻取代常規稻,有什麼危害?

雜交稻取代常規稻有什麼危害?這是什麼意思啊。雜交水稻是很正常的啊,雜交和轉基因是兩種不同的概念的。

我們現在吃的常規的水稻,也是通過雜交之後再經過性狀分離的過程而篩選出來的品種,並沒有什麼異常之處啊。而且雜交水稻替代常規水稻是個必然的過程。即便是東北的常規粳稻,現在也在研究雜交種了。

如果說真的有什麼危害的話就是農民不能自己留種了。因為雜交水稻留種在繼續種植會出現性狀分離而減產的情況。其實這也是正常的,老百姓都自己留種子,那麼種子公司的種子賣給誰去,他們不也得追求效益最大化嗎?而且推廣雜交稻不見得就是要完全的拋棄常規稻,因為常規稻也是可以作為育種材料參與雜交水稻的育種過程的。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李昌平提出的所謂“雜交稻”與“常規稻”之爭,其實只是一種說話的切入點,把袁老爺子提出來,確實有吸引眼球之嫌(顯然,李昌平達到了他的目的,但是也引來很多誤解)。李昌平提出的,希望引起廣泛關注的事情,其實就是種子和糧食安全的問題。雜交或者常規,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自行留種,雜交水稻其實也是可以留種的,並不是每年都要從原始母本和父本進行雜交,否則種子公司每年那有那麼多種子賣。所謂雜交作物,或者轉基因作物,不能留種,其根本原因是種子公司為了自身的利益,通過某種技術手段(比如,有一種手段叫做“絕育”,孟山都還有一種手段,叫做“種子終結者”)。種子公司這樣做的目的,根本上就是為了實現種子的壟斷,從而達到自身利益最大化。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種子是不是普通商品?需不需要立法加以控制,如果完全由國家經營種子,那完全是計劃經濟,未必行的通。賦予種子一定比例的留種功能,讓農民具有抗衡種子壟斷的一定能力,恐怕是一條可行的道路,這就是李昌平想要說的事情。想當初,我們為了解決住房問題(種子是為了解決吃飯問題),增加住房供應(提高糧食產量),我們徹底放開住房市場,所有的房子都是商品房,還大量提供銀行貸款來支持購買住房。多年下來,我們的房價已經不是普通百姓能夠承擔的了,現在你再怎麼說“房子是用來住的”,已經為時已晚,根本回不去了。種子也是一樣,當種子公司,特別是寡頭種子公司,徹底壟斷種子市場,種子價格大幅上漲,從而使糧食價格大幅上漲,老百姓買不起糧食的時候,再說“種子是用來種田的”,或者“糧食是用來吃的”,很可能也為時已晚。李昌平提出了一個嚴肅的問題,就是有沒有必要控制或者解決種子現已形成的壟斷趨勢,這可是大是大非的問題,相信袁老也贊成李昌平的觀點。


zcjing


我覺得李說的有道理

我從五年前就想著給自己家裡弄點常規種子,不管是蔬菜還是糧食,但是跑了好多地方,就是沒有,只能種一代,記得六年前,我和我老爸在自家果園裡,種了十來窩土豆,結果是隻開花,不結果,更離奇的是有一窩開花後有一朵花長了一個青疙瘩,我不知道那是啥玩意,最後挖土豆,十來窩只挖出來了十幾個土豆,最大的雞蛋大,小的沒有鵪鶉蛋大,後來去楊凌農高會,也沒弄到常規的種子,一直到現在。

雖然說現在國家政策福利都好,但是現在農村很多土地種的是經濟作物,種糧食作物的很少,特別是我們陝西關中北部,基本上都是蘋果園,已經不種小麥和其他的農作物了,不是蘋果園就是花椒園,種糧食已經沒有空閒土地了,我想留點常規種子,做應急,就是找不到,特別是蔬菜種子,現在很多蔬菜種子種不活,我買了油麥菜種子,沒出一棵苗,南瓜種子種了不結果,西紅柿種了長不大,果園地理現在唯一有的蔬菜就是十幾年前種的兩行韭菜和自家撒的土香菜(芫荽),其他的,都不咋滴。

李的憂心是有道理的,如果萬一發生什麼大面積自然災害或者戰爭,農民吃不飽,是要出大事情的,給農民手裡留點常規種子,沒有壞處的。我支持李的觀點,也只有種過地的農村人才知道常規種子的重要性。

不吹不黑



鏡塵


第一,雜交稻取代常規稻不會發生。

雜交稻和常規稻各有優缺點。不同條件選種不同類型的品種,是農民的自由,也是農民的智慧。例如,早秈稻多選常規稻,因生育期短,雜交稻不易發揮高產潛力;東北粳稻基本為常規稻,因雜種優勢在粳稻中不明顯。

第二,萬一雜交稻完全取代了常規稻,會發生什麼後果?什麼後果也沒有。那隻能說雜交稻育種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各種條件下都優於常規稻。玉米雜交種已經基本取代了常規種,如果一定問後果,那就是玉米多得不得了,賣不上價錢!

這個話題的起因還是那個李昌平。當年給總理寫信,反映農村的困境,做了一件好事。後來給袁隆平寫信,呼籲袁隆平放棄雜交稻,恢復常規稻,因文章常識性錯誤太多,文章基本訴求也有問題,袁老沒答覆。

李昌平一個主要擔心是等常規找不到了,一旦發生戰爭,用什麼種地?。這顯然是幼稚。首先常規稻面積一直在50%左右,2億畝,怎麼找不到?其次,雜交稻結的稻穀到了戰爭年代也能做種子,怎麼會沒有種子種地?

李拿一個產量高、種子使用少卻已經滅絕的“胡選”(姓胡的農民選的常規稻品種)論證常規稻高產。說實話,農民育種家育成的品種並沒有受歧視。上市公司“登海種業”的李登海就是農民育種家。“胡選”沒有被認可自有其缺陷,怎麼能證明比雜交稻還高產?

所以,相信科學,提高產量和品質,增加農民收入,是當務之急。至於戰爭,國家有種子儲備庫。即使種子庫被毀了,只要有糧食,就能種地。再有哇,連種子庫都能被人毀,那你也太小瞧咱的能力啦!


種田博士後


雜交水稻農民不能留種就是最大的問題,生命之本掌控在資本利益集團手裡就是最大的問題,現在農民種田成本越來越高,種田不如打工,種田的越來越少,資本家承包田地越來越多,以後糧食會和房子一樣,價格多少,漲跌都是利益集團說了算,大米30元一斤,你買不買?不買你能抗幾天?老百姓買不起房可以租房子,等老百姓買不起糧食怎麼辦?


瘦瘦熊貓20


雜交稻取代常規稻是必然的趨勢,雜交稻種子5O元一斤也得買還不能還價,必須年年買,而常規稻種能年年留種,5元一斤還不想花錢買,說什麼種出來後還給你,這是我的親身經歷,你說選育推廣常規稻種有什麼意義,我二十多年前引進十多個常規稻種,成功的也只有兩三個,賺不到一分錢,自己選育的一個苗頭品種也狠心放棄,總不能叫那些選育推廣常規稻種的人喝西北風吧。


用戶6680371233294


看到了這位李某致袁老的信,現在又看到了他的這篇文章,可以明確的告訴他,這個問題完全是杞人憂天!農民對種子的選擇完全是自願的,國家從來就沒有強制農民必須種雜交水稻。農民完全是根據市場因素和自身情況來選擇種子的。以湖南為例,如果農民圖產量,估計大部分都會選擇雜交水稻,此以種糧大戶和糧食主產區為多。如果農民只解決自身口糧,估計以種優質稻為多,而優質稻中又以傳統的常規稻種子為多。簡單點說,我種的糧食只是自已吃的,我只求好吃就行,我也儘量不噴農藥,天然綠色健康食品嘛!此情況在非農業主產區比如湖南長沙地區很多。所以根本沒必要擔心雜交水稻會取代常規稻!必須點明的是,常規稻的選種也一直遵循著優中選優的原則,農民選擇留種的稻子必定是籽粒飽滿、抗病蟲害、產量高口感好的種子,這是農業生產的基本規律,所以好的種子只會繼續好!最後必須強調一點,雜交水稻的育種方向本身就是要從3繫到2系,最後要象常規水稻一樣不必年年制種,雜種優勢遺傳性狀穩定的品種,一句話,又回到了可以自行留種的常規稻。所以說你有必要去擔心那個問題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