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俄羅斯不太重視發展海軍?

網言軍事


由於歷史原因俄羅斯從來都是不重視海軍的國家,雖然彼得大帝時代就制定了海軍強國的國策,但是瞭解歷史的都知道在他之後300年的擴張史中,俄國人始終以陸地征戰為主,再加上沒有安全可用的出海口沙俄等於是放棄了強大海軍的建設,從沙皇尼古拉二世開始俄國不斷在中亞、高加索、遠東、烏克蘭開疆拓土,建設海軍的事情一直到1895年之後才呈上議程。

(彼得大帝時代的俄國海軍)

這時候沙俄不費吹灰之力就竊奪了日本擊敗大清國的擴張戰果,面對日本全國上下瘋狂擴軍的挑戰,沙俄也決心建設一支海上力量威懾日本,知道這時候沙俄才出現現代化鐵甲艦(博羅季諾、皇太子、列特維贊等一些列超級戰艦加入沙俄海軍),但是1905年對馬海戰之後這隻力量全軍覆沒,沙俄直到1918年滅亡也未能在重建海軍。

(日俄戰爭時期的俄羅斯海軍)

蘇聯時代就更沒有精力建設海軍了,因為帝國主義列強群起而攻之都想滅亡蘇聯,不管是列寧還是斯大林都要集中精力建設陸軍和空軍,二戰之前蘇聯並沒有建造戰列艦或者巡洋艦的技術實力,連個像樣的造船廠都沒有,斯大林本來寄希望於向美國購買,但是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導致美國根本不理睬蘇聯。無奈之下斯大林甚至要購買德國的“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該級艦的三號艦“呂佐夫”號就賣給了蘇聯,德國還幫助蘇聯建設了技術完備的海軍造船廠。

(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

但是突如其來的二戰徹底打亂了蘇聯海軍規劃,正在建設的或者停留在圖紙上的戰列艦全部停工了,蘇聯集中了一切工業生產能力來打蘇德戰爭。戰後的蘇聯本可以繼續發展海軍,但是二戰讓戰列艦徹底過時,航母成為海戰霸主,更要命的是航母對蘇聯來說又是一個全新的領域,之前從德國那裡獲得造船技術全都白費了。戰後為了快速恢復實力的斯大林毫不客氣的說“我們不需要航母”。

(蘇聯航母的集大成者)

蘇聯直到勃列日涅夫時代才開始重視海軍建設,這時候正好是美蘇冷戰的白熱化階段,蘇聯發展海軍簡單粗暴,各種軍艦全面發展,黑海造船廠甚至可以流水線生產航母。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蘇聯海軍蓬勃發展的時代剛剛開始就走向了終結,1991年東歐劇變緊接著蘇聯垮臺,帝國航母夢隨之進入歷史。繼承蘇聯衣缽的俄羅斯由於經濟問題始終沒有力量發展海軍,到不是俄羅斯不重視,實在是沒錢呢!

(現在的俄羅斯連一艘2000噸的護衛艦都生產不出來了)


利刃巨透社


並不是俄羅斯不重視海軍,只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俄羅斯有遼闊的國土和海岸線,然而它的大部分海岸線都在北極圈附近,海面是常年結冰的狀態。

俄羅斯的不凍港主要有

黑海沿岸:索契、新羅西斯克、塞瓦斯托波爾

波羅的海沿岸:聖彼得堡、加里寧格勒

北冰洋沿岸:摩爾曼斯克

太平洋沿岸: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海參崴勉強算一個,因為它冬季也有2-3個月的結冰期,需要藉助破冰船出海。

這是韓國驅逐艦訪俄抵達俄羅斯港口時的樣子。


除太平洋艦隊外,俄羅斯的其它海軍基地基地全部處於北約強大海空軍事力量的監視之下,這是俄羅斯發展海軍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吧。

眾所周知,海軍是個燒錢的軍種,無論是打造艦艇使用艦艇還是使用保養,無一不要耗費鉅額的金錢。打造一艘現代驅逐艦往往需十億美元計,維護和保養一支艦隊也需要充盈的國庫做保障。然而俄羅斯缺錢,嗷嗷待哺的不只是海軍,它的空軍、戰略火箭軍和陸軍也一樣在伸手要錢,國庫能拿得出來的卻捉襟見肘。

所以有限的海軍軍費只能優先滿足戰略潛艇的保障了。那是俄羅斯的命根子。


造軍艦特別是造大型軍艦不僅需要大量的金錢,還需要強大的國家技術力量做支撐。

然而在1991年後,俄羅斯就完全失去了建造大型軍艦的能力。它不僅缺乏設計建造軍艦的技術裝備、工程師和技術工人,還缺乏造船廠。以至於它不得不面對“西北風”登陸艦的羞辱和尷尬。

俄羅斯海軍的強軍計劃塗塗改改已經寫了很多年,到今天計劃依然還在紙上,俄羅斯的雄心依然在北冰洋凜冽的寒風中顫動。



(關注周志宏,看有態度的評論)


周志宏glee


不是不重視,而是力不從心。

首先,軍費是有限的,也就是沒錢。俄羅斯全部軍費大約在500億美元,美國只是海軍的軍費大約1700億美元,也就是說整個俄羅斯的軍費都投入到海軍,也遠遠比不過美國海軍的軍費。所以俄羅斯不可能像美國、中國那樣大力發展海軍。

其次,俄羅斯的威脅不來自海上。俄羅斯的威脅來自於北約,北約在波羅的海三國、波蘭都有駐軍,還都要部署防禦導彈,這些才是威脅,拿破崙、希特勒都是從陸地進攻俄羅斯的。所以俄羅斯比較重視陸軍、空軍。

第三,俄羅斯的出海口問題。俄羅斯就算建造再多的航母,出海口也還是被封死。比如太平洋艦隊,被日本封死,波羅的海艦隊就不說了,不用雷達,肉眼都能看到俄羅斯軍艦在通過。而北方艦隊在進入大西洋時,還是會被北約監視到。所以俄羅斯就重點發展靜音潛艇,在水底下就不那麼容易被發現了。

第四,俄羅斯不是貿易大國,沒有海外利益需要保護。俄羅斯最大的貿易伙伴是歐盟,和中國也可以陸地交通連接,而且很近,那既然沒有什麼海外利益,發展海軍就吃虧不討好,畢竟俄羅斯已經不再爭霸了。


解憂時間


因為俄羅斯的現實國防需要中,海軍確實不重要,俄羅斯本身就是一個陸權國家,對海洋的依賴也不大,因此依然沒有太大的必要去發展投入巨大但是實際效果不佳的海軍。

首先就是需要了,俄羅斯本身很多資源等能夠自給自足,海上經濟方面的對外需求也不多,對海外運輸的需求本身就不高。而且俄羅斯從古至今,一直以來都極為缺乏合適的出海口,從來都是一個陸權國家。如今的俄羅斯,在北方的北冰洋只有摩爾曼斯克一個出海口,太平洋艦隊則對俄羅斯價值不大,在西部只有黑海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受到的制約很大。

同時,如今的俄羅斯經濟情況算不上好,其軍費投入甚至不到美國每年軍費的十分之一,其經濟總量也遠不如中國日本等國。而眾所周知,海軍是一個投入非常巨大的軍種,而且還需要長期的建設才能有效果,曾經俄羅斯繼承蘇聯的大量戰艦就因為經費不足早早退役報廢,如今的俄羅斯同樣沒有太多的資金去發展海軍,早在世紀初俄羅斯就叫囂要發展新航母,但是如今還是隻有一艘庫茲涅佐夫號。

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有限的軍費自然要用到刀刃上。比如戰略核武器、核潛艇、五代機等這些裝備,都是極為關鍵的,這些都得到了俄羅斯的大力發展,即使是財政困難的時候也是如此。


前沿陣地


俄海軍僅有的一艘航母,“庫茲涅佐夫”號的動力系統一直備受詬病,艦載雷達和電子設備從1991年以來就沒有更換過,俄海軍在2010年就要求將蒸汽輪機換成燃氣輪機。但由於預算不足,同時也無法從烏克蘭和西方引進燃氣輪機,該計劃被迫擱置


為什麼俄羅斯海軍的處境這麼差呢?一是俄羅斯的國力仍然有限,只能用在更緊迫、更性命攸關的方向上,加強戰略火箭軍、陸軍和空天軍,用來保持俄羅斯的戰略威懾力,應對北約東擴帶來的擠壓。海軍就只能犧牲了。二是蘇聯解體後,造船、船用動力系統、艦載電子設備和武器等發展緩慢,人才流失嚴重。俄羅斯海軍就算有錢也拿不到好裝備

由於俄羅斯境內所有軍工廠都沒有航母及其配套系統的建造經驗,計劃中的拆除P-700反艦導彈、增加機庫面積、採用新電子設備和防空導彈等,也都沒有完成。
去年4月,俄羅斯媒體報道,“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必須在2021年之前進行大修和現代化改裝,預計將花費10億美元。但是,這10億美元,俄羅斯海軍很難騰挪出來

俄羅斯海軍的預算結構中,只有不到一半(約47%)的資金能用來造新艦。 因此,俄羅斯新型海軍艦艇的大部分計劃都未能實現。原本2020年實現的造船計劃已經推遲到2027年。

至少早在2007年,俄羅斯海軍總司令弗拉基米爾馬索林上將向媒體表示,該國的下一艘航空母艦將擁有核動力推進力量,但“俄羅斯未來航空母艦”的討論和傳聞開始了,約5萬噸的排水量,並搭載大約30架固定翼和旋翼飛機( Graniru.org ,2007年6月23日)。

風暴級想象圖


2013年,俄羅斯曾經提出發展一級排水量約10萬噸,可以搭載90架固定翼艦載機的“ 風暴”級超級航母,但是,“風暴”級航母在2017年就被取消了。防務專家估計,俄羅斯在2030年很難擁有新一代航母。


萊茵的黃金


俄羅斯不重視海軍發展的最主要原因在於地緣問題。

第一,俄羅斯海區分散,互相不連接,雖然從地圖上看,通過北冰洋他們可以互相聯繫,但是北冰洋常年冰封,北極航線還只是個美夢,蘇聯曾經試圖打通北冰洋航線,建設了足夠多的破冰船和其他設備,但是並不足以支持大規模航運。此外波羅的海到黑海和太平洋,他們之間間隔的是一個大洲的距離,四大海區互不相連,形成不了海軍的互相支援和規模優勢,只能各自為戰,非常不利。



細細的博斯普魯斯海峽,被土耳其控制,俄羅斯戰時怎麼出的去?

第二是主要出海口被北約國家卡住了咽喉。比如黑海出地中海需要經過土耳其控制的博斯普魯斯海峽,波羅的海進入大西洋需要途徑整個歐洲北翼國家,海峽被德國控制,即便能從黑海進入地中海,也被歐洲南翼國家控制,從太平洋出海,四個海峽都被日本控制,這樣的局面下,俄羅斯海軍一出海就會被對方的岸基部隊打擊,這怎麼可能安然發展海軍呢?所以蘇聯或俄羅斯極端重視核潛艇發展,只有核潛艇才有機會突破封鎖進入大洋作戰。其他軍艦必須在開戰前就進入預定遠洋陣地,打完都不用回港口,成為一次性艦隊,這也導致蘇俄極端重視一次突擊的火力,甚至不惜用核反艦導彈,因為機會只有一次 。



北冰洋常年封凍,航線開闢太難。俄羅斯海區分散,四大海區互不連接。

第三是因為俄羅斯國土龐大,橫亙在歐亞大陸之北,而全球熱點地區諸如中東西亞北非和東亞等地,都處在俄羅斯國土邊境附近,蘇聯或俄羅斯根本不用出遠洋,直接從地面基地部署的部隊和航空兵中抽調作戰力量,就能影響全球熱點區域局勢,所以蘇俄很重視大型運輸機研發和空降部隊發展,他們有世界上最大的運輸機安225和第二大運輸機安124,還有全球最精銳空降部隊第74空降軍。所以他們何須費勁發展海軍呢?出本土作戰就能影響全球,至於蘇聯大海軍,那是另一回事了,蘇聯畢竟是超級大國,海外基地多,比如金蘭灣,所以有條件發展大海軍,現在沒這個條件了。



俄羅斯的地理條件決定了他沒有發展大海軍的條件,也沒有這個必要。

回答者簡介:張浩,亞太智庫研究員,《艦載武器》雜誌評論員,在《兵器》、《艦載武器》等多家軍事期刊發表《現代山地戰怎麼打》、《共和國炮艇小傳》、《奪灘奇兵》等文章30餘篇,在海軍作戰理論和海上作戰武器裝備等領域有獨特見解,著有《預警機、電子戰機》一書,獲得軍迷群體一致好評。


海事先鋒


俄羅斯不太重視海軍的原因,其實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缺少通往大洋的出海口

儘管許多人意識不到,但是在戰爭史上直到相當晚的時候才發生過“開放海域”戰役之類的事情。在大多數時間裡,海軍的活動範圍受到限制,不是受到海洋深度、風力或海流的限制,就是被限於某些特定航線。還有,在開放海域中真正找到自己的對手始終是件困難的事情。由於這個原因,某些咽喉要道曾發生過多起海戰。

事實上,我們應當把美國的獨立歸功於法國作戰艦隊與英國皇家海軍之間的這樣一次海戰。這次海戰使得英國軍隊在1781年無法把康沃利斯勳爵從約克敦撤走,從而差不多結束了戰爭。重要的是,這場海戰剛好是在切薩皮克灣的海灣口打響的,法軍當時等待在那裡堵截英軍。因此像這種通往海洋的海峽之類的咽喉點也一直成為居住在它們之後的人們的交通瓶頸。而這正是至少4個世紀以來一直讓俄羅斯人為之抓狂的東西。

再具體到俄羅斯的情況,至少自沙皇彼得大帝時代以來,俄羅斯帝國就一直在尋求擴張,不僅是為了增加本國的財富,而且常常也是作為一種對於尋求不受束縛的海上通路的近乎無止境的追求。“束縛”一詞用在這裡再恰當不過了,因為就出入開放海域的通路而言,俄羅斯確實是被像鎖鏈鎖住了一樣。

由於波羅的海海口地形以及北極圈以北的冰層成為其北方的束縛,俄羅斯人曾向南尋求通路。在那裡,他們遭遇到了與他們在擴張過程中所遭遇過的幾乎同樣的狀況。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向南推進吞併了烏克蘭,由此克里米亞半島被納入了大俄羅斯的版圖。

隨著她在塞瓦斯托波爾建立俄羅斯海軍基地,他們因此擁有了一處深水避風港,從而可以據此進出黑海。但儘管如此,他們在至今的數個世紀裡一直遭到博斯普魯斯海峽鐵鎖般的圍困,而在近代又至少在名義上受到了《蒙特勒公約》的封鎖。但是即便他們通過了博斯普魯斯海峽,他們也只能進入地中海,而不是真正的廣闊海洋。

所有這一切對於理解為什麼我們事實上只看到俄羅斯在天空與我們針鋒相對的一半原因是很有幫助的。要理解另一半原因,我們只需要回憶一下:俄羅斯實際上——確確實實——是非常多疑的。

對於他們來說,一切都是為了捍衛祖國,而(在他們眼裡)這就是一個土地問題。他們做的每一件事情,他們謀劃的每一件事情,都聚焦到這個高於一切的執念上。由於這一原因,俄羅斯(以及之前的蘇聯)海軍在過去以及現在都沒有把力量投送放在心上,而是一心想著對任何可能對陸地事件造成影響進而對他們構成陸地威脅的任何國家進行破壞。

因此,這就是蘇聯和俄羅斯為什麼在建造潛艇——而不是航母——方面擁有如此豐富的歷史記錄(在某些案例中是驚人的技術能力)的原因,也是他們為什麼製造遠程反艦導彈,而不發展任何哪怕是稍稍近似於海上補給或修理體系的設施的原因。

俄羅斯人在一個世紀前放棄了正宗的戰列艦。他們知道,他們永遠也不可能從自己兩處極其重要的水面海軍基地衝出去,因此他們停止了嘗試。作為替代,他們把重點放在了研製可以阻止美國(以及其他北約和世界盟國)到達歐洲並通過歐洲(當然是陸地)前往俄羅斯的武器。


網言軍事


這個問題有點偏。並非俄羅斯不重視發展海軍,相反很重視。因為俄國人明白,如果想抗衡美國,面對美國強大的海軍力量,俄羅斯沒有強大的海軍是不行的,尤其遠洋海軍。

蘇聯解體前,大型海軍艦隻都在烏克蘭製造,俄羅斯缺乏大型造船廠。現在俄羅斯和烏克蘭交惡,在大型艦艇製造方面自然不能再依賴烏克蘭,但俄羅斯自身研發製造軍艦經驗不足,沒有配套動力系統,這可怎麼辦?

既然不能生產大型軍艦,那就生產小型艦艇,武備火力同樣能拿出手。但是沒發動機,這直接導致新的護衛艦轉賣給阿三了。俄羅斯海軍心裡那個窩火啊!

但是大型軍艦還是要生產的,不能斷檔,怎麼辦?聰明的俄羅斯人看上了印度阿三,於是阿三成了冤大頭,明明是白送的航母,結果改裝費就花了29億美元,俄羅斯拿著29億美元改裝造船廠,引進設備,研究航母,以後總算有可以製造大軍艦的企業了。

解決了大型造船廠有無問題,但是更麻煩的事來了:沒錢。怎麼辦?只能繼續發揮老艦餘熱了。基洛夫重巡洋艦本來要退役,現在重新啟封,進行現代化改裝。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也在進行現代化改裝,莫斯科級巡洋艦也要進行改裝。這都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啊!必須要有大型遠洋軍艦,否則俄羅斯怎麼維護俄國利益呢!

俄羅斯沒有氣餒,將眼光瞄向了核潛艇領域,並處於優先撥款的地位。在製造核潛艇方面,俄羅斯擁有雄厚的技術優勢,最新型的核潛艇北德文斯克號誕生,並配備了最新型的民彈。研發製造核潛艇,花費巨大,但俄羅斯在所不惜,因為這是遏制美國最重要的大殺器。

俄羅斯非常明白海軍的戰略地位,為了增強實力,曾經向法國訂購了兩艘兩棲攻擊艦,但因遭受制裁,轉賣給了埃及。

俄羅斯很想發展海軍,也有規劃,新型航母,新型驅逐艦,都是按無敵模式設計的,但就是缺錢無法制造出來。未來海軍還是依靠核潛艇和幾艘老艦了。


奔世馬


作為當今世界 唯一一個有能力並且敢於 對美國支配全球地位 構成挑戰的國家,俄羅斯是實際意義上的世界大國毋庸置疑。二戰後,前蘇聯軍隊總人數達1100萬,擁有坦克15000多輛,飛機12000多架。繼承了很多蘇聯老本的俄羅斯實力同樣強大。蘇聯領土範圍橫亙兩大洲,約佔全球的六分之一。

但這麼大的國土面積,可利用的出海口非常少。因為前蘇聯(包括現在的俄羅斯)國土緯度非常高。以蘇聯為例,蘇聯地處北半球的中高緯度地區,全國有58%的國土位於寒帶,有20%的國土處於北溫帶。俄羅斯大同小異。看似北邊有一側很長的海岸線,實際上北極地區常年封凍,真正可利於航行出海的不多,著名的只有聖彼得堡,海參崴,摩爾曼斯克等。

所以從沙皇俄國時期開始,傳統上的俄羅斯都是越過烏拉爾山脈東擴張,中西伯利亞西西伯利亞,東西伯利亞都是它廣袤的土地。所以才有了清末,俄國趁火打劫我國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前蘇聯(俄羅斯)和德國一樣,都是注重陸戰的國家,因為可使用海洋麵積少,港口少。在二戰期間蘇聯當時沒有必要大力發展海軍,當時蘇聯的主要對手是同樣陸空軍空前強大的納粹德國,德國的主要精力也是陸軍,而且雙方的戰場主要是東歐平原。蘇聯兼併了波羅的海三國算是勉強和外海扯上關係,其他基本上不用動用海軍。斯大林把主要精力還是投放到了對抗納粹德國裝甲部隊上。

而且前蘇聯(俄羅斯)是在大國中,唯一的能源、原材料、糧食都能自給的國家。不需要海外貿易,也就不需要保護海外航道的遠洋海軍。這點雖有點牽強,但仍然是其沒有大力發展海軍的客觀條件。

俄國是陸上強國,鑑於傳統和發展這麼多年的底蘊,現在的俄羅斯海軍力量也弱於陸軍。

再加上近幾年俄羅斯軍費有限,大型水面艦艇建造成本高,一直沒有有效大規模地發展海軍。

所以,俄羅斯不太重視發展海軍。【小成】


大國策


誰說俄羅斯不重視海軍?事實上俄羅斯的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就是一部不斷尋找出海口的歷史,現任俄羅斯總統普京就曾說過:“俄羅斯有且只有兩個盟友——一個是陸軍,一個是海軍”。

早在1558年1月伊凡四世就以立窩尼亞騎士團同立陶宛聯合反俄為由出兵波羅的海,此舉引起了波羅的海沿岸的波蘭、立陶宛、瑞典、丹麥等國的群起而攻之,最終俄國無功而返。1695年春彼得大帝親率3萬大軍遠征土耳其,由於缺乏艦隊而失敗。1696年效法西歐創建新式海軍後彼得大帝再次出征土耳其併成功征服了亞速夫地區。1700年彼得大帝迫使土耳其以簽訂和約的形式承認俄國對亞速夫的佔領,然而黑海海峽的制海權仍掌握在土耳其人手中。儘管對土耳其的戰爭未能實現彼得大帝打通黑海出海口的目標,然而在1700~1721年的大北方戰爭中彼得大帝拉攏波蘭、丹麥等國成功戰勝了瑞典,佔領了芬蘭灣、里加灣、卡累利阿、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等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彼得大帝在新佔領的波羅的海出海口建立了俄國的新都城聖彼得堡,這裡日後成為了俄國通往歐洲乃至走向世界的門戶。

1768~1774年和1787~1791年繼彼得大帝后俄羅斯歷史上又一位傑出大帝葉卡捷琳娜兩度發動對土耳其的戰爭,迫使土耳其簽訂了《庫楚克·開納吉條約》和《雅西條約》。沙俄通過這兩個條約得以佔據黑海北岸從布格河到第涅斯特河之間的土地並取得了在黑海海峽自由航行的權利。對土耳其戰爭的勝利還帶來一個副產品——就是最後一個源自蒙古金帳汗國的韃靼人國家被併入俄國版圖:1430年在金帳汗國分裂解體的浪潮中成吉思汗十一世孫哈吉·格來脫離金帳汗國,建立了獨立的克里米亞汗國。自1478年起克里米亞汗國成為奧斯曼帝國的藩屬並試圖在奧斯曼帝國的支持下重新統一蒙古韃靼諸汗國。1774年俄羅斯帝國迫使奧斯曼帝國締結《楚庫克-凱那爾吉和約》:克里米亞汗國脫離奧斯曼帝國而獨立——當然這只是名義上的獨立,實際上只不過是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藩屬變成了俄羅斯帝國的藩屬。1783年沙俄正式吞併克里米亞。俄國人在這裡建立了自己進出黑海的重要軍港塞瓦斯托波爾,後來俄羅斯的黑海艦隊就以此作為基地。至此俄羅斯獲得了南方的黑海和北方的波羅的海兩大出海口,此後通過對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的開拓以及租借旅順、大連獲得了海參崴和旅順、大連等遠東出海口。而俄羅斯北方的北冰洋航線由於長期封凍,以致於在相當漫長的歷史時期內利用價值偏低,然而近期隨著全球氣溫升高引起的冰原融化和破冰技術的提升俄羅斯也加入到北冰洋航線的爭奪中。

事實上俄羅斯並非不重視海軍,而是本質上作為一個陸權國家的俄羅斯的海洋戰略始終發展得舉步維艱:俄羅斯的海洋戰略其實是一種以陸權換海權的戰略——俄羅斯最初賴以起家的莫斯科大公國的領地深居東歐內陸,俄羅斯在向海洋拓展的過程中曾面對過波蘭、立陶宛、瑞典、土耳其、克里米亞韃靼汗國、中國清王朝、日本等強勢地緣和政治勢力的阻擊。俄羅斯通過不斷擴張領土一步步向夢寐以求的出海口逼近,儘管在經歷數百年的持續擴張後俄羅斯已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出海口,但迄今為止俄羅斯的出海口都並不理想:黑海方面存在和烏克蘭的領土爭端,況且即使在解決了克里米亞問題之後扼守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土耳其依然掌握著黑海真正意義上的出海口,俄羅斯所獲得的黑海僅僅只是內海,還無法真正走向深藍;波羅的海方面的情況與之類似——西部的波蘭、瑞典、丹麥、德國等國的存在使俄羅斯通過波羅的海走向大西洋,進而走向全世界的行為受到極大的制約;遠東的海參崴港口同樣處於美、日、韓等國的封鎖之中;至於北部的北冰洋航線儘管如今的使用價值較之以前已大幅提升,但始終無法和南方溫暖海域的航線相提並論,況且北冰洋也不屬於俄羅斯一家——美國、加拿大、英國、丹麥、挪威等國都對這條航線充滿興趣。在這樣的狀況下加之俄羅斯國內目前的經濟窘境就註定了俄羅斯的海軍發展之路將會是舉步維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