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農村隨禮二百,全家人去吃,你怎麼看?

唯一愛曼


相比與城市,農村還是很淳樸的。小編的初中同學正好最近要結婚,在家裡自己辦酒席,隨禮的時候我們好幾個同學私底下商量好的,統一隨100塊,我工作的同事都驚呼,哇你們那邊隨禮這麼少啊。

還記得小時候參加婚禮,我們那邊宴席通常都是在家裡舉辦,誰家要舉辦白喜事就提前去親戚朋友家借碗筷、桌凳,也會請鄉里鄰居來幫忙。至於隨禮,在我們當地的習俗裡,直系親屬的都是不隨錢的。比如舅舅結婚了,那麼我家就需要送我舅舅家一些床上用戶或者鍋盆之類的。如果是生孩子,就需要準備紅雞蛋跟紅花生。好不熱鬧呢!

農村結婚圖的就是熱鬧,喜慶,隨禮什麼的大多都是走個形勢。現在很多地方結婚隨禮少者八九百多者上萬都有,參加婚禮都變味,尤其是現在,很多人都直呼參加不起婚禮了。

小編到覺得農村這種隨禮二百全家去吃挺好的,本來參加婚禮是開心的事,但是若因為這個份子錢讓自己產生經濟負擔,小編倒是覺得沒有意思~



鮮農場


農村隨禮二百,全家人去吃,我看這就不錯了,給你們說一說俺這邊的風俗規矩,你們更受不了。


我是山東滕州的,我們這邊,不論紅白事,男方的同姓族人,只要不出五服,就是“近門子”,就不用花一分錢,紅事去喝喜酒,白事去喝豆腐湯。當然你也不能光帶張嘴去,白吃白喝,你作為事主的近門子,要跟著幫忙幹活,比如紅事要接客陪客,白事更復雜,因為孝子光跪那哭,所以一些重活累活,全指望近門子上,比如挖墓坑,抬棺材,所以不花錢的大席也不是白吃的。


現在隨著生活條件好了,誰家也都不差乎那兩個錢,就是近門子,也跟著隨禮了。其實,在俺這邊,近門子不拿錢,或者親戚家拿二百塊錢來一家人,事主是不會生氣的。


因為辦紅事人越多越熱鬧,說明事主家人緣好,有的人你倒貼他二百,他也推脫有事來不了,那就尷尬了。辦白事,也是人越多越好,不光幹活,對逝者也是一種尊重。


農村辦場,都是流水席,不差乎幾雙筷子,再一個還是那句話,生活條件好了,即使主家不在乎,人們也不再像從前那樣吃大席了,上班族忙,學生不請假,所以一般不湊節假日的話,很少很少有一家人全出動去吃酒席的熱鬧場景了。


鄉村大嫂


隨禮200全家去吃,感覺還是好的啦😊

我侄子生孩子送米糖,我侄媳家裡來了幾大車的親戚,那天是週末,每家最少帶了一個小孩,有的帶兩個。我哥給每個小孩紅包50,每家5個饅頭7個雞蛋,記禮單的時候,可著實把我嚇了一大跳

真的,封禮50元的好多!你想想,一家連吃帶喝的,50又回去了,還多了一份饅頭雞蛋😊

後來,我侄媳的媽媽感覺不好意思,就找我嫂子說要不要把她們那邊親戚家孩子的50紅包退回去,我嫂子趕緊對她說,我們這就是這樣的風俗,都是這樣……

其實吧,遇到家裡有喜事,就不能計較這麼多,圖的就是開心,再說了,別人家有喜事,你們不也是又去了嗎😊


我很固執a


首先,農村辦喜事,要的是熱鬧!錢不錢的,不是特重要!

其次,看看網友們對此事的看法:

1 我們這邊一家給200全家都來,我問媽媽這麼少,還不夠倒貼的,媽媽說都一樣,人家以後辦事我們也給200,一家都去!

2 大年初三老公的堂弟辦婚宴,爺爺起碼在家說了十次人家不講道理,想賺錢,過年沒有人去吃喜酒,送了168,初三早上還說全家8個人都去[捂臉],其實他自己才是會算計的隊長,後來只有我跟奶奶兩個人去了,人家回禮都有100多了,去8個人家還虧大了;

3 一般是一家去一個人,去一家人的肯定是親近的人;

4 上不上禮也歡迎來吃,農村人就圖個熱鬧,沒毛病;

5 簡直是胡說八道,按計劃搞十桌酒席,來一百人,每家4,5口都來,就幾百人吃,十桌酒席夠嗎,那就有矛盾了,要是建房幹活能全家幫助嗎?說破了農村人愛佔便宜,走的時候還想乘人不注意再多拿點,下次你辦事我也多去人,所以農村叫混喜事,混喪事,混著吃幾天,沒啥事白吃白喝多熱鬧。

6 以前農村辦酒,圖熱鬧,你不去吃飯,主人家還不高興,周圍的鄰居都去吃三天,現在辦酒已經變形斂財,愛辦酒的,應該隨禮五十,全家吃他三天三夜才對,我是貴州人,我最懂,生兩個孩子辦酒,立碑,辦酒,孩子過關辦酒,什麼都想辦酒收錢;

7 我個人是這樣認識的,首先說明阿,我就是農村宴席上最忙碌的那個人,以前是廚師幹過十幾年吧,開過十幾年飯店,。見過你請客人家也不過來的,一個人都不來哦。人多多好啊,多熱鬧,請客人家帶孩子或老婆那有啥,要不你就不要請?你可能不知道去全家的一定是主家的至親。

8 胡說八道,無論送多少禮,席位規定兩個的,當然至親不限(比如兄弟姐妹,父母,岳父母,)哪有一家人去的,去的人多了才兩個位你怎麼坐;

9 農村現在辦席都成風了,家裡下個小豬崽,要請客慶祝,孩子兩三百分考個專科,也要請客收禮,家裡有人住三天醫院,出院了也要辦個答謝宴……三天兩頭酒席不斷。農村隨禮個兩三百,人也不會虧本,蔬菜雞鴨豬肉,大部分自己都有,反正辦一次賺一次,所以越來越普遍;

10 以前,生產力低下的時候,大家都看重人,家裡辦事也圖熱鬧,圖人緣好,來的人多,幫忙的多,不重錢財!現在自動化了,過日子基本不用求人了,幹啥都有專業的,用錢就行,所以以收禮金為目的。再過幾十年,估計就沒有隨禮這一說了,生老病死的,自家人一弄就完事了!

結束語:我兒子請客時,我一個個的在打電話,親朋好友也給力,就圖個熱鬧,人來的越多越好,什麼錢不錢的根本不重要,這年頭誰還差點吃的。


遊戲大咖王


首先在農村隨禮關係一般的話也就是一百元的禮,關係近一點的親戚才是兩百元的大禮。一般親戚的話都是200元以上,而關係近一點的鄰居也都是200元的禮。所以說和城裡人結婚的時候依靠酒席就能夠發財的現象,其實農村人吃的是熱鬧。



一桌子10個人,在上禮的時候一般每個人發一包煙,生孩子的還會有雞蛋,這樣的話一桌費用就是150元。之後一桌酒席的價格一般都是600-800,價格隨著家主定,大廚來控制份量。一般好一點的酒席就是800元,我們取中間值700元來算,再加上酒和飲料的價格,一桌的成本是900元,按照一桌子一人100元來算,那一桌子收1000元,等於家主賺100元,但別忘了,農村忙酒席提前一天準備,給親鄰管好菸酒,給大廚一些勞務費,這樣的話主家是不賺錢的。



而那些帶著200元全家來吃的現象,只能是親戚關係,普通關係的話頂多帶著孩子去吃飯。而農村人在紅白喜事上講究的是親戚來的越多越好,這樣的話自己就倍兒有面子。所以一般在前一天主家通知親戚的時候都會央求帶著全家人過來,這樣的話主家就會非常的開心,認為自己的親戚行動上到位了。



所以說親戚來的越多越好,這裡可不是佔便宜的意思,大家不要被誤導了。而農村的酒席講究的是熱鬧,除了熱鬧就是熱鬧,根本不會考慮辦酒席套著大家的份子錢。和城裡人動輒一千兩千的份子錢,農村人在這方面做得還是非常好的。而在酒席上,農村人能夠好好坐在一起聊天,這可是平時所沒有的熱鬧景象,看到這麼多的老朋友在場,大家興致起來了難免會喝高。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呢?


三農圈子


呵呵,二百算什麼?已經很多了好不好,我結婚的時候(8年前),一人送50元,全家人(五六個)來吃,多一點的,七八個,差不多一桌子了。

最讓我和媳婦驚訝的時候,當時跟我們一桌子的,一家人,吃完後,還剩了很多菜,這一家人直接從衣兜裡掏出塑料袋(提前準備工作做的好啊)、一隻雞、一碗粉蒸肉、一條魚等,一直接打包帶走,也不顧及桌子上的新郎和新娘的感受,我真是醉了,這一桌,起初不知道是一家人,最後打聽得知,是我哥哥同事的一家人。



其實,送禮少,一家人來吃,在農村,比較普遍,提問提到的,可能是城市裡送200元,真正在我們西南老家農村,也就100元,少的,還有送50元的,之後就是全家人來吃,根本就不夠本錢。

在農村,這種情況也是被大家普遍認可,我們小時候,誰家辦喜事,父母送人情(禮金,20多年前,差不多20元)後,我們兄弟姐妹們都會去吃,一個道理,現在農村還保留著這種傳統,市裡面少,省城或者大城市,這種情況基本沒有。



一人送禮,全家來吃,其實,也是說明你在這個村子裡人際關係好,大家比較認可你,才來給你“捧場”,對於那種人際關係不好的,即便請客了,發請帖了,也有一些人不去,更不可能去一家人了,一家人去,都是經過父母同意,也說明這一家人跟結婚辦喜事這家人關係好。

而且,在我們老家,都是辦流水席,相對來說,成本比較低,好多菜都是村子裡自己種的,還有一些菜是寨子上村民送的。我覺得,一人送禮,全家人來吃,雖然看似結婚的人吃虧了,但人氣會旺盛,沖喜,也挺好的,大家也不會太在乎是否賠本。



我結婚的時候,是在縣城辦的流水席,當時,一天下來,流水席達到了80多桌子,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一人送禮,全家來吃,包括我在縣城工作的同學,他們送禮後,父母兄弟都過來吃,還有的,是自己的兄弟哥哥的朋友同事,送禮後,同事朋友父母們來吃。

應該說,大多數請客人,是不太在乎這一家人來吃的,不過,像我開頭所說,在新郎和新娘子一張桌子上,那樣狼吞虎嚥、風捲殘雲後,還拿出塑料袋,不顧及新郎新娘感受(新郎和新娘還在吃呢),就直接打包帶走的,就有點誇張了。


烏魯木齊那些事兒


在農村隨一份禮,全家人去吃這種現象是很普遍的。莫說隨禮二百,就算一百或五十也沒關係。農家的大事小情圖得是一種開心,走動得是那份熱鬧 ! 去年我們家的新店開張,我們家的親戚鄰居都是全家總動員。我有三個拜把子兄弟,他們和三位嫂夫人一大早就來幫我們忙東忙西的,等忙到開席吃飯,三個嫂嫂打算離開。我知道她們是要為我省錢,我說:“嫂嫂們誰也不許走,咱們單開一桌,小弟陪你們好好喝兩杯 ! 然後這桌人湊不齊,我便讓兩位世交叔叔給嬸嬸打電話,約她們一塊入席。其初嬸嬸們還有些推辭,最終在我的一二再,再二三的誠心邀請下,雙雙到來。酒席間歡聲笑語,推杯換盞,一派祥和氣象……


歐陽大拙


我老家就是農村的,對於隨禮二百,全家人去吃我覺得這再也正常不過。


對於紅白喜事,最注重的應該是人多熱鬧的氣氛,所謂捧個人場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你家紅白喜事冷冷清清,飯菜流水席都準備好了卻沒人來吃,那才叫鬧笑話呢。至於是不是全家都來吃,這不重要,到時候紅白喜事的家裡人來人往車水馬龍,這更能說明這家人的人緣好。

我們那裡隨禮200算是多的,一般都是幾十塊錢,紅白喜事的前一兩天就開始去他們家吃,到了吃飯時候你去看看,很多都是拖家帶口的,大人小孩老人一起出動,這一堆人那一堆人圍著談天說地,說說笑笑的,就等著吃飯,而主人家對於來多少人按照當地風俗習慣安排的井井有條,那心裡都有數的,主人家這時候也都是誠心誠意的請大家吃飯。



因此我個人覺得隨禮二百,全家人都去吃這沒什麼,因為主人家在紅白喜事前幾天就會派人挨家挨戶的去告訴你家人,誰誰家哪天的紅白喜事請你們全家人或者請你們家二人,都會清楚明白的告訴你。


詩詞公寓


對於農村隨禮200元,全家人去吃,你怎麼看?提出這個命題好似隨禮少了,吃的人多了。其實農村隨禮也就是近些年興起的比數字,比錢。這也是沒辦法跟風,人家隨了禮你不隨好像是摳不盡人情。



記得我老家以前是,不講隨禮只講你家來幾個吃飯的。辦事要的是氣氛,沒人哪來的氣氛。假如都是錢到了,人沒到你這事辦的有意思嗎?現在人把個辦事給扭曲了,講錢隨的錢多才好。這不是辦事是要錢,完全和原來的辦事不同。我很喜歡原來老家的辦事風俗,一大群人吃吃喝喝不考慮錢就是個盡興,多了人情味少了銅臭味。


敖漢人的生活


農村人吃宴席,講究熱鬧的氣氛,甚至是去的人越多越好。因此,對於農村隨禮二百,全家人去吃,我是這麼看的。

對於我們村裡的人隨禮也就二百元,這二百元送到主人家後,主人會給送禮的人幾種回禮。主要包括一盒四十元錢的黃鶴樓香菸,一個禮袋中裝著杯子、喜糖、毛巾等的回禮品。就這兩項基本的回禮品,起碼也要45元。

其次,農村人做宴席,講究10人一桌,每桌至少16個菜,這16個菜中,包含4個冷盤,然後就是魚肉之類的佳餚。而且,每桌上放兩瓶80元左右的酒,一盒20元和一盒40元的香菸。據有人推算,在農村裡擺宴席,一桌的花費起碼得400元。400元給10個人分,沒人就是40元。並且,農村擺宴席通常吃兩餐,因此沒人所吃的宴席錢就是80元。這80元的菜錢加上前面的回禮就是125元。故而,送了兩百元的隨禮錢,全家都去吃,那麼主人就得倒貼了。

因此,有些覺得不好意思的農民伯伯,現在送了二百元的隨禮後,只派家裡的其中一人去吃,意思意思一下就行了。為了自己同時也為其它的農民,只派家裡的一人去吃宴席是最好的選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