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在戰國七雄中疆域面積最大,為什麼不能統一天下呢?

期雨


國家力量的組成並不單以疆域大小來衡量。戰國早期的霸主是魏,國土面積雖不大,但最早變法,經濟發達,軍力強盛,經常打上門欺負秦國,還奪了秦五百里河西之地。



說到大楚國,最大的問題就是朝政由屈、景、昭三家大貴族把持,最高官員令尹也固定由這些貴族擔任,用當今的話說,已經“階級固化”,苦心經營多年,根深蒂固羽翼豐滿。楚王作為名義上的國君,權力被架空,施政要與他們商量。楚悼王時,曾用名將吳起變法,比秦商鞅變法還早了25年,等楚悼王一死,被變法觸犯利益的貴族老爺們,直接在悼王葬禮上將吳起射殺。各方勢力爭權奪利,國家形似統一而實為分裂。甚至到了王翦大兵壓境時,各家勢力才匆忙拼湊了幾十萬軍隊迎擊,又由於各懷鬼胎,被王翦拖了一個月後,內部自行混亂,被一舉擊破。國有危難之時尚且如此,將自身私利置於國家公器之上,這樣的國家還能有什麼前途。而戰國時期的大楚,幾十年如一日的如此狀態,能保內部穩定已屬萬幸,更別提一統天下之事了。



楚國經世多年,也會出現幾個明主,但要改變楚國現狀必須變法。如周圍列國,除了秦,各國變法無一中途夭折,論變法之徹底,也只有秦,其餘的只能稱作改良,仍然因循舊制,換皮不換骨。因此造成秦國一枝獨秀的局面,最後逐一為秦所滅。

楚國軍事實力和軍事戰略欠缺,與秦多次征戰,敗多勝少,到了後期有畏秦之心,氣勢上已經輸了。魏有魏武卒,秦有秦銳士,戰國時老式軍隊多用戰車,而秦所創新軍,以騎兵代替戰車,作戰能力強於楚軍。而在戰略上,楚國安於現狀,偶有參與強國間的征戰,最大的樂趣是吞併越國這些弱小偏僻之國,在楚最強時也只是滿足於霸主地位,沒有吞併八荒的統一志向。而秦則不同,自司馬錯取巴蜀,已經做好了多路進軍楚國,吞併天下的戰略準備。



楚國疆域雖大,發展並不均衡,國土中有大片開發不充分和待開發地區。反映到整體國力上,地盤雖大,卻未比諸國富有,未比諸國強盛。

由此,處處不如秦,何以吞秦?疆域雖大,何以吞天下?


百味乾坤


大家好,我是文史筆記,下面說說我個人的觀點。

楚國土地面積那麼大,為何不能統一天下?理由如下:

一、楚國對領土的實際控制力差

楚國一開始就有廣闊的領土,但大都是人煙稀少的水澤地,後來楚國又吞併了東邊的越國(此時越國已吞併吳國),領土進一步擴大。楚國雖佔據這些領土,但由於經濟文化的差別,以及與越國的民族關係錯綜複雜,楚國實際上只是名義上佔據這些領土,並不能有效控制該地勢力,也就得不到該區的資源。

二、楚國內部宗族內鬥

楚國到了尤其是楚懷王時期,楚國內部出現很多龐大的宗族勢力,他們經常鬧矛盾,其結果是使得楚王對國家的控制力下降,楚王只能勉強維持楚國在表面上很強大。而楚王為了對抗這些氏族,更加駑信分封制,其結果就是楚王越來越弱,世家大族越來越強。

三、統治者的貪婪和無能

楚國時期,楚懷王貪圖小便宜,中了張儀的離間計,秦國答應送富饒的600裡地給楚國,但前提是楚國必須和齊國決裂,楚懷王信以為真,不料事後秦國反悔,楚王大怒,盲目攻打秦國,結果由於準備不足,楚國大敗,秦國趁機奪取楚國大片土地。後來,楚國就變得一蹶不振了。由此可見楚懷王的貪婪和無能是楚國衰落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也就是我認為的楚國領土即使在大都不可能統一天下的原因。


文史筆記


個人一直比較喜歡春秋戰國這段歷史,對於楚國也有幾分瞭解。在戰國七雄裡,秦、齊、楚、燕是從西周以來的大國,三晉分裂出的韓趙魏只能說是新晉強國。具備統一天下的條件只有三個,那就是秦、齊、楚。楚國的優勢條件有哪些?楚國的劣勢條件有哪些?下面細細道來。



一、楚國的資本不足?

楚國本來只是一個方圓五十里、爵位為子爵的小國,長期不受周天子和中原諸侯的待見。西周時,楚國與周天子打了一仗,周天子慘敗,於是楚國自己稱王。春秋時代,楚國兼併漢水流域數十個國家、部落,地盤極速擴張。戰國初期,楚國滅掉越國,佔據淮北、江南之地。戰國末期,楚國又出兵滅亡了魯國。



最終,方圓五千裡,帶甲百萬的楚國一躍成為當時天下最大的國家。但是,它有點像今日的俄羅斯。空有五千裡國土,但能開發和利用甚少,實際控制在手裡的只有兩湖、江淮、漢中、江南部分。城池和人口主要在今天的湖北長江兩岸、河南南部、安徽和江蘇北部。至於湖南、湖北、貴州、江西等地還有大量土地被開發,處於蠻荒狀態。而且,楚國的城市比較小,都不是天下大城,知名度也不高,普遍並不富裕。



所以,楚國的經濟實力在六國中是相對比較薄弱的。秦國有關中、漢中、蜀中三大糧倉,十分重視農業發展。趙國有天下最優質的牧場和發達的冶鐵業。韓國是天下的兵工廠,出品的武器最為鋒利。魏國大發戰爭財,同時佔據山西的礦業資源。宋國有天下最發達的農業和商業,有三大全國性經濟中心。齊國也有發達的農業和商業,更有鹽海之利。可惜的是,楚國滅掉越國,本可以擁抱海洋,但越地諸國不服,雙方戰爭不斷,致使楚軍到不了海洋。



同時,楚國的商業環境糟糕,商人沒有辦法積極經商。在戰國富豪榜裡,楚國只有春申君憑藉封地可以上榜,白手起家的更是沒有。沒有發達的商業,就沒有財富的積累,沒有物資的流通,國家的賦稅也跟不上。秦國為什麼有實力統一天下?因為它在農業、畜牧業、礦業上獨領風騷,足以支撐起一個帝國的誕生。反而,楚國在各方面發展都比較落後,而且還不及早進行變革。日積月累下,你在原地踏步,別人在前面衝刺,差距自然而然顯而易見了。

二、楚國的內憂外患

楚國從西周到戰國,數百年間與周天子、中原諸侯關係比較差,一直是心腹大患。齊桓公稱霸時,就把楚國列為最危險的敵人。宋襄公接棒霸主,就與楚國多次摩擦。晉文公上位,城濮之戰大敗楚國,晉國成為了中原霸主,中原小國都跟它混。三代霸主,全部都是敵視楚國,可見楚國的國際關係多麼惡劣。一直到楚成王后,楚國拉攏了一批小國,與北方晉國形成兩個集團的對立。



然而,春秋晚期,楚國迎來了一場空前浩劫,這場浩劫將全盛的楚國差點打回原形。吳國的伍子胥率領吳國軍隊攻破楚國國都,一路從長江—淮河—漢水三大流域橫掃楚軍。如果不是秦國救援,楚國可能提前滅亡。所幸的是,戰國時楚國出了中興之主,讓楚國恢復了元氣。



而其他六國也都曾遇到滅頂之災。比如秦國被魏國奪去河西之地,比如燕國遭遇了秦國滅國只亂,比如魏國經歷了齊秦夾擊,百年霸業破滅,比如趙國長平之戰精銳損失殆盡,比如齊國經歷了五國攻秦之亂。這些國家只有秦國挺了過來,其他元氣大傷後等著被滅。

在戰國時代,楚國與諸國的關係緩和了不少,因為楚國學會了與強國結盟。她更像是投機者,哪個國家強就和它結盟,由此幹了不少背信棄義的事。戰國前百年,楚國與秦國結盟,後來又與最強大的齊國結盟。由於秦國張儀的破壞,齊楚聯盟破滅,齊國為此揍了楚國,使楚國變成了齊國的小弟,後來楚將淖齒殺了齊閔王,齊楚成為了世仇。


同時,楚懷王對秦國用兵,前期的丹陽之戰,痛失漢中。隨後的藍田大戰,獨力對抗秦、韓、魏、東周、齊等聯軍,再次一敗塗地。最後一場司馬錯、白起等名將先後佔據了楚國漢水以北的統治核心區,楚國被迫出逃陳地,後又將都城遷到壽春。雖然楚國先後參與了合縱聯盟,但各國心懷鬼胎,終究是一事無成。


本來在春申君努力下,楚國又與秦國結盟,但隨後在公元前242年,楚國成為了合縱聯盟合縱長,率領六國聯軍攻秦。此戰,秦楚關係破裂,楚國也面臨最沉重的打擊。到了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去世,春生君被殺,從此楚國的朝政更是一蹶不振。



三、楚國僵化的體制,失敗的變法

戰國時代,兼併戰爭的持續來源於國家的支撐。為此,七國都先後變法。魏國最早實行變法,享受了變法的第一波紅利,奠定了魏國百年基業。本來,楚國可以吃到第二波紅利,但由於舊貴族的阻撓,和後世君主的不重視,直接導致楚國變法徹底失敗。

公元前285年,吳起來到楚國,將魏國那套先進的改革思想帶到了楚國,楚悼王重用吳起,推行變法。僅僅5年時間,楚國的政治、法律、軍事制度發生變化,楚國達到了最巔峰。公元前281年,楚悼王去世,舊貴族們集體攻擊吳起,吳起死於楚王屍前,吳起變法失敗,但對楚國依舊有著深遠的影響。隨後,商鞅入秦,其變法思想也深受吳起的影響。



楚國在半封建化的路上剎車,貴族們依舊把持著朝政,楚王的權力也漸漸被架空。楚國朝政主要由王族和景、屈、昭三大家族把持,其實都是一脈。其他低層家族沒有上升的渠道,而這些貴族也沒有豐富的人才儲備,使楚國的國家機器運轉腐敗無能。尤其是後期,只有春申君能在國際上走一走。楚國貴族好奢華,浮誇之風盛行。曾經平原君來到楚國拜訪春申君,看到春申君的門客就可見主人是什麼樣的,通過春申君即可一瞥楚國貴族是什麼樣的。

https://www.wukong.com/answer/6626286243720200455/?iid=52366033182&app=news_article&share_ansid=6626286243720200455&app_id=13

關注春秋戰國,關注城市歷史,請pick me!


慵懶國王


我覺得有以下原因:

第一,楚國統治集團統一天下的進取心不足。戰國七雄中,任何一個國家,不任強國與弱國,要想統一其他六國,不是一早一夕之事,需要數輩人的努力,中間可能有反覆,這就給統治集團提出了一個要求:鍥而不捨;秦國統一天下,是集前後六代君主不懈努力才得以實現的;

第二,楚國在統一前的幾代君主,缺乏統一天下的才幹,比較平庸,甚至昏聵,沒有統一天下的進取心;

第三,楚國疆土雖大,但農業開發程度在七國中算是最低的,農業的開發程度低,是難以支撐連綿不斷的統一戰爭的,因為戰爭需要充足的糧食,楚國位於中國南方,水網密佈,水災頻繁,難以持續穩定地進行軍糧供應;

第四,楚國疆土雖大,但人口密度應該並不大,可能楚國人口總量是七國中最多的,但總體上還是屬於地廣人稀的,人口密度小,導致徵兵成本高,徵兵強度不夠,難以持續大規模地補充戰爭減員。

以上四條原因,導致楚國疆土雖大,但沒有統一天下。








南方詩意的天空


決定一個國家實力的應該是多方面的,比如經濟實力,軍事實力,科技實力,人口等等,而疆域只是其中一個因素。

楚國作為春秋時期與晉國爭霸百年的老牌強國,在戰國初期,疆域上其它六國完全無法比,基本上把南邊的小國都吞併完了,包括春秋後期強國越國。所以楚國的實力在戰國時期也是排在前三的。但是楚國還是無法統一天下的,原因有三個:

、楚國疆域雖然大,但不處於中原發達地區。楚國地處南疆,所擁有的大部分地區基本上都是沒有開發的區域,人口也沒有與國土相匹配,所以大則大,但是空的,沒有體現出相應的實力。

二、楚國是戰國七雄裡邊政治改革最差的,一直屬於公卿政治。楚國在戰國初,雖然也有過吳起變法,但是楚王一死,吳起也亡了,原來的變法也隨之而去。本來進行限制公卿政治權力,削弱大臣的威信,按才能選拔人才這些政治改革統統被廢棄,重新變成了公卿政治,王命很難直達基層,政治效率低下,完全無法與其它國家比。

三、楚國軍事實力雖然也不錯,但是無法與戰國時期最強的軍隊比較。秦國通過商鞅變法,把農民通向富貴的渠道從在了軍隊裡,讓農民積極參加軍隊,積極搏殺賺軍功得爵位,所以秦軍很強,楚軍比不過。趙國通過胡服騎射組建了大量騎兵,楚軍也沒法比。楚軍實際上缺乏強大的軍事組織能力,雖然軍隊很多,但無法把軍隊擰成一股繩,所以軍隊實力離一流還差點。

所以楚國雖然疆域很大,但實力還是差點,無法統一天下。


時光之意


楚國事實上是一個類似於周王室的存在。也就是說楚王對楚國的控制力很小。楚國的實際權利中後期事實上是在楚國世族手中的。楚王不過是世族手中的玩物而已。楚國大的世族是屈。景。項。也就是所謂滅秦的那三戶。熊氏(楚王的那一支)在鄢郢之戰基本被白起滅乾淨了。而所謂羋氏事實上分支太多或者說整個楚國都可以稱為羋氏。


盪漾的可樂


分析原因如下:

在當時,各諸侯國為了變得更強大更富強,紛紛進行變法改革,最著名的便是秦國的商鞅變法,通過變法,秦國剷除了舊時的王族勢力,進行了體制改革,制定了新的國家政策,使得秦國的發展勢如破竹。當然了,楚國也進行過變法改革,這個主持變法的人便是吳起,此人原是魏國人,為謀圖發展便來到出國,憑藉個人才能贏得了楚悼王的賞識。然而楚國的變法卻以失敗而告終,因為就是王族勢力頗大,他們極力的阻止變法改革,當楚悼王離世後,吳起便被這些人亂箭射死。所以楚國的變法不徹底,舊時勢力的滲透頗深,一些古老的大宗族,逐漸的掌控了楚國的軍政權力,使得楚國的實力逐漸下降。

成功的因素有很多種,除了實力,最重要的便是機遇,楚國在發展鼎盛的時期,卻錯失了統一天下的良機。在春秋時期,楚莊王擊敗晉國,實力越發強大,致使中原的一眾小國紛紛倒戈楚國。雖然楚晉相爭最終楚國勝出,但這次戰爭使得,兩國消耗過多的精力,兩國協商停戰,因而楚國沒有一併將晉國吞滅,白白斷送了進攻中原的大好時機。這並不是楚國錯失的最大良機,在商鞅被殺,秦國政局混亂時期,楚國本應有實力將秦國殲滅,然而這時的楚國卻因小失大去和齊國爭奪一席之地,因而出過措施了一統天下的大好良機。

還有一個原因便是楚國的人才大批量的外流,楚國雖然盛產人才,當時道家思想盛行,楚國民風開放,自然思想十分活躍,又加上楚國之地人傑地靈,有許多能人異士不僅才思敏捷,而且見識卓越,但是他們在楚國卻沒有一展宏圖的機會。因為當時的楚國是由舊時的貴族把握朝綱,這些人才無法受到重用和賞識,因此紛紛的離開楚國去向他國。種種原因造就了曾經的雄霸一時的楚國,最終落得被秦國殲滅的下場。


跪射俑


楚國立國800年,曾經非常強盛,是春秋五霸之一,只可惜後來的統治者不思進取,國內階級矛盾日益嚴重,不知採取有效措施解決自身問題,後期國力日漸衰退。而秦國的秦孝公通過商鞅變法使得秦國日益強盛,實力逐漸超過楚國,後來終被秦所滅……


採菊東籬下ATM


項羽和劉邦是哪人來著?


日常刷下線


因為楚國人不踏實,喜歡虛榮,看看現在的湖北和韓國就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