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丘縣張家灣村張成鬥榮獲“山西最美村幹部”提名獎

靈丘縣張家灣村張成鬥榮獲“山西最美村幹部”提名獎

用愛心凝聚力量,用行動實踐奉獻,用真情點燃溫暖。11月30日,2018“山西最美村幹部”頒獎會在省城太原舉行,全國脫貧攻堅模範、代縣峪口鄉段家灣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桂珍等10人獲得“山西最美村幹部”稱號。同時,靈丘縣獨峪鄉張家灣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成鬥等10人獲得“山西最美村幹部”提名獎。

張成鬥獲得這一榮譽實屬不易,這背後凝結著他多少年來全心全意為村民服務的心血。

張家灣村位於靈丘縣南部山區獨峪鄉,屬於典型的高山峽谷地貌。下轄的自然村較為分散,貧困人口多,脫貧難度大。作為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在近年來的脫貧攻堅戰中,張成鬥帶領村民持之以恆地奮鬥,使昔日的貧困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帶領張家灣村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新農村發展之路。

2007年5月,已經小有成就的張成鬥放棄在外打拼,回鄉上任。當時,張家灣村只有一條坑坑窪窪的土路通往外界,晴天塵土飛揚,雨天腳下和泥,村民們形容這是一條“水泥”路。每逢雨季,遇到滑坡、泥石流,村民們很難出門,交通極其不便。張成鬥深知,要想富,先修路。要改變張家灣的貧窮落後面貌,首先必須從改善基礎設施入手。

白手起家,談何容易。面對村裡一窮二白的情況,張成鬥拿出了自己的積蓄。為節省資金,他四處諮詢專業人員,又苦口婆心勸說村民一起幹。很快,一條真正的水泥路就從村裡通向了外面。2011年,張成鬥召集兩委班子成員討論村中汙水排放問題,最終請專家做規劃,報項目,當年動工當年竣工,張家灣成為靈丘縣第二家完成農村汙水治理的村莊。2015年,張成鬥和村委會又投資120萬元,對通鄉的3公里水泥路進行了升級改造,村民出行更加方便。

近年來,在幫扶單位靈丘縣紀委監委和獨峪鄉黨委鄉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張家灣村的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完善。爭取縣財政局“一事一議”資金12萬元,修建300米的護地壩和養殖場跨河橋一座;實施了500畝荒山綠化工程;用花崗石鋪設村南、村北2個2000㎡的文化廣場;修建村口特色文化牆300米;新建鄉村衛生室、公共浴室各1處;主幹道、街巷命名,在南村口建門古影壁、古牌樓各1座,整修古穴門1座;安裝從108國道至張家灣村的路燈104盞;鋪設獨峪村至張家灣村路牙石3公里,道路兩邊綠化3公里。

除了改善村裡的基礎設施,張成鬥另一項工作重點是如何帶領群眾致富。他根據村民特長,組織村民外出打工。勞務收入成為該村一項可觀的收入,而且逐年遞增。

養羊是張家灣村的傳統習慣。以前,村民各自為戰,養羊規模小而散,很難找到銷路。張成鬥組織8名養羊大戶前往遼寧蓋縣考察學習後,立即召開村委會會議,決定劃出25畝閒散地支持養羊大戶聯合建設圈養小區,併成立了成發畜牧養殖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採取“集體搭臺,村民唱戲”的模式,實行統一管理,統一購進,統一銷售。50歲的杜春麗就嚐到了合作社養羊的甜頭。她被聘為合作社的技術員,負責羊群的防疫檢疫工作。她愛人在外面跑業務,兩口子每個月工資加起來能有六七千塊錢,和以前相比,家庭年收入翻了番。2014年,張成鬥帶領大家建成了第二個標準化養殖合作社,帶動更多的村民脫貧致富。

合作社在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還投身於脫貧攻堅實踐中。2016年,全縣遴選4家主體實施資產性收益扶貧項目,該合作社榮列其中。首批財政款200萬元到位後,張成鬥指導村民及時加固圍欄、新修圈舍,進行標準化養殖。今年,扶貧項目不僅直接為獨峪鄉200戶預脫貧貧困戶每戶發放保底收益金1000元,還積極吸收貧困戶務工,使20餘名人員每人每月增收2800元。

如今,佔地面積50畝的張家灣村育肥羊基地——成發畜牧養殖專業合作社三期工程建成完工,規模達到10000只,成為全縣最大的育肥羊基地,年收益120多萬元,每年帶動全鄉11個村700戶人均收益1000元/年。同時張家灣村的11名貧困戶還在合作社長期打工,取得工資性收入,人均收入2500元/月。此外,在原來的沙山荒坡上修建了佔地面積3000畝的光伏扶貧電站,50多名村民在光伏電站從事日常維護等工作,在勞務輸出的同時取得工資性收益人均6000元以上。

張成鬥並不滿足於此,他堅信,發展產業,必須養殖和種植雙管齊下,兩條腿走路才穩當。張家灣村2012年開始發展仁用杏,現在已達到1500畝,藥材種植也達到250畝。勞務收入、圈養牛羊、栽植仁用杏和種植藥材已成為張家灣村的四大主導產業。村民人均收入年年上臺階,由2007年的1960元上升到2017年的4600元。

靈丘縣張家灣村張成鬥榮獲“山西最美村幹部”提名獎

短短几年時間,張家灣村就由醜小鴨變成了白天鵝。2018年11月3日,張家灣村舉行易地扶貧搬遷分房儀式,該安置點安置籤協議搬遷戶204戶555人,村民也像城裡人一樣,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樓房。如今的張家灣村,山青、水綠、燈明、路平,處處洋溢著文明的新風尚。近幾年,張家灣村接連被評為縣市級、省級生態文明村。

張家灣翻天覆地的變化,凝聚著“當家人”張成斗的巨大心血,他卻說,這都要得益於黨的政策好,得益於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得益於縣紀委監委的無私幫扶和鄉黨委鄉政府的大力支持,更得益於全體村民的不懈努力。像張成鬥這樣的村幹部,執著地奮鬥在脫貧攻堅第一線,譜寫著感人至深的實幹故事,真正體現著基層共產黨員的時代風采。(鄧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