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背后,这部纪录片里是“生活”本来的模样

镜头背后,这部纪录片里是“生活”本来的模样

文 | 渔火

当下,一些能直接切中现实情绪的纪录片在“创纪录”的路上狂奔,比如《二十二》以及《厉害了,我的国》。有幸在公映前看到现实题材电影《生活万岁》,被感动到涕泗横流。

镜头背后,这部纪录片里是“生活”本来的模样

《生活万岁》是《极地》导演程工的新作,同时《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的执行总导演任长箴亦是本片的联合导演。《生活万岁》在风格上延续了两位导演对“人”的强烈关注。影片是15个人的故事,他们是在亡妻坟前朗诵朴素情书的抗战老英雄,是重庆夜场美丽泼辣的失恋舞者,是武汉带着女儿开出租车的单身妈妈,是深圳兼职单车猎人的快递小哥,是荆州街头唱歌相濡以沫的老年盲人夫妇,是广州夜市卖田螺供女儿上学的明哥,是广州等待接受心脏移植手术的中年女子,是拉萨蹬人力三轮车的老大爷……五味杂陈的世态在一天的时间内的交错浓缩,让人体味冷暖人生。

那些“记不住”也“忘不掉”的群像

看完《生活万岁》的第一时间,我就发了一条微博,算是最直观的感受——“那些痛哭的人,祈祷的人,骂人的人,咽面包的人,哄女儿的人,换心脏的人,欲言又止的人,酩酊大醉的人,没有归路的人……”10分钟一个的独立故事又被切成碎片散落在电影中,让我记不起他们从哪里来,会到哪里去。但他们一个个被定格下来的生活瞬间,再也忘不掉了。

镜头背后,这部纪录片里是“生活”本来的模样

《人民日报》(客户端)曾经报道过这位武汉的女出租车司机。在这部电影中,她全程带着女儿,总是要在乘客的诧异中不停地解释;宁夏西海固地区海原县的这位老师一边教孩子认字,一边听着父亲的教诲“知识是最贵的,知识贵于一切,有了知识,才可以说不是虚度一世。”他也入不敷出,面对着床榻上妻子的眼泪和埋怨手足无措;这位卖田螺的明哥刚在深夜努力安慰完周围痛哭的人,却在夜市收摊的清晨歪歪斜斜独自走向回家的路;这位“小丑医生”,刚在手舞足蹈的逗乐医院病榻上的孩子,却在下班的公交车上独自痛哭……《生活万岁》描画了这样的群像,可以概括为“小人物”的日常,他们的生活是有反差的,一边是我们都习以为常的,一边是难为人知的。大概也正是这样,这些人让人念念不忘。

镜头背后,这部纪录片里是“生活”本来的模样

人物关系中的“亲疏远近”被以各种姿态呈现出来,既有躺在出租屋床上的父子,相视无言后冒出的一句“我感觉我们像陌生人”;也有澡堂里坦然相对时,搓澡的姐妹说一句“咱们认识这么多年,你可不可以不要这么辛苦了”;甚至是绵延丛林中那个孤独哨岗里的护林员,也悄悄地把卡在窗沿的蝴蝶放飞了出去。在片中还有一些更为直白的表达,每天打三份工的下岗女工在澡堂洗澡,赤裸的背影下是松弛的皮肤和弯曲的脊柱。我们看惯了银幕上的香艳肉体,这样的场景反而更具视觉冲击力。包括正在接受换心脏手术的中年女病人,大银幕上直接出现那颗离开身体却还在跳动的真实心脏,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刺激呢?

镜头背后,这部纪录片里是“生活”本来的模样

其实片中的这些人物,他们每天都生活在我们身边,有的就是我们自己。在大望路上和国贸CBD的地下通道里有多少人卖唱,你是否知道他们在出租屋里吃个馒头喝杯酒的样子是什么?在人潮涌动的街头举着牌子问是否要修水管的人,你又是否清楚他们的困境和心愿?甚至街上任意一个蹬三轮的老人,他们为什么一把年纪来到这座城市做这种卖力的工作?100分钟的《生活万岁》,真让人看尽人生冷暖。

镜头背后,这部纪录片里是“生活”本来的模样

其实我们都“记不住”他们,只是刚好这部影片拍了他们,然后用奇妙的视觉语言编织起来,我们便“忘不掉”了。

“万岁”的不是生活,而是人百折不挠的样子

“盼着呗。”我甚至忘了是谁说了这样一句话,但它却代表了影片中几乎所有人的状态。

盲人夫妻上楼时有一个长镜头,男人叫女人先上去,自己接过琴和音箱,蹲下,背起,再摸索着扶栏,一步一步的消失在狭窄的楼道;在拉萨蹬三轮的72岁老人,拉着乘客路过布达拉宫,风吹着、气喘着,这也是一个长镜头,我们就这样花了近30秒看他在风中如何向前。

镜头背后,这部纪录片里是“生活”本来的模样

我一直在想,这部现实题材电影起名“生活万岁”是什么意思,因为我们提到“万岁”时多少寄托了期许,在过去的文艺作品中我们不停地说“理想万岁”“青春万岁”。但生活这个词本身就夹杂各种酸甜苦辣的维度,承认“生活万岁”也似乎意味着接受生活的多样。这不是被包装后的励志故事,只是说生活就是如此,给你看那些被裹挟的人,有哭有笑,但他们从未抱怨。

看完《生活万岁》,我甚至开始反思这部电影的本体意义。说它要满足一部电影应有的戏剧和冲突吧,片中的人都不是超级英雄、颜值大咖。出租车司机、助教老师、盲人夫妻、夜场舞者、93岁的抗战老兵……他们都在生活的边缘处。片中也几乎没有具有经典戏剧结构的故事,他们每天都重复生活本身,喝酒、开车、跳舞,甚至遛狗……谁会关注这些细枝末节?说它平淡无奇吧,我们又确实能在那些突然的无声处见惊雷,感叹一声“大家都不容易”。

镜头背后,这部纪录片里是“生活”本来的模样

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里有句经典台词,马蒂尔德问,“生活是一直这么艰辛,还是只有童年如此?”里昂说:“一直如此。”

“生活万岁”是什么?就是“沧海一声笑”。

现实题材与院线纪录电影

我喜欢看纪录片,甚至可以给这部电影打一百分。

从制作的角度说,这是一部很成熟的电影。摄影的干净克制、剪辑的流畅自然,甚至是配乐的轻重缓急都恰到好处,视觉上杂质的剔除,让这部纪录片具有了在银幕上被放大的基本资格。

镜头背后,这部纪录片里是“生活”本来的模样

很长一段时间,国内此类纪录片的拍摄都陷入到一种“追求生活真实,放弃艺术真实”的窠臼,在不停地抖动、漫长的叙述中孤芳自赏。我也拍过纪录片,才更加敬重这部片子创作者的态度。最后呈现在影片中的是15个人物故事,但在前期调研阶段,他们一定接触过百组以上的人,甚至更多。作为别人日常甚至有点不堪生活的“闯入者”,被拒绝、被否定也一定是常事,但最后影片能呈现出这种零距离的效果,一定付出过很多的努力。

镜头背后,这部纪录片里是“生活”本来的模样

大多数人走进电影院终究是希望在灯暗下来的那一刻,有一些影像来慰藉疲惫的心灵,所以去看看电影史上那些票房最高的电影,多数有着完整的结构和一个能接受的“圆满”结局。人物可以失败,但不能有“最后的失败”。这部纪录片的残酷之处也恰恰在于此,因为它没有结尾,它只告诉你,我要走了,我不信天,我信良心,我会回来。

我也并不推荐想看奇观或买笑的人走进电影院,因为你可能会失望。但我又竭力地想分享给我们的朋友和家人,不管你是社会精英、成功人士,还是初入人生江湖的菜鸟,看《生活万岁》时,你也许会痛哭,但泪水里不是悲伤。那些困境中坚持的人,当我们再看见那些渺小又习以为常的人时,心里至少能生出几分柔软和善意。

镜头背后,这部纪录片里是“生活”本来的模样

汶川大地震十周年的时候,一位(北青报的)记者深入四川多地震区做了一次历时3个月的历难者心理精神康复状况调查。“管它呢”是在采访中听到次数最多的一句话。这和《生活万岁》中那些人说“盼着呗”、“我会回来”近乎一种状态,谁都知道生活不易,无时不在困境之中。但这种执拗又何尝不是生活的真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