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打贏二戰的可能性有多大?

武器裝備秀


德國能夠打贏二戰的可能性為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許多人一直都認為日本作為島國缺乏戰略縱深和豐富的資源,德國比起日本也沒有強多少,尤其是戰略資源石油。德國強在工業發達,科技力量強大,戰爭動員潛力大。在二戰中,德軍總共動員了1700萬人加入軍隊。與此同時的日本在人口擁有7000萬的前提下,動員的總兵力只有800萬人。十幾年戰爭打下來,日本的人口越來越多,反倒沒有減少。

德軍在閃擊西歐的時候,準備的並不是很充足,以至於前線裝甲部隊突進太快,後勤難以得到保障。德軍一路西進,佔領的國家大部分都是工業國,比如法國。這些國家的工業生產能力都很強,間接的支援德國的侵略戰爭。德國也正是得到了佔領地的大批人口和資源才能以戰養戰的持續下去。然而當時的德軍依然面臨一個重大的難題,那就是缺油。德國能夠發動閃電戰,最為依賴的就是裝甲部隊。拿不出石油產出的汽油,這些武器裝備就是純粹的擺設性物品了。

德軍拿下大半個西歐地區損失的兵力並不是很多。但是要想佔領這些地區,德軍需要分兵維持治安。為了幫助無能的隊友意大利,德軍又得分出十幾萬兵力前往非洲。在未解決英國問題,德國又掉頭去攻擊蘇聯,以至於兵力不夠充足。在蘇德戰場上,列寧格勒戰役德軍傷亡39萬人,莫斯科戰役德軍傷亡58萬人,斯大林戰役德軍傷亡84萬人。這還只是德軍與蘇軍交手的部分戰役,德國如果想打下大半個蘇聯,恐怕至少要付出傷亡300萬人的代價。同樣的情況下,德軍還得分兵駐紮各地維持秩序。

然而德國不可能打的下蘇聯,因為它的背後站著美國。憑藉國內龐大的經濟體和工業能力,美國直接給蘇聯提供了100多億美元的援助。大批的飛機,坦克,大炮源源不斷的運往蘇德戰場。另外美國將戰略重心也是放在歐洲戰場,派遣大量的軍隊前往歐洲戰場。可以說德國是一個國家同時單挑美國,蘇聯,英國,法國。而德國的隊友們都是一些小國,意大利還過的去,打仗卻不怎麼行。日本又距離德國太遠了,和美國在太平洋打的火熱。這樣的局勢下,德國怎麼可能不會失敗呢?


兵說


知道以德國為首的軸心國集團的對手是些誰嗎?



一、世界上領土最大的國家――蘇聯

這麼大的戰術縱深,需要多少軍隊和裝備來往裡填?那幾百萬軍隊往裡一灑,十平方公里都湊不出一個人來。那是什麼感覺?



二、世界上工業最發達的國家――美國

軸心國合起來的工業能力能頂上美國一半不?你擊毀的速度都趕不上他製造的速度,(二戰結束時,美國光航母就造了一百多艘!)敵人的裝備越打越多,你受得了?



三、世界上殖民地最廣闊的國家――英國

他可以隨時從任何一個地方發起軍事行動,他可以從任何一個地獲得戰爭需要的資源,可以隨便建設軍工廠和基地,要想拔除這些據點,需要多少人馬啊!



四、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

四億人口,可以培訓成戰士的適齡人員能武裝起來兩千多萬!軸心國所有軍隊加起來有這麼多不?



這麼多的人,這麼廣闊的戰略空間,這麼豐富的資源,這麼發達的工業製造能力,德意日還有贏的可能?

在這種情況下,德國打得算不錯了,能撐到1945年才投降,純屬超常發揮。


饞嘴肥貓鏟史官


難道到現在為止,還有人認為德國🇩🇪有機會贏得二戰嗎? 必須要明確一點,像世界大戰這種規模的戰爭,拼的就是國力,尤其是在戰爭進行到相持階段之後,誰的肉厚,誰就能取得勝利。

那麼,在此不妨列舉一下法西斯一方和盟軍一方的綜合實力對比:






由於法國在一開始就被德國用閃電戰擊垮,所以不算入排名。通過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僅僅戰鬥機的數量,美國一國的數量就多於德意日三國的總和;而坦克的數量方面,僅美國一國就多於德意日三國的總和,蘇聯一國也多於德意日三國的總和。而這僅僅是軍事裝備方面,還不包括兵源數量。 所以說,在硬實力上,盟國是遠遠要強於德意日的。

除了紙面的數據之外,戰爭潛力也很重要。眾所周知,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經紀上收到美英法等戰勝國的抑制,但後來美國為了保持歐洲大陸的平衡,英國也為了防止歐洲大陸上法國一家獨大,所以兩國大量對德國投資,使得德國經濟迅速恢復。值得注意的是,德國經濟的恢復,完全依賴於美國英國資金的注入,換言之,其對外依賴性很高。一旦外國撤資,其經濟將受打擊,在經濟危機爆發後,德國的確受到了眼中的衝擊,而希特勒之所以能上臺,二戰之所以能發動,也是因為經濟危機中德國收到很大沖擊。 所以,德國走的路線就是用對外擴張,來轉移國內矛盾;用搶掠別國,來緩解本國經濟危機。在這種情況下,其所有的戰力都是即戰力,而根本沒沒有後備力量,戰爭潛力極弱。

反觀盟國的美蘇兩國,美國由於羅斯福採取國家干預經濟的手段,擺脫了經濟危機,再加上戰爭初期大量倒賣軍火,經濟實力全球第一,再加上其齊全的工業鏈,雖然美國在開戰前只有10萬陸軍,坦克飛機等裝備數量甚至不如英國,但一旦開展,其可怕的生產能力便顯露出來,僅僅一年時間,其裝備數量暴增幾十倍;而蘇聯由於其體制,也沒有受到經濟危機影響,而且其生產效率極高,所以在戰爭初期,蘇聯雖然一度敗退,但其拖拉機廠能在一夜之間變成坦克生產廠並大量生產坦克,這種生產能力也是德國無法匹敵的,所以,儘管德國的坦克質量遠強於蘇聯,但憑藉數量優勢,蘇聯還是佔了上風。


綜合實力以及戰爭潛力的巨大差距,註定了德國在這種曠日持久的世界性大戰中無法取勝。即使德國趁著歐洲的英法蘇毫無準備,曾經一度大敗這三國,但其國力的透支,也是不可避免的。從德國東線失利開始,已經說明其轉移國內矛盾的失敗,因為這種轉移矛盾的戰爭,只能勝,不能敗,於是,出現了施陶芬堡等人刺殺希特勒的事件。

可以說,德國自從選擇與整個歐洲(包括蘇聯)為敵,並且將意大利這種水平的國家當做隊友時,失敗就已經是百分之百註定了。東線失敗之後,雖然每場戰役打得都異常激烈,但各國領導人都知道,希特勒已經在做最後掙扎,雖然盟國還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但是,勝利,已經註定。


庭州行者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簡單說來,德國答應二戰的可能性還是有的,大概為百分之0.000000001%。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打贏二戰不光是軍事征服這麼簡單。

很多人認為德國在二戰中如果不犯錯誤,比如不在敦刻爾克放走33萬英法聯軍,不在6月22日才進攻蘇聯,不在北非擴大戰場,德國就有可能獲得軍事上的勝利,也就贏得了二戰。

但是,二戰的勝利不單單是建立在軍事勝利的基礎上。為什麼這麼說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戰爭的本質是綜合國力的搏殺

戰爭的表面是士兵的砍殺,背後卻是綜合國力的比拼。

而德國加日本、意大利以及一干僕從國,在綜合國力上是無論如何也比不過美國、蘇聯以及英國的。

這就意味著德國和這些大國剛正面一定是沒戲的。所以德國對蘇聯採用了閃電戰,日本偷襲了珍珠港。

不過這種偷襲的套路只適合於戰爭前期,幫助德國和日本在敵人猝不及防的情況下取得勝利,但是此時距離戰爭的勝利還有十萬九千里。

而美國、蘇聯等大國在遭受德日的攻擊時,就如同一個被猛然拍到地面的乒乓球,在觸地後,只要這個乒乓球沒有爆裂,那麼它會彈跳地更高!產生更為強大的能量!

所以莫斯科會戰後的蘇軍越打越強,而珍珠港之後的美軍則很快在中途島海戰中獲勝!

因為綜合國力強,這些大國能夠經得起德日的突然打擊,然後在付出比德日數倍的代價後,依然能夠取得勝利。用一句比較誇張的說法:“我有源源不斷的士兵衝上來,而你卻已經沒有了子彈”。

因為綜合國力強,在戰場上美蘇可以以損失多名士兵殺掉敵軍一名的交換律作戰,而德日則不可能從一比多的巨大優勢中取得勝利,反而是越打越萎靡,最後被耗死。

二戰打到1943年,德國已經筋疲力竭,不得不進行全國動員。因此,綜合國力的巨大差距決定了德國不可能取得二戰的勝利!

2、法西斯戰爭具有不可持續性

法西斯上臺是希特勒的陰謀,更是資本大鱷的陰謀。

“凡爾賽體系”給德國帶來了刻骨銘心的屈辱,讓所有德國人都充滿仇恨,這種仇恨被希特勒利用起來!

1929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席捲全球,德國也遭受重創,超過800萬人實業。危機的蔓延讓所有階層充滿了失望,所以各種各樣的思潮開始湧動,來自蘇聯的無產階級思想開始趁機在德國壯大。

此時的德國民眾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府,失望的資本大鱷也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領袖帶領德國防止被蘇聯赤化,於是他們選擇了極端的法西斯領袖希特勒。

應該說,希特勒很符合這樣的要求。他團結無產階級,拉攏小資產階級,鎮壓工人階級,使共產主義在德國失去根基。隨後希特勒以國家擔保發行債券,要求資本家購買,獲得大量資金。

在獲得資金後,希特勒馬不停蹄地開始了經濟的恢復中,很快德國修建起了高速公路網,軍隊大規模擴編,軍事工業欣欣向榮。

經濟的恢復讓德國人看到了希望,所以希特勒的支持率更高,通過大型工程的建設和軍隊的擴充,德國的失業率不斷下降。

但是瘋狂開動的工業需要更多的原料和市場,這是德國國內無法滿足的,所以德國開始想周邊擴張,於是吞併奧地利、兼併蘇臺德、捷克斯洛伐克。

不過敲詐勒索畢竟不是長久之計,而且也不是誰也吃這一套,所以在碰到波蘭這顆石頭時,希特勒不得不動用戰爭。

而一旦開戰,就只能不斷打下去。

  • 首先戰爭帶來了巨大的土地、人口和資源,解決了當下的資源和市場問題,刺激了國內經濟,工業規模進一步擴大,這就讓德國不得不繼續擴張,維持這個鏈條的循環。

  • 其次戰爭帶來了巨大的人員傷亡,致使國內勞動力大幅減少,如果戰爭持續時間過長,那麼國內的生產將會處於嚴重困難的局面;

  • 最後戰爭轉移了國內的矛盾,但是一旦國外戰爭受阻,或者遭遇了巨大的失敗,不能為國內獲得更多的市場和資源,矛盾就會重新回到國內,且更加猛烈。類似於龐氏騙局,一旦底層會員無法滿足上一層的要求,整個鏈條就會轟然崩塌。

所以,德國的戰爭是不能失敗的,但是戰爭拼的是綜合國力,德國的失敗是必然的,所以這對於德國來說就是個死循環。隨後的結果只能是玉石同焚,大家一起完蛋。

3、德國的對手是全世界

希特勒維持自身地位和德國凝聚力的最主要手段就是戰爭,且是不斷取勝的戰爭。

但是,一旦戰爭受阻或者遭遇失敗,希特勒的地位就會變得岌岌可危。

  • 首先是資本大鱷們對希特勒感到失望,因為戰爭沒有帶來他們所需要的資源和市場;

  • 其次是小資產階級的失望,希特勒的戰爭不僅沒有為他們帶來豐厚的回報,反而因為戰爭降低了他們的生活水平,所以他們會選擇離開;

  • 最後是工人階級,希特勒承諾的工人福利是建立在對外掠奪的基礎上的,而一旦掠奪受阻,這些福利就難以落實,工人階級自然開始離心;


所以不用美英蘇等國來消滅希特勒,本國的各階級就會革了希特勒的命!

希特勒的發展模式,並不能解決經濟危機,緩解也不可能,而是典型的飲鴆止渴,希特勒能做的,就是通過戰爭,讓這場更大的危機推遲幾年發生,越晚越好。

戰爭一定程度上能緩解德國發展的困境,比如資金和資源,但是卻加劇了國內的供求矛盾,導致危機蘊藏了更大的能量!

所以,希特勒的泡沫遲早有被戳破的一天,這是希特勒無法避免的結局!

另外,由於希特勒的對外掠奪的本質,導致希特勒幾乎全世界成為敵人。日本作為德國的盟友,並沒有對德國的擴張形成實質上的幫助,反而是處處掣肘,時時幫倒忙。比如在莫斯科戰役期間偷襲珍珠港。

至於豬隊友意大利就更是如此了。

而即使希特勒取得了二戰的勝利,美英蘇等國都被打服了,希特勒還是需要面對和日本等盟友的火併。加上佔領區此起彼伏的反抗,希特勒贏得二戰勝利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如果按照歷史中的戰略的話,打贏二戰的可能性為零,怎麼調整戰術打贏的可能性都是零。

客觀來講,英、法如果戰術得當,單獨拿出來跟德國是可以拼一拼實力的。蘇聯和美國的實力要比德國強很多,而二戰德國居然一挑四,就這個還能撐上好幾年,已經算是個奇蹟了。

除非德國在1945年之前搞出原子彈,否則沒有任何戰勝的可能。而盟軍會拼盡全力阻止德國的核計劃,所以打贏的概率還是零。

德國想打贏第二次世界大戰,只能依靠改變戰略。

德國在二戰中的戰略簡單的講分為幾步——

1.蠶食歐洲:包括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荷蘭等國家。

2.閃擊英法:迅速滅掉法國,跟英國開戰並差點團滅了英法聯軍。

3.閃擊蘇聯:從這裡開始,德國走進了無底洞,德國根本打不過蘇聯。

4.對美國宣戰:珍珠港事件之後,德國對美國宣戰,兩大陣營正式形成,二戰全面爆發。

5.被圍毆:東面剛蘇聯,剛不過。西邊被英法美爆菊花,兩下夾擊,終於涼涼。


其實覆盤一下德國的戰略,你會發現所有的問題,都在於進攻蘇聯。

很多朋友說德國應該在西邊搞定英國之後再進攻蘇聯,實際上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德國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應該主動進攻蘇聯!


二戰中一個德國軍官,帶著他的情人在本土度假,面前一副世界地圖。他的情人問:“親愛的,德國在哪裡?”,軍官給他指出來德國在歐洲的一小塊。他的情人又問:“那蘇聯呢?”,軍官給他指出了亞歐大陸北部的一大片。他的情人驚呼:“我的天啊!!元首看過這幅地圖嗎?!”


蘇聯比德國大太多了,戰略縱深橫跨半個地球,戰爭潛力無與倫比,德國根本吃不下蘇聯。

雖然一直有人說蘇聯想主動進攻德國,但是從蘇德戰爭前的分析看,蘇聯數次閱兵向德國示強,為的是讓德國知難而退不打他。蘇聯能讓德國不主動打他就很高興了,主動進攻德國,在當時大概是不太可能的。


如果德國不跟蘇聯開戰的話,專心對付英國,,,很難說結局會如何。

英國靠著強大的海軍,反登陸也許能成功,反攻歐洲大陸是不用想了。

而就算美國參戰,沒有東面蘇聯的牽制,靠著英國美國想搞一個諾曼底?門都沒有啊!

諾曼底登陸時,德國絕大部分的精力都在對付蘇聯上。而德國軍隊對於抵抗盟軍也沒有多麼上心,德軍內部有一句話叫做“向東死死頂住,向西直到美國人踢我們的屁股”。德國對西線的防禦遠遠沒盡全力。就是這樣,西線現場打的也不是十分順利,德國甚至在窮途末路之時組織的一次阿登反擊戰,差點又製造一次敦刻爾克,並造成了美軍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戰役傷亡。

如果德國全力防守太平洋沿岸,盟軍根本不會有機會登陸的,更不可能光復歐洲。


那如果蘇聯主動進攻德國呢?

那更不用擔心了,因為那時候西方的威脅就不存在了。

英美各國,對蘇聯的擔心遠強於對德國的擔心。二戰中跟蘇聯聯合只是因為德國太生猛了而已。如果蘇聯主動進攻德國,那麼“反人類的法西斯政權”的帽子一定扣在蘇聯頭上。英美支持德國死頂蘇聯不是什麼不可能的事情。


據說鐵血宰相俾斯麥死前,曾經囑咐興毛奇和魯登道夫元帥——無論如何不能讓德國陷入兩面作戰的境地。結果他死後十幾年,德國在一戰中就陷入了兩面作戰。結果二戰中又不吸取教訓,再一次陷入了兩面作戰。只能說德國的戰術水平雖然高,戰略水平還是要學習一個啊!


小約翰


德國想要打贏二戰,就需要避免所有的決策性錯誤。而德國決策性錯誤的根本還是在於希特勒,希特勒有大局觀但,並不是真正的大局觀,希特勒若是能認清自己的能力和國的戰爭實力,德國有極大的可能性在建立起神聖羅馬帝國後從而停戰。只要能避免所有的錯誤,德國是有希望在1941年冬季之前結束歐陸戰爭的。

即使1941年日本和美國仍然會宣戰,但是考慮到美國太平洋艦隊被重創,美國進入戰爭狀態和戰時生產又需要時間,理論上英倫三島,美國是無法避免淪陷的。德國打贏二戰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畢竟從二戰初期德國的戰績可以看出法國和蘇聯兩個大帝並沒有足夠的預備來應對德國的突然行動德國只要能在短時間內迅速的結束掉於法國和蘇聯的戰爭就有希望在美國全面介入之前結束戰爭並獲得勝利。


貞觀防務


可能是肯定有的。總結起來,德國戰術上是非常不錯的,但是戰略上有很多問題。總結起來,第一,德國首先要儘量避免兩線作戰,第二,儘可能晚的把美國拖入戰局。第三,德國作戰指揮部協調性應該做調整。第四,核武器也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來逐一分析其可能性。

德國避免兩線作戰的可能性

事實上德國在佔領波蘭後,蘇聯希望德國繼續進攻法國,以至於決戰英倫三島。而英,法所希望的是犧牲波蘭,然後禍水東移。令人遺憾的是,無論英,法還是蘇聯他們的願望都達到了。德國居然兩線開戰了。

蜜月期的德國和蘇聯


如果德國和英,法單獨媾和,未必不能得到他們的支持。當時英,法,美甚至認為蘇聯是比德國更可怕的怪物。美國甚至曾在支持德國還是蘇聯的問題上進行過討論。但是隨著法國的迅速淪陷,這個討論已經沒有了任何意義。

而蘇聯也非善類,蘇德在瓜分了波蘭時,蘇德完成會師,蘇聯還檢閱了德國軍隊。雙方還處於蜜月期。他們也有媾和的可能,而且可能性非常大。以英,法,美對蘇聯的仇視,德國如果能拉攏一番,未必不能進行合作。

所以德國有很大的可能避免兩線作戰,但是很遺憾它錯過了。

儘量晚的把美國拖入戰局

有人說這是日本的問題,也不盡然。日本主動挑起的事端,但是美國卻把歐洲戰場作為重中之重。美國幾乎把所有資源都用於了歐洲戰場,這個德國也是有可能避免的。當時德國外交部長也提醒希特勒,德國沒有對日本的義務,勸希特勒不要對美國宣戰。但是此時狂熱的希特勒不願聽任何意見,一意孤行的對美宣戰。


如果德國不對美國宣戰,美國的重心也沒有理由放在歐洲戰場。日本雖然和美國差距更大,但是日本牽制美國的能力還是非常大的。特別二戰後期,若非原子彈的威脅,日本甚至都要實施玉碎計劃了。

德國各個軍種配合有問題

空軍有納粹二號人物戈林統轄,但是戈林和陸軍的配合實在是不夠好。敦克爾克就是戈林信誓旦旦地保證空軍有能力消滅包圍圈裡面的英法聯軍。而在空襲倫敦還是軍事重地還是登陸海灘的問題上,戈林選擇了空襲倫敦,給英國人帶來恐慌,迫使其投降。結果英國非但沒有投降,德國空軍反而損失慘重,而倫敦的慘案反而刺激了英國人鬥志。


曼因斯坦曾向希特勒建議:“德國出動同時,實施登陸計劃,迫使英國空軍在英吉利海峽和英國沿岸的上空與德國空軍交戰。英國空軍將完全喪失完善的防空體系和本土作戰的優勢。”但是這個方案被希特勒和戈林拒絕了。

核武器研究出來的可能性

毫不誇張的說,這個幾乎可以決定戰局的走向。德國是最早研製核武器的國家,德國又佔領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鈾礦在捷克斯洛伐克。德國還有不遜於世界上任何國家的研究團隊,即便他們趕走了不少猶太人。原子的裂變現象就是兩個德國人——奧托•哈恩和弗里茲•斯特拉斯曼發現的。德國還有在原子能領域最有權威的海森堡,而且也是這個項目的負責人。

所以說,在研製核武器的道路上,納粹是和整個同盟國在競賽爭取時間。但是美國卻集中了除了納粹德國的所有國家的精英,進行這一場競賽。所以這也是個未知數。


漁耕樵讀


德國能否打贏二戰?這是一個常識問題。既然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闡明瞭先東方蘇聯的戰略方針,沒錯,拮取糧食很重要,沒有糧食怎麼供養士兵呢?奪取高加索的石油同樣重要;因為戰爭靠的是速度,德軍一開始突襲蘇聯,之所以成功,就是靠的快速突進。不過話得反過來說,當時德國傾盡了所有的國力和兵力,在機械化裝備和能源都是充足的,土兵士氣也很振奮。但一進入烏克蘭的基輔會戰就出現了膠著狀態。這就說明德軍存在了多種戰略預算的不足。一.欲速則不達。當德軍偷襲成功,這裡邊也有斯大林的責任,這責任就是輕信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斯大林對紅軍的調動不力,開戰初時竟疏忽了有一支紅海軍的存在,假定這支紅海軍立即調上的話,納粹根本沒有可能在進攻中炸了蘇軍的機場和飛機,也不會一下子損失300萬的軍力。斯大林的自信或略了朱可夫的作戰才能!既然稱德軍的"欲速則不達",德軍從1939年9月1日開始運兵發動戰爭開始到進入烏克蘭的1941年6月22日,德軍沒有休整過部隊,士兵無疑產生了疲勞的情緒。


二.德軍在計劃進攻蘇聯之前不應該對英法進行挑戰。對付英法必須得消耗國力,當初德軍已在敦刻爾克打得英法大撤退,但最終在海軍和空軍方面存在差距,德軍沒有能力持續下去,再者西路提供不了糧食和石油。

扭過頭來再去東路蘇聯,那是多了一個週折。更要命的是:英法同美國結盟;要知道當時的美國十分強大,這就是德軍造成了西線戰役的困頓。何為雙手難敵四拳啊!

三.德軍進入蘇聯的列寧格勒十次會戰,對於士兵的供給沒有充分固計到位,由於戰線較長,糧食必然發生困難,到了這個時候,士兵的士氣已是無法再提升。這就是在庫爾斯克戰役讓蘇軍取得了轉折點的重大原因。更可怕的是,到了1941的冬季,德軍士兵沒有棉衣,到了莫斯科會戰時,德軍已凍斃了20萬兵員。

四.德國自身國土不大,人口相對也少。蘇聯地域遼闊,即使德軍在十次會戰中全勝,可是也不能讓蘇聯紅軍全部消滅吧?蘇聯紅軍完全可以從別的地方組織反攻,因此,希特勒打蘇聯只是一廂情願的美夢。

......

綜上,二戰時期的德國法西斯沒有戰勝的可能。我們可以看到:德軍進攻蘇聯的時候集結了250萬兵力,而到了柏林會戰時卻只剩下了80萬兵力,證明德國當時已沒有兵源可補充了。德國在柏林會戰時的飛機有4500架,可參戰的飛機卻是3300架,證實能源已枯竭。處於重重困境的德軍怎麼會有獲勝的機會呢?


星空89831416




德國要打贏二戰,就必須先征服歐洲,同時把亞洲讓出來。所以德國首先要做的就是離間英法的關係。法國是陸上王國,英國是海上霸主,事實上,英法在海外殖民地瓜分問題上矛盾重重,只是迫於德國的強大才不得不聯手,如果德國給予法國在征服英國後的大部分海外利益,法國就會和德國結盟,法德兩國聯手足以征服英國,掃平歐洲。



其次,不要和日本,意大利結盟。事實證明,日本和意大利真的是德國的豬隊友,幫不上忙還盡添亂。如果德國不和日本結盟,日本在亞洲和美國利益發生衝突後,德國就可以和美國結盟,幫著美國踩死日本,把亞洲太平洋讓給美國。美日戰爭期間,蘇聯很可能支援日本,形成蘇日同盟,以確保遠東地區的安全,這樣美蘇就會敵對,這就為德國擊敗蘇聯提供了條件。



第三,不要急於進攻蘇聯。《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說明蘇聯很虛,斯大林拼命推遲蘇德戰爭爆發時間,就是擔心打不過德國。事實上,蘇聯的綜合國力要比德國強大,所以德國在聯合法國擊敗英國,掃平歐洲後,不要急於進攻蘇聯,要充分吸收佔領區資源。而且要鞏固和法國的聯盟,把戰爭所得利益大量分給法國,用利益捆住法國。蘇聯其實侵略成性,周邊國家大都對其不滿,德國可以利用這種矛盾,把蘇聯得敵對國家聯合起來,共同發起對蘇戰爭,有法國聯手,又沒有英國拖後腿,而蘇聯得不到美國的援助,德法聯軍足以擊敗蘇聯。



第四,閃擊法國。德法聯手,擊敗歐洲所有對手後,兩國勢力範圍肯定犬牙交錯,軍隊部署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樣的情況是最適合閃電戰的,有閃電伯爵曼施坦因謀劃,強悍的德軍是可以突然撕毀盟約,擊敗法國的,畢竟法國和德國接壤,德國陸軍的優勢可以發揮出來。


毒刺劍客


要是希特勒不和蠢萌的意大利結盟,也許結局就不一樣了呢,為

什麼這麼說?

意大利軍隊並不是像《爆笑二戰史》中那樣搞不清楚狀況,什麼德軍千里馳援意大利軍隊,沒想到對方竟然在煮意麵,作者的描述手法卻讓大眾誤會了他們,事實上,在沙漠中沒吃沒喝,意大利基本就是罐頭罐頭罐頭,想吃意大利麵不可能的,軍官也吃不到,而且連飲用水都是用飄著汽油或者某種不知名的油,即便規定是食用水桶和汽油桶分開用但是沙漠地區沒那麼多講究,乾淨的飲用水都困難,更何況奢侈的意大利麵。



所以士兵士氣低迷,再加上意大利內部官僚主義盛行,外行瞎指揮,內部派別鬧得厲害,導致意大利整體戰鬥力下降,還有很多部隊譁變,其實他們戰鬥力還是很強的,但是現實就是現實,德軍沒少為意大利善後擦屁股,這也讓德軍延遲了進攻蘇聯的計劃,趕上了蘇聯的冬天,然後就像拿破崙一樣了,有意大利這麼個拖後腿的,希特勒想要打贏,很難。



另外,希特勒雖然調動了全德國人的戰爭積極性,但是在二戰之初,就有很多人反對希特勒,認為他這是在玩火,後來一些人還幾次密謀刺殺希特勒,最終都失敗,就連沙漠之狐隆美爾都捲入其中,不得不自殺謝罪。



蘇聯和德國還有過蜜月期,如果德國先和蘇聯保持好關係,一點點耗死孤懸的英國,戰局整個歐洲大陸還是有可能的,而且德國資源匱乏,很多打仗用的橡膠,石油等,鋼鐵等沒有,不適合打雙線戰役,同時他的盟友日本也是同樣的原因,急不可耐的發動太平洋戰爭,提前拉美國下水,所以戰略失誤,隊友是豬,沒多少勝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