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鄔先生讓胤禛追繳國庫欠款,卻不讓他查刑部冤案?

雲上日月


所有人都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但鄔思道一直站在康熙的角度考慮問題。鄔思道之所以能夠輔佐四阿哥胤禛步步為營直至登上大位,就是因為他參透了康熙。

比如追繳戶部欠款這個差事,如果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那麼必然是得罪人,費力不討好,弊遠遠大於利;但如果站在康熙的角度考慮,那就是忠於社稷,忠於康熙,不計較個人利害得失,有擔當,有正氣。

再比如徹查刑部冤案這個差事,如果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那就是事情簡單,立功容易,而且可以趁機扳倒太子,清除掉最大的奪嫡對手;如果站在康熙的角度考慮呢?那就是偷奸耍滑,趨利避害,而藉機扳倒太子更是奪嫡心切、心術不正,其心可誅。

看到了吧,同樣一件事情,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得出的結論是不同的。這就要弄清楚,哪個角度是決定性的。

對於奪嫡來說,康熙的角度是最關鍵的。換句話說,只要康熙覺得你行,你不行也行;只要康熙覺得你不行,你行也不行。

所以,為了奪嫡成功,鄔思道一直在用康熙的角度去看問題。只要是能夠在康熙面前加分的,不管這件事看起來多麼吃虧,也一定讓四阿哥胤禛去搶著做;只要是在康熙面前減分的,不管這件事看起來多麼佔便宜,也一定不準四阿哥胤禛去做。

於是,四阿哥胤禛在康熙眼中的形象越來越高大,成功通過了康熙一次又一次的考驗。

相反,皇子中最精明的八阿哥胤禩,看起來八面玲瓏,拉攏人心無數,可在康熙眼中的形象卻越來越差,甚至是“其心可誅”。

為什麼?因為八阿哥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追繳戶部欠款這個差事得罪人,於是他趕緊推掉;徹查戶部冤案這個差事有利可圖,他就趕緊搶下來。

什麼叫聰明反被聰明誤?這就是。

那麼,“站在康熙的角度考慮問題”這件事容易做到嗎?當然不容易。要想站在一個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必須真正參透這個人。而參透一個人是很難的,尤其是康熙這種複雜的人。

鄔思道參透了康熙,所以他能夠做到。


趣談秘史


鄔思道雖說老謀深算,但他是以陰謀為主體,所以,才會做出讓胤禛追繳國庫欠款卻不讓他查刑部冤案的『重大錯誤決策』。

一、鄔思道的理由荒唐可笑:

1,太子名分早定,且深耕朝野幾十年,朝中勢力早已盤根錯節,那麼,刑部冤案必定會牽扯出太子,所以,無論是誰扳倒了太子,他都將不容於天下,不容於朝廷,最終也將不容於皇上,王爺,你願意承擔這個廢除太子的罪名嗎?”

2,鄔思道不讓查刑部冤案,無非就是想讓雍正自保:先謀己,而後謀事。那麼,不容於天下,不容於朝廷何解?替己謀心唄!

替主謀心者,陽謀也!替己謀心者,其心可誅!二、是『自保重要』還是『避免宮廷政變,防止禍起蕭牆重要呢』?

1,雍正錯就錯在,興師動眾的把刑部冤案捅到康熙面前,他太操切了;康熙錯就錯在,非要大張旗鼓的徹查此案;鄔思道錯就錯在,居然建議雍正迴避此事,給了八爺黨打壓太子的機會;編劇錯就錯在,不知道密查此案!

2,鄔思道只知道不能得罪天下,不能得罪皇上,但是他沒想到八爺黨利用此案打壓太子黨,幾乎掃清了太子黨的朝中勢力,並在熱河行宮利用太子失寵的機會,捏造其謀逆的假象,企圖逼迫太子鋌而走險,引起一場宮廷政變!

3,康熙為何草率了結刑部案?不是為了保太子,而是為了保住朝廷。避免興起一場大獄,畢竟太子深耕刑部多年,此案再查下去必將牽扯出一大批官員,這些人一旦狗急跳牆,就將引起宮廷政變!

4,康熙草率了結此案後,去了熱河圍獵,此時太子匆忙見鄭春華,與其幽會,並說道:“這可能是我們最後一次見面了。”這就證明刑部案已經驚嚇到了太子黨,胤礽亦察覺到康熙廢太子之心。這都是八王爺的功勞!

綜上,八王黨先是利用刑部案掃清太子黨勢力,激起康熙的廢太子之心,而後再捏造太子謀逆的假象,嗚呼哀哉,胤礽就這麼稀裡糊塗的被廢了。張廷玉就和鄔思道不同,他早就看清八爺奪嫡的野心,於是建議胤祥協同八王辦差,目的就是為了制約八王,防止其打壓太子,胡亂來!胤祥此後也是耿耿於懷,在雍正面前自責當初自己失策,讓八爺鑽了空子,雍正亦自責對鄔思道言聽計從。

三、同樣的劇情,弘曆就比雍正和鄔思道聰明許多!

弘時密謀行刺弘曆之前,串聯八爺黨澹寧居逼宮,他收買了隆科多,亦手握八爺黨殘餘勢力,他是有政治資本的!弘曆求情是有說道:“兒臣不想因為此案興起大獄。”何解?就是此案牽扯出弘時後,弘時一黨勢必孤注一擲,禍起蕭牆,引起宮廷政變。所以,雍正這次處理的就比康熙此前的好,他沒有選擇徹查此案,而是秘密賜死弘時,選擇了低調處理此案。

四、追繳國庫欠款案其實是康熙給雍正下的一個套,因為他自己不想失去人心,所以,找了一個冷麵王來做擋箭牌。差事辦好辦差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心不能倒!

1,康熙首先褒獎胤禛:“這回你和胤祥差事辦的很好,可以說是急了國之危難。”

2,接著試探胤禛:“都說康熙盛世,天下太平,可當時各省報上來的層層數字都是假的,土地一年年減少,稅收一年年遞減,京城裡的官不到國庫借銀子反倒不合時宜,人太多了,事就變的難辦,這麼多阿哥皇子,就沒有一個願意承擔追款的差事。”

3,胤禛正值春風得意,頭腦一熱上了康熙的套:“兒臣願意承擔追比欠款的差事,只要對朝廷,江山社稷有力,大不了做個孤臣。”

4,最後康熙的目的達到,並給胤禛下了定心丸:“好!你能看到這個弊端,說明你肯用心思,只要有個做孤臣的心思就沒有辦不好的事。”

5,最後我們再看追繳國庫欠款案的最大贏家:八王爺替雍正說情,而後舉薦雍正的門人年羹堯為四川提督,人心都籠絡到雍正眼皮子底下了!康熙在暢春園撫慰那些因魏東亭自益而傷心欲絕的老臣,這些人裡有真傷心的亦有假惺惺的。但不管怎麼說,雍正此案處置的過於操切,康熙對他的怒斥也提到:“不懂恕人之道!”田文鏡意識如此。

綜上,鄔思道讓一個冷麵王來幹得罪人的事,文武百官的人心能不亂嗎?且雍正彼時正值春風得意,心高氣傲,他勢必急於辦成此案,再下一城!那麼接下此案後難免就會做出過於操切的事情來!


劇評道長


這一點,其實在電視劇中,鄔先生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刑部冤案審結之時,就是太子被廢之日”。

鄔先生對於刑部冤案一事總結了以下幾點:

1、刑部冤獄,基本上是太子一黨負責,康熙沒有讓太子審理此案,說明康熙已經對太子失去了信任;

2、追繳戶部欠款,太子是最大的債主,卻賣官還債,康熙雖知道卻隱忍未發,這一次冤案與太子相關,康熙不會把江山交給太子;

3、無論是誰扳倒太子,都將不容於天下,不容於朝廷,最終不容於康熙,不會有好下場。

正所謂“疏不間親”,在這一點上康熙和太子是“親”,康熙與其他阿哥是“疏”,即使扳倒了太子,贏了一時,最終秋後算賬,一樣會找你的麻煩,八阿哥所為即是如此,即使他不是“

暗中誘審肖國興”,而是公正的裁決扳倒了太子,最後康熙仍然會冷落於他。

而追繳戶部欠款就完全不一樣了,是為康熙做事,劇中鄔先生的一句話也是最關鍵的“如果他都不去,不是連一個為皇上分憂的兒子都沒有了麼?”

為皇上分憂的兒子是什麼?分明就是太子之位。

其實電視劇改編了很多,把雍正登基的伏筆埋了個十足十,雍正登基顯得非常合理,追繳戶部欠款就是其中一個伏筆。

原著中戶部欠款是老十三“胤祥”的事兒。


小屏窺人生


鄔先生大半輩子是把康熙研究透徹了,他經常研究康熙的文章,對康熙做每一件事的原因和結果都有了基本判斷,由此對他的行為也是猜的十分透徹,可以說他就是康熙肚子裡的一條蛔蟲。

讓胤禛追繳國庫欠款的起因是其他阿哥都嫌這是一個出力不討好的事,而且大部分的王子都有欠款,都不願意去追。但這恰恰是康熙希望有人追繳卻沒人願意承擔的時候,所以鄔先生瞅準機會,沒人願意去的時候讓胤禛接了任務,不管事情成與敗,康熙都會高看胤禛。

而刑部冤案不同,牽涉到太子,誰去辦案都會查到太子處,康熙不願意看到太子因此被處理,太子又會對辦案的人記恨報復,所以對外冤案查的再好,對自己都沒有好處,有百害而無一利。


岸上踏歌5049


讀過“二月河”作品的人應該瞭解康熙帝執政的後期形式;那就是國庫空虛、冤假錯案成堆,大的趨勢是“積重難返”。。。



還有就是;第二次廢太子後,“九王奪嫡”以到了白熱化的階段,康熙帝的身體狀況不好,每況日下,阿哥們在“奪嫡”這個問題上,每天都在搗鬼,都知道“康熙爺”這幾個兒子一個個是鬼精鬼精的,一個賽著一個,互相在製造麻煩,才不管你的國庫如何呢!

“鄔思道”是這麼給“四爺胤禛”說的;如今四爺給人感覺的印象是“無黨無派、剛正不阿”,乾脆四爺就按照這個思路下去。四阿哥胤禛不解?這個老瘸子“鄔思道”又說;四爺你想,刑名訴訟不清,這裡水深著呢!另外這“冤假錯案”多了去了,花錢買命也未必可知,這不但是得罪人不撈好的差事,而且“老爺子康熙”也看不見,沒有好處,只有一個得罪人的罵名!四阿哥胤禛點點頭不置可否,“鄔思道”接著又說:不如去“清理虧空”,這樣雖然是得罪人,可這是給“朝廷辦差” ,雖然得罪人了,可庫銀子追回來了,不但有“皇帝”給你看得見,皇帝還會給你“撐腰”!

你看看“鄔思道”這個老鬼,“帝王心術”讓這個瘸子鄔思道看的一溜一溜的!

實際上四爺胤禛這時候正是因為此事煩惱,不知所措,聽了鄔思道這一番話,頓時覺得心裡敞亮了許多,不禁面料笑容的對下人說:擺酒。。。

四阿哥雍親王胤禛的這一步棋走的是在高明不過了!康熙帝死後,在後來“雍正帝”執政的日子裡還是按照這個方針政策“清理國庫”,官員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攤丁入畝,特別是大家沒有注意到的“改土歸流”的少數民族政策,使改變土司統治階級管理的邊遠少數民族得到了中央集權,沿用至今。這裡不得不說是否有“鄔思道”這個人,起碼在“雍正帝”即位前這位鄔思道出了一些高招。

(圖片來自網絡)歡迎網友們一起互動、批評、討論、留言必回覆!


日堯居k古史


首先,鄔思道也說了,刑部是太子管事,出什麼事太子難逃其責。其先賣官納賄還欠款,現在又出了冒名頂替死刑犯,如此駭人聽聞的案件。康熙已經暗地裡磨刀霍霍,準備廢了太子了。但〖太子畢竟當了三十年的太子,勢力盤根錯節〗,誰拿下太子必將〖不容於天下,不容於朝廷,最終不容於皇上〗。

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不信的話,你試試無端把一個人的飯碗端了,看他找你拼命不。

太子作為儲君,未來的皇帝,全國上下肯定有大批的人把寶壓在他身上。太子順利繼位了,他們升官發財,太子被廢了,他們升遷無望,備受排擠,甚至罷官、坐牢、丟掉腦袋,權力鬥爭就是這麼殘酷。

將來太子被廢了,他們會不恨死那個把太子除掉的人嗎?所以,追查刑部冤案必將得罪大片的人,跟他們結成死敵。

你可能說不對啊,四阿哥江南扣鹽商的錢,追查戶部欠款,照樣得罪一大批人啊,鄔思道沒反對。兩者程度差遠了。江南籌款,只得罪了揚州附近的鹽商,並且那點錢對他們來說,一兩年就撈回來了。戶部追繳欠款,得罪人雖多,但雍正沒罷一人的職——革職還是康熙乾的——只是讓他們吐出來點肉。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有這個官在,吐出來的那點錢還怕撈不回來?辦太子可不一樣啊,徹底斷了人的官路,甚至是生路。

這一舉導致了許多原來太子的人,在太子被廢后,與八爺為敵,投靠四爺。比如,太子的師父王剡。決不是說只有他一人投靠,而是都拍出來電視就沒法看了,所以只拿他作象徵。

八賢王,賢王雖然一直以寬仁收買人心,但實際上他得罪了更多的人,人脈已不如雍正。

再者,如果你有個家族企業,你是傳給整天照顧困難職工生活,想著怎麼給員工修好宿舍,清查財務爛賬的兒子呢,還是傳給整天勾心鬥角,想辦法排擠兄弟的兒子呢?

只要腦袋正常的人都會選擇前者吧,康熙也是啊。打算廢太子這麼大的事,他會不查清楚,肖國興的口供怎麼來的?到時候他就發現,好啊,你老八一天天裝賢德,卻正事不幹,只想著怎麼對兄弟們下黑手。如果老四參與了,他可能會想,這小子挺腹陰險,江南籌款,戶部追欠款是不是他作秀作出來的呢。老四將功虧一簣,前功盡棄。

也就是這個時候,康熙暗暗屬意四阿哥,準備把皇位傳給他,並做了相應安排。

至於怎麼安排的,有了合適的提問,就下回分解。


待我施為地煞變


鄔先生作為《雍正王朝》一劇中最善於揣摩康熙聖意的人,對朝廷局勢可謂洞若觀火,對各利益攸關方也是掌握的一清二楚。所以,鄔先生作為四阿哥胤禛的首席智囊,他知道什麼樣的差事會給四爺加分,也知道什麼樣的差事會給四阿哥減分。所以在他的指導下,四阿哥做到了有所為有所不為,使其最終成功獲得了康熙的青睞,得到了帝位。

追比戶部欠款一案與徹查刑部案雖然看似都是屬於清查積弊、疏通冤獄的新政範疇,都是利國利民的措施,但是在涉及深層次的政治層面上卻大有不同。首先我們要明確的一點就是,胤禛能否順利接班成為下一任皇帝,並不取決於欠了款的滿朝文武,而是取決於大清王朝的當家人——康熙皇帝。

雖然號稱康熙盛世,國庫裡卻只有不足一百萬兩白銀,虧空至此,康熙皇帝這個家確實難當。追比國庫欠銀,是當前解決財政危機的必要手段,可是派誰去合適呢?誰有願意去接這個差事呢?

八阿哥不會去,因為他知道這會得罪滿朝文武;太子更不會去,因為他也知道這件事出力不討好,明眼人都知道這是一件苦差事,難道號稱一代聖君的康熙皇帝不知道?康熙皇帝當然知道這是一個苦差事,他也知道這件事阿哥們都在顧慮。這時候四阿哥挺身而出,皇帝老子會怎麼想,對這個捨身於君父的兒子自然是充滿了欣賞之情。

所以追比國庫欠款這件差事雖苦,卻能深得康熙聖心,八阿哥看不到這一層,太子也看不到這一層,鄔先生看到了這一層。所以他力主四阿哥接下這個差事,這招雖苦,卻也是看好了才走的。

那為什麼鄔先生不讓四阿哥接下清理刑部冤案的差事呢?

這是因為太子主管刑部已經多年,這件亙古未有之奇怨八成與太子有關。如果康熙皇帝還想保護太子,那麼他自會讓太子去清理刑部的冤獄;而如果康熙皇帝不想再保這個太子,他就會徹查此案,打倒太子。

因此康熙將此案放給其他皇子,本身就已經釋放了要廢太子的信號。那這個案子為什麼不能接呢?鄔先生說,無論這個案子查的如何,這個主導此案的人都將不容於皇帝,不容於滿朝文武。這是為何呢?

太子是四十多年的太子,所謂名分早定,關係盤根錯節。雖是兄弟,卻也是臣子,如果將太子打倒,那麼太子一黨勢必會與其勢同水火。再加上康熙對太子的深厚感情,若是康熙下不了廢太子的決心,那麼康熙百年之後,勢必會被太子血洗。但是如果不扳倒太子,那麼此案就沒有查到精髓,差事也就辦砸了,何以自處?於情於理,這個差事都接不得。

鄔先生可謂是近乎神也。

以上。


逆流時代


鄔先生是四皇子胤禛的首席智囊,鄔先生讓胤禛追繳國庫欠款,卻不讓他查刑部冤案,是有他一定道理的!

因為黃河氾濫,要發糧賑災等急需解決救急的問題,當時國庫空虛,而他們所知道的朝中各級都有盤剝貪汙之實,中飽私囊之跡,而大臣們更是寫下欠款單向朝廷國庫借款,而形成到國庫空虛;而刑部冤案是由太子黨與八皇黨的鬥爭。八皇黨早就籌劃如何將太子拖走,取而代之了,這是一起人事紛爭的問題,捲入後站錯隊,在皇族鬥爭中就無從輕易地抽身而退了。而鄔先生的老謀深算還是要看準皇帝康熙的意思才敢參予其中,故使八皇子更是有恃無恐地製造冤案。屬重屬輕,鄔思道當然清楚。

為解決燃眉之急,就必須集中精力將欠款收繳入國庫才能有效解決黃河大水之問題,這也是康熙皇帝最為頭暈的問題,鄔先生用政績去說話,達到兩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局勢,從實幹方面幫助四皇子胤禛上位,也讓康熙皇帝對四皇子胤禛的刮目相看。這站在鄔先生的立場是自私自利,所以後來胤禛對冤案也後悔聽從了鄔先生之言,讓太子承受了不白之冤。

答題完成,謝閱。


彩霞詩詞對聯集


追繳國庫欠款只是得罪人,而且欠債還錢天經地義,不會結下樑子。不會罷官,不會殺頭,誰會去和一個皇子過不去呢?

清理刑部冤案是要斷很多人的路,太子被廢,太子這根樹下的官員,要麼殺頭,要麼入刑,其他的仕途也無望了。三十年的太子當下來,從中央到州縣,少說全國20%的官員都毀了。這是仇,不是怨。

一個是面子問題,一個是性命和仕途問題,完全不在一個檔次。

八爺不一樣,八爺本來就有黨羽,本來就和太子作對,不存在得罪與否的問題。追繳欠款他搞不來,因為本來就很多人是他的門人。追查刑部冤案他正好,他下面的黨羽都要慫恿他幹,幹倒了他就可以接任,一人得道 雞犬升天。他幹不幹,太子的人也都不會跟他,這有什麼關係。

最後的結果,康熙氣的是八爺的假供詞,這讓康熙有種當李淵的感覺。那個時候康熙的身體還很好,很在意這種尾大不掉的感覺。


荊棘阿甘


上一個問答提到了刑部冤案,這裡有幾個疑點,一是為什麼非要選擇張五哥?二是為什麼是阿蘭找到的老十三胤祥?三是為什麼最後是老八胤禩破的案?

通過這三個疑點的層層揭開,我們發現原來這一切都是老八胤禩做的局,目的一是甩掉任伯安這個包袱,二是藉此機會打擊太子胤礽。

那麼,在這件事情上,康熙帝又是怎麼看到呢?他為什麼面對老四胤禛的生病,而感到失落無比?鄔思道又為何力勸老四胤禛推掉刑部一案?

一、

上一篇回答還是有很多人提出了疑問,認為這件事老八胤禩並不知情,其實還是我們被老八胤禩的表演所欺騙了。

如果說一開始老八胤禩確實沒有想到利用此事扳倒太子胤礽,那麼阿蘭為什麼能直接找到老十三胤祥的家?

有人說,可能當年在江夏鎮,老十三胤祥就已經告訴阿蘭自己的真實身份了。

如果在江夏鎮的阿蘭就知道了老十三胤祥的身份,那麼張五哥自然也就知道了,既然他們都知道當年他們幫助的人是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那麼劉八女讓他頂罪的時候,難道他們不會提出來?

即使當時劉八女欺騙了他,就像張五哥說的那樣,只是單純的蹲幾天監獄,那麼這個案子一路到刑部,這麼多官員都在審理,阿蘭為了救自己的哥哥,自然會放出這最後的殺手鐧,而不是等明天就要砍頭了,才找到老十三胤祥,如果老十三胤祥那一天不在家呢?豈不是白白喪生了張五哥?

所以,就這一點就說不通,阿蘭能找到老十三胤祥,自然是有高人給指路,這個高人之所以要指給老十三胤祥,而不是老四胤禛,就是因為摸準了老十三胤祥的脾氣。而這樣做對誰最有利,自然是老八胤禩!

而且從後來老八胤禩審理案子的時候,任季安和劉八女相當配合,可是等他倆簽字畫押以後,老八胤禩突然黑臉,不跟他們演戲了,這倆人當時就傻了,也說明任季安和劉八女此時被老八胤禩放棄了。

所以,總總跡象表明,老八胤禩的嫌疑最大!

二、

那麼老四胤禛為什麼先領命,後來又設計推脫呢?

由於在追繳戶部欠款一事上,老四胤禛跌了跟頭,所以他也想在刑部一案上追回來。而且他仍然放不下追繳戶部欠款的時候康熙帝給他灌輸的孤臣思想。

很多人以為,這個“孤臣”指的就是讓老四胤禛當儲君,其實不然。我們得看康熙帝是怎麼做的,他最不想做的是留下罵名,對於太子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

一個皇帝如果把能得罪的人都得罪光了,那麼以後即使當上了皇帝,也是阻力重重,難以勝任。所以,康熙帝的這句話重點在“臣”字上,而不是“孤”字。

康熙帝最希望的是保住太子胤礽,讓老四胤禛全力輔佐,得罪人的事讓老四胤禛去幹,收穫嘛,都給太子胤礽,所以在這件事情上,康熙帝是有自己的私心的。

而鄔思道讓老四胤禛不要接這個案子,其實他分析的康熙帝並不準確,因為鄔思道先入為主的觀念是太子胤礽有罪。既然有罪,所以這件事的最終結果就是查出來太子胤礽有罪,既然查出來有罪,那麼康熙帝就會廢掉太子,廢掉太子,則查案的人就成了廢掉太子的人,畢竟太子一黨人員眾多,廢掉太子,等於端了很多人的飯碗,會得罪更多的人。

鄔思道甚至以出走相逼,就是不讓老四胤禛接下這個案子。

其實鄔思道話只說了一半,有一半的話他沒有說完……

三、

老四胤禛一旦接下了刑部一案,則基本跟皇位無緣了!

這就要看康熙帝到底是怎麼想的了:

康熙帝先是頭腦發熱,劫了法場,救下了張五哥,隨後就中了老八胤禩的計了,因為這件事鬧得沸沸揚揚,康熙帝自然要給一個說法。所以,這個案子查也得查,不查也得查,而且得大查特查!

既然要查案,那麼就要想好了可能的結局,一種情況是太子胤礽無罪,那麼萬事大吉。如果查出太子胤礽有罪,那麼該怎麼辦?撤掉太子?撤掉的話,後面該怎麼辦?誰該為撤掉太子承擔責任?尤其是承擔罵名?

那麼最好的結局是查出太子胤礽無罪,那麼誰最適合查此案呢?

毫無疑問,就是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一方面,他們辦事康熙帝放心,另一方面,他們當時也是偏向太子胤礽的。即使老四胤禛要辦太子胤礽的罪,老十三胤祥自然會阻攔不讓的,從後面老十三胤祥的總總表現來看,確實會這樣。

所以,老八胤禩辦案都是瞞著老十三胤祥偷偷乾的,也是怕他會阻攔。

而如果老四胤禛沒有第一時間跳出來接下這個案子,則會讓康熙帝非常失望,畢竟剛剛給他灌輸了孤臣的思想,如果不接這個利國利民的大事,反而讓康熙帝懷疑老四胤禛的意圖。畢竟康熙帝的思想是不怕不做事,就怕不做事。

如果老四胤禛沒有查出來太子胤礽的罪過,那麼毫無疑問,他再次幫了太子胤礽,成為了國家的孤臣。如果查出來了太子胤礽,難免落下埋怨,甚至康熙帝會認為老四胤禛故意落井下石,毫無兄弟情義可言,更是跟皇位無緣。

所以,只要老四胤禛接下來這個差事,幹好幹壞,都是跟皇位無緣。

四、

這也是為什麼鄔思道不讓老四胤禛接活的原因!

而這個案子,上書房的三位大臣也是意見不統一,佟國維和馬齊則是推得一乾二淨,理由也很冠冕堂皇,就是皇家的事自己無法插手。而張廷玉則給康熙帝出了主意,本來他也希望是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查,目的也很明確,那就是保太子胤礽,畢竟張廷玉知道太子胤礽的為人,比如八大山莊被圍事件,就是張廷玉提醒康熙帝看一下太子手諭是不是假的。

因為老四胤禛以生病為由推脫了,從康熙帝當時的表情來看,那是相當的失落,因為沒得選擇,只能選老八胤禩,於是張廷玉馬上又推薦了一個老十三胤祥,這正合康熙帝的意,即使這已經不是最好的選擇了。

老八胤禩手段也是非常高明,弄了一份假口供給康熙帝定奪,而且是暗中送去的。目的一是表明自己並不想公開太子的罪證,也無意扳倒太子,希望康熙帝不要誤會自己的出發點;二則是試探康熙帝的態度,如果康熙帝要保太子,那麼這份口供自然也不會公開,如果康熙帝不想保太子,那麼肯定會公佈這份口供的。

只是最終的結果並沒有讓所有人滿意,康熙帝也不滿意,太子胤礽也不滿意,老八胤禩更不滿意。

本來這刑部冤案跟太子胤礽是沒有太多關係的,只是因為他沒有選擇丟車保帥的策略,蠢到想保住所有人。也就是刑部一案太子無罪,而老八胤禩是誘導肖國興陷害太子。

但是實際情況卻變成了,太子有罪,老八胤禩故意扳倒太子!

這個結局是康熙帝最不想看到的,估計他拿到口供的那一刻起,非常埋怨老四胤禛,早不病晚不病偏偏需要你的時候你病了,但是埋怨歸埋怨,反而是這次事件後,老四胤禛成為了康熙帝下一個儲君人選!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創作品,不喜勿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