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內鬥省」是怎樣煉成的|大象公會

「大内斗省」是怎样炼成的|大象公会

「大內鬥省」其實有倆,它們都是六百年前一場「千年大計」的遺蹟。

文|姚白莞

在中國地圖炮業界,或許由於「大內鬥省」江蘇過於光輝耀眼,它有個孿生兄弟的事實長期為人忽略。

稍微查閱地圖就會發現,江蘇這種橫跨多個地理單元,各地民系、方言、風俗迥異,天然適合內部掐架的格局,安徽全部具備。徐州人不見得都自認自己重感情,但要欽定阜陽人其實是荷蘭人,皖南人多半會心一笑。

「大内斗省」是怎样炼成的|大象公会

● 央視天氣預報通常會挨個盤點華北、黃淮、江淮、江南等幾大地理單元的氣象概況,面積不大的江蘇、安徽佔了三個

若兩省南北兩地民眾有幸結親,雙方家長想在婚宴上交流出朝韓首腦會晤的感覺也都不難。措辭剋制一點,可以互相問候親家「你們南方」、「貴北方」,若換更為地道的表述方式,直接上「南蠻子」、「北侉子」即可。

「大内斗省」是怎样炼成的|大象公会

不難發現,安徽和江蘇這兩大內鬥省,在地圖上的位置緊靠在一起。這是歷史的偶然嗎?「民系亂鬥」式省份區劃設定,到底是出於怎樣的考慮?

政區邊界怎麼劃,統治便利說了算

從行政區劃的角度來看,蘇皖這種同一政區內部民系林立的局面,是很晚才形成的。

至遲從魏晉南北朝起,由於中國南、北方定期分裂,南北民眾以特定蔑稱互致問候的習慣已經出現,彼此間的刻板印象也逐步養成。在當時人的用語中,「島夷」、「索虜」大致對應後世的「南蠻」、「北侉」。

每當南北分裂,地跨淮河、長江的蘇皖兩省境內幾乎無一例外會淪為南北政權武力拉鋸的戰場。不管統治者是草原韃子還是南下流民,亦或某些政治組織,南北居民都只能各為其主,展開文攻武鬥,但這顯然是獨立政權之間的外戰,並不屬於內鬥。

「大内斗省」是怎样炼成的|大象公会

● 百萬雄師過大江

即便在中國歷史上冗長的大一統時期,蘇皖民眾想要激情內鬥也有相當的難度,因為根據傳統所遵循的行政區域劃分原則,淮北、淮南、江南中的任何兩個通常都不應處在同一個政區內。

大山大河這些自然險阻隔絕開的不同地域,常具有不同的地貌、氣候和土壤,彼此間的交流障礙重重,進而為形成各異的方言、民俗和地域文化提供了有利環境。

而相同或相似的地域環境內部,由於行為模式比較一致,較難形成地域偏見,便於統一管理。

因此,中國自古以來行政區域劃界的首要原則,是所謂「山川形便」,即行政區劃與自然地理區域相一致,換來政區內部的穩定,對發展經濟文化都有益處。長期穩定的政區反過來也有利於方言和文化的進一步趨同,形成一個個各具特色的民系。

當由於戰爭、人口遷移等原因導致民系版圖與自然地理版圖不相一致時,語言文化邊界往往也能反過來作為政區劃界的依據。如漢高祖劉邦封兒子劉肥做齊王,劃分齊國範圍的依據就是:能說「齊言」者都屬齊。

「大内斗省」是怎样炼成的|大象公会

● 南宋政區劃分與如今的吳語、湘語、粵語方言區域契合度相當高

如果這種行政區劃尊重地域文化的理想狀態一直持續,「大內鬥省」顯然不可能出現。但其樂融融的局面,從來都好景不長。

隨著秦漢之後封建制的瓦解,中國確立了中央集權體制。雖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地域過於廣大,仍需授權官吏分區治理。

對統一國家而言,從一開始,劃分政區就不是出於方便地方經濟生活的考慮,而是更好地維護大一統的和諧局面——地方經濟發展好了,也就能為中央財政做更大貢獻。

但「山川形便」原則千好萬好,缺陷也特別突出:古代戰爭技術水平低下,崇山峻嶺、大江大河歷來都是天然的優良防禦工事。歷史上憑藉長江、太行山、南嶺等自然險阻成功割據的亂臣賊子比比皆是。

「大内斗省」是怎样炼成的|大象公会

● 公元前204年,華北正定人趙佗乘秦末大亂,割據嶺南建立了南越國,被部分越南學者稱為「趙朝」

為了防止割據的發生,歷朝歷代的統治者會有意讓州郡邊界與山川邊界不完全一致。

如西漢地處南嶺山脈以北的長沙國桂陽、零陵兩郡地界分別突入到嶺南地區。這樣一來,企圖割據嶺南的趙佗後繼者們在起事之初就將失去完整的南嶺山脈作為依憑,朝廷征剿大軍卻能直入其巢穴。

這種在行政邊界和自然邊界上故意留線腳的做法,被稱為「犬牙相入」。在多數情況下,「犬牙相入」會控制在規模較小的縣一級層面,一級政區劃分仍很少出現像江蘇省這樣橫跨基本地理單位的情況,「山川形便」原則在大範圍依然維持,直到蒙古征服者的到來。

元史學者張帆指出,與歷朝歷代不同,蒙元在諸多統治策略上都顯得特立獨行,比如始終堅持草原本位主義,「視居庸以北為內地」,僅把中原當做被征服的一隅。即便在忽必烈首都南遷北京,「改行漢法」之後,這種觀念也從未徹底鬆動。

「大内斗省」是怎样炼成的|大象公会

● 除文宗和順帝,元大汗的漢文化水平普遍低下。由於對外征服戰爭橫跨整個歐亞大陸,蒙古統治者除接觸漢文化,還廣泛接觸了喇嘛教文化、中亞伊斯蘭文化和歐洲基督教文化,由此帶來的開闊眼界,使他們敢於輕視漢文化和儒生階層

草原本位主義反映在政區設置上,是創造出幅員廣闊的一級行政區:行省。

作為一種類似軍事殖民區的存在,行省長官本身集軍、民、財大權於一身,並在省界劃分上將「犬牙相入」發揮到了極致:

省的形狀多呈南北縱向的條塊,力求破除中國普遍呈東西橫向走勢的山川險阻。根據大汗的頂層設計,若南方的蠻子敢於起事造反,不但沒有天險可供據守,還將很快遭遇多路朝廷大軍的合力打擊。

「大内斗省」是怎样炼成的|大象公会

● 元代在南方各省劃界上厲行犬牙相入原則,無視被歷代尊重的秦嶺、淮河、南嶺、太行山等自然險阻的存在

遺憾的是,這種頂層設計並沒有發揮出應有的續命效果。僅僅一百年不到,元末民變已遍地開花,位於中原的反賊劉福通吸引消耗了元朝大部分的征剿兵力,從而客觀上掩護了南方的反賊繼續做大做強,最終由韜光養晦的淮西人朱元璋把大汗趕回了草原老家。

明朝初年著力糾正了元朝行省過分偏離山川形便的不當設置,南方多數省份都回歸到了歷史上比較穩定的地理範圍中,今天各省份版圖的基本格局由此奠定。

「大内斗省」是怎样炼成的|大象公会

● 明朝關內十三省份。江西省又回到了漢代的豫章郡的範圍,福建回到兩宋福建路範圍,兩廣也因襲宋代

不過,在糾錯之餘,朱元璋卻在蒙古統治者都沒忍心下手的江淮下游親手炮製了一個更大的「錯誤」——橫跨淮北、淮南、江南的巨大首都直轄區(南直隸),這便是如今安徽、江蘇、上海二省一市的前身。

為什麼這位姓朱的老人,會在中國的東海邊畫了一個圈?

人定勝天,為首都「造勢」

其實,只要對南直隸稍加觀察,就不難發現,這是以明初首都南京和朱元璋的老家鳳陽為南北圓心劃出的一個橢圓。很顯然,這又是一次事關政權安全的頂層設計,其目的,是彌補南京作為全國首都的先天不足。

「大内斗省」是怎样炼成的|大象公会

● 南直隸「南北二京」

英國地理學家柯尼希(V.Cornish)認為,三大條件決定了一個地方是否適合建都:第一是周邊地區物產豐富,能滿足首都功能運轉所需;第二是交通樞紐,轉運便利;最後還要是天然的堡壘,便於防衛。

在此基礎上,知名歷史地理學者周振鶴結合中國建都歷史,總結出了中國歷史上首都選址的5個政治地理原則:

1.要在地理上易守難攻,形勢上方便控制全國;

2.要在統治集團起家的根據地範圍內,至少也不能太遠;

3.周圍要具備一定的物資自給能力,不能過於貧瘠;

4.地處交通樞紐,方便物資調運;

5.要位於全國國防重心的一側。

「大内斗省」是怎样炼成的|大象公会

● 西安位於相對富足的關中平原,毗鄰西北國防重心,位於中國地勢第二階梯,俯視關東,形勢不凡

周振鶴特別指出,「形勢」是中國曆代建都特別講究的一環,地勢上居高臨下,方位上坐北制南,坐西制東,都可以給偉大首都帶來控制全國的利「勢」。

以上述原則檢視歷史上大一統王朝的熱門首都,可以發現,長安五項原則大致完全滿足,洛陽、北京雖然只能部分滿足,但還可設法彌補,如北京周邊貧瘠,嚴重缺乏經濟自給能力,但通過京杭大運河的物資輸送,以勞民傷財和破壞地區生態為代價克服了這一缺點。

「大内斗省」是怎样炼成的|大象公会

● 依賴運河和海運續命的元代北京,毗鄰塞北,方便蒙元君臣在緊急關頭跑路

至於南京,在朱元璋史無前例的以北伐從南向北統一全國之前,從未做過統一王朝的首都。對於朱明王朝而言,它的優點很明顯,即地處富裕的江浙,物資充裕;又臨近明朝統治集團的老家淮西,政治根基穩固。

但南京的缺點同樣突出:

首先,雖然在地理上坐擁長江天險,易守難攻,但長江同樣也阻隔了南北交通,對控制北方不利。其次,明朝的最大威脅仍然來自退守草原的殘元勢力,南京嚴重偏離國防重心,北境不穩。

最關鍵的是,南京地處東南,地勢低平,歷史上定都於此的政權又無一不是被統一的對象,在「形勢」學說中處於弱勢,風水欠佳。

新時期解決新問題。老家在江淮,出於政治安全考慮不可能挪窩,既然南京有諸多不足,那就設法彌補,並且要敢於借鑑前朝的智慧。

南直隸的版圖,明顯在政區劃分上抄襲了元朝行省的創意,即都是南北走向,跨越多個地理單元,不同僅在於方位的轉換。創造出的是坐南控北的形勢,讓首都直轄區跨江跨淮,進取中原,大大彌補了南京「形勢」的缺憾。

「大内斗省」是怎样炼成的|大象公会

● 南直隸坐南懟北形勢

為了更好為首都形勢服務,南直隸在細節上也有頗多講究。南京所在的應天府轄境本身就地跨長江,破了南北天塹。至於皇根鳳陽府,則下轄淮河南北數十個州縣,雄踞淮河兩岸,成為南直隸北部的中心城市。如此一來,大小形勢格局環環相扣,堪稱面面俱到,無懈可擊。

不過,這麼給南京「造勢」,朱元璋仍嫌不安心,為了大明子子孫孫的千年大計,有必要在長江以北高規格再造一座新都。

千年大計,功虧一簣

既然南京根底淺薄,全國只這麼一座首都,恐難堪大任。於是,朱元璋於洪武初年實地考察了開封,試圖搞出南北「兩京制」。結果發現當地原有的漕運早已淤塞,「民生凋敝,水陸轉運艱辛」,不得不另尋寶地。

富貴不還鄉,無異於錦衣夜行,朱元璋最終相中了自己的家鄉臨濠(鳳陽),認為其「前江後淮」,形勢較南京為佳,於是在洪武二年正式下詔定其為中都,

計劃以鳳陽為主、南京為輔形成新的兩京格局,並開始了長達六年的營建。

「大内斗省」是怎样炼成的|大象公会

據《明太祖實錄》記載,朱元璋對中都施工質量異常關心,時時過問,緊張施工了六年。中都建設的規格相當高,目前遺址出土有用於主體大殿的蟠龍雕刻紋樣柱礎,內圈直徑達到1.6米,而北京故宮太和殿的柱礎內圈直徑僅1.25米,且為素面無雕刻,在規制上遠遠不如。

「大内斗省」是怎样炼成的|大象公会

● 明中都蟠龍柱礎

在宮殿工程即將竣工的洪武八年,朱元璋從南京出發,興致勃勃前往老家鳳陽的營建工地視察。令人意外的是,回南京之後,朱元璋卻發詔指示:因耗資過巨,為了節省民力,中都宮殿營造停止。當年九月,再發一道詔書:將南京的吳王宮擴建為皇宮,不再折騰了。

說節省民力,這是蒙人的假話,宮殿區大部分已落成,民力已經耗費,修復擴建南京吳王宮殿,又要徵調新的民力,何來節省民力可言?

限於明初史料的匱乏和相關檔案的刪毀,中都被廢棄的真實原因已難確切瞭解,僅能從一些史料的隻言片語中推測出一種可能。

據《明史·薛祥傳》記載:洪武八年,朱元璋在鳳陽宮殿中,突然發現大殿屋頂「若有人持兵鬥殿脊者」。朱元璋招來太師李善長詢問,李回答這是工匠在使用厭勝巫術,詛咒大明國運。或許,這是工匠對中都營造勞役過重,督工太急的一種示威反抗。

朱元璋對此的處置是,該日當值的工匠,全部殺掉。

工匠們的抗爭,給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卻也可能改變了歷史的進程。

洪武十年,朱元璋在親自撰寫的《奉迎社稷祝文》裡提到:由於擔心南京皇宮和社稷壇有可能被工匠厭勝詛咒,影響國運,心神不寧,特意重新翻修了皇宮和社稷壇。如果鳳陽宮殿也被厭勝,朱元璋斷然不會再住了,鳳陽中都被拋棄,或許原因正在於此。

六百多年過去,南京也早已不再是中國的首都,空留蘇皖兩省人民仍日復一日內鬥不止。

「大内斗省」是怎样炼成的|大象公会

不過,南直隸的歷史影響在今天也並非一無是處。

根據廈門大學教授周運中的暢想:外國人若想要規劃一個廉價旅行路線,以最短的時間領略中國的南北文化,那他最好從徐州進去,自上海出來。蘇皖二省,可以算是一個微縮版的中國,大一統的象徵。

參考文獻:

周振鶴,體國經野之道-中國行政區劃沿革,2009

周振鶴,東西徘徊與南北往復-中國歷史上五大都城定位的政治地理因素,2009

周振鶴,方言與中國文化,1985

周運中,蘇皖歷史文化地理研究,2010

「大内斗省」是怎样炼成的|大象公会
「大内斗省」是怎样炼成的|大象公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