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農村大學生為什麼不願意回農村工作?

老農民說事


我就是農村走出來的大學生。

說說為什麼不回農村吧?

我是一個80後,對農村還是很有感情的。但是讓我無奈的是大學畢業了,只能選擇留在城裡。

第一,父母都寄予厚望。希望考上大學,脫離農村,能夠進城,那叫有出息。這在我們老家,幾乎是每個家長的普遍想法。因為前些年,農村條件差,幹農活很辛苦。父母當然不希望讀了大學的子女再回農村。

第二,農村沒有合適的崗位,也沒有合適的待遇。我當時也考慮這一點,誰也不願意貧窮。父母貧窮了半輩子,自己當然想努力拼搏,靠自己的才能改變命運,從此過上富足的生活。

所以我畢業就留在城市裡了。

第三,要是真正的想為農村做點事。並不一定非要留在農村。只有增長了自己的能力才能幫助自己生活過的地方。

我是這樣看的。農村之所以會落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農民受教育程度低,主動學習意識又差,跟不上時代的步伐。這個社會瞬息萬變,只有多學習,出去參觀考察,才能發現機會,能找到合適的產業,改變農村落後的面貌。

現在孩子的教育,也非常重要,因為靠學習可以改變命運。我就是靠學習受益的其中一人。

對於教育,我有自己的看法。 歡迎關注。在教育上少走彎路,可以減輕農村人很大的經濟負擔!謝謝



大家好,我是三土,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在這裡給大家講講我的故事吧,小學的時候我學習很差,因為男孩子嘛,玩心大,天天只顧著彈玻璃球,摔泥巴,捉弄小女生,玩得不亦樂乎。在農村大家都是這樣的,誰也沒覺得這樣有什麼不妥,直到三四年級的時候,我家有一個搬到縣城裡的親戚辦喜事,媽媽帶我去吃席,到縣城看到路上來來往往的大汽車,看見那麼幹淨整潔的環境那麼多漂亮的房子,在飯店吃到了以前連見都沒有見過的美味大餐,我感覺我好像在做夢一樣的。

這次進縣城給了我很大的觸動,回來以後我一直在考慮一個問題,為什麼別人能在城裡過那麼好的生活,難道我就應該在農村泥濘的小路上走完我的一輩子嗎?我問媽媽,為什麼我們不能去城裡生活,媽媽說,你要是想去城裡過好日子,就只能好好學習,以後憑自己的本事考到大城市的好學校裡面去。

媽媽的話說到了我的心裡,後來我就像換了一個人一樣,我加倍努力,每一次覺得累想放棄的時候我就會想象在十年以後、二十年以後,我還呆在農村的土坯房子裡,每天就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跟大自然作鬥爭,而且我的孩子也很可能會跟我一樣,按照這樣的方式過一輩子。每次想到這裡的就會充滿鬥志,只為離開這貧窮落後的小山村。

後來我憑自己的努力考上市裡的高中,大學,然後留在了城市工作,這才算是逃離了那個我既留戀又厭惡的故鄉,這是我的經歷,相信也是大多數農村孩子的想法,覺得我說的有點道理的可以關注一下三土,感謝閱讀!


三土美食



首先,個人的未來發展,農村比不上城市。城市有最好的資源,有更多的機會,有先進的技術,有高遠的眼界,在城市和農村工作相比,農村學到的東西實在太少,各方面都很落後,而那些一線城市競爭比較激烈,需要你不斷學習才能立足,這樣一來,城市給了你更多的知識,更多的經驗,這是在農村沒有辦法得到的。對於大學生來說,剛開始的兩年正是學東西的時候,回到農村工作是不正確的選擇,如果你是富二代或者官二代,另當別論。


第二,農村的普遍工資都比城市要低很多。農村大學生畢業後,面臨的壓力非常大,要改變自己的命運,要在城市買車買房,就必然需要高工資,而農村沒有辦法滿足,如果不是考公務員,沒有人會願意待在農村,至少前幾年不會有。在一線城市,只要你夠牛,就有機會月薪過萬,在農村,月薪過萬?天方夜譚。就算你有足夠的能力,也拿不到這麼多的工資。


第三,讀大學都在城市,習慣了大城市的生活節奏,也習慣了大城市的燈紅酒綠,華燈閃爍。

農村的孩子,一直都夢寐能夠生活在城市,他們拼了命的想要在大城市紮根,跟上大城市的節奏,他們習慣了大城市的生活,大城市應有盡有,不像農村,有的地方路燈都沒有,他們骨子裡希望從自己這一代改變命運,勵志成為城市人,這是大多數農村大學生的想法。

不僅不願意回農村工作,也不願意在農村生活。農村的左鄰右舍有時候還不如城裡的陌生人,嫉妒眼紅是他們的心裡,在農村生活的孩子應該能夠體會到,農村充滿險惡,巴不得別人家出點什麼事。


讀書漲姿勢


“祖祖輩輩生活在農村,自己咬牙寒窗苦讀10幾年,花的是父母臉朝黃土背朝天辛辛苦苦掙來的血汗錢,好不容易大學畢業,憑啥讓我回去農村?”


表弟小剛大學畢業目前暫在一家快遞公司上班,每天辛苦送快遞累死累活,問他為啥不回農村,他反應激烈,說了上面的話。

本人也是農村打拼出來,深知想家卻不願回去,是我們這些農村特別是貧困家庭出來的大學生最大痛點。究其原因有三:

一是思想觀念問題。

家鄉經濟相對落後,受父母思想影響,大部分不想讀書的年輕人還沒高中畢業就跟隨父母外出打工,剩下會讀點書的從小就有上好學,讀好書,然後留在城市找份好工作才對得起父母的思想,壓根就不想重返農村。再者,大學畢業再回到農村,怕被嘲笑。


二是沒有合適的崗位。

因為地域差異,當初考大學的時候是為了能有一個大學讀,大多都是偏門、冷門的專業,畢業以後才發現難找工作,尤其是自己在大學所學的東西回到農村根本就沒有用武之地。


三是創業能力不足。

回家種田吧,雖然作為農家兒女但是一直讀書對栽田種地一竅不通。自己創業吧,當初為了供自己和姐姐讀書,父母幾乎是耗盡了家產還欠了不少外債,所以缺資金、缺技術、缺項目,雖有創業的衝動和願望,但卻不敢輕易妄動。


花腰妹


作為一個農村人,太能理解這種感受了。

弱弱的問一下,農村娃娃,為什麼要努力考大學?

為了擺脫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為了將來不再種地,為了進城找一個好工作,為了不再重複父輩們的辛苦。



種地,遠遠的看上去,是一種田園生活,是很多人期待的美好工作。如果你去刨一天地,你去拔一天草,你去割一天麥子,你去收一次玉米,再也不會羨慕這樣的生活。

幹過農活兒的孩子,都知道當農民有多累。在農村長大的孩子,都知道種地的不容易。真正的農民,從來沒有穿過乾淨的衣服。真正的農民,雙手佈滿了老繭。真正的農民,一年365天,有300天是忙碌的。



小時候,父母經常教育我,好好學習,將來再也不要當農民的。長大以後的我們,又怎麼會想回去?

辛苦讀了大學,回農村能幹什麼?

在農村,有一種職業最讓人羨慕,就是老師。因為老師也算鐵飯碗兒了,因為老師的假期多,因為老師有退休工資。

如果回老家當老師或者考公務員,還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如果當不了老師,考不了公務員,回去根本沒有合適的工作,難道種地嗎?

我們縣城,一個大學生一個月也就2000多塊錢的工資,願意幹也好,不願意幹也好,人家開出的條件就是這樣的,體驗過城市生活的大學生,壓根兒受不了這樣的待遇。

與其說大學生不願意回農村,不如說大學生回去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與其說大學生不願意回農村,不如說農村撐不起他們的夢想。



上過了大學,如果回去種地,父母也不會同意,因為害怕村裡人笑話。上過了大學,如果去幹建築,自己也會受不了,跟沒上大學沒什麼區別。

如果農村有月薪過萬的工作,大學生會不願意回去嗎?農村和城市的差距還是存在的。城市裡找一份五六千的工作很容易,農村找一份三四千的工作都很難。


快樂農人驛站


其實這個問題問的就有點問題,因為說實話很多在農村出來的大學生之所以上大學就是為了離開農村,甚至很多父母也是這樣的想法。原因有以下幾點。

掙錢少,工作機會少

農村孩子好不容易考上大學就是為了不想像父母那樣下力氣掙錢,而是利用知識去大城市坐辦公室裡輕輕鬆鬆把錢賺到手。而且回農村也沒有合適的工作崗位,為什麼要回去?


考上大學了還回農村?不甘心

大多數農村大學生畢業之後是不會回農村的,在大城市即使物價高存不住錢也不想回去,而自己所學的知識只有在城市才能發揮所長,感覺回了農村自己就變成了廢人

城鄉差距太大,回去不適應

很多大學生在城市生活久了突然回家會有點不適應,就拿取快遞這一點來說:在城市會直接送到小區門口,基本上走幾步就到了,但是在農村因為地區限制一般村裡不會有快遞點,只能騎車到很遠的鎮上拿,來來去去太浪費時間了。

總之,很多大學生畢業之後是不會回農村的,但是現在國家鼓勵大學生村官發展,利用所學知識帶動農村發展致富,即使現在回農村,只要有想法也能幹一番大事。因此大學生畢業之後回不回農村除了外在條件的考慮之外還要看自己對未來的職業有沒有什麼規劃。


了不得的農民


首先,個人認為,農村大學生並不一定非要回農村工作,任何人都不能被地域或者其他的任何東西綁架,所有人都有自由選擇的權利,何況多少城裡人的祖輩就是從村裡進去的。言歸正傳,我認為大學生沒回農村工作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一、農村裡沒有匹配的工作崗位。

農村主要是以幹農活為主,基本上靠出力氣生活,少有與大學生相匹配的崗位。何況農村機會有限,村裡守著祖業的叔叔伯伯都不得已背井離鄉進城務工,現在農村“空城”現象越發嚴重,留下來的都是老弱少幼,經濟停滯,大學生又何談回去工作呢。何況,社會辛苦培育出的一個大學生,如果沒有合適的項目和正確的想法,僅憑道德綁架就讓他回村裡工作,何嘗不是一種人才資源的浪費呢。

二、讀大學就是為了出去闖闖。

父輩辛辛苦苦供孩子念大學就是希望孩子出息大了能去外面的世界闖一闖,尋求更多的機會,改變父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希望他們以後過日子的方式可以輕鬆一點,現在讀了大學有了適應外面社會的能力,父輩當然希望他們能在外面找份輕鬆的工作,好好生活。

三、交際與朋友圈層都在城裡。

相較而言,農村裡的教育確實不如城裡,學歷普遍偏低,村裡上大學的也寥寥無幾,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的,往日那些已經娶妻生子的發小如今也沒有了共同的理念和語言,村裡面的親朋好友雖然能給在外的遊子帶來久違的溫暖,但是畢竟受過的教育不一樣,人都會選擇合適自己的朋友圈,很多就自然而然的留在城裡了。

以上,是小哈的個人觀點,有欠妥之處歡迎指正探討,祝看到這裡的小夥伴們開心生活~


小哈說歷史


為什麼農村大學生大多不願意回農村工作?作為基層一線的工作人員來回答這個問題

想創業籌資難


農村大學生回農村工作、想辦事,首先面臨最大一個問題籌資難。農村出來的大學生家庭條件一般不算好,供大學生到畢業幾年可能已經讓衣村家庭入不敷出。從現有的銀行信貸政策來看,唯房產低押為準,農村大學生要弄到一筆作為創事業的啟動資金是相當難。

考單位職位少;

雖然鄉鎮每年都會針對大學畢業生中招“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鄉鎮公務員”等職位。但這種“僧多粥少”的招聘考試遠不能解決,每年大量的農村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如果每年的各種招聘入取名額多一點,相信很多農村大學生還是願回鄉工作,誰願背井離鄉呢?
(參考入取數)

做實體缺技術;

在農村發展,無非就是種植和養殖兩個方面,而這些工作對一個人的經驗和專業知識要求比較嚴格,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好的。像北大畢業生殺豬而聞名的陸步軒的全國也沒有幾個的。

偉大領袖毛主席他老人家說的:“農村是一片廣闊天地,到那裡可以大有作為”。隨著十九大習總書記提出“鄉村振興”政策,農村大學生們有的是文化,有的是勇氣,有的是年輕有為,在農村中有他們要創業土壤和工作生活環境。農村大學生一定會大有前途!


農村也有廣闊天地


第一個問題:不是不回,是回去幹啥?

第二個問題:有回去乾的,就回去拜。理清這倆問題其他就都明白了。

1、回農村可以幹啥?

我家在一箇中部的農村,從小到大,我見村裡人的生活就是上地、去礦上。沒有其他工作了。 這幾年煤礦形勢不好,開始陸續出去打工。有的去縣城做點臨時的,有的乾脆去天津、北京務工。

這就是一個多數村民的生活,很簡單,很質樸,很努力。

由於行政村的緣故,村裡會有個村官、鄉村教師,這是接近有編制的。會有學生去考。一個沒有工業化的地方基本不需要大學生,大學生去了也沒發展空間

(回鄉創業太難)

2、工業化的農村可否回去?

以前有一個同學,家裡有幾百人的廠子,也有n條生產線。而且他們那工業化很強,僅他們村這樣規模的輕工業企業就是幾十家。在北方,這簡直就是工業化大村。放我們那邊,一個鄉鎮也沒人家一個村的輕工業企業多。

所以人家大學畢業後回去,利用所學的以及大學的資源(大教授天然是黃金,但黃金天然不是大教授)。這幾年做的風生水起。生產線一條一條的上,員工一波一波的裁,市場訂單哇哇的來。簡直創業小能手。

這年頭大學生有幾個創業做實體經濟的。他做到了。要是這樣的鄉村還是大有作為的。蘇南、浙江、北方也有部分工業化村莊。

(工業化的農村)

3、非工業化的農村可以創業嗎?

可以,只是概率低點。有多低?你看不到的那種低。

又可以回到我們村了,有個孩子讀了大學,回鄉創業。麵食(以饅頭為主)的生產公司,所有的規劃都很好。我回家一看發現,有一個問題沒考慮到。

市場。一個行政村一千多人,方圓20裡內15000人。這是戶口上的,有的搬到縣城,有的出去讀書,出去務工。實際人口打八折,實際市場打五折。基本沒法供養一家企業。

那不會走向更遠市場嗎?別人做了n年的地,靠薄利多銷怎麼薄法?

(城鎮化是歷史趨勢)

4、結論

大學生不回鄉村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而且隨著國家城鎮化的發展,我們到未來也會有百分之九十的城鎮化率,那鄉村就人很少了。至於我們那山區,應該會更少。


一枚明粉




不是不願意,是回不去。

我們從小學開始努力,父母和老師給我們灌輸的思想就是努力考上大學走出去,為村裡爭光。從來就很少有人和我們說,考上大學回老家發展,所以這些思想幾乎是根深蒂固的埋在了我們的腦海裡。

不過倒也不是說真的沒人回去,假如老家經濟發展不錯,能夠謀求一份薪資不錯的工作,相信還是有很多人回去的。然後還有如醫生、護士、教師、公務員、村官等穩定崗位吸引了不少人回老家。

但這些畢竟是少數。

假如老家每個月能賺5000多,可以肯定的說會有很大一批年輕人願意回老家貢獻自己一份力量。

對於我們來說,隨著年紀的增長,參加工作的年限增加,其實是越來越難回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