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脫離現代生活去過極簡生活呢?

任一禾


近一百年來,廣告行業發展迅速,基本保持著與消費主義同步,或者說廣告行業成就了消費主義,廣告商們成功的將“購買商品”與“獲得幸福”混為一談,並努力將買東西這件事情與成就自我等同。

《極簡》一書的作者喬舒亞•貝克爾在書中講,對於極簡主義者來說,與消費主義做鬥爭,似乎是一個必經的過程,消費主義如空氣一般在我們身邊無所不在,也無影無形。每天都有人用各種聲音向你傳達,如果想要幸福,就要買買買。

比如說一隻名牌包包,成為一個女性身份的象徵,以至於一個職業女性獲得任何成功,首先想到的總是,買只包包獎勵自己。尼瑪如果你能清醒一點的話,你就能意識到,買個能裝東西的口袋同慰勞你連續加班一個月完成某個案子的辛苦有個毛的關係,還不如買只雞燉湯給自己補補,而且一隻鉑金包的價格已經足夠你每天買上一隻散養清遠雞吃上十年的了有木有。

當然還有一種更具有蠱惑力的說法是要成就更好的自己。因為這句話,你要有很多件衣服、首飾、包包、鞋子。但廣告商沒跟你說當你擁有上面這一切以後如果照樣連篇通稿都寫不好,會照樣被領導罵的滿頭包。

話雖如此,但很少有人意識到上面那些東西,包括我自己,是的,我以前也經常用買東西來獎勵自己的努力,現在只不過略少些罷了。為什麼做不到,因為太難了,在這個高科技時代,如書中作者提到的,我們這個時代一些最優秀的人利用一切可以發明的工具,把我們打造成為更加貪婪的消費者,購買新產品從未變得如此便捷,簡單到只需按一下按鍵。

隨著通過技術收集個人信息的機會越來越多,目標營銷使銷售者的行為變得更有針對性。今天的企業充分了解我們的個人喜好、購物習慣。他們記錄下每一條從我們的智能手機或者網絡瀏覽歷史中收集到的數據,然後他們每天利用這些數據來對我們的弱點進行分析。

看到這裡,有一種很熟悉的感覺是不是?作者說的是美國,但又何嘗不是我們所面臨的環境。賣腎買IPHONE,雖然是個案,但也很能說明問題,更別提還有數不清的少男少女,一邊嘲笑那位賣腎買IPHONE的少年,一邊一拿到工資就急著去網上買買買,給自己搞出長長的信用卡賬單了。當然,如果要減輕負罪感,我們也可以說,這大部分都是消費主義的錯,我們以一己之力對抗一隻由心理學家、營銷專家、品牌專家、營銷人員組成的專業營銷團隊實在是太難太難了。

那些市場營銷人員誇大了我們的不安全感和不滿足感,綁架了我們的熱情,令我們對擁有更多物質產生越來越難以抑制的慾望,最終的結果就是全面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使我們心理匱乏,無法關注那些真正能帶來快樂的事情。

看看書中作者列舉的數字吧:在美國感恩節,1.4億美國人在“黑色星期五”的那個週末消費超過6000億美元。

2013年美國的市場營銷人員全年在媒體廣告上花費了1710億美元,只要看過美劇《廣告狂人》的人,相信一定不會對於一個產品怎樣進行營銷推廣這件事情感到陌生。

當然,企業肯耗資1710億美元做廣告,是知道將會怎樣影響你肯為他們的產品花上遠遠超過廣告費很多錢。大多數成功的廣告宣傳活動都努力地通過與我們的潛意識創建某種正面的聯繫,從而讓我們對它印象深刻,就好像有N多針對女性的奢侈品都努力讓你相信,用了它家的產品,你就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其實個人認為這一點上一張公共圖書館免費借書卡更容易辦到,而且絕對良心價,辦卡不要錢,押金只收100元。

雖然我們得承認,借書卡這種良心產品畢竟是極少數的,身在消費大國美國,作者詳細列舉了那些商家為吸引你購物搞出的各種招數:會員積分和會員卡、信譽卡、限時特價、可調低標價、對比定價、誘餌定價、免費樣品、建築及賣場佈局,一條條看下來,驚喜的發現以上招數我們這邊也全中,讀完以後忍不住心疼自己,在如此這般層層疊疊的天羅地網、重重陷阱之下,我們能忍住不花錢,真的是難上加難。

但是,我們也要清醒的意識到,雖然市場營銷人員已經用盡手段來影響我們的購物、消費習慣,但主要問題還是在我們自己身上,沒人強迫我們購買那些可有可無的商品,是我們自己決定過度花費,過度囤積的。一旦找到我們購買不必要物品的真正原因,既促使你發生購買行為的潛在動機,比如為了一時的滿足感,為了尋求安全感、幸福感,那麼,你就會戰勝自己買!買!買!的貪念,發現真正的幸福所在追求生命的真正意義。


上智下愚小文集


這也是我一直想問的問題,我也在高壓的工作壓力下無數次的想過這個問題,可是不現實,你的父母要你贍養,你的親戚鄰居在看你笑話,假如我孤身一人,沒有父母,親戚朋友,我想,我有可能去做一個逍遙自在的和尚,生活規律,遠離塵世,五穀雜糧,修身養性,修行在深山之中,吐納最新鮮的空氣,沒有喧鬧,沒有爭吵,更沒有生活壓力。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