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蘭養老模式——“集約化”的養老村,打破居家養老困局

智者常言:“危機危機,即是危也是機”。做轉危為機的事情好比逆風行帆,是比較有難度的技術活,不是智者說句話就能一勞永逸的。中國現在面臨養老危機,它能否轉變成所謂的“機”呢? 我們可以對比一下西方發達國家的養老模式,新西蘭的養老方式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

為大家津津樂道的新西蘭的養老到底是怎樣的?

新西蘭養老模式——“集約化”的養老村,打破居家養老困局

適合養老的國家,不僅要有好山好水好氣候的大環境,還要有和諧平穩安定的政局,良好完善的養老制度也是不可缺少的。新西蘭正是符合以上這些條件的國家。

新西蘭的法定退休年齡是65歲。無論是新西蘭居民還是公民,只要20歲之後於新西蘭居住滿10年,並且在50歲之後至少住滿5年,達到65歲的退休年齡,都可領取退休金。

無論你是總理,還是乞丐,在新西蘭領取的退休金額都是一樣的。而條例規定,退休金不能低於社會平均工資的65%。

由於退休老人看病,出行(乘坐公交,火車,渡輪)都無需付費,所以說,目前的養老金額還是足以保障新西蘭老人過上有質量的生活的。

早就聽說,新西蘭的老人在退休後喜歡搬入養老村居住。今天就深入聊一聊新西蘭的養老村!

即使沒有計劃生育,新西蘭等西方國家也普遍遭遇人口老齡化問題,原因是二戰之後的嬰兒潮一代進入了老年階段。他們都是如何養老的呢?我個人總結出三個字,那就是“集約化”,不僅僅指養老金管理的集約化,也包括老人們的生活方式,還包括年輕人們的思維方式。

一、年輕人的思維方式

養老問題關年輕人什麼事情?

當然,負責養老的群體主要是年輕人,無論他是政府公務員還是老人的子女。無論在中外社會上,老人都經常被主觀地當成一種負擔累贅,人們往往皺著眉頭如臨大敵地面對贍養問題和思考如何與他們相處。這樣的心態是會帶來蝴蝶效應的:年輕人會不經意地表現出對老人生活能力的低估甚至歧視,進而對老人形成心理暗示,“中招”的老人因此逐漸過早衰弱,情緒低落,並在憂鬱中度過晚年。

其實在老人學(Gerontology)中,科學家將老人分為三個階段:青老人(young-old):65~74歲;中老人(old-old):75~84歲;老老人(oldest-old):85歲以上。從社科學角度來說,年齡低於65歲的朋友們,我們是青年哦!

比如新西蘭人均壽命為81歲,除去一些因病早逝者,生活習慣健康、活到90歲以上的人非常常見。在青老人階段,許多老人剛從繁忙的工作崗位上下來,事實上依然精力充沛思維活躍(中國的不少老人何嘗不是如此)。尤其是從事腦力工作的老人(比如醫生、建築師、編輯等),其工作能力和思維並沒有比中年差多少, 如果不是意識到自己已經不用再去上班,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已經老了。這些巨大的生活規律變動往往會形成心理暗示,老人開始懷疑自己,並逐漸接受,從心態上開始真的變老了。

在中國的公交車上有老弱病殘孕專座,當青老人上車時,年輕人會很熱情地將座位讓給他們,表面上這是在讓青老人歇腳,關愛老人,但其實很多青老人真的沒有那麼累那麼衰老。不過盛情難卻,司機也不停地播放要求讓座的愛心廣播。這些其實都給青老人一個心理暗示:“你老了”。

正因為忌諱這點,西方國家包括新西蘭的公交車上並沒有設置類似的專座,而真正身體不便的老人(以及殘、孕等人士)是很容易分辨的,自然會有年輕人讓出自己的“非專座”,不需要司機廣播催促。所以我認為,當中國精神文明建設到年輕人有如此自覺和博愛的程度時,類似專座也應該可以取消了。

新西蘭養老模式——“集約化”的養老村,打破居家養老困局

公交車上多設老弱病殘孕專座(圖/@東方IC)

青老年不服老,除了社會對其心理尊重和關懷外,他們也確實需要想辦法度過這將近三分之一的“無聊”人生。人的前30年忙於學習,後30年忙於工作事業,養老的30年突然靜了下來,好比一團依然發紅的炭火丟在了爐外,對老人對社會都是一種浪費。

新西蘭的政策就是:“讓老人繼續工作”。新西蘭政府網站上明確寫道:“新西蘭其實是沒有官方的退休年齡的。” “65歲”更多隻是在要求政府該給老人支付退休金了,老人的去留純屬個人和私營企業的選擇。瑞典等國即將實行退休者工作收入減稅的政策,似乎就是要鼓勵退休者繼續工作,緩解老齡化帶來的勞動力不足問題。

新西蘭養老模式——“集約化”的養老村,打破居家養老困局

在新西蘭,很少有“老人你怎麼還不退休給年輕人讓位”的思想,這點可能要歸功於新西蘭人口相對稀少,社會競爭不太激烈。不過反過來想,如果社會競爭激烈,就說明不缺人手,那麼也就沒有必要擔心“老齡化導致的勞動力不足問題”了。總之,在“無官方退休年齡”的體制下,老人進可攻退可守,需要人手就再幹幾年,不需要就被企業“按慣例”退休,彈性很強。

社會不變相歧視老人,依舊把健康的青老人當壯年對待,我認為這樣的青老人至少可以再發揮餘熱數年,既可以緩和老齡化導致的經濟波動,又可以讓青老人活得開心,一舉兩得。而這一切則需要年輕人在政策法律和觀念態度上對青老人有正確的扶助和人文關懷。

二、老人的思維方式

新西蘭懷卡託大學的老人學教授佩吉(Peggy Koopman-Boyden)說過,“有太多老人生活失去目標,並放任自己身體出問題而不去養護,從而過早死去”,她認為“老人應該去工作”。楊百翰大學2010年的一項研究也表明,社會孤立對健康的危害等同於每天抽15根菸。

新西蘭養老模式——“集約化”的養老村,打破居家養老困局

這就意味著老人養老時期豐富的精神生活非常有利於延年益壽,而這種精神生活不僅僅是孤獨地在家看電視,而是老人還身體硬朗的時候自己出門尋找的,無論是繼續工作與別人交流,還是維持自己的興趣愛好,與同齡人一起下棋旅遊,在等兒女“常回家看看”的期間,自己“多出去走走”。這種老人被社會孤立的狀態,在舊的“養老院模式”和中國的“空巢老人”狀態下很常見。

三、“集約化”養老村模式

那麼老人該如何豐富精神生活呢?

在西方國家,主要靠“養老村”模式解決。養老院被許多人認為是類似於“監獄”、“病房”一樣的地方——孤苦伶仃,生活不便,把老人送進去純屬不孝。其實,先進的養老服務不僅有養老院,還是一個完善的綜合服務體系,正式名叫“Retirement Complex”,即養老綜合體。

新西蘭養老模式——“集約化”的養老村,打破居家養老困局

顧名思義,養老村並不是中國傳統的“居家養老”模式,也不是養老院那樣的單獨機構養老,而是眾多老人聚居在一個環境優雅、設施齊全的村莊。每個或每對老人都有獨立的公寓房甚至獨棟小別墅,老人有足夠的私人空間的同時,在需要健身、醫療急救乃至娛樂享受等服務時,也不必四處奔勞,就近可得。同時,老人周邊也都是自己的同齡人,交流和晚年娛樂時代溝幾乎不存在。

1 集中先進的護工部門

養老村有集中的護工部門,可幫助老人在村內活動,護工中有專業的護士,也有參與社會實踐的義工。有時候身體硬朗的老人也會當義工,幫助大家,等到身體行動不便時便就地養老,接受其他義工的愛心幫助。完善的義工制度應比“想起老人來就去送溫暖,想不起來就不去了”的模式,或“年輕人想給老人獻愛心但不知道該找誰”的模式更先進。

新西蘭養老模式——“集約化”的養老村,打破居家養老困局

新西蘭養老村內有各種娛樂設施(圖/新西蘭媒體)

2 環境優美且充滿活力

養老村一般會建在遠離鬧市和汙染,地價較低並且風景優美的地方。新西蘭的劍橋小鎮以濃厚的奧運體育(馬術、游泳等)文化和貴族學校教育著稱,但近來它有了一個新的名片:“養老聖地”。在大批海外投資者(包括中國人)蜂擁投資奧克蘭地產的時候,一些新西蘭地產商們在劍橋小鎮興建起了數個養老村和視老人為潛在客戶的別墅、莊園,使得這個遠離奧克蘭的小鎮,房價每年飆升10%以上(2013年到2016年增長45%),也吸引了不少遠在南島甚至歐美國家的老人慕名前來。

因朋友關係,我常去這個小鎮。多年前它給我的感覺是老氣橫秋,街上走的都是老人,因為年輕人都跑去有更多工作機會的大城市了,不少店鋪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地開著。而如今,由於養老綜合體配套的診所、保健和娛樂等服務業產生了工作機會,年輕人們又開始回來了,原本清淨的小鎮也熱鬧了許多。不難理解,奧克蘭的地價和租金高得嚇人,而這裡又有工作和商機,房價又低,是買房立業的好去處,何必去一線城市跟別人擠破頭呢? 可見養老村模式可以創造就業機會,刺激鄉村經濟發展,化危機為商機。

新西蘭養老模式——“集約化”的養老村,打破居家養老困局

劍橋鎮的一處養老村(圖/新西蘭媒體)

3 老人精神獨立,忙著做事

值得注意的是,住在這些養老村裡的老人,兒女們並不會經常來看望他們,事實上他們在搬入養老村之前,兒女們也一般不跟他們住在一起。可能有人會問,西方老人不會“感到被拋棄”嗎?西方人在中國人刻板印象裡是“家庭觀念比較淡”的,但實際上他們這叫“形散而神不散”,子孫還是對老人充滿了真切的關心的,只不過雙方都需要獨立的生活空間,彼此尊重達成默契,保持一個可以產生美的生活距離,這也是為什麼西方的婆媳關係並不是大問題的緣故。

老人,和年輕人一樣有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物質需求已經逐漸隨著社會發展而滿足,不再需要子女“臥冰求鯉”式盡孝,同時精神需求也更多樣化,並不會覺得每天抱著子孫大眼瞪小眼才叫“天倫之樂”。

其實老人更需要做自己愛好的事情,比如繼續工作,或畫畫下棋旅遊,或者當義工行善尋找人生的意義,總之需要有自己的生活空間來做自己的“老年新事業”,子孫若無故賴在身邊,實乃妨礙,同時兒女忙於拼搏事業,若還要子女親自養老,勢必拖累兒女甚至國家經濟。

西方社會這麼想的人多了,最終形成了一個社會理念:給老人空間以自由安排晚年豐富的生活,對老人是一種關愛;相對的,老人不去叨擾子孫的生活,也是對晚輩的關愛。 所以一些中國人覺得外國老人可憐,這其實是一種觀念問題。

新西蘭養老模式——“集約化”的養老村,打破居家養老困局

養老村中集中組織的老年生活(圖/新西蘭媒體)

4 集約化,節省社會資源

西方“養老村模式”相比“家庭養老模式”更集約化,也解決了“養老院模式”老人孤獨、設施不便的缺點。養老村的護工是團隊協作,整合每個老人碎片化的護工需求,更省人力資源, 如此可以解放子女出去工作賺錢,無論對家庭還是對國家,在經濟層面都大為有益(尤其在4-2-2模式的雙獨家庭中,這類節省人力的養老方式更是戰略性的優勢)。

也許未來的中國老人也可以接受“西式養老村模式”,但至少目前,中國許多老人無法轉變觀念。在這樣的國情之下,中國的“社區養老”模式似乎更實際。當然,假如有少數老人觀念開放,可以接受“西式養老村模式”的話也是不錯的。即使是“少數”,考慮到中國的人口基數,可能還是非常龐大的老人群體。

新西蘭養老模式——“集約化”的養老村,打破居家養老困局

新西蘭養老村的公寓(圖/新西蘭媒體)

對比中外,中國的“社區養老模式”具有“西式養老村模式”的一些優點:養老服務的獲取方便,集約化。同時,中國社區養老可以經常見到子孫,更貼閤中國特色的老人需求。 缺點則是青老人獨立的生活空間較少,空氣、風景較差,社會環境緊張(比如可能鬧婆媳矛盾)。

不過在中國,老人在青老年階段往往都在幫助子女撫養、教育孫輩,比如接送孩子上下學和去興趣班,在教育壓力巨大的當下,中國年輕人還是離不開老人的。西方年輕人加班時間較少,孩子教育壓力小,老人才可能被解放出來,所以“西式養老村模式”並不適用於大部分中國家庭。而中國的社區養老,可以算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養老村模式了,更符合大部分中國人的家庭。


2018年將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元年,同時也是田園文旅砥礪奮進的一年

北京稻田企業,傾力打造的農旅產業一站式服務智力平臺!

中國第一家旅遊EPC.旅遊產業開發運營服務商;

稻田文旅策劃有限公司是“鄉創聯盟”創始企業;

中國“設計節”創始企業;

聊策劃,我們總有講不完的故事

身經百戰、碩果累累。

我們正在分享800多個文旅項目實戰案例,歡迎勾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