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孫家棟:氣象衛星就像城市自來水,一旦有了就要長期供應

专访孙家栋:气象卫星就像城市自来水,一旦有了就要长期供应

专访孙家栋:气象卫星就像城市自来水,一旦有了就要长期供应

11月30日,中國氣象局,孫家棟接受澎湃新聞專訪。

11月30日,風雲二號H星正式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交付給中國氣象局。這顆星是我國第一代地球同步軌道氣象衛星的收官之作,國防科工局、中國氣象局在交付儀式上共同向中國科學院院士、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頒發“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終身成就獎”。

上午10時許,孫家棟拄著柺杖,步履蹣跚地走上主席臺入座。

在風雲二號H星及風雲三號D星宣佈正式交付後,全場觀看《孫家棟風雲之路》宣傳片。坐在主席臺上的孫家棟,左手托腮,右手轉著一支筆,若有所思。

在89年的人生歲月裡,他經歷過太多這樣頒獎的場面,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等榮譽於一身,又冠之以各種總師的頭銜,他習慣性地眯起眼睛笑著,從容而淡然。

孫家棟從國防科工局、中國氣象局兩位局長手中接過獎牌和證書時,臺下一片掌聲,有人站起來拍照記錄這一時刻。

起身站在臺前的孫家棟看到了臺下曾與他並肩工作的老同事,也有新一代航天、氣象工作者。他說,他以非常不安的心情接受兩位領導的頒獎,“大家都知道中國氣象事業取得的成績不是哪一個人的成績,這是幾代航天人共同努力取得的成果。我作為航天事業非常普通的一員,我非常高興跟大家共同來完成這樣一項任務。幾十年來,從國家到各部門給予我非常大的支持和指導,幾十年來跟我一起搞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的同志們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我在這裡要感謝他們。”

孫家棟說,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取得的成果來之不易,有很多值得回顧的地方。“我做過很多總師,做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總師一開始我感受最深的是,在風雲衛星發展伊始,氣象部門堅決支持國產氣象衛星的研製,這就為研發部門提供了非常大的支持,在做的過程中應用部門和研發部門互相諒解、互相支持,共同制定了一個長遠的目標,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向前發展,才有了今天的成績。”

氣象衛星曾最先發現大興安嶺火災

風雲二號H星交付儀式前,孫家棟在中國氣象局接受了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

回顧風雲二號衛星經四十餘年自主創新的發展歷程,孫家棟說,這是應用部門和研製部門大力協同的結果,也是隨著國家社會經濟、科學技術各方面同步發展的結果。

孫家棟認為,氣象衛星應用範圍廣,不僅服務於氣象領域,也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和其他專業結合,為其他領域作出很大服務。

他列舉了大興安嶺大火的例子,“大興安嶺第一次火災,不是森林管理部門先發現的,而是我們氣象部門在研究氣象的過程中發現的,這是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個例子。”

孫家棟說,氣象部門推廣氣象應用過程中軍民融合比較好,並且氣象本身是全球性的,氣象數據來源於全球,我國的氣象數據也服務於其他國家。以風雲二號H星為例,在保證我國使用的同時,H星定點位置西移,也為“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和地區提供了更好的服務。

孫家棟拄著柺杖,步履蹣跚,但坐下說話的時候,思維敏捷。

1987年7月,國防科工委任命孫家棟為風雲二號衛星工程總設計師。在那個年代,氣象衛星在應用衛星領域走在前面,起開路作用。

孫家棟向澎湃新聞回憶說,當時我國技術水平有限,經驗不足,條件艱苦,困難重重。之所以能夠堅持到最後,既離不開國家的支持,也離不開研製部門和用戶部門的理解、大力協同。

當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負責總體研製衛星,與五院配合研發衛星平臺;航天部門與中國科學院共同努力,攻克衛星和載荷研製的難關;氣象部門作為主要用戶,在有不同聲音的情況下,全力支持我國自主可控氣象衛星的研發。

“不是說航天人本事有多大,他是在全國各個行業大力協同支持下取得成果的。” 孫家棟說,航天工業的基礎建立在整個國家和社會經濟水平、科研水平基礎上,航天工業基礎能發展到現在,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少到多,是建立在國家整體科研水平之上。

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氣象衛星

1974年,中國氣象局確定我國靜止氣象衛星的基本技術要求和系列發展的初步設想,提出要自行研製和發展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1986年,國務院正式批准風雲二號衛星研製任務;到今天,風雲二號系列衛星已成功發射3個批次共8顆衛星。

其中,風雲二號A星填補了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空白,使我國成為第三個同時擁有靜止、極軌氣象衛星的國家;B星為業務運行奠定堅實基礎; C星實現業務運行,並獲得200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D星與C星實現“雙星運行”;E星實現“在軌備份”;F星實現6分鐘區域加密觀測;G星的業務運行標誌著“多星在軌、統籌運行、互為備份、適時加密”業務格局的形成。

6月5日發射的風雲二號H星,是我國第一代地球同步軌道氣象衛星的收官之作。

衛星發射當天,孫家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總設計師應坐的位置上指導發射,“今年是風雲二號最後一顆星(發射),國家交給我總師這個任務,衛星發射的時候我的位置就是要在現場,這是很必然的事情,這好像也沒什麼特殊的。”

說這話的時候,孫家棟眯著眼哈哈地笑起來,全然忘記自己已是89歲高齡的老人了。

孫家棟說,風雲二號H星是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更新換代過程中起到過渡作用的一顆星。它入軌後,我國同時有兩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在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交替作用。

孫家棟認為,我們國家氣象衛星的發展有國家支持,全國人民都關心,除了這個,應用部門也就是用戶和研製部門共同配合理解,共同克服困難來完成任務。

談及下一代氣象衛星的發展,孫家棟左手撐著柺杖,右手習慣性地比劃著說,氣象衛星是非常典型的應用衛星,上天之後要為地面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因此國家要對發展氣象衛星制定長期的規劃,要有前瞻性,要注重研製接替衛星,保持延續性。並且,氣象衛星作為應用衛星,一定要高質量,各項性能要穩定,要連續、不間斷,在此基礎上要把現有的衛星管好、用好,擴大應用範圍。

風雲二號衛星之後,風雲三號、風雲四號也相繼研製。目前,我國已成功發射了17顆風雲氣象衛星,其中8顆在軌穩定運行,靜止氣象衛星和極軌氣象衛星均完成了升級換代,被世界氣象組織(WMO)納入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成為全球綜合地球觀測系統的重要成員,也是空間與重大災害國際憲章機制的值班衛星,為93個國家和地區的防災減災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孫家棟眯起眼睛,笑著說:“總而言之一句話,氣象衛星本身已經進入應用階段,就像城市的自來水,這個城市有了,那就要長期供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