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些皇帝明知道失去民心王朝也會滅亡,為何還要糟蹋民心?


這個問題,讓皇帝和廣大民眾都很尷尬!

關於失民心者失天下這個命題,靜夜史在先前的文章中已經做過多次分析。

雖然很多皇帝以這句話來高姐自己執政時期不要剝削的太過分,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但是這句話卻是實實在在的偽命題。

因為在歷史上的絕大部分時期,得民心者不一定得天下。

既然將民心和天下等同於一體,這就意味著在得到天下之前,必須要得到天下所有人的支持。

而在交通及信息如此不發達的古代,想要得到全天下人的支持是極端困難的事情。

由於階級分化異常嚴重,底層民眾根本不在乎統治他們的到底是人是鬼。而想要成事的人,只要得到周邊數百里甚至數千公里民眾的支持,就可以發展出一方勢力,並通過強悍的武裝力量擊敗周邊勢力,獲得他們的土地,進而最終取得天下。

所以在我國古代歷史上,絕對是先得天下後得民心。

那麼既然得民心並不是得天下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也可以認為,失民心也不是失天下的必要條件。所以統治者沒必要,也不會將得民心作為執政的第一要務。

事實上,在我國古代尤其是秦始皇確立專制皇權制度之後,失民心就成為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因為相比於得天下民心的艱難,失天下民心可謂易如反掌。

比如統治者加稅會導致民眾的普遍不滿,統治者推行改革會導致民眾的普遍不滿,統治者發動對外戰爭徵發徭役會導致民眾的不滿。總之統治者無論怎麼做民眾都會有不滿意者。

因此統治者乾脆就不把這些底層民眾的不滿當成執政的唯一參考。

在我國確立了小農經濟的經濟基礎之後,民眾渴望安於現狀,追求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小農圖景,因此他們對於生活的目標定得相當的低。而且由於目標不高,所以在遭受統治者加重剝削時,他們的生活水平下降也不是特別明顯。所以在考慮造反成本之後,他們會選擇逆來順受。

只有在統治者做的確實太過分,將他們逼得走投無路時,他們才會選擇揭竿而起,和統治者魚死網破。

所以雖然統治者有事沒事經常失民心,但是隻要不太過分,這個王朝就不會走向窮途末路。

那麼統治者在什麼情況下才會變得太過分,讓王朝走向窮途末路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兩種情況:

1、不合理的權力分配製度

從秦始皇確立了專制皇權制度之後,皇帝就成為我國曆史上的實際統治者。

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皇權意味著可以更多的剝削民眾,這樣的貪慾使得他們想盡一切辦法來加強皇權,這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後果。

由於皇帝得到的權力越來越多,相應的需要承擔的責任也越來越大。在這樣的情況下,皇帝無法做到面面俱到,所以他必須有一個忠實可靠的執政團隊,幫自己打理龐大的帝國。

而由於家天下制度的存在,使得皇帝選拔的圈子非常之小,這就使得繼承者個人素質的下降成為歷史的必然。而當後繼者無法控制精明強幹的其他執政成員時,就會出現大權旁落的現象。

而一旦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意味著在統治階級內部出現了權責分離。即統治團隊會利用皇帝的權力大肆壓迫民眾,搜刮民脂民膏,而皇帝卻承擔著天下人的罵名。

在底層民眾被剝削得忍無可忍時,他們就會選擇揭竿而起。

2、不合理的利益分配製度

雖然皇帝分身乏術,組建了自己的執政團隊,但是這些人對於管理龐大的帝國,仍然顯得杯水車薪。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除了以皇帝為中心的統治階級,在鄉村等一些底層還需要有一箇中間階層代替統治階級行使管理職權,這就是士紳階層。

士紳階層活躍於底層,但是他們比農民有更多的技能和社會地位。因此它們能夠充當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中間人。

不過有意思的是,雖然士紳階層幫地主階級辦事,是統治階級的一部分,但地主階級卻並不會給士紳階層以實際的工資待遇。

這意味著他們雖然社會地位較高,但是卻沒有旱澇保收的收益,所以為了養家餬口他們需要利用自身的技能剝削農民來實現創收。比如很多士紳通過當農民的訟師,當農民的教書先生,替官府收稅等獲取他們的收益。

為了拉攏士紳階層,地主階級會通過“察舉”、“孝廉以及科舉制等從底層選拔士紳進入高層的地主階級行列,成為統治階層的一員。而沒有通過上升渠道的廣大師生,只能通過繼續剝削農民來實現創收。

因為沒有穩定的收入,所以自身的收入取決於剝削農民程度的大小。而生活在底層的農民是沒有機會見到高層統治者的,所以士紳階層就是統治階級的最好代表,在士紳的變本加厲導致失去民心之後,也就意味著統治階級失去了民心。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封建獨裁統治者,是從來沒有把民心當回事的。

他們懂得,只是駕馭人民的招數。

而其中之一就是,人民越希望朝廷做什麼(民心),朝廷就越不能做什麼。

除了救災以外,朝廷如果一再滿足人民的願望,以後再想恢復到嚴厲統治就困難了。

同時,人民一旦滿足了自己的低層次願望,就會追求高層次願望。


要操縱民眾,用眼前利益甚至虛假的利益引誘他們合作,隨後讓他們保持溫飽線再大加打擊即可控制。

所以,說白了皇帝和人民其實是敵對的。

皇帝本質是壓榨、奴役人民,所以他的存在本身就是違背民心的。

以清末最後幾年為例,當時全國人民一致要求改革,搞立憲制度。

1政局已經嚴重不穩,國內革命此起彼伏,滿清就要完蛋。

但這個節骨眼上,滿清高層還拖了好幾年,最後在滅亡前幾個月竟然搞出個皇族內閣。

內閣總共13人,滿族即佔到9人,其中皇族7人,漢族竟然只有4人,舉國都為之譁然。

最終,沒有人再信任滿清會轉好,幾個月後滿清被武力推翻。


薩沙


這個很簡單,單位裡面你是個領導你是保障個人利益還是保障單位的利益,保障單位的利益,有能力的新秀出來你下臺,讓有能力的上。關鍵是皇帝可以這樣嗎?自己下臺可能就滅三族了。為了維持自己的體系,也是為了自己的控制力,不得不這樣做。

另一個角度,賭博旁邊總有人說三道四,因為賭不是自己的錢,如果籌碼是自己的生命,就沒有人會說的那麼輕鬆。之所以為人民為天下說的這麼輕鬆,是因為自己不在管理者的位置上,分的是管理者的利,說為人民為天下其實就是為了自己,而越是能給更多的人帶來利益人往往權利越大,這就是最基本的文化契約。

統治者無法分利於被統治者,為了保護自己,要麼挑撥被統治者之間的矛盾,這樣傷害的是整個統治體系;要麼被推翻幹掉,因為拖欠工資的老闆,有能力的員工會跳槽,跳到同行別的老闆比你工資高就弄死你。

所以說為什麼脫不離這個循環,就是因為不分利於人民,人民就跳槽,也就是常說的被歷史拋棄了。


看著我別跑


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我個人分析如下:

一,帝制是家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皇帝的權力來源有兩種:開國皇帝靠的是武力奪取天下,或謀權篡位得天下;後代皇帝是由父子(或兄弟)傳承得來天下,都具有政權私有的特色。皇帝上位與民心並不是絕對的對應關係。諸如,蒙元之代宋,滿清之代明,應該純粹就是武力征服的結果。



二,一旦一個王朝建立並鞏固之後,要想推翻它,絕非易事!

如滿清之入關之後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其反抗不可謂不慘烈。如天地會,白蓮教之反清,幾乎與清朝相伴始終,每次起義都被清朝血腥鎮壓。又如宋朝,自建立到滅亡,共經歷的農民起義有三百多次,也沒有把宋朝推翻。

三,民心的分散性

由於天下蒼生,都是分散的個體。在帝制時代,除了明顯的家族組織外,並無規模性的組織機構。而中國帝制表現的是朝庭皇權與家族共治的特點,家族上層亦是既得利益者。因此,老百姓比較難形規模性的組織與反抗。





正因為上述的因素,造成皇帝往往不太在意民心民意!只有當天下民心的不滿、憤怒、無望積累為一種普遍性訴求,老百姓才會激烈反抗,王朝顛覆!而這個積累過程往往比較漫長,不易警覺。一旦警覺,可能己成烈火乾柴,無力迴天!

因此,帝制也就深陷在朝代更迭這種治亂循環中,無法自拔!


武昌起義,一聲炮響。結束了中國持續兩千多年的帝制。的確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進步。


萬里溪網名萬方


是的,失去民心可以導致王朝的覆滅,可是有些帝王還沒有成長到認識這個道理的時候,王朝就滅亡了。有什麼辦法!

就拿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來說,雖然他經常與秦始皇呆在一起,可惜沒有學到秦始皇的半個優點,有時候我都覺得這不是他兒子。

秦始皇雖然以秦法治國,給人以殘暴的感覺,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在統一的過程中幾乎沒有過屠城,這比項羽、劉邦、曹操等人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所以,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全國有2000-3000萬人口,還有能力北逐匈奴南平百越,等劉邦統一天下的時候,全國人口減半,連四匹同樣顏色的馬都湊不齊,還被匈奴人圍在了白登。

秦始皇所謂的殘暴是法家精神澆築下的依法治國思想的延續,他本人並不是一個殘暴的人。秦始皇時期規定,服役的人所消耗的糧食由國家供給。但是,到胡亥當皇帝的時候已經不是這樣了。這個吝嗇鬼竟然規定所有服役者必須要自帶乾糧,本來大家對秦法就不適應,胡亥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的壓榨最終導致了王朝被推翻。

像胡亥這種富N代,生長在溫柔鄉里,是不會理解民心的重要性的,他只看到秦始皇的嚴刑峻法,忽視了秦法中的人文精神。

但是,當趙高大肆屠殺王室成員和眾大臣的時候,胡亥畢竟有了惻隱之心,說明這個人最大的問題是思想意識不到位,本質上不太壞,假如多些歷練可能會不一樣吧。可惜,老天沒給他這個時間。

還有就是,對很多帝王來說,老百姓只是自己的奴隸,和家裡養的牛馬沒什麼區別。所以,他們心中的“民”和你心中的是不一樣的。

胡亥這種懵逼狀態的皇帝只能說是生不逢時,還有很多帝王根本不在乎老百姓眼中的民心,這才是可怕的。著名的暴君商紂王就是如此。

商紂王為了折磨犯人發明了炮烙之刑,犯人踩到燒熱的銅柱上,疼的哇哇直叫,只得在上面不停跳躍,紂王看到罪犯的窘態不住地哈哈大笑。

紂王不僅對犯人如此,對老百姓也是冷漠之極,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一個孕婦,為了確認她懷的是男是女竟然當場給這名孕婦開膛破肚。

看到這裡你可能認為紂王殘暴無比,這是因為你是一個小老百姓,很可能會成為被紂王折磨的對象。

對於諸侯們來說,紂王卻是慈祥的父親。紂王在位期間幫助北方諸侯抵禦了北狄的侵略,幫助東方諸侯抵禦了東夷的侵略。所以,深得兩地諸侯的人心。在周武王佔領朝歌之後,還和東方、北方的諸侯進行了想當長的戰爭。

也就是說,紂王深知民心的重要,所以對諸侯們慈愛異常,但是在紂王眼裡老百姓和牛馬沒有區別。其實,紂王愛折磨這些小老百姓和今天很多人愛看馬戲團演員折磨動物沒什麼區別。

話又說回來了,商紂的滅亡是因為失去了民心嗎,不是的,武王伐紂的成功是一場軍事上的勝利,而不是因為他獲取了民心。假如當時商朝大軍能夠回援,假如紂王對周國多一些警惕,周武王還能取得勝利嗎?

商紂王的失敗反而是過於信任和溺愛他心中的“民”的結果,以為靠慈愛可以感化他心中的“萬民”。於是,明知周國在擴大勢力的時候,仍然放了周文王一碼,甚至封他為西方諸侯之長。紂王沒想到的是,周國的野心是整個天下,最後由於自己的仁慈而葬送了自己的王朝。


歷史風暴


民眾百姓永遠是被利用的對象,民眾只可利用,絕不能重用,大家都說了算,皇帝還管誰去。很多民眾不知天高地厚,大家都說了算,事沒法辦,將無法無天,誰也管控不了。所以民眾只能利用不能重用,這就導至飢寒交迫沒人管,朝朝代代有造反。~皇帝輪流做


東來閣公爺


獨裁體制國家永遠不會強大,它沒有民心。


磚家140842075


皇帝明白,大臣也清楚,但是由得了他們嗎?整個即得利益集團貪婪成性,胡作非為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剝削與被剝削階級矛盾曰益激化最終導致革命,推翻舊制度重新洗牌,重新分配。這才是真的。皇帝是剝削階級的代表,想讓他們這個集團放棄權力與利益?有多少人願意?因此雖然他們即使明白也無用,刀架脖子上後悔晚矣。


風鈴179768576


大多數帝王都不想糟塌民心,有些事帝王也是心有餘力不足。比如,和平時期人口大量增長,自然法則決定的貧富極化,生產能力低又遇到週期性極端自然災害,外部敵人的威脅......等等。有一個發生都是麻煩事,如果幾個同時發生,帝王也無力迴天。如果僅僅是腐敗,帝王倒也有辦法治理。所以說,國家走向滅亡的主要原因,很多並不是帝王糟塌民心!


user8132701672818


有哪個亡國之君在位的時候會知道自己失去了民心?

沒有啊,都覺得自己很對得起民心啊,都覺得農民起義是因為刁民,是因為官員的不作為,濫作為。而且覺得自己很能把握民心,自己做的事肯定是不會失去民心的,最多就那麼一點點而已。所以對於民力的使用,對於稅收的徵收還是會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覺得不會失民心就使勁用,不斷用。用到最後農民活不下去了造反成功的時候,皇帝知道民心已經沒有了,當然知道也沒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