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世界戰爭史為什麼只有中國人講究策略和謀略,而外國大多數都是正面硬剛?

夢醉紅顏48111714


這說法是錯的!實際上中國歷史書籍過分誇張個人的能力,總喜歡把整群人的功勞歸功到於一人身上去,而忽略其他人的付出,這就顯得沒有什麼硬實力。我們可以拿孫子兵法來舉例,歷史上第一個把孫子兵法作用得爐火純青的人是孫臏,因為孫臏當時硬槓的對手是當時天下第一強國魏國。但是呢,孫臏的孫子兵法運用並不代表他就能飛葉傷人,隔山打牛殺人於無形,他依然是靠士兵去正面槓,國家去正面槓。

我們以兩陵之戰來舉例。桂陵之戰時,孫臏帶領齊國部隊用圍魏救趙的方法逼迫魏軍放棄繼續進攻趙國,並在桂陵截擊龐涓帶領的魏軍,歷史上將這場戰爭的勝者歸類於齊國,但是呢,整個桂陵之戰魏軍陣亡人數大約是1.3萬人,而齊軍陣亡人數是2萬人,接近魏軍一倍。齊國的進攻也沒有對魏國形成真正威脅,而趙國國都邯鄲依然也被魏軍攻破。所以,這個勝與負的界限真心不好界定,只能說齊國第一次讓魏國沒有贏得那麼漂亮。

再以馬陵之戰為例,馬陵之戰時魏軍確實損失很大,10萬大軍全軍覆沒。但是呢,齊國的陣亡人數也高達8萬多人,受傷人數更是不計其數,這完全就是一場慘勝。假如不是當時齊國的國力足夠強盛,假如不是齊國士兵足夠奮勇拼殺,跟魏軍正面硬槓,那麼也沒有所謂的謀略什麼事了。


優己




美國人嘲笑中國人在巴基斯坦費心費力投錢投物,認為巴基斯坦內政是一團漿糊,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及部落組織之間爭奪剪不斷理還亂,中國人是不是傻啊!

但是,實際上一個中國人來到伊斯坦布爾的大街,後面跟了六個端著AK大槍的大兵,他們分別屬於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部落組織。美國人很奇怪你們不是有仇嗎?為什麼還能一致行動?三夥人馬回覆:中國人過來修橋補路搞電站,我們都受益,中國是我們共同朋友。儘管其他兩夥人都不是玩意兒。

世界就像一個冰塊,美國人喜歡用大板牙咔嘣脆,那麼牙齒碎了冰,要麼冰脆了牙。而中國人則是用舌頭舔,讓冰塊感受到了濃濃的愛意滿滿的溫暖。

美國人作為西方傑出代表,代表了西方思維方式,他們喜歡用肌肉拯救世界,用牙齒來征服世界。美國好萊塢是西方文化輸出重要陣地,我們熟悉的速度與激情繫列,第一滴血系列,虎膽龍威系列,復仇者聯盟系列等等如果沒有個人英雄主義,在外星人入侵地球恐怖主義威脅世界時候,所有政府天羅地網都失效了,那麼後果是無法想象的。在東方電影裡,你會看到權謀策略發揮作用,如軍事聯盟系列,大秦帝國系列,王朝系列等等。



人類從東非大草原出發,經過了漫長的採集時代,人類老祖母蘇菲沒有想到子孫萬代五大洲八大洋會血緣分佈如此豐富多彩。進入了農業革命時代,中國成為世界的中心,農耕文明的黃帝與遊牧民族的炎帝的涿鹿之戰,以黃帝取勝結束。在這場奴隸世界戰爭中,巫術與戰術,野蠻與文明,正面與迂迴都發揮的淋漓盡致。

同時期的奧林匹克眾神們也在開戰,宙斯的雷電,海神波塞冬的洪水,地獄之神哈迪斯的地獄火焰,都是刀刀絞心拳拳到肉。



如果換成中國,故事是這樣的戰神刑天不滿天帝坐天庭,於是就打到了靈霄寶殿,眾神不能抵禦,天帝使出殺手鐧欲擒故縱技巧讓刑天放鬆一下心情,然後賜給了玉酒醉了,最後掛了。然後刑天被削了腦袋,壓在不周山山下,被三千弱水環繞,永世不得翻身。只等到了一天,共工路過不周山,聽到了刑天的哀嘆,於是策劃了新的陰謀詭計,刑天被忽悠開始復仇雙乳為眼,肚臍眼為嘴,重新殺入天庭幹掉了天帝,玉帝哥哥又在共工協助下主持了正義滅了刑天,眾神推舉為新天帝。玉帝又為刑天翻案,幹掉了幫助自己的共工,共工憤怒撞斷了不周山,玉帝向太清天尊求助,太清天尊請來了女媧補天,玉帝得到了眾神的進一步尊崇,女媧娘娘補天時候漏了五色神石落到了東勝神洲孕育了石猴,石猴大鬧天宮被收服,玉帝藉此重新調整人事,安排眾仙到凡間渡劫,空出了位置。


唐俊龍55398571


西方人的策略注重於戰術應用方面,中國人的策略注重於戰術指揮方面。西方人喜歡研究,100個人,用什麼武器,怎麼擺方陣更有戰鬥力,進攻的時候是怎樣前進,撤退的時候又是怎麼撤退,通過不斷的優化來提升戰鬥力。而中國人喜歡研究,100000個人,我用多少人守正面,多少人攻側翼,多少人去斷對方的糧道,晚上要不要去劫營,通過指揮壓制對方的戰鬥力讓他發揮不出來。其結果就是,中國人的策略兩千年都是一個樣,誰也不敢說自己玩計謀超過了孫子孫臏白起韓信,但西方人的戰法卻肯定是越來越先進。打比方來說就是,100個人的戰鬥力是100,西方人通過戰法改進,戰鬥力越來越高。10000個人的戰鬥力是10000,中國人通過謀略加成,能擊敗15000甚至20000的敵人,但前提是自己這邊的將領戰術碾壓。西方人戰鬥力在200以下時,中國人還能跟西方人打一打,可人家戰鬥力逐漸200以上了,中國人那套就不好使了,你正面守不住,側翼包抄不了,想斷糧道你攻不過去,想劫營也打不過人家,最終就完犢子了,只能全面向西方學習。當然這不是絕對的,只是側重而已,西方也有擅長戰術指揮的人,中國也有下大力氣改進部隊戰鬥力的人,比如戚繼光,他的軍事思想跟西方人比較接近,他組建的戚家軍也是中國古代最接近近代水平的軍隊,可惜後繼無人。到了鴉片戰爭八國聯軍的時候,西方來的都是近代軍隊了,大清還是封建水平,什麼謀略都不好使了。


冥王星是顆行星


這個絕對是幻覺,中國古代是沒有非常突出的戰略家的,因為我們交戰的地方小,戰場幾乎都是方圓幾公里,大的不過於十幾公里,這是由於我們的交通限制了我們的眼界和思維。

兵仙韓信不過是在上游十幾里布置了機關,就滅了龍且,還被萬世稱頌。殊不知更早的布匿戰爭,雙方戰場是整個西地中海。

更早時代,我們在一城一城攻城略地時,希臘小小城邦的戰略已經達到西西里島了。

與漢朝同時期的古羅馬,幾次內戰,軍隊機動距離和戰場範圍都不比漢朝攻擊匈奴差。

中國歷史上真正玩大戰略的是蒙古人,蒙古人第一次讓人們認識到戰場是方圓幾千公里的事。比如蒙古越過宋境滅金,蒙古穿越近萬里滅大理。朱元璋滅元才是真正頂級大戰略家。


wpf971333


1.首先這不是錯覺...抗美援朝中中國成功的用戰術策略彌補了武器劣勢...中國的戰略策略是要遠比歐美要強很多很多...就以諾曼底登陸來說...就是把所有人圈上A過去麼..一點不像智慧生命在指揮...

2.你可能忽視了中國是世界上非常少數的非宗教國家...歐美都是宗教國家...宗教國家就相信死後會清算惡行...所以古代一些戰略戰術他們不會去用...而中國也有神.也信神.但人和神的關係很微妙.屬於買家賣家關係.並且還是貨到付款.“XXX神.如果您幫我實現這個願望.我將為您重修廟宇再鍍金身”.不好使就交易失敗.好使就去還願付款...

3.硬剛多數情況真的好使...簡單粗暴...硬剛打擊的是戰鬥意志和信心...會使對方錯誤判斷形勢從而投降...比如二戰中日本就在美國的硬剛下放棄了抵抗選擇投降...其實日本當時的局面並不算差...比越南的局面強多了...逆風翻盤不是沒有希望...就是日本戰鬥力低於越南...

4.確實有的情況不好使.硬剛主要打擊的是戰鬥意志和信心...但確實有的國家越打戰鬥意志越強...戰鬥意志不滅就無法戰勝...那麼硬剛就毫無效果...只能採用智取...


ACME63610374577


我粗略看了一下幾位作者的回答,給我的感覺是要麼太過謙虛,要麼就是自卑,要麼就是不懂裝懂!

大家所說的西方的那幾位謀略家(還真名不副實),無非就是漢尼拔、亞歷山大之流,要我說他們可以稱之為出色的戰術家,而絕稱不上戰略家,此二人都犯有一個通病,就是劫掠式戰爭,無固定後方的流寇式作戰,這就很像我們唐朝時期的黃巢和明末的李自成了,大家縱觀歷史,有誰會稱這二位為謀略家嗎?稱呼他們最多的就是兩個字——“流寇”!所以,漢尼拔和亞歷山大都逃脫不了失敗的命運!他們再怎麼了得還是脫不開正面硬剛的老套路,就這點來講,他們還不如黃巢和李自成!

中國上下5000年,百家爭鳴中又專門的單列一家——“兵家”!名將猶如浩瀚夜空中的點點繁星數不勝數,所做之兵書也是以萬千計,那可是西方可比的?中國從來就不崇尚正面硬剛,一直推崇以謀略勝,這樣既可以取得勝利,又可以減少損失。俗話說:兩者相遇,勇者勝;兩強相遇,智者勝!西方喜歡奪地滅城,刀來槍往,而中國一直喜歡不戰而屈人之兵!所以,西方國家到處佔領殖民地進行掠奪,而中國卻形成了特有的朝貢體系。

近代,西方國家之間的摩擦都是以硬剛決出勝負而告終的,其中包括早就脫亞入歐的日本,結果都是被更強的打得偏體鱗傷、鼻青臉腫!而我國在外交事務上卻很講究謀略,俗稱打太極,美國想要硬剛,卻屢屢重拳打在棉胎上,吃不上力,這讓他很惱火,卻又無可奈何!


弄伐裡奇


說只有中國人打仗講究策略和謀略,外國多數都是正面硬鋼,這是個偽命題,外國人同樣有謀略,中國人同樣有不少硬鋼戰例。

實際上,外國軍事史上的名將,很多都有謀略制勝的戰例。比如,我們看一看第二次布匿戰爭時,迦太基名將漢尼拔的坎尼會戰(公元前216年,相當於中國秦朝)。

那一戰,漢尼拔麾下是四萬步兵和一萬騎兵,羅馬軍隊是八萬步兵和六千騎兵。漢尼拔採取了以下戰術謀略:

(1)全軍選擇好作戰方向和時機列陣,使得羅馬軍隊面對著朝陽,睜不開眼。

(2)派遣五百名輕步兵,暗藏短兵,假裝到羅馬人那裡投降,並交出隨身的重武器,待到全面開戰後再在羅馬人隊伍裡面忽然拔出短兵衝殺。

(3)主力步兵擺成外凸的圓弧陣,在遭到羅馬軍攻擊後中央慢慢後退,形成內凹的彎月陣,包圍羅馬兩翼。

(4)步兵抵擋羅馬主力的同時,兩翼騎兵發揮優勢,擊潰羅馬兩翼騎兵,然後包抄突襲羅馬步兵的兩翼和後方,使其陷入四面包圍,陣勢大亂。

最後,漢尼拔用此戰術以少勝多,幾乎全殲羅馬軍隊,而自己只損失了幾千人。

怎麼樣,這個叫不叫計謀?

再看明朝薩爾滸之戰中,努爾哈赤的謀略也不過就是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這個戰術,一百年後的腓特烈大王在用,二百年後的拿破崙也在用。

同時,武廟十哲中的“智慧化身”諸葛亮,他在幾次北伐時,基本沒用演義中那裡花裡胡哨的策略。相反,他就是老老實實訓練軍隊,排八陣圖(八陣圖不是演義小說中那麼花哨,就是部隊作戰的隊形),打造精良的鎧甲、兵器和連弩,然後就硬剛得魏軍丟盔棄甲……

所以,並不是“外國用計謀,中國硬剛”。實際上戰爭勝利首先要用實力保證,智謀則是在一定實力基礎上,增大我方勝率的技巧。硬剛是基礎,智謀是添頭。

至於為何題主會有這種錯誤印象,我覺得主要是中國古代的戰爭小說中喜歡寫各種花裡胡哨的計謀(多數是編的),以及中國比較推崇“以智降力”,各種記載也強調這些。這也算是文化特色吧。

其實明朝抗倭名將俞大猷就說過一段名言:要打倭寇麼,也沒啥秘訣,無非是船多贏船少,船大贏船小;炮多贏炮少,炮大贏炮小。

也真是實誠到家了。


巴山夜雨涮鍋


硬肝的好處是當你比別人強大,對方覺得打不過你直接就投降了,法國日本最好的例子的!前提就是你比別人強大,你和別人差不多都不行,更別說比別人弱了,那就是自己投降了。有謀略就是我比別人弱一大截照樣和你打,你打不死我,我一萬的兵力能打出三四倍甚至更高的效果。最主要的是能利用全局大勢,而不是侷限在眼前的戰場。打強用謀,打弱速推。近代中國打的幾場對外戰爭就是最好的例子。抗美援朝,這場東西方頂級文化的硬碰撞,沒分出輸贏,雙方都把各自的文化運用到了極致,美國用好裝備武裝士兵,中國用謀略武裝士兵,打其七寸,事半功倍!這是打強,打弱就是印度越南了,不得不說越南也是以弱打強的高手,畢竟是中國首席大弟子而且以前就是中國領土,善於利用自己的優勢!還有一個以弱打強的高手阿富汗!他們共同的特點是不侷限於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而是把周邊大國中俄都利用進去,這就是謀!所以我認為硬肝是打弱於自己的目標,謀略是被動應對比自己強大的目標!而英美德都是在自身絕對強大的情況下碾壓式推進,所以不需要謀略吧,但是通通沒有例外,打到東方中國腳下就不靈了,所以謀略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天道_無為


中國的謀略及戰略意識,包括我們的文化,民族性格。都得益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沒有那一場思想的盛宴,沒有那一場世紀大論戰。中國就不會有這麼多優秀的思想產物,就不會有這麼優秀的文明歷史!

就拿一部《孫子兵法》,就講透徹了外交、戰略規劃、戰術問題。當西方人初次看到的時候,都大為感嘆,連西點軍校都將其收入教材。就說我們現在的外交,什麼戰略,是不是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是玩的融會貫通了。

正是因為當時的思想自由,百家爭鳴,兵家提出了用兵之道,並強調兵者詭道也,什麼戰術欺騙,什麼伐交伐謀,應有盡有。隨便拿一場現代戰爭來看,基本都可以找到孫子兵法思想的痕跡。這就是百家爭鳴的巨大影響,奠定了中國人以後的優秀將領總是喜歡戰前謀劃。

而且百家爭鳴中,各大思想的碰撞,極大的促進了中華文明的發展。尤其是儒家思想,更是統治了中國幾千年,而墨家的科學成就,簡直是令人歎為觀止!

可惜啊!可恨啊!漢朝一個獨尊儒術,使得百家爭鳴消失。對文化的破壞簡直是最大的,真令千年之後的人感到遺憾痛心!


小司馬遷論史


又到我給粉絲們講笑話的時間了嗎

答案嗎?

大概是因為三國演義看多了吧。

在我國,歷來文化裡就有追求虛幻飄渺的美感的習慣。話要點到即止,意要將露不出。所以我們的歷史,總有種傳說般的跌宕起伏的美感。

但問題是,久而久之,有些人就分不清小說和現實了。

而西方則比較注重實用性。不論什麼東西,有用是第一位的。記載的歷史會更偏向於實際,真實,有理。

舉個例子,阿里安的《亞歷山大遠征記》,裡關於亞歷山大的描寫,很多是亞歷山大到一個地方,然後對方投降;或者通過實際的排兵佈陣,合理應用變通和妙計,來擊潰對手。沒什麼神奇的地方,比如說白天沒攻下,晚上偷偷派人過去。

而司馬遷的《史記》關於戰爭記載了什麼。比如楚漢戰爭,大家都記得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四面楚歌八面埋伏。都記得鴻門宴,我還能記住一句,漢王間道而行,至軍中。但關於戰爭實際的進行呢?

有沒有寫我都一點印象沒有。

至於為什麼西方人都選擇硬剛?

這是一種錯誤的印象。優秀的將領,必然懂得通過恰當的謀略來減少自己的損失擊潰對手。

又要提拿皇的奧斯特里茨了嗎…額,那麼這次講講同樣是東方人,但會被我們看做西方人的薩拉丁好嗎。

穆斯林不擅長進攻十字軍的城堡。於是選擇引誘敵人離開城堡之後,在野外作戰的策略。(事實上凡是將領,都不喜歡攻城戰)。最後取得了但什麼戰役的勝利,最後奪回了耶路沙冷。

這就是西方人所謂的策略。——能夠在戰爭中,輔助自己取得最後的勝利。

在這場戰爭中,有幾座城市同樣是兵不血刃拿下的。但在西方的記錄中不會刻意渲染這種仁慈。因為對方覺得打不過就會投降。而我們則有死守城池的傳統。

西方所欠缺的,是我們所謂的水淹,火攻之類的妙計。

因為戰爭的根本目的,或者按克勞塞維茨的理論,實際的戰爭的根本目的,是消滅敵人的有生軍力。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必須在戰場上消滅敵人的軍隊。

舉個例子,就算是我國有名的戰爭。長平之戰,白起坑殺趙軍。似乎人們的主要關注點會是在趙國是否換用廉頗上,而非白起正面擊潰趙軍上。因為他們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

我更認真的翻譯一下。他們似乎認為,趙國既然替換了廉頗,所以理所當然會輸掉戰爭。那麼,白起在戰場上的指揮和應對,就不重要的。

就像在圍魏救趙中,孫臏進攻魏國,使用減灶計,所以理所當然的龐涓就該失敗了。而實際上在戰場上面對面的戰鬥則絲毫沒有任何意義。

因為我們有意的突出了策略的重要性,而戰場上的戰鬥卻略過不提,才會給人一種,只要使用計策就能解決問題的錯覺吧。

(但是那可能嗎?)

如果換成西方人,會怎麼記載這段歷史呢?

“於是孫臏命齊軍進攻魏國。從商人哪裡得知這個消息的龐涓,率軍火速返回。這一點正中孫臏下懷。於是孫臏命田忌率領軍隊,先行撤退,並在過程中減少火灶迷惑龐涓。龐涓果然率軍快速追來。

隨後,孫臏命齊軍在馬陵駐紮下來,等魏軍的到來。魏軍抵達戰場時,齊軍早已準備就緒。雖然魏軍疲乏,連隊伍也沒有整理好。但孫臏已下令全軍出擊。齊軍吶喊著,咆哮著揮舞著武器,朝疲色盡顯的敵軍衝去。魏軍與齊軍混戰在一起,從日出一直鏖戰至正午。魏軍終於支持不住,開始敗退。齊軍緊追不捨。

這一戰,是齊軍的大勝,也由此奠定了齊國在戰國的霸主地位。”

因為沒有確切的資料,我沒辦法給出更詳細的,例如在戰場上的指揮調度,瞎寫了一點東西。

這些都是有理可循,能夠發揮真實作用的計謀。至於什麼深夜摸到敵人營地附近,然後突然進攻,大敗敵軍。也只有小說裡敢這麼寫了,也只有某些人敢信了。

我不怕告訴你們,就算摸營成功,敵人第二天一樣能聚集起新的戰力,而不是如小說中所寫的就戰敗了。

好了,總結一下。其實大家都是講究謀略的,只是西方更看重如何取得勝利,中國更看重如何吸引讀者。

小說看多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