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楞慫娃吃插酥去,撩咋啦!

光吃碳鍋羊肉,不得勁兒,

不如再來個餅子,如何?

武功插酥!怎麼樣?

插酥,也稱“叉酥”,俗稱大油餅。皮脆瓤酥,觸口即融,油而不膩,甜而不厭,香酥可口,不咬不嚼便可下肚,餘香繞口不絕,乃武功鎮小吃一絕。

武功楞慫娃吃插酥去,撩咋啦!

餷酥的來歷還有一段傳奇故事呢!相傳,唐高宗李治命令御廚做一種吃時油多而不膩,糖多而不厭,滋養而不過補,一入口就發酥的餅子。御廚在一位神仙花工指點下,用馬油拌麵擀成圓餅,將白沙糖、冰糖渣、青紅絲、黃桂、核桃仁拌成的餡料包上,放在菜油鍋裡用文火炸熟。唐高宗吃了一口,果真滿嘴流油,卻不膩,滿嘴糖餡,卻不過分甜,而且顏色金黃,香味四溢,到口就酥,欣欣然說道:“這一餷就酥的餅子朕給它取名“餷酥”。從此,餷酥成了宮廷御食,也成了唐代祭祀乾陵和神祀的供品,後傳至武功民間至今,其技藝當屬武功鎮南關段志發老人最為精湛。

武功楞慫娃吃插酥去,撩咋啦!

民國34年,武功鎮(舊縣城)有段氏兄弟兩人,繼承了家傳製作插酥的秘方和祖上留下的牌匾,老大擁有牌匾,老二擁有秘方,弟兄兩人開了家餷酥店,生意紅紅火火。後來馬油逐漸減少,滿足不了製作餷酥的需要,餷酥味道不及以前,生意逐漸慘淡,老大改了行,不再製作餷酥。老二人勤快,後在秘方邊角發現“如馬油短缺,豬油亦可替之,其它不可變”字樣,嘗試著去做,不是乾硬難嚼就是鬆軟疲沓。反覆琢磨後,將豬板油砸成油泥,調和精粉,分三次塗抹豬油,將卷好的面起子沿著卷邊逐個上勁,像做螺絲一樣分出餅層,再包上水晶青紅絲餡,做成茶蓋般的圓餅,放入油鍋煎炸,半炸半烙。如此炮製的餷酥表皮澄黃,內呈蜂巢狀,形似玉屑,果然入口即酥,餘香不絕,前來消吃的人很多。

武功楞慫娃吃插酥去,撩咋啦!

餷酥在冬季和初春時節備受人們歡迎,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餡料已不限於原有的材料,往往根據客人口味需要來加工。在武功鎮南街,只要循著香味就能找到慈眉善目的段志發老人的攤點,見其嫻熟地將插酥夾好雞蛋,接過手細咬一口,體味著餷酥的酥軟,欣賞著老人的技藝,那才是視覺和味覺的真正享受

武功楞慫娃吃插酥去,撩咋啦!

你還在猶豫嗎?給心情放個假!請攜帶上家人一起走進武功,走進武功餷酥!

當我們離開家鄉時,

都有不同的思念,

大油餅卻是我們大家共同的鄉愁。

也正因為外面吃不到,

所以才成了鄉黨們最懷念的味道。

此時,你在哪?

大油餅在向你招手,

喊你回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