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陽人真轉

外地人不認識阜陽人時,以為阜陽地兒地處偏僻,阜陽人便粗野,不會說話兒:其實,阜陽人雖粗而不野,性格爽快,說話轉得很。

外地人不瞭解阜陽人時,覺得阜陽地兒貧困落後,阜陽人便蠻橫,不便與之接近;其實,阜陽人雖蠻而不橫,脾氣坦率,辦事轉得很。

轉(zhuàn),阜陽人解釋為能、巧、點子多、會說話兒,或者說說話幽默、辦事滑稽,如張三這人真轉,李四這人轉得很,那些認識阜陽人、瞭解阜陽人的外地人公認。

阜陽人真轉

獨家:航拍中國美麗田園:安徽黟縣盧村

阜陽人的轉,分轉話、轉事兒兩個類別。轉話,即平時人們所說的彩話兒。彩話兒,即滑稽的話,智慧與幽默的話。彩話兒,有素有葷。素者,一般彩話兒。葷者,分粗話,髒話、“葷段子”。彩話兒,沒什麼故事情節,往往一句畫龍點精、一語驚起四座。轉事兒,有簡單的故事情節,其中必然含彩話兒。

阜陽人的轉,突出表現在阜陽人轉話多、轉話妙,或者說叫轉得獨到,轉得出奇。

不少轉話、轉事兒構成一個連體,其中可見男女老少精通“急轉彎兒”。

讀者知道,兒童教育活動中有個測試與訓練兒童智力的好形式,即腦筋急轉彎兒。測試者奇思妙想,利用岔題、錯覺、模稜兩可等彎彎繞的思維方式,要回答者應答一個正確的結果。回答者抓耳撓腮費盡心機,往往應答得驢唇不對馬嘴;末了,正確答案則由測試者道出“真相”,弄得回答者在恍然大悟後發呆或傻笑。

阜陽人真轉

鄉村景觀

阜陽人的轉事兒盡此“急轉彎兒”。

從前,阜陽地兒一個黑心財主僱姓張的爺兒倆當長工。一天,財主的兒子因病夭折,叫小長工把棺材拉到地裡埋掉。小長工圍著棺材打轉轉。財主急了:“瞧啥?快點兒送棺材去!”“你看,我一個人沒法兒扛,也沒法兒搬。恁家要是再死一個人多好,我可以挑著去呀。”財主勃然大怒,抄起棍子追打小長工。老長工聞訊趕來。滿臉賠笑:“東家,小孩子家不懂事兒,不會說話。您老千萬別跟小孩子一般見識。趕明兒,您兒,您老死了,讓我埋葬您老!”黑心財主呼呼地大喘粗氣。

蒙城縣、太和縣民間流傳一個巧媳婦的故事。故事情節大同小異,都說明巧媳婦孝敬公爹,是一個會說話兒的人。

教書的王先生因大名叫“九”,一家老少忌諱說“九”;碰上非說不可的情況,總要拐彎抹角地繞過“九”字。

王九的兒媳婦既孝順,又聰明,還會說話兒。王九的朋友想難為難為王九的兒媳婦。重陽節,王九的九個朋友拎著韭菜、燒灑等禮物來到王九家大門口。王九的兒媳婦見了客人,忙出門迎接:“各位叔伯好,快進堂屋喝茶。”領頭的朋友說:“請你回稟你公爹,就說客人有九個,拎著韭菜和燒酒,今兒個又是九月(初)九,俺要與王九一起兒喝閒酒。”兒媳婦聽了,微微一笑,轉身進院了。王九早已明白客人的來意,急忙迎出門來,只見兒媳婦不慌不忙地說:“回稟公爹,門前四公加五公,手裡拎著扁扁蔥,今兒個正是重陽節,朋友要與公爹喝幾盅。”門外,客人們聽了,哈哈大笑,說王九的兒媳婦孝順聰明的美名名不虛傳。

長工父子與巧媳婦的轉話,轉事兒屬對付別人的難題;難題面前,彎兒轉得智慧、妥貼,也風趣。有些轉事兒,則屬自己無意設置;一旦尷尬局面出現,自己不得不靈機一動,轉危為安。

“我日”——邵姓科局長的口頭語(口頭禪)。遇上值得驚歎或感慨的事兒,“科局長”開口即“我日”。

“文革”前的一天,“科局長”出差經蚌埠乘火車去合肥。長途公共汽車中途停靠懷遠縣城。汽車站前街口賣包子的禿舌頭婦女一連聲地叫賣“包哩”。大小,二不同“包哩”價格,下車後即迎著禿舌頭婦女道:“我日!”

“你日誰?我非問你日誰?!”禿舌頭婦女站街頭做買賣,啥人都見過,啥話都聽過,何懼“我日”之詞?

“科局長”腦子反應快,連忙應道;“我日我自己。”此話一說,“科局長”無須賠不是,禿舌頭婦女反倒嘿嘿一笑。

阜陽人真轉

夏日東天山涼爽宜人 風景壯美

20世紀七八十年代,阜陽西北境與河南鄲城縣接壤的基層幹部程祥知騎自行車去王樓督促工作。當時,社員們正在飯場吃飯。見幹部(百姓習慣稱領導人為“幹部”)來了,有人說誰要跟程祥知搭話,誰是驢熊。程祥知來到飯場,見沒人理他,只有幾條狗在一旁狂吠,即板起面孔,衝一隻近走的花狗喝斥道:“別咬!我該叫恁娘個啥的(意為我應該尊稱恁娘)。”有人忍俊不禁,問:“你叫啥哩?”程祥知輕鬆回答:“我該叫它娘老母狗。”大夥鬨笑,冷清的氣氛一下子和曖起來。

如果不是轉話,哪有《我日我自己》的轉事兒?邵姓科局長又怎能擺脫難堪之“困境”?別看“困境”不大,足可以將邵姓科局長纏得上不了汽車,誤時誤事,有失“科局長”尊嚴。

如果不是轉話,哪有《我該叫它娘老母狗》的轉事兒?基層幹部程祥知又息能登門入戶?基層工作,農村工作,幹部不登門入戶難以面對面,心貼心地解決問題。

阜陽人真轉

江蘇金湖:冬季的船 迷人的畫

大方面說,人不會說轉話,不會說彩話兒,也沒能耐做出該做的轉事兒來,便無法適應錯綜複雜的社會,跟上時代日行千里的腳步。北京人見多識廣,又調侃得雲霧地,上海人尖酸刻薄,又精明得防不勝防,廣東人善於算計,又開放得見利忘義,豪爽仗義的阜陽人與穩中有降地人相處,不“轉”一下非吃虧不可;當然,這種“轉”(指說轉話,做急轉彎兒的轉事兒)目的不在於坑人、蒙人,而在於使自己能夠走出外地人小瞧阜陽人的“重圍”,進而保護自己,不斷美化阜陽人爽快中見幽默、憨厚中見足智的嶄新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