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義縣十三號村:“空心村”變身“美麗鄉村”

冬日,暖陽高照,幾排紅瓦青磚、綠欄紅格的“窯洞賓館”靜謐地沐浴在陽光下。

從破舊不堪的“空心村”到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從僅能填飽肚子的莊稼漢到人人羨慕的“三金”農民,張家口市尚義縣南壕塹鎮十三號村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之路。

美環境 “空心村”變身旅遊村

十三號村距離尚義縣城僅10公里。如今走起來“一腳油門”就到,可在過去,那是“一下雨,兩腳泥,自行車騎著人”。

1998年,十三號村人口開始集中外流。“沒辦法,年輕人找不到媳婦,無奈只能出去打工掙錢。”村黨支部書記姜萬河說。

學生少了,學校塌了;醫生走了,村衛生室關門了。村裡不僅人閒,肚子也“閒”,土豆莜麵過一冬天就算不錯的口糧了。

餓肚子、沒學上、缺醫少藥,讓十三號村村民的生活愈發艱難。村民薑桂美生孩子可謂歷經一劫。2000年,因為沒有醫生,生孩子只好請村裡的接生婆。薑桂美難產,大出血,眼看著孩子大人有危險,是村裡僅剩的幾個50多歲的“壯勞力”抬著她去的縣城。

到2013年,原本200多人的村子就剩下41人,而且都是老弱病殘。全村193宗宅基地,房屋閒置破損達到140多宗,一宅一人的院落佔到50%。

如何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走出一條適合本地實際的發展之路?2015年,十三號村在縣、鎮黨委政府的引導扶持下,開始探索農宅使用方式創新模式。在盤活利用宅基地過程中,村裡成立了當年張家口市首家農村宅基地合作社,推行了村民以地入社、按宅佔股、以股分紅機制,當年共有38戶村民加入宅基地合作社,集中連片整理閒置宅基地18畝。

合作社充分發揮村子地處草原天路西線節點、緊傍大青山主要景區、臨近縣城的區位優勢,鎖定打造京津市民鄉村生活體驗、休閒度假、養生健身鄉村特色旅遊目標的定位,在宅基地治理區建起具有陝北風情的窯洞賓館,成立了彩色壩頭旅遊開發公司。當年,村裡接待遊客2萬多人次,股民人均增收3000多元。

“原來這黃土地也能長出金蛋蛋!”村民們漸漸鼓起來的不僅僅是口袋,更重要的是“富了腦袋”。為推進鄉村旅遊發展,十三號村又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建設生態片林3000畝,環村種植松樹、金葉榆等2萬多棵,完成村街道路硬化1.3萬平方米,新建停車場2800平方米、村民文化廣場800平方米,建成網球場、羽毛球場、旱冰場等體育場地。現在,十三號村已成為壩上地區知名的鄉村旅遊景點,被評為美麗鄉村建設省級示範村,入選全省鄉村旅遊示範村和國家級旅遊扶貧示範村。窯洞賓館也獲評了“美麗河北·最美特色建築”。

興產業 莊稼漢成“三金農民”

“我們都是響噹噹的‘三金農民’了!”見到記者,村民們都樂呵呵地說。

“宅基地入股分股金、土地流轉收租金、家門口就業掙薪金,這就是我們十三號村的‘三金’。”姜萬河介紹道。

2018年,十三號村投資2000萬元,進行了窯洞賓館二期建設,現在全村賓館窯洞達到144孔,今年可實現旅遊收入150多萬元,帶動周邊227戶村民實現增收。

“真是做夢也沒有想到,不光拿了分紅,還有3間窯洞的產權。”拿到入股分紅的村民王永祥說,“今年我們每家又分紅2000元,跟著村裡幹,我們有奔頭。”

窯洞賓館帶火了鄉村旅遊,同時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

在窯洞賓館不遠處,蔬菜大棚園區門口“十三號休閒農莊”幾個大紅字,在午後陽光的照射下愈發耀眼。這個園區是靠流轉農民土地建起來的。

在吊蔓西瓜棚內,61歲的村民姜子清正在育苗。“夏天忙時每天能掙100元,冬季只有9個冬暖棚還在做工,每天70元。”姜子清告訴記者,園區內共有9個夏季大棚,34個春秋棚,他家流轉了5畝地,租金一年就能收入1000多元。

目前,十三號村共流轉土地650畝,其中150畝建起了現代農業園區,500畝建了藥材種植基地,每年村民獲取土地租金達13萬元,戶均1600元。

“過去總羨慕城裡人上班掙錢,現在我們農民也成上班族了。”說起現在的好日子,姜子清的老伴賈秀芬很高興,“他在採摘園打工,我在窯洞賓館打掃衛生,我們老兩口現在也是‘雙職工’啦。”

在十三號村,隨處可見賺著“薪金”的村民——街道清潔工、綠化工人、酒店服務員……村子裡的老人沒有一個在家閒著。

“不讓一人受窮,不讓一戶掉隊,帶領鄉親們過上好日子就是我們的責任。”姜萬河說。

享幸福 “老光棍”脫貧又脫單

十三號村的變化,讓曾經走出去的村民紛紛回來了。

58歲的張愛孤身一人在外漂泊30多年。2014年,他回家了。他把三間破房子入了股,又住進了村裡集中安置的三間新房裡。這不,他還趕上村裡對貧困群眾技能培訓,跟著師傅學了一個月燒烤,如今已成為村裡有名的“燒烤師傅”,工資也跟著漲了好幾百,旅遊旺季一個月能掙4000多元。

他的好日子才剛剛開始。打光棍50多年的張愛,竟然有鄰村的人打聽著要嫁給他。“她是先相中了十三號村,後相中的我。”張愛呵呵笑著說。

65歲的姜星明退休後,本可以在縣城裡享清福,可他毅然回村打理村史館,定期組織村民搞活動。“這幾年,村裡發展好了,有錢賺了,精神生活也得跟上來,我就是希望盡一點力,把村民的生活豐富起來,提高大家的幸福指數。”

走進十三號村村委會,閱讀室、活動室、排練廳熱鬧得很。會唱戲的潘正軍正帶領著秧歌隊排練節目,姜星明在村史館給村民講解扶貧政策……

“如果不是往回想,哪裡知道今天的日子有這麼好!”張愛說,“村裡有錢了,我們這些老傢伙們盤算著去趟北京,要在天安門前照個相哩!”(記者劉雅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