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也籤城下之盟?宋遼兩國到底誰才是《澶淵之盟》最大的贏家?

靜夜史


從表面看是遼國得力,但是實際上宋朝獲得的利益要遠遠大於遼國。

澶淵之盟之前遼國跟宋朝已經經過了長達25年的戰爭了。公元1004年遼國聖宗與蕭太后率領大軍南下,宋真宗與部分大臣準備南逃,宰相寇準極力勸阻,真宗來到澶淵(今河南濮陽)督戰,宋軍士氣大振一局擊敗遼軍殺遼軍主將蕭達攬。雙方簽訂盟約史稱啊“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的內容如下:

一: 宋遼雙方定為兄弟之國,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

二: 宋遼雙方以白溝河為界,雙方撤兵;有盜賊逃犯雙方都不得隱匿;雙方邊界城池一如往常不得再設置新的軍事城牆

三: 宋朝每年向遼國提供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四:雙方設置榷場,開展經濟貿易

從內容的表面看遼國確實是沒有吃虧,尤其遼國是在戰敗士氣受挫的情況下爭取這樣的條件感覺很難的,宋朝方面宋真宗本人懦弱不願意再再戰(實際上遼軍並未完全被擊潰),所以雙方達成協議。

很多歷史學家認為宋朝戰勝情況下屈辱求和是在憋屈而且還要送錢納絹,毫無民族氣結,認為本來可以深入遼國內境一局蕩平遼國,實際上我認為是一廂情願,我認為理由有以下幾點

一 :遼國軍隊只是主將被殺,士氣受挫,並未完全被擊潰

二: 遼國是有遊牧的契丹民族建立,遊牧民族機動性很強,很難被徹底消滅加上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會不斷的於宋朝作戰,龐大的軍費開銷會讓宋朝難以支撐

三: 宋朝剛經歷了五代十國的時期根基不穩,尤其宋朝面臨的局面下有時局圖,尤其是西夏,雖然當時的西夏並未建國但是党項一族的勢力已經完全形成(當時西夏的君主是李德明),尤其西夏前幾代君王非常熱衷於東征西戰開疆擴土歷史記載非常明確,很難說西夏不會趁虛而入

四: 戰爭需要龐大的軍費,尤其對遊牧民族作戰更是極度消耗軍費,這一切都要轉嫁到百姓的身上,對於剛剛經歷兩代君主的宋朝是很困難的。

為什麼我認為收益最大的是宋朝,一澶淵之盟結束了遼宋幾十年的戰爭,戰爭衝突的平息,對百姓有百利而無害,尤其對人口密度大,經濟手工業發達的

宋朝,二 雙方互通使節,免去了很大的軍費開銷尤其對宋朝非遊牧民族 三 條約的建立,尤其第四條規定使雙方的經濟交流越來越頻繁,宋朝的農業手工業都要遠遠超過遼國,而手工業農業都需要市場,對於這些都不發達的遼國,百姓需要絲綢棉麻布茶葉瓷器等等大量的生活手工業品,這使得遼國的財富大量流向宋朝,而宋朝僅僅只需要遼國的馬匹。都說經濟是政治的基礎,軍事是政治延續,一切的根本都是經濟,經濟發達對於宋朝維護統治是非常有利的, 雙方安定了數百年宋朝經濟又取得很大的進步,人口大量增加 四 戰爭的結束條約的建立使得宋朝在北面軍事力量以及開銷縮減,西邊的軍事力量得到加強,對於覬覦宋朝邊境領土的西夏和其他的小國消除,鞏固了西面的邊防是

事實證明,遼國最終滅亡,宋朝持續了很長時間,即使金國滅亡北宋,南宋依然存在,也是最後被元朝吞併的。






鄉下小蘑菇


在政治上來講,是遼國贏了,澶淵之盟的簽訂,意味著在法理上,宋朝再也沒有對燕雲十六州的所有權,等於是從此承認了燕雲十六州是遼國的領土勢力範圍,同時也承認了遼國以異族統治河北漢人的政治正確。這是宋的無奈,也是辛酸,河北之地再不屬於中原漢人,而淪為異族之手,這樣的話居然還要簽署在國書之中,實在是極大的恥辱啊。



從此宋與遼稱為兄弟之國,這個弟弟也就是宋了,平白多了個少數民族兄弟不說,還在輩分上捱了一頭,而且哥哥還不照顧弟弟,反而要弟弟每年砸十萬生活費,20萬的衣裳材料,實在是太羞恥了。

這真是華夏自秦一統以來破天荒頭一遭,當年漢高祖白登之圍,唐太宗渭水之盟也沒幹出過這等事情來呀。

政治上大宋完敗,但是從經濟角度上來說,大宋完勝!

檀淵之盟以後,宋遼百年沒有發生戰爭,大宋與大遼之間的貿易往來日益頻繁。大宋的商人們揮著手中的鈔票奔赴遼國,以茶葉作為硬通貨,去換取戰馬這樣的戰略物資,故宋時有“茶馬司”這個部門,專門管宋遼之間茶馬交易。



雙方和平的一百年,卻也在上演著另外一場戰爭,這便是宋遼之間的貿易戰爭,宋以茶葉、瓷器、鐵器,以及各種奢侈品輸入遼國,換取遼國的戰馬、駱駝,牲畜,糧食,儘管遼國一直禁止糧食,戰馬等戰略物資的輸出,但彼時巨大的貿易體量帶來的鉅額利潤,讓很多契丹貴族們完全無視法令,走私貿易日漸猖獗,而在這樣對我經濟貿易活動中,宋幣逐漸成為了結算貨幣,直接導致大宋掌控了大遼的金融命脈。



貿易的繁榮不僅讓大遼賠光了歲幣,還讓大遼開始走向腐化墮落,契丹軍事貴族們只忙著掙錢享受了,哪裡還有什麼時間舞槍弄棒,所以一百年不到的時間,便被一個小小的女真部落給滅了。

而大宋呢,在貿易上不但戰勝了遼國,對西夏,對後來的金,都是一直以貿易戰的方式滲透,腐化著這些異族政權,或許就是因為太會做生意了,遇到只會搶劫的蒙古人,便沒轍了。人家不跟你做生意,只要你的錢,沒有道理可見,手裡的屠刀便是這天底下最大的道理!


緣説


這是北宋的愚蠢行為

1004年,北宋頑強抵抗遼國的大舉南攻。遼軍先鋒主將蕭撻覽在澶州(河南濮陽)被殺,在敵後的北宋軍仍然在堅守城鎮。在軍事態勢如此不利情況下,遼向宋議和成功,意外簽署了北宋向其納貢性質的“澶淵之盟”。當然是贏家。

北宋看似也有百年和平收穫,但那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第一,失去了收復燕雲十六州機會,失策!

第二,北宋用金錢換來和平,從此不思進取,享與安樂,在無險可守的北方不設防。忘記了“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古訓。

第三,得意於用“小錢”買來和平,節省了大額國防軍費。殊不知,這節省的錢買了慢性毒藥,讓一個民族失去了血性,不願面對鮮血。

後來,手無縛雞之力的北宋,竟然與金國秘密簽定“海上之盟”。想借其手滅遼國、收復燕雲十六州。這對遼國來說,是背信棄義!對金國來說,是引狼入室!北宋輸得亡國。


諶人


自從後晉石敬瑭把幽雲十六州割讓給遼國以後中原王朝在面對遼國時就產生天然的劣勢,沒有幽雲十六州,中原王朝失去了失去了燕山山脈和險關要道作為屏障,北方遊牧民族騎兵可以長驅直入中原腹地,這也就造成了宋朝百餘年裡和遼或者是金的對決當中還沒怎麼著,人家就已經打到了家門口,不是宋朝不想守,而是根部無險可守。

正是因於此,後來的皇帝無論是周世宗還是宋太祖、宋太宗都要極力的收復幽雲十六州,確保王朝的安全。宋太祖曾經就收復幽雲十六州做過詳細計劃,準備50貫錢進行贖買,如果不行就作為軍費。宋太宗在公元979年滅亡北漢以後, 志得意滿想趁機收復幽雲十六州,結果在高梁河大敗而歸,後來歷史演義中的八賢王趙德昭也因此被宋太宗藉故逼死。公元986年,宋太宗趁遼國新君登基,孤兒寡母再次發兵攻遼,結果沒想到被遼國大將耶律休哥打的大敗,最後曹彬等戰將被罷官,楊業被俘,從此宋朝對遼國從軍事進攻,轉為戰略防禦,而且此後更嚴重的是,宋朝君臣皆談遼色變,澶淵之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公元1004年,遼國大軍攻宋,直抵黃河岸邊的澶州。宋朝內部君臣一派遷都逃跑之聲,只有當時的宰相寇準力諫宋真宗親征,鼓舞士氣,宋真宗在寇準的壓迫下不情願的御駕親征,結果澶州將士果然士氣大振,高呼萬歲,宋朝大將張環射殺了在澶州城下挑釁的遼國前鋒蕭達凜,遼國士氣大大受挫,無心戀戰,決定和宋朝求和。

雙方經過商討最終確定以下幾條;

1、宋遼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以齒論。

2、宋遼以白溝河為界(遼放棄遂城及涿、瀛、莫三州),雙方撤兵;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 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3、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4、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從條約上看宋朝沒有佔到半點便宜,事後宋真宗不但沒有感到恥辱反對覺得30萬歲幣太少了,有人說從此以後北方邊境百姓再無刀兵之聲,和平保持了百餘年。但是在下想說沒有戰爭只是沒有大規模的戰爭,周邊還是時有小的某擦發生,電視劇天龍八部中遼道宗攻送的情節,雖是虛構成份,但是恰好說明了宋遼之間的關係並不牢靠,隨時可能發生戰爭。

因此在下認為澶淵之盟的簽定完全是宋朝方面的完敗,遼國完勝而告終,只是從此戰之後,遼宋兩國都沒明白,雙方誰也沒有能力把對方吃掉,維持了一個戰略平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