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老伴逝世後,餘生一個人過好,還是找個老伴好?

株洲龍5052075049444


這個看自己了吧,還有對方的情況。我個人覺得的二婚還是老來伴,大多都是兩個心眼。年輕帶孩子,很多人都不能做到對對方孩子和自己的一樣,這個東西是個雙刃劍,好的吧,孩子犯錯了,後爸後媽說孩子,可能對方不說什麼,老人多數不樂意。不好的,根本覺得你的孩子礙眼。老人找老伴,情投意合的也好,兒女呢?我一個朋友老媽,父親去世好多年,朋友給介紹一個,見面沒幾次,老頭就說我的房子以後肯定歸我兒子,意思告訴老人你別惦記。老頭壓根不知道我朋友媽媽家裡住別墅,人家閨女女婿在北京兩套別墅,都是在黃金地段,老頭一直覺得自己條件很好,殊不知老太太從年輕到現在出門一直都是司機保姆跟著的,其實老頭好像就兩套房子,還是老房子,所以說現在大多數都是兩個心眼。還不如不找。當然也有好的,但是很難


緣分天空53955186


老年人的老伴去世了,是一個人過,還是找個伴,哪個好呢?這就要看每個人的想法,喜歡一個人過的,就一個人好,喜歡兩個人過就找個伴兒好。

我也老伴走了。我也在思考,究竟是一個人過呢,還是找個老伴好嘞。這下面是我的看法,不知對不對?大家有有幫我參考一下:

一,先說找一個老伴吧,找這個老伴就必須要扯結婚證,這就牽扯到財產,雖說婚前公證,但是此後又怎麼說呢?我老伴走了以後,有一套房,房產證是她的名字,現在要出賣,就牽扯到過戶手續,這個繼承手續太麻煩了,人累死了,手續還辦不好。另外,找個老伴,人家也有兒女,自己也有兒女。這些事情也不好處理,填了結婚證以後,就是一家人了,如果誰有過意外,對方生病了,大家都有責任照顧和付出。雖說找個老伴不用開工資,但也得出錢一齊用呵,也有相應的有責任,也要互相照顧,互相幫助,互相愛護,有了病也不能不治呵,這樣下來再找老伴也麻煩。





二,一個人過吧!年輕一點,可以可以自由自在,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要出門提個包包就走了。一個人沒有爭吵,一個人感到很安靜,沒有人嘮叨,想吃什麼?想穿什麼?想去哪裡?都沒有人干涉,也沒有那麼多麻煩,也沒有那麼多牽掛,也沒有那麼多責任。一個人有時候顯得孤單,有時候一個人覺得很難過,夜深人靜的時候沒有一個說話的,冷床冷被。現在有些悲涼,特別是有生病的時候就顯得困難重重。心裡面的悲傷比身體上的傷更重。有時候一種孤獨悲涼的感覺會自動爬上心頭。望著遠方的夕陽,看著落下山的太陽,悲從心來,感到以後的路不好走。一路上一人唱著孤單的歌。

在大街上,在村落,在路邊,看到七八十歲老人的情況,就想到自己的末日,真的好害怕,我到底該怎麼辦呢?


三,找老婆也不是說找就找的,沒有緣分找來也麻煩,一個人過也不是過不下去,心態陽光一點也無所謂,反正人生來就是一個人,死也就是一個人。


劉金子


夫妻風雨相伴幾十年,最終有一人先離去。這種情況的發生無不讓人動容,我在此誠懇地致意,願天下所有喪偶的老人們,能儘快地從悲痛中走出來,好好地、快樂地享受晚年。

在回答問題前,我想舉一例發生在我身邊的事。

2002年的秋天,我的鄰居,一位七十餘歲的張姓老人,其愛妻得了癌症不幸去世,一家人痛苦萬分。張姓老人更是整天淚水洗面,錄音機裡總是循環播放《梁祝》,過往的路人亦聽得雙眼掛淚。他有三個兒子,都已成家且有穩定職業和經濟收入,對老人也很孝順,但無法讓父親從悲痛中走出來。 … …兩個月之後,一件偶然的事,讓其長子觸發了靈感,他把刊有《夕陽紅》文章的幾份報紙,有意無意地放在家中的茶几上,時間大致過去了兩個月左右,他們的父親突然提出要到外面走一走,幾個兒子都支持,容後請假與父親同行,但老人態度堅決,必須立馬出行。經兒女們多次詢問,才告知要去"相親",而且對方已經發出邀請見面,兒女們只有輪換著請假與父親前行。兩個月後,兩位老人就生活在一起,直到現在已是十多年過去了,兩位老人都已八十多歲已近九十了。他們仍能互相照料對方,這幾年來,僅是老人患大病住院時,各自的兒女才去看護,除此而外,他們從未給兒女們添什麼忙煩,兒女們全身心地做好本職工作,真是兩全其美。

由此,我的建議是:

1、老有老伴,小有小伴。只要老人願意,作為兒女的要支持老人去尋一個老伴,讓其安享晚年。

2、如果老人不願意,也不必強求。孝不如順,在這種情況下,做兒女的就是工作再忙再累,也要多抽出時間與老人家閒一閒,聊一聊,特別是高齡老人更應如此。還要儘可能地邀約老人家的同齡人來家裡與其相伴,當然,他(她)的同齡老人願意才行,他們之向有共同的語言和相似的經歷,能互相理解。

3、或者,徵求老人的意見,送其去敬老院或養老公寓,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前提是老人願意。

恭祝所有的老年人們,晚年幸福,安康!

謝謝。


知行1204800


舉兩例來說明好與不好,一個老人兒子兒媳婦不孝,經常吵架生氣,遇上了一個退休老工人,家有三個女兒都支持老頭再找一個老伴相互照顧,老婆去後衣食無憂有錢花,可隔三差五往兒子媳婦家拿送東西,老頭及女兒發現後把其趕回家,回去後更加受到兒子媳婦的不待見,生氣吵架不久自殺服毒身亡。一個是退休鄉幹部,老婆去世三個月,直接去一個原丈夫是村幹部,丈夫病故的女人家裡求婚,結婚後二十多年恩恩愛愛,幸福快樂度晚年。再婚不光是找人作伴,而是找一條心的人過日子,才能幸福過好晚年生活,男女一條心,都是幸福人,男女兩條,如同陌生人。老年人再婚過好的不多,有子女的因素,主要還是倆個人不是一條心。


平安健康知足常樂



俗話說:少年夫妻老來伴。說的就是人在老年時,是需要一個人陪伴在左右時時說說話,互相照顧的伴兒。


我個人的觀點就是老人身邊需要一個伴兒,需要一個可以盡力照顧和侍奉自己,並能隨時隨處講得上話,聊得來的伴兒。


當年母親去世後,父親為自己續了弦,我們做子女的表面答應,其實內心裡是不適應還有些排斥的。直到父親最近這幾年身體欠佳,患上糖尿病,需要每天早午晚都喝藥,需要做各種檢查,需要在血糖高去醫院住院,一住就是半個月,尤其今年連續兩次住院 。


我才真正體會到,父親身邊確實應該有個伴兒。因為,在這幾年的日日夜夜和一日三餐裡,還有住院時的服侍,都多虧父親後來的這個保姆伴兒。



去年父親穿拖鞋腳下絆了一下,摔倒,肩頭骨折,又適逢血糖高住了院,兩種病痛,令父親衰老得很快。


我們做子女的雖然也輪流去侍奉照顧,但終歸還是因為各自忙工作忙家庭,不能一直呆在父親身邊,多虧有父親身邊的阿姨每天盡心盡力陪伴在父親身邊,陪他說話,陪他輸液,照顧他的飲食和喝藥。


平時,父親身體比較穩定時,他們早上會早早起來一起去公園做健身操,晚飯後,也相跟著去小區跳老年人舞。這些,我們做子女的根本無法做到,只有阿姨可以陪伴父親。


平時一日三餐,固守吃飯時間,吃什麼,吃多少量,都被嚴格控制,我們做子女的也不能做到頓頓守著,只有身邊這個阿姨可以去時時監督提醒。


後來的這幾年,父親耳鳴時常聽不清人講什麼話,我們跟父親聊天,有時,還得通過阿姨來翻譯給父親,因為阿姨的口型已被父親熟知,她張嘴說,父親總能領悟,也算是“聽”明白了。


更不要說每個日子裡那些時光的點點滴滴,父親是需要一個隨時能說上話,生活起居,包括洗澡洗衣,外出散步,一年四季適時換洗被褥衣物,都離不開一個人悉心照顧。


即使我也很孝順,經常幫父親做些力所能及,但總不能時時守在他身旁。阿姨卻可以做到24小時守候。


有時下雨天,不能外出,父親他們便會在家做些艾灸或是其它理療,會一起看電視聊天。


父親每天都會寫毛筆字,寫完後,有阿姨幫他掛起並稱贊不已,這也是父親能長期堅持下來的一個動力。



如果換作我們,我們也不可能每日都有那麼大耐心去讚美鼓勵他。父親也下棋,經常棋友會來家裡一起,也有他們相約在別人家裡,常常下得昏天暗地,不知活動身體,阿姨就會適時提醒。


一日的時光,對我們年輕些的人,家庭工作忙得團團轉,無暇顧及是否有空閒無聊。而對年老的父輩們,他們就有大把的閒下來的時光,那些閒的時間,身邊需要一個人說說話,聊聊家常,聊聊子女孫輩,聊聊這一生的一些經歷。


老年人時常就在回憶中度過,沒有一個好的聽眾,他們的感情就不會很好的宣洩,有了一個伴兒,隨時都能分享自己的想法,幫自己回憶,幫自己理清一些頭緒。


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因為人天生都是孤單的,需要精神上的撫慰。而阿姨可以做到傾聽和及時回應,也會互相聊各自和他人的一生,從中,父親會得到安慰。


所以,在我們子女無法做到的那些點滴細緻入微的生活小細節裡,父母們身邊的那個伴兒尤其是重要或不可缺。


當一個老人失去老伴兒,不能一個人過,他需要一個人盡心盡力的陪伴服侍左右,這是他生活的需要,也是他精神上的扶持。而且也減輕了子女的負擔。


換作老人一個人生活,日常三餐和洗洗涮涮,打掃屋子,個人清洗,清理,上街購物,頭疼腦熱,大病小恙,夜半醒來孤單一人,下雨下雪不能外出,一個人守著空房,會是多麼寂寞和無聊空虛。


一個人最大的享受和愉悅,不是年輕時身強力壯的隨心所欲,而是年老時,身邊有一個可以隨時說得上話,可以陪伴自己安心生活,規律起居,能怡養天年的伴兒。


老人失去老伴兒,最好不要讓他一個人過,哪怕有個保姆,最好是找一個伴兒,時時刻刻陪伴在左右。


通過父親的實際案例,我深有體會,特總結如下幾點供大家參考:


1.老人找伴兒,是生活的需要。


老人,不論男女,在生活中找一個可心的伴兒,日常起居,一日三餐,有商有量,討論著過生活,平凡瑣碎卻有趣。做飯也有個心勁兒,因為畢竟與人分享才是最大的滿足樂趣。


在生活中被人關懷,互相扶持,能夠觸手可及的體貼與溫暖是生活的意義和色彩。生活不再單調和乏味,有人陪,是在世生活的一個寄託。



如果一個老人獨處,吃飯就有些問題,因為一個人的飯不好做。而且生活中的所有瑣事都得一個人打理,很辛苦也很乏味。


而俗語說,男女搭配,幹活不累。這也可用於老人,有人認可有人尊重有人欣賞有人分擔,辛苦會減半,而快樂卻會成雙。


2.老人找伴兒,是精神的需求。


能有一個枕邊人,隨時說一說話,聊一聊天,是對抗一個人孤單處境的最好方法。聊什麼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願意去聽去懂去包容。被人接納,是一個人最大的期望,這份滿足是精神上的發動機,可以源源運送精神上的溫暖和那一份份得到肯定的認可。


它是催化劑讓人升發生活的信心。尤其是老人,辛苦了一生,需要一個安全妥貼的人作為自己談話的對象。


如果老人是一個人生活,將會少去許多溝通和對話,也會讓孤單侵蝕自己的心靈。久而不之,沒有說話的對象,得不到認可與理解,會容易走向孤僻封閉的狀態,影響每一天的生活質量。不能與人分享喜怒哀樂,沒有情感的交流互動,也是一種遺憾,更是對精神的考驗和打擊乃至摧殘。


3.老人找一個伴兒生活,是子女的福氣。


子女都有各自的生活,各自的家庭工作需要,不可能一日24小時圍繞在老人身邊打轉轉。但老人一個人生活會不讓人放心。



健康安全和孤單都始終是老人的最大問題,有個伴兒,有個依靠,子女不需要時時分心揪心。有個人照顧自己的父與母,是子女最大的福氣。


4.老人找一個伴兒生活,是社會穩定的需要。


老人是一個特殊群體,對社會的穩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每個人都會老去,老人老有所依,安心享晚年,是每個人的嚮往和歸宿。能看到老年人自在生活,或多或少都會給周圍人以安定的安慰。


社會和諧,離不開老年人高質量的生活方式,有人陪伴的晚年生活就是高質量的生活。


綜上所述,有一個人陪伴在周圍的老伴兒,對一個老人至關重要,我們要鼓勵和支持喪偶的老人再找老伴兒,這是皆大歡喜,與老人與子女與社會都是百利而無一害的好事。


荒海拾書


我覺得如果你一個人住,而且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又害怕孤單寂寞,那就找個老伴也無妨。因為這樣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糾紛,而且又有個互相照顧的伴,也是不錯的選擇。

如果跟孩子一起住,那最好就別找了。因為再婚的老伴未必跟孩子們合的來,如果合不來,你在中間很為難的,到時你在中間也很為難不是嗎!跟孩子們在一起,孩子們也會照顧你的,也就不會太孤單了。即便孤單了,可以陪附近的鄰居們說說話,或是自己去健健身,也是不錯的選擇。



找不找老伴,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對待的,而不是不根據自己的情況,就腦子一熱,就馬上找老伴的。畢竟你已經不再年輕了,不像毛頭小夥子了,凡事都要考慮周到。


不管你做怎樣的決定,我都希望你晚年幸福快樂,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樂。也希望你能考慮清楚,做出自己的決定!

我是容者,一個喜歡實話實說的中年女子,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也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容姐心語




我的母親是今年清明過世的,一個月不到,我父親就和我們說公園鍛鍊的有幾個老太太想過來照顧他,我覺得有點快,我媽過世還不到一個月就......

最後,我們姐弟商量一下,尊重我父親的選擇,同意我父親找老伴。現在還在塞選中。老年人找伴侶也不容易。

這是我的回答,有不同的意見和建議請在評論區留言。


圓月與自在


這要看什麼情況,如果老太太先去世,剩下老頭那還是找個老伴,來相伴扶持自己到老,當然了還可以找個保姆來伺候老頭,這樣幾乎都是兒女的意思,在老頭心裡還是想找個老伴,只有老伴才能對老頭體貼入微的來扶持老頭,倆人相伴到最後,俗話說:"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當老頭末尾臥床不起的時候,還得有個人來照顧他,所以老頭晚年還的需要一個老伴,保姆是替代不了的。



再說老太太,都說女人柔情似水,到老了也不另外,柔中帶一些剛性,她們失去了老伴,幾乎都不再找老伴了,出非沒有生活來源找個依靠而已,但那樣的夕陽戀很不穩定,最起碼老頭的兒女就不支持的,怕自己父親的家產被老太太摟去。所以老太太喪偶很少找老伴的。


不管是老頭也好,老太太也好,一方先離世了,都能過下去,但有一個關鍵的條件,那就是底子厚,兒女孝敬。如果沒錢老太太想找老伴,也沒人要,老頭沒錢也沒人跟的。說的現實點,兜裡有錢到老了自己過也是一樣,找一個高檔的敬老院,也能更好的度過晚年的生活,兒女誰也不拖累,輕輕鬆鬆的老去。


風吹不倒的秋草


老伴逝世後,有些老年人的餘生會在對另一半的思念中度過,這時候子女已經成人,手上有點積蓄,有點小愛好,老年人一個人也可以安然的度過餘生。當然,如果想找個老伴繼續以後的生活,也未嘗不可,但是哪一個更好呢?

餘生一個人過

如果老年人身體狀況良好,子女又離得比較近,有些小愛好,又有三五知己。這樣,餘生一個人老去也不錯。若身體不太好,需要照料,可以找個保姆,免去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有人說找保姆不如找個老伴,不孤獨,但是身體不好的話,可能只會拖累另一半,還是找個保姆或者住養老院比較妥當。況且現在的養老院各方面條件設施,也越來越完善,在這種情況下,餘生一個人過也是明智的選擇。

找個老伴過

感情雖然容易讓人受傷,但還是不乏前赴後繼者,樂此不疲者。有些老年人,一個人過太寂寞,覺得生活沒希望,想找個老伴過也是人之常情,畢竟相互照料,相互扶持好過一個人悽悽涼涼,這個不分年齡,主要看個人。我們身邊也不乏黃昏戀,這樣的例子,很多老年人晚年再找老伴,也可以過得很幸福。

但黃昏戀也迎來了許多的問題,比如外人的評論、兒女是否答應。最重要的,還是財產分配的問題。因此,如果想要再找一個老伴,就要先思考自己能否處理這些問題,以及怎樣處理。比如如果要領證的,做婚前的財產公證。

要看是否遇得到

就拿年輕人來說,現在很多人找對象已經覺得是負累,分分合合,有些已經不願付出真心,老年人亦是如此,所以想找老伴,和找不找的到,以及找不找得到合適的又是另一回事,這種事情,如果遇到合適的還好,遇不到合適的又會徒增煩惱,所以還是要看是否遇得到。畢竟緣分這種東西,不能強求。

關注“頤福來養老”悟空號,或者微信關注公眾號(頤福來養老),獲取最專業的養老知識!


頤福來養老


老年人是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慢慢地從勞動職業生活活動中退出,身體一天天地不再硬朗,而且社會的參與感一點點地減弱。這樣久而久之會使老年人產生一種孤獨感。


如果老伴不在了,我覺得最好還是再找個老伴。



原因如下:


一、孩子在外工作、空巢老人增多


社會變化很快,不停地在向前奔跑。長大成人的孩子,許多都離開了自己的家鄉,投身於大城市的工作熱潮,這樣就只留年邁的父母在家了。


有數據顯示2000年至2010年十年間,中國城鎮空巢老人比例由42%上升到54%,農村由37.9%升到45.6%。2013年中國的空巢老人人口已經超過1億了,並且隨著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陸續進入老年,2030年中國空巢老人數將增加到兩億多。


這個數值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傷感,兩億多的老人都面臨著孩子不在身邊的孤獨。如果這個時候沒有老伴在身邊,我想留下的那一個會更孤獨。


沒有人說話,沒有人分享日常的生活,沒有人照顧,沒有人關心。而且社會節奏感越來越快,慢慢地跟不上節奏,那種孤獨感也會越來越重。


此時我想起我的奶奶,心裡就很痛。雖然她現在已經不在了,但是爺爺不在的那四十多年裡,她是怎麼過的呀。兒女成家後都離開了家,就剩奶奶一人。一個人做飯,一個人打掃院落,一個人去種地。生病的時候,兒女都不在身邊,她一個人是怎樣去拿的藥,怎樣度過那身體不適的時光。空蕩蕩的屋裡,沒有情感的寄託,沒有溫暖的關愛,日子是在多少寂寞中打發而走的。她的孤單寂寞,又從來沒有向人說過。而那時年少的我,也從來沒有想到過她的孤單。

二、兒女常回家看看,也不如有個貼心的人


老伴就是那個最懂你的人,知道你的喜好,知道你的作息,哪怕只有一個微小的動作,都會知道你想表達的是什麼。這是兩個人在磨合的時間裡日積月累的默契,因為年齡相近,所以一些思想、關注的事物都會相近,共同話語也比較多。


而兒女經常回家,也細心不過那個枕邊人,有時候也走不進老人寂寞的心裡。因為有年齡差,再加上不是每天的相處,兒女漸漸地也會不瞭解老人的心裡。這是也老人產生孤獨感的原因。


兒女來了熱鬧一陣,兒女走了,又是剩下自己一個人。



鄰居李大爺就是這樣,孩子經常來看他,也經常給他買一些吃的、用的。可是孩子一走,還是自己。用他的話說就是,很想每天外出回來,家裡有一盞燈為他而亮,有一桌飯冒著熱氣在等他回來。出去遛彎的時候,能有個人一起陪著,哪怕不說什麼,也是一個伴兒。


三、年齡大了,需要相互扶持


老年人年齡大了,身體沒有年輕時硬朗了。身邊有個人,好有個照應。保姆是用金錢換來的服務,不如身邊有個知冷知熱的人照顧周到。那是發自情感的照顧,所以會更體貼細微一些。


所以說老伴不在了,最好再找個老伴。因為她(他)也希望能有人照顧你,希望你一切都安好。


但是現實社會,找老伴也會摻雜著各種因素。有圖錢的,有單純就是想把老伴當保姆的等等。


找老伴應該是建立在平等關係上的,如果有太多的不合理因素,那還是建議一個人生活比較好。畢竟之後有很多麻煩的事會隨之而來,會讓人更心煩。



所以說,如果能找到合適的老伴,就儘量找一個。老伴、老伴,就是老來做個伴。相依相陪一起迎接生活的每一天,畢竟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如果沒有合適的,就給自己的生活多添點樂趣,養養花、健健身,多參加點團體活動。


願天下的老人都遠離孤獨,心有個安放的地方。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