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德國提議法國放棄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席位,將其轉交給歐盟?

不拔蘿蔔的糊糊精


其實這反映了很嚴肅的問題,德國人向來嚴謹,此言並非開玩笑或者無中生有。木叔分析三點,和大家討論:

第一,聯合國改革久拖不決,已經讓各方不滿,德國的態度就是一個最新反應。

德國部長的說法其實首先反應的就是聯合國改革雷聲大雨點小的問題。2005年木叔做記者的時候,就採訪過聯合國改革的問題。當年德國、日本、印度、巴西組成了四國集團G4,期望能夠加速推進聯合國改革。

結果13年過去了,改革一無所成,幾乎就在原地踏步。這引起了越來越多的國家不滿。

一週前,日本駐聯合國大使罕見公開指責聯合國安理會改革太緩慢。印度代表隨聲附和。如今德國部長以這種方式對聯合國安理會席位進行表態,其實也是一種對聯合國改革沒有進展的不滿和批評,只是比較隱晦罷了!

第二,德國認為歐盟利益應該更重要,這是基於國際現實作出的判斷。

歐盟在某種程度上,其實德國是老大,法國雖然也算老大,但多少還是處於下風。從默克爾的一些言行就能看出,德國人對歐盟的期待,有時候要比法國深刻。

在這個背景下,德國確實從心裡認為,歐盟如果要在聯合國承擔更大責任,安理會應該有個席位,這要比單個歐盟國家更重要。

目前歐盟在諸多國家組織都有代表,比如G 20除了歐盟,全都是國家;另外在中東問題四方會議上,歐盟也是和美國俄羅斯並列的一方。從這些例子都能看出歐盟的獨特作用。

此外,之前英國沒脫歐的時候,安理會五常有兩個歐盟成員,勢力還不錯,但英國脫歐,立場可能就不會傾向於歐洲,說不定傾向於美國。這對歐盟只有一個法國席位而言,多少有些落寞。

而德國如果能推動歐盟取代法國,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也能讓德國的意志,通過歐盟傳達給聯合國,幾乎相當於德國以這種方式“曲線入常”。算是一舉兩得。

第三,法國的聯合國利益其實與歐盟的聯合國利益高度契合,德國認為完全可以歐盟完全可以替代法國地位。另外也可以緩和其他“脫歐傾向”國家的不滿。

冷戰結束後的20來年,其實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一些決議,基本上法國的態度和歐洲整體的態度是相一致的。也就是說,法國的態度基本等同於歐盟的態度。

畢竟聯合國安理會只是一個議事機構,這個機構誰來代表無所謂,主要是歐盟內部要達成一致意見,這個代表來表決和討論就可以了。

既然法國在過去這麼多年,幾乎沒有過和歐盟態度不一致的地方,那麼直接用歐盟來代替法國這一個國家,反而更合適。也能體現歐盟在國際事務上的影響力增大。避免英國脫歐給歐盟帶來的負面影響,因為不排除未來可能有國家仿效英國的做法,前一段就有人說可能東歐有了類似的舉動,這是歐盟解體的威脅。

如果歐盟接替法國成為安理會五常之一,至少能讓更多歐洲國家覺得自己被代表,或許多少會緩和對歐盟的不滿。


你怎麼看待德國的態度?


木春山談天下


這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德國總理默克爾在今年六月底“歐洲議會選舉”助選活動期間就曾經高調暗示,希望法國能夠“讓渡”自己手中的安理會席位給歐盟,由歐盟組成一個由10國組成的專門委員會,輪流坐莊,統一行使一票否決權。外界解讀為這是德國想借歐盟之名義實現間接“入常”。當時這是想法就被法國方面否定,這次也不例外,雖然愛麗捨宮不予置評,但是法國駐美國大使傑拉德·阿勞德卻已經發聲稱:“這在法律上是不可能的,因為他違反了《聯合國憲章》,在政治層面來講是不可能的。”

(紹爾茨與默克爾)

聯合國安理會本身就是維護戰後國際秩序工具,其實協調主要大國之間意見的最終場所。說的直白點,其就是二戰戰勝國的俱樂部,是大國掌管國際權力,分配利益的場所。德國作為二戰的戰敗國,其政治影響力具有天然的硬傷,雖然其經濟實力某種程度上已經轉化為政治影響力,但是想真正推動安理會改革,為自己謀取常任席位著實十分困難。當年與日本、巴西、印度組團入常失敗後,就一直沒有下文。

(安理會)

現在以歐盟危名義實現“間接入常”,這個其實很不現實。因為歐盟不是一個國家,其本質跟聯合國本身一樣是一個政府間國際組織,是一個超國家行為體,其本身就不具備入常的法律地位。更何況歐盟內部本身就個別問題很難做到立場一致,無法用一個聲音說話。這次俄烏刻赤海峽危機就可以看出,中東歐歐盟成員國傾向於對施加新制裁,而德法本身作為烏克蘭問題調節方,則傾向於維持現狀。所以在歐盟政治一體化沒有真正實現,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沒有到達一定高度的情況下,根本無法實現,現在強行上線的結果就只能是加劇內部分歧,讓歐盟分崩離析。

(歐盟峰會)

法國雖然國內的經濟狀況不佳但是也是世界第七大經濟體,GDP的質量非常高。法國的政治影響力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因為其作為二戰的戰勝國,另外一方面也在於其本身在法語殖民地國家當中的政治影響力。法國其堅持原則,特立獨行的外交政策,使得其能夠成為不同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國家之間溝通的橋樑。法國同時還是世界僅有的五個合法的擁核國家,同時保有一隻世界戰鬥力前幾名的武裝力量和獨立自主的軍事工業體系。法蘭西“驕傲”有其驕傲的底氣和底蘊,自近代以來法國就不曾離開過國際政治舞臺的中心。讓法國人交出聯合國安理會席位,除非將“凱旋門”夷為平地。

(法國巴士底日閱兵)

聯合國以及安理會在當前看來其,作用已經越來越低,大國之間,尤其是美俄之間分歧和衝突越來越大,安理會正在淪為吵架的場所,而不是協調彼此分歧的平臺。現在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含金量正在降低,這既與部分成員國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下滑有關,更與聯合國本身作用下滑有直接關係。最為直觀表現就是聯合國秘書長的存在感越來越低。所以綜上所述,德國現在還在費盡心力謀求一席之地,是在有點不太划算,而且還是為了歐盟做嫁衣。

(勃蘭登堡門)

圖片來自谷歌圖片,感謝提供,歡迎大家批評、指正、留言、點贊、關注!


古姿


有兩個中國成語可以形容德國政府高官的這一提議:一廂情願和異想天開。這不是德國第一次提出類似的要求了,在6月份默克爾提出這一要求時,法國並沒有作出過多反應,也許是覺得不值一評吧。不過這次法國從官方到媒體都表現出了憤怒:法國駐美大使在推特上表示,在法律上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它違反了《聯合國憲章》,在政治上也不可行。而法國媒體則表示,這絕對是一個可恥的主意。我認為,法國寧可退出歐盟也不會答應這一無理要求。


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席位和權力是《聯合國憲章》規定,是二戰的勝利成果。五大常任理事國不是選舉出來,而是靠打出來的,哪個國家沒有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犧牲?法國雖然在二戰初期就亡國了,但抵抗運動一直在歐洲大陸上進行,二戰末期的法國軍隊也一路打到了柏林,法國雖然很弱,但國際地位也比作為戰敗國的德國要強的多。可以肯定的是,除非再來一次世界大戰,否則聯合國五常的席位和權力不會有變化,至於擴圍那只是五常哄小孩子的把戲。


在英國脫歐後,歐洲國家在五常中只有一個席位,德國的提議有加強歐洲在聯合國發聲的考慮,但在政治上也不具有可行性。本來歐洲國家在五常中有英國和法國兩個國家為歐盟的利益發聲,但是在英國脫歐後,英國的外交政策將獨立於歐盟並且有進一步依附於美國的趨勢,歐盟在聯合國的發言權受到了削弱。對於德國這種在歐洲有著巨大影響力和經濟實力的大國而言,一直想改變在國際政治中作為二流國家的地位,積極聯合日本、巴西和印度等其他國家入常就是積極爭取的一個途徑。現在看來,這就是五常給他們畫出的空頭支票,所以德國想另闢蹊徑,通過歐盟來與法國分享政治權力,從而間接地享有五常的權力。可問題是,法國憑什麼答應呢?法國一直有大國情結,這是法國維護其國際地位的最後一塊遮羞布,怎麼可能拱手相讓?德國又能拿出什麼國家利益來交換呢?法國也一直在歐盟和德國爭奪主導地位,五常席位是最重要的籌碼之一。法國可以代表歐盟在聯合國投票,但前提是這要符合法國的國家利益!


歐盟現在面臨著危機:外有美國通過北約對歐盟的分化,英國脫歐的衝擊和俄羅斯的軍事威脅;內有民粹主義盛行,德國和法國之間的權力爭奪,難民問題引起的國家對立。內憂外患下又缺乏有政治智慧的領導人,歐盟的政治一體化進程還需要很長時間。


雲霄飛翼


英國脫歐,歐盟就只有法國是聯合國五常之一的國家了。

而歐盟是除聯合國以外第二大國際組織了。

聯合國創建已73年了。為制止世界大戰及處理協調國際關係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隨著形勢的發展與變化,已經有了弊端需改革。其中對五常機制就有不少國家存求變之心。五常內部也有成員國覺得需變。一票否決權成了鬥爭的手段,甚至為否而否,許多事幹不成。加之年久失修,聯合國成員國改革之聲響起。

擴常,撤銷一票否決權,以多數通過為準,會是目標。

具有強大實力和影響力的國家有若干,德國是其一。他若入常,反對會少的。

幾個國家曾經分進,後改聯合,雖未即成,也是得到五常中有支持的(至少美英法),及聯合國不少成員國支持的。此事沒完,還在演繹中。

川普上臺是個大變數。這人就沒有不敢幹的事。退國際組織都退了七個。開了歷屆美國政府不敢的先河。他的思想是:要麼改變(改革),要麼他走人。而美國一走,畢竟唯一超級頭號,就變了。或散,或跟著他另起爐灶幹。他似乎已有了想法,就看黑莉到期美國派不派大使接任了。若不派,就是與聯合國切割了,要麼改革,要麼他又走人。

所以此時德國提出此建議,何嘗不是改革一策?歐盟作為集體,又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幾十個國家集合體,發聲,既是歐盟一致,又是份量。至於這那的,都沒有一成不變的。至於說德私心間接入常、法不幹,都是用世俗觀去看的。至少歐盟內部已取得了相當的意商,沒有一些支持,你以為德國隨便說說?

看吧。各種事都有可能。有的超出想象的發生也不一定哦。


光明進


我們知道,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的席位是二戰後由蘇美英三國確定的,這既是對五國在二戰中所做貢獻的認可,也是戰後大國利益的體現。通過賦予蘇、美、英、法、中五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並且擁有一票否決權,依靠五個大國的力量可以聯合制止世界上任何戰爭的發生,避免發生類似一戰和二戰這樣的世界大戰。

但是,二戰後隨著蘇聯的解體和世界經濟的發展,世界格局呈現出一超多強的發展格局,形成多個經濟發展中心,一批新興大國逐步崛起。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新興國家謀求提高在國際上的政治地位,那麼加入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就成為很多國家的夢想。所以,很多國家呼籲聯合國安理會進行改革,以便他們能夠加入其中,分享聯合國安理會的權力和提升自己的國際地位。

當然,呼聲比較高的有德國、日本、印度、巴西等國,為了能夠早日加入常任理事國,四國抱團取暖,組成一個四國集團,試圖以集體的力量向聯合國施加壓力,迫使聯合國早日改革。

德國提議法國將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讓與歐盟。

但是,各國呼籲聯合國改革已經很多年了,但時至今日,安理會改革仍未取得進展。由於聯合國不改革,德國無法入常,於是德國想到了一個比較奇葩的辦法,那就是建議法國讓位於歐盟,歐盟取代法國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據法國媒體France24的報道,德國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奧拉夫·紹爾茨週三提議法國放棄其在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席位,並將其變為歐盟席位。當然,德國的提議遭到法國的強烈反對。法國駐美國大使傑拉德·阿勞德立刻發文反駁說,“這在法律上是不可能的,因為它違反了《聯合國憲章》,因此改變法國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政治上是不可能的。”

由於在英國退出歐盟以後,歐盟27個成員國當中只有法國在聯合國安理會有常任理事國席位,法國將席位讓給歐盟以後,歐盟作為27個國家的集體組織更具有代表性。而且,德國在歐盟中處於主導地位,法國把席位讓給歐盟以後,德國也可以藉助歐盟來發聲,實際上相當於德國曲線加入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所以德國才不惜得罪法國,提議讓法國把席位讓給歐盟。

法國不會同意將五常席位讓位於歐盟。

但是,從目前的現實情況來說,法國自然不會同意讓出五常的席位,因為這是對法國的一種恥辱,也是法國國際地位下降的表現。雖說現在法國在安理會也沒發揮多大的作用,但是身為五常國家,畢竟是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如果退出五常,那麼法國將會更加沒落。所以,五常這個席位放在誰身上,都不會輕易讓位的,因為有了這個席位就可以和世界大國平起平坐,共同主導世界。

即使法國同意讓位於歐盟,那麼歐盟作為一個集體組織是否能夠進入五常呢?

聯合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政府間國際組織,目前有193個成員國,其成員都是獨立的主權國家,地區組織或國際組織不能成為聯合國成員國。歐盟取代法國成為五常,將有悖於聯合國憲章,因為聯合國憲章規定的只有主權國家才能加入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國際組織是不能加入的。所以,即使法國有意讓賢,在目前的聯合國框架結構下,歐盟也不能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那麼,是不是這些後起之秀就沒有機會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了呢?

當然也不能這麼說,畢竟現在世界上很多國家對現有的聯合國權力分配體制不滿,強烈要求聯合國改革,因此安理會改革也是迫在眉睫。如果安理會順利推進相應的改革,那麼這些國家進入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還是有比較大的機會的。只是目前聯合國改革可能涉及對現有五常國家權力的削弱,吸納更多的國家進入以後,如果各國為了自身利益頻頻使用一票否決權,那麼安理會有可能任何國際決議都通過不了,導致安理會不能在維護世界和平和安全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那麼,對於德國提議法國將五常席位讓位與歐盟,你支持嗎?

歡迎大家發表評論意見!


銘蘇先生


讓法國放棄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席位。轉交給歐盟。只是德國人一廂情願的夢話和醉話罷了,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也不現實。

順著德國的思路,首先法國不會同意,法國是二戰的勝利國,常任理事國既是勝利之果實,又是國國際公認的,是多少錢也買不來的,即使日本傾家蕩產也換不來個常任理事國,法國豈能轉讓手中的法寶?其次,各常任理事國也不會同意。面對一個只有六千多萬人的法國,大家都輕鬆無虞,而一個五億多人的龐大的歐盟是誰都不願意面對的。美國三億多人,當然不喜歡一個人口和經濟體量都比自己還要大的歐盟。中國、俄羅斯和英國同樣會反對

。再次,假如常任理事國可以轉讓。那麼也就意味著常任理事國是可以改變的,印度、日本等一直蠢蠢欲動,鍥而不捨鬧著當常任理事國的國家就有可乘之機。肯定犯了五常的大忌。五常是戰後權力平衡的權威的結果,很難撼動,維持現狀,互相制衡,可能是目前最佳之選擇。

德國的想法是把歐盟做強做大,提高歐盟的地位和權威性,但是卻那麼不切實際,沒有人會予以理會,哈哈一笑而已!


冷水滌心



二戰已經結束73年,世界也確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目前的世界治理體系仍然沿襲著二戰形成的基本模式。不可否認,肯定存在著某些弊端。但是,還應該看到,目前的聯合國安理會治理體系的必要性。戰後70多年未發生世界大戰和災難性的動亂足以說明,目前的體系仍然具有生命力。但是,這種體系使一些自認為實力和影響力增長的國家有了新的訴求,比如印度、日本、德國等國家。也使一些地區強國有了“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心理陰暗國家。比如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就在今年的聯合國大會上公開呼籲取消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一票否決權。其實,土耳其就是那種“你有我沒有,不如大家都沒有”的心理。這兩種情況都表明,在未來的一段時間裡,這些國家還會變著花樣的輪番衝擊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一票否決機制。

11月28日,德國副總理兼財政部長肖爾茨在未來歐洲的研討會上提出法國將安理會一票否決權讓渡給歐洲國家的建議。這個建議雖然表面上是歐盟和法國之間的事情,但卻有著巨大的信息量和隱含不容易被察覺的陷阱。也是在變相的表達著對現有安理會體制的不滿。德國和日本都曾表達過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強烈意願。因為這兩個國家無論是經濟實力和政治影響力,以及對聯合國的貢獻上,都是世界前幾名的水平。比如日本和德國,分別排在經濟總量第三和第四的位置,德國是歐盟的實際領導者,其政治影響力不可低估。而日本在繳納聯合國會費上一直在世界前三甲的行列。但是,它們卻屢屢碰了一鼻子灰。為什麼?因為他們忽略了聯合國的形成原因,或者說它們試圖改變戰後世界秩序的意圖太過明顯,觸犯了幾個大國的根本利益。


聯合國是美國、英國、蘇聯等國聯合倡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也由幾個有世界影響力的戰勝國擔任。這一點無可厚非,因為這畢竟是戰後體系,是這幾個國家為了戰勝邪惡而用無數人的生命換來的。所以,這幾個付出過巨大犧牲的戰勝國的利益不容傷害,尊嚴也不容侵犯。所以,對日本和德國這兩個二戰罪魁禍首的國家試圖以擠進安理會獲取一票否決權的方式來改變現有的世界治理體系的用意,還是保持著高度且一致的警惕性的。在聯合國改革上碰壁後,德國又另闢蹊徑,採取了迂迴的方式再次向那張一票否決權發起衝擊。而德國選擇的突破口恰恰是法國。

為什麼說是德國而不說是歐盟選擇了法國為突破口呢?這是因為德國是歐盟的實際領導者,是歐洲大陸最有影響力的國家。雖然法國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儘管法國的綜合國力在歐洲數一數二,但在歐洲這片土地上,它的影響力和號召力顯然不如德國。假如這張一票否決權被歐盟國家或歐洲國家擁有的話,那這張票無疑就等於是德國的了。所以,德國才這麼積極,才這麼賣力的鼓動。關於法國將一票否決權讓渡給歐盟的議案,肖爾茨並不是第一個提出來的,實際上從默克爾到其它德國官員早已數次提出,且還為此設計了誘人的方案。這個“誘人”特指其它歐洲國家。這個方案大體是說在安理會投票前,歐洲國家先形成統一意見,然後輪流代表歐洲國家行使這項權力。通常來說,這些歐洲國家做夢也不會想到自己有一天會有這樣的權力和榮耀,試想,它們能不積極響應嗎?


德國為什麼又偏偏選擇了法國呢?這也是有原因的。一,因為法國是歐盟國家,且法國又一心想當歐盟的領袖。這就等於給法國帶上了緊箍咒。也就是在告訴法國,你想當歐洲的領袖那可以,但你要拿出誠意,你也要付出代價。既然是歐洲的領袖,你法國就該為歐洲著想,你法國不能總是想得到,而不願付出吧?!這其實就是在“逼宮”。如果法國不同意,那獲利的仍然是德國。因為法國如果不同意的話,就會在歐洲國家間失去威信。相應的,德國在歐盟中的領導地位就會更加穩固。二,在五常中,法國的這張一票否決權一直受到質疑。因為法國在二戰中的“不戰而降”似乎與戰勝國這個硬指標不配套,所以從法國這張票入手更容易被世界接受。而法國自己也有不戰而降的陰影,法國也一直想以歐盟為舞臺證明自己的實力和領導力。

德國的這個提議不僅僅是在給法國下套,同時也將皮球踢給了安理會其它幾個常任理事國。假如法國同意了,其它幾個常任理事國會怎麼辦呢?不同意的話,會造成不支持聯合國改革的印象。同意的話,將會破壞原有的嚴肅而又行之有效的安理會議事機制。試想,其它四常跟一幫歐洲國家輪流討論國際大事,這合適嗎?肯定會感覺非常彆扭。德國說不定想要的就是這種效果。所以說,不要輕視和簡單解讀德國的這個提議,表面看起來很奇葩,實際上暗含著其它玄機。


卞競婉


德國外長提議法國放棄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席位,看似要求是十分合理的,因為這樣不僅能使歐洲各國在安理會用一個聲音說話,提大提升歐盟在聯合國的話語權,而且還能極大的提高歐盟在國際上的地位,因此我們不能不說德國外長肖爾茨想法是高瞻遠矚,並且是一個兩全其美的好辦法,但是否能行得通,想必答案應該是完全不可能的!

首先來說,這將會遭到全體法國人的反對,因為安理會成員國,不僅一個國家榮譽的象徵,而且更是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象徵,而且這個榮譽是花多少錢也買不來的,我們可以看看德日印這樣的國家,他們是多麼夢寐以求的想加入聯合國,並且他們也都不差錢。

現在持二等車票坐頭等艙的法國之所以能和德國能平起平坐,具有平等的話語權,完全就是得益於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這個金字招牌,如果法國自廢武功的放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這個位置,就將完全淪落為德國的附庸,這對於心性高傲,一心想做大國的法國人來說是萬萬不能接受的,更何況德國人和法國人還有著諸多"剪不斷理還亂"的歷史情節糾結。

這裡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所有法國人都清楚,“法國是我們的國家,歐洲是我們的未來,"。因此法國要想在歐洲的未來中繼續擁有一席之地,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這個金字招牌完全是不能缺少的!

其次,馬克龍也是堅決不會同意的!:

年紀輕輕的馬克龍競選成功法國總統後,不僅在幾個大國領導人中表現的圓滑,無懈可擊,更是在歐盟事務中出盡風頭。上任不長時間的馬克龍,便提出了建立一支共同預算的"歐洲軍“,處理反恐情報的歐洲情報機構,推動歐洲經濟發展的新機構和對德國歐元區的設想提出委婉批評。

面對著大放光彩的馬克龍,而歐盟的領頭羊德國卻表現的非常不佳,素有歐洲領導,鐵娘子之稱的默克爾被組閣的頭疼問題困撓幾個月,才組建了一個聯合政府,而且默克爾為了使維持現狀的選民滿意,很少提起歐洲和國際事務,因此馬克龍的優勢表現,難免讓德國人醋意連連,畢竟本來這些事情都應該是歐洲領頭羊德國來做,而沒有想到讓自己的副手越俎代庖了。

因此說,現在的馬克龍不僅是雄心勃勃,他也更想實現法國的"大國抱負",希望法國在歐盟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所以他對於自廢法國武功的事情,是他萬萬不能接受和答應的!

最後不得不說,無論德國對法國怎樣的羨慕嫉妒恨和不滿意,但面對著不願自廢武功的法國來說,德國也不得不接受和麵對這樣一個殘酷的現實,“即與持二等車票,坐頭等艙的法國共同領導歐盟”。


相忘江湖71941665


這是準備“借殼上市”的節奏啊。


德國財政部長當時是在柏林發出這個呼籲的,他認為,歐盟作為一個整體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這樣才能更好的為歐盟發聲。這位財政部長當時還提出,為了減輕失去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這個強大席位的痛苦,法國可以成為歐盟常駐聯合國代表。

德國和法國真是友誼的小船太不穩定,前腳默克爾還在和馬克龍柏林“秀恩愛”,後腳德國就拋出這麼一個提議,讓法國情何以堪啊。


其實德國拋出這個提議,是有自己的私心的。它並非是讓法國將聯合國安理會席位轉交歐盟這麼簡單。

西德在二戰後,依靠美國的幫助,經濟快速崛起,又在90年代初迅速實現“兩德”統一,成為完整意義上的德國,其經濟實力處於世界前列。同時,歐盟的前身是“歐共體”,“歐共體”的前身是“歐洲媒鋼共同體”,而“歐洲媒鋼共同體”的發起人就是德國和法國。因此,在歐盟內部,德國也是歐盟的主導國家之一。但是受制於二戰後的國際秩序,德國作為戰敗國,在國際舞臺上的政治地位卻比較低。這些年來,德國一直致力於尋求與自身經濟地位相稱的政治地位。經過不斷的努力,德國將於明年成為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任期兩年。這也算是擠進了國際政治舞臺核心區的邊沿。


但是,僅僅如此,還遠不是德國的目標。德國的最終目標是要成為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

然而,只要戰後的這個國際體系不變,德國就無法進入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那怎麼辦呢?

德國想出了這麼個“借殼上市”的辦法。

德國以歐盟需要在聯合國用“同一個聲音”說話為由,製造輿論,讓歐盟內部一起呼籲聯合國安理會改革,在常任理事國中增加歐盟席位。那麼這個時候,如果同意增加歐盟席位,聯合國安理會就會出現既有歐盟,又有法國的局面,歐盟常駐安理會的代表自然就是德國了。

如果聯合國不同意增加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那麼就只能法國讓出自己的席位,由歐盟代替。德國作為歐盟內部和法國平起平坐的主導國家,就可以通過歐盟這個常任理事國席位來發揮自己在國際舞臺上的政治影響了

如果法國不同意讓出常任理事國的席位,德國就會以法國阻礙歐盟一體化,阻礙歐盟“用同一個聲音”說話為由,來譴責法國,進一步壓制法國。


關於讓法國讓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的提議,默克爾此前就已經在一些內部場合表達過,這次德國財政部長是在公開場合發出這一呼籲,其目的就是製造輿論,以便一步步達到自己的政治目標。

那麼,德國這個“借殼上市”的做法能不能行得通呢?目前看來行不通,第一是法國不可能輕易放棄這個重要席位,第二是因為歐盟目前還不是一個主權國家,無法成為聯合國成員。

所以,下一步,德國很可能就是一方面繼續製造輿論,讓法國將席位轉交歐盟,另一方面就是呼籲聯合國改革,增設歐盟席位,再一方面就是極力推動歐盟的一體化,最好成為一個“合眾國”或者“聯邦”。


三開其口


這倒是歐盟成為一個統一聲音的絕佳辦法!但是對於歐盟來說,這個辦法雖然能在較短時間內讓歐盟以一個聲音發聲,但卻不可避免的有些功利!首要面對的是法國是否願意放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地位呢?很顯然法國若將這個話語權利讓出來,也就意味著自己的話語權減弱,可行嗎?



這個方案目前來看對法國並沒有實質性的利益可言,法國為什麼會選擇支持呢?很顯然獲得法國支持的可能性不大,又或者法國還會對本方案進行修改,若從統一一個聲音發聲的角度來看,是否歐盟其它國家都應該退出聯合國呢!這樣以來,整個歐盟只留下一個歐盟組織,豈不更能體現一個聲音發聲嗎?



很顯然這是很難辦到的,但卻並不是沒有可能,而歐盟之所以是一個地區性組織而非地區性的政權,問題的本質不在於法國是否將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讓給歐盟,而是歐盟自身的決策權和管理權的問題!



即若歐盟要形成一個類似聯邦政府一樣的權利中心,歐盟各國就應該同時削弱各國作為獨立國家存在的法理基礎,那麼核心就是建立統一的歐盟預算,所有歐盟國家的預算只能算是地方政府的預算,而對外外交和軍事力量則統一由歐盟預算支持!那麼法國是否繼續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自然就傳遞給歐盟!



當然這個方案並沒有被提及,只是由德國外長提議法國轉交安理會席位的權利,很顯然法國一家在付出,而其它歐盟國家在獲利,這樣明顯是傷害法國利益的!很顯然有別的用意!



那麼有沒有可能是對法國總統提及建立歐洲軍隊,和支持歐洲統一財政預算的一種報復呢?很明顯有那麼一點意思!因此不排除美國施壓或者誘導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