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死後,劉備急於追究責任,但為何只殺劉封不殺馬超?

戀丄緦淰



關羽被殺,劉備斬殺劉封,為何沒有追究馬超責任?

五虎大將排名四,一槍在手無人敵。馬超西涼馬騰之子,驍勇善戰,所向披靡,曾殺得曹操割須棄袍,馬超年少之時就有“建勇”之稱。曹操早年曾多次昭馬超至許昌為官,但均被拒絕。建安十六年(211年),馬超率關內諸侯與曹操在潼關對峙,先是大敗曹操,之後因曹軍勢重,兵敗後轉戰西涼,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馬超策應劉備攻取成都,投靠劉備,劉備得到西川之後,馬超因功被封為平西將軍,劉備讓其督臨沮。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率軍北伐樊城,斬龐德、降於禁,威聲大震。曹丕聯合孫權,孫權命呂蒙偷襲了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兵敗走麥城,呂蒙隨後又將麥城圍困,關羽突圍後,前往臨沮,意圖從那裡逃往益州,然而卻被吳軍在臨沮附近追上,拒絕投降後,關羽被殺。馬超被劉備任命“督臨沮”,而關羽兵敗之時,馬超健在,卻並未前去營救關羽,關羽死後,劉備急於追究責任,將義子劉封斬殺,然而卻沒有追究馬超,這究竟是為何,以下筆者做簡要分析。


首先馬超雖然督臨沮,但當時很有可能不在臨沮,再加上馬超並無實權,因此不被追究。馬超助劉備攻取成都,致使劉璋快速投降,馬超因功被封為平西將軍、督臨沮,然而馬超可能並不再臨沮,其一馬超督臨沮,當時臨沮仍然在荊州的防務範圍內,馬超如果到臨沮去上任,就成了關羽的部下,二人有些不和,在這說歷史上從未說馬超曾在關羽手下任職。

其二馬超甚為西涼軍的首領,投靠劉備後,劉備害怕馬超權勢大,有可能反覆無常,因此時時提防著馬超,並未曾給馬超實權,可以說關羽兵敗之時,馬超可能都沒做什麼調動部隊的權利,更是無法救助關羽。故而馬超事後不被牽連,可以理解為馬超當時可能並不在臨沮,沒有實權,更無法營救。


其次劉備斬殺義子劉封,因其剛愎自用,並且關羽曾派廖化到上庸去求救,劉封孟達拒不發兵。劉備斬殺劉封是有深刻原因的,關羽兵敗走麥城,曾派廖化前去求救劉封,然而劉封卻以上庸剛剛攻取,立足未穩,拒絕出兵相救。關羽兵敗被殺,劉封身為劉備的義子,距離關羽是最近的一支部隊,也是最有可能救下關羽的,然而劉封卻冷酷無情,並不肯相救,作為劉備最親近的人之一,作出如此絕情的事情來,在劉備看來這是無法容忍的。


再者說,劉封不但不救關羽,在上庸就經常欺負孟達,孟達因其為劉備義子,並不敢反抗,從這一點來說,劉封是有權利營救而,換句話說,是否去營救關羽,劉封有絕對的決定權,因此劉備更加痛恨劉封。關羽被殺後,孟達因擔心被追究責任,反叛劉備,投靠曹丕,曹丕對孟達委以重任,並派兵攻取了上庸三郡,劉封兵敗,回成都被劉備斬殺。因此劉封被殺,不但因為其沒有救助關羽,更是逼反了孟達,丟掉了上庸三郡,而諸葛亮也勸說劉備:劉封性格剛勇,不適合駕馭。這樣更是堅定了劉備殺劉封的決心。


再次馬超身世背景強大,又有西涼軍為後盾,劉備不會輕易殺馬超。馬超當時投靠劉備不久,而且身為西涼軍的首領,在當時有很高的威望,整個關中,乃至雍涼封地,都非常敬重馬超的威名,劉備所斬殺馬超,會引起西涼軍的反抗,劉備在漢中也無法立足。況且,關羽之死確實和馬超沒有太大的關係,劉備病逝白帝城後,曹丕曾策動五路大軍進攻益州,然而卻被諸葛亮輕易破解,而從西涼進攻成都的軍隊,正是馬超的震懾,當地人都敬佩馬超,因此才兵不血刃,成功使敵人退兵。由此足見馬超的地位,因此劉備不會殺馬超。

你是如何看待馬超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題主的這個問題,我認為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關羽死後,劉備為何要殺劉封?二是,關羽死後,劉備為何沒有殺馬超?

劉備為何要殺劉封

不管關羽死不死,劉備遲早都是要啥劉封的。恰好劉封與關羽之死有關,給了劉備一個契機,一個口實而已。

眾所周知,劉封是一員猛將,就在關於死之前的不久,劉備攻打漢中的時候,劉封曾受到劉備的重用,在曹操陣前叫罵,嚇的曹操不敢出門迎戰,搪說:等我黃鬚兒來了再說。

但是,劉封畢竟不是劉備的親生兒子。劉封是在劉禪出生之前,為了防止劉備創業中途出現意外,收養的一個義子。後來,劉禪出生了,劉封的地位就自然顯的十分尷尬。

如果說,劉封是一個平平淡淡的文官,或者任職其他不重要的職務,不能對劉禪產生威脅,劉備或許會放他一條生路。然而,劉封作戰勇猛,而且長期手握兵權,對於劉禪順利繼承帝位是一個極大的威脅。

劉備必先除之而後快。

劉備為什麼不殺馬超

馬超在投靠劉備之前,也算的上是一方梟雄。馬超之勇猛,比劉封勝出好幾個檔次。馬超投靠劉備,除了軍事上的上下級的關係之外,政治意義更為深遠,它向世人顯示了劉備的胸懷,以及劉備的武力之強勢。

馬超勇猛,西涼兵強悍,在劉備看來,是一個隱患。劉備對馬超,一直都存在防備心理。因此,馬超兵敗一次之後,劉備便再不對他許以重任。馬超在蜀漢軍中的聲望,也就逐漸暗淡下去了。

一個被劉備拔了牙的老虎,劉備是不屑殺他的。相反,如果殺了馬超,極有可能造成馬超嫡系人馬的不安,甚至是叛變。因此,劉備最後沒有殺馬超。

總的來說,劉備殺劉封,除了為關羽報仇之外,更重要的是為劉禪掃清後路。不殺馬超,完全就是沒必要。


雷場貓子


這就是劉備高明的所在,讓人佩服的地方。

其實劉備早就想搞掉關羽,為什麼呢,其實就是老生常談的話題,功高震主,卸磨殺驢。雖然早期劉關張三人親如兄弟,但是一旦擁有了權力,就沒有什麼所謂的兄弟之情了,因為權力的誘惑。皇帝的猜忌,這是千古不變的規律。

有人問,那你怎麼知道是劉備這麼想的,其實從後面我們就知道,張飛想做漢中太守,劉備就是不準,卻提拔了一個沒有什麼背景的魏延,其實就是害怕張飛功高震主又手握重兵。

為什麼殺劉封?

劉封是劉備的乾兒子,之所以收養他,即使想要收攏當時荊州士族人心,並且他也沒有兒子,但是當他的兒子劉禪長大之後,劉封的地位就尷尬了,如果不除掉他,勢必會影響到劉禪的位置。並且他桀驁不馴,諸葛亮建議劉備殺了他,恰好關羽被害,劉備找到了機會,就趁機殺了他,這樣做既可以除掉劉封,又可以堵住悠悠之口,真是讓人佩服的手法,可以說如果他不是劉備養子,大概率是不會死的,但是無奈他的身份就是他的罪過!


職場升遷術


關羽死,客觀上跟劉封的關係不大。

劉備遷怒的是劉封的決定,就像電影裡,黑幫有個兄弟被對方几百人圍著砍死了,另一個本幫兄弟躲邊上沒上去一樣的。氣頭上加上諸葛亮的進言,斬了劉封,事後又非常後悔,說明他自己知道跟劉封關係不大,至少罪不致死。

至於說斬馬超,那就更扯了,八杆子都打不著,通訊、地形、主觀原因等等(為什麼關羽只找劉封孟達發兵,不找馬超,說明關羽本身就認為找馬超不合適,要麼就是信使根本就沒能到),另外一點,馬超那是劉備當時能斬的嗎(功勞 地位 號召力等等),而劉封庶民之子,所有都是劉備給的,根本不一樣。


文說三國


關於敗走麥城被殺,我們來分析一下各部分的責任,然後根據責任來判斷誰的責任該有什麼處罰!這樣可以比較客觀的分析事情的來龍去脈!



第一:責任最大的肯定是關羽本人了,藐視東吳的實力,覺得東吳都是鼠輩,看不起孫權更看不起書生出身的陸遜,把整個荊州的兵力全部用來攻打樊城,拒不聽從軍事馬良的建議,留一部分兵力駐守荊州,導致荊州內部空虛被東吳的陸遜偷襲成功,大意丟失了荊州!所以關於的責任是最大的也是最直接的!其責任我認為應該佔50%!



第二:劉封、孟達,劉封和孟達其實還是有點冤枉的,在麥城的時候確實離著劉封孟達據守的上庸最近,關羽也發人去求救了,劉封和孟達尤其是劉封一直被關羽看不起,和關羽的關係不是很好,關羽的處境也是四面楚歌,麥城基本全被包圍起來了,如果救不出來遭遇伏擊可能還要搭上幾萬兵馬,去了即便是能救出來,代價也是非常的大的,就乾脆沒去救援,間接的導致了關羽失手被擒,按兵不動肯定是不對的,要識大局,關羽怎麼說也是劉備的結拜兄弟,關係不一般,這時候應該摒棄私人恩怨,傾其所有去救助,其責任我認為應該佔20%!



第三:劉備、諸葛亮!用人不當,關羽性格傲慢,雖然也算是飽讀兵書,酷愛看春秋,臨陣殺敵倒是沒問題,但是在統兵打仗方面肯定是有所欠缺的,尤其是傲慢的性格,荊州乃天下之腹,北有曹操,東有孫權,易攻難守,這麼傲慢的性格肯定是不合適的!不是馬後炮,如果是我的話,會留下:趙雲、魏延、龐統、馬良、黃忠、簡雍,龐統為軍師,趙雲為主帥!龐統一直在荊州,對荊州的地理環境和排兵佈陣瞭如指掌,留下龐統是最正確的選擇,事實證明帶龐統去打西川是錯誤的,還讓龐統丟了性命!所以劉備和諸葛亮是絕對有責任的!其責任我認為也應該佔20%。



第四:剩下的百分之十就是天道所致了,有時候壞事要發生的時候,都是有幾個錯誤同時出現才會有特別壞的事情發生,所有的事情都是在最優的情況下選擇了最壞的結果,這就是命! 第五:咱在說一下題主說的馬超的責任,馬超那個時候駐守臨沮,就是益州和荊州交界的地方,雖然在出了麥城以後,最有可能能去救援關羽的就只有馬超了,可你們想想,關羽是逃跑,跑出麥城以後,只有關羽的赤兔馬最快了,狂奔三天三夜以後就連赤兔馬都跑不動了,信使更不可能有更快的速度去通知馬超前來救援,雖然離的馬超很近,但就算是還有十公里那時候沒有電話,馬超也不會知道啊,所以馬超應該是沒有責任的!不要站在我們今天的通訊手段上去看三國時候的事情,那時候可沒電話!孟達造反跑了,所以劉備只殺了劉封!



覺得我說的有道理的可以點個贊,支持一下,覺得我的觀點和大家的不同的可以在下方的評論區進行討論,我會及時的看評論和一一回復的,喜歡我的可以點個關注!

小小孫說


關羽之死與馬超有關係嗎?單從史書的記載來看,似乎是有關係的。


看一看《三國志》的這條記載:“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

漢代的臨沮古城位於今湖北省南漳縣城東南約22公里處的涼河與蠻河交匯處,也就是荊州與益州的邊界地區。關羽襄陽、樊城前線撤退後先赴麥城,即今湖北省當陽市兩河鎮境內

後從麥城撤出

南面的江陵、公安,已落入吳軍之手,現在已不能去了,關羽於是轉往西北方向,他想去臨沮,大概是想從那裡回益州。


孫權
潘璋朱然斷關羽的去路,《三國志》潘璋傳記載:“璋與朱然斷羽走道,到臨沮,住夾石。璋部下司馬忠禽羽,並羽子平、都督趙累等。”關羽沒有趕到臨沮即被俘了,而臨沮的蜀軍並沒有來救。

負責防守臨沮的蜀軍將領是誰呢?這是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問題,檢索《三國志》,可以找到這樣一段話:“先主遣人迎超,超將兵徑到城下。城中震怖,璋即稽首,以超為平西將軍,督臨沮,因為前都亭侯。

這裡說的是馬超,說他依附劉備之後被任命為平西將軍,劉備讓他

“督臨沮”
在蜀漢“督”通常指“都督區”常設於邊境地區,如漢中都督區、永安都督區、庲降都督區等,相當於邊防區或前敵指揮部

按照上面這個記載,馬超就是“臨沮前敵指揮部總指揮”。馬超死於蜀漢章武二年(222年),比關羽死得晚,也就說,關羽死臨沮的時候

他仍健在。


如果這是樣的話馬超就屬於見死不救了,劉備因為這個原因殺了劉封,卻沒有追究馬超的責任,這又是為什麼呢?


原因其實還在
“督臨沮”這個記載上,這個記載存在一些疑問:一是馬超當年“以窮歸備”,劉備也只想利用他的名氣對劉璋集團打心理戰,所以不可能讓馬超離益州到遙遠的荊州去任要職;二是臨沮屬荊州,該州已由關羽鎮守,馬超被劉備拜為平西將軍,關羽時僅為蕩寇將軍,馬超軍職高於關羽,劉備不會做出這樣混亂的人事安排;三是馬超投奔劉備後還發生了許多事,包括張飛爭忿以及彭羕事件等,說明他
一直在成都附近,不可能到臨沮去任職。


那麼“督臨沮”該做何解呢?這的確很費解,筆者以為此處應為“督臨邛”之訛誤

臨邛在成都近側,位於成都西南不遠,劉備那時還不可能設個“臨邛都督區”,馬超從漢中大約也帶了少數人來,劉備讓他“督臨邛“其實只是讓他在駐留一段時間。


南門太守


就算現在的中國,軍事投送能力也很一般。別提當年騎著馬去支援千里之外了。。實際上輪實力,馬超吊打關羽。金呂布,銀馬超。肯定有原因的。



鬱悶的豆角


這種提問都是腦殘,馬超跟了劉備劉備供起來了,官職大,名氣大,劉備根本不給他實權,就是馬岱也是在馬超死後才被中用的。關二爺威震華夏,敗走麥城時,馬超正在成都養病呢,再說,還有腦殘問,馬超的封地裡麥城特別近,我就笑了,三國很多封地都是遙領,魏國拿蜀國城池封官員,蜀國拿魏國城池封官員,基本常識都不知道還巴巴,這不是最可恨的,最可恨的是,大家聊演義聊的正開心,他跟你提正史,還一本正經的提正史,最最可恨的是有些小編,拿著三國演義結合三國志討論話題,我真想抽死你們,難道你真是你媽跟隔壁老王生的嗎


l蓬蓬l


首先,先來看看襄樊之戰失敗的主要因數。

第一,荊州在孫權眼中的重要性,和對關羽虎視眈眈的恐懼,荊州,江東屏障,讓一個非一人可敵的熊虎之將在旁側臥,換誰誰高興?至於聯姻,聯姻有用的話,怎麼不見孫尚香起作用?既然沒用,連個毛姻,還禍害女兒,對此我想對那些說帝君應該嫁女兒的女人們說句話,祝願你們下輩子都能投胎漢朝,做匈奴聯姻公主,實現你們這輩子的願望。

第二,劉備雖有識人之明,但聖人千慮必有一失,漢中之戰只給關聖帝君留下了膽小如鼠的糜芳士仁當副手,同時在劉封鎮守上庸的時候不管劉封態度立劉禪為太子,直接導致劉封不滿,進而不出兵襄陽還欺負孟達,直接導致孟達不堪受辱兵變降魏,以致徐晃和十二營兵馬以最快速度來到襄樊,以聲東擊西之計和長驅直入之法打掉關聖帝君四塚。

第三,這是一個錯誤,一個偉大的錯誤,襄樊之戰之所以被稱為威震華夏,讓關聖帝君走上世界,就是因為他是以三郡彈丸之地後勤匹敵曹魏青冀幽並兗徐西涼烏桓遼東加江東四十五郡,三郡能有多少糧草?擒于禁斬龐德獲敵三萬,關於江陵,這是要糧草的,這讓本就沉重的江陵,公安供糧要物更為繁重,項羽得俘虜,養不起,殺!曹操得俘虜,養不起殺,殺!關羽的養,讓本就覺得關聖帝君看不起自己的糜芳士仁更覺得連士兵都不如,從而供糧失敗後,就算帝君可能只是象徵性的表態,還當治之,他倆就投降了。

綜合這三個原因,江東方面必反,上庸必然也是偶然的兵變,和關聖帝君善待士卒的人格,必敗!

在這一過程中,我實在不知道,馬超做了什麼壞事,漢中之戰結束後,馬超被封左將軍,和關張黃並列四大將軍,之後就被雪藏,殺劉封的原因很簡單,作為上庸守將,因為自己的私事導致上庸兵變,這一點就足夠他死了,而這個事件所帶來的結果是襄陽包圍圈被破,直接導致襄樊之戰由原來的優勢變為劣勢,從而以最少百分之四十的責任導致襄樊之敗,而馬超不同,馬超在蜀地,襄樊之戰敗了殺馬超就和曹操徵孫權,敗了,把留守的荀彧殺掉一樣沒道理。

為了方便某些人理解,我在說清楚點,曹操每攻打一個地方,都是荀彧留守許昌,也就是說曹操打勝仗以敗仗不可能和荀彧有關,也就不可能殺荀彧問罪,因為沒道理,我最後說的殺馬超就和殺荀彧一樣沒道理,不是說曹操真的因為敗仗殺荀彧,這只是個比喻,也就是說,如果襄樊之敗殺馬超,就會像這個比喻一樣沒道理。


龍11914785


馬超是劉備錦上添花的將軍,是壓死劉璋的最後一根稻草,又好似關羽死前的唯一繩索。

劉封被殺是多方面原因的綜合,他身處“嫌隙之地”,卻不懂政治,最終引來殺身之禍,這不僅是因為關羽之死。

諸葛亮的話洩露掌權者的“天機”,“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三國志》

很明顯,諸葛亮的意思是,劉封剛猛,劉備死後後主駕馭不了。最開始收劉封為子是因為劉備無子,此舉實在是有點卸磨殺驢的味道。

諸葛亮提出這樣的論斷,也是劉封實在給機會,劉封犯了三個錯誤,不救關羽,孟達叛逃,申家兄弟(上庸大族)叛逃。幾件事結合在一起,事就大了,劉封有點自取滅亡的意思。

所以劉封死,既是劉備統治集體的需要,也是他“自作孽,給口實”。要是劉封真救關羽,他就不會死了嗎?也未必,理由可以慢慢找,當然這只是推測。

馬超在關羽這裡其實比較冤,因為詐看上去,他與關羽沒什麼關係,不過史書中還是留下了蛛絲馬跡,關羽被殺地為臨沮,馬超在劉璋初投降被封侯“督臨沮”。

這就給馬超不死四種理由:一、馬超當時被調防了;二、馬超本來就沒在那,封個虛職;三、馬超不知道關羽的事情;四、馬超即使沒救關羽劉備也不想殺他,劉封的死是多方面造成的。

有的區域確實不適合隨意調動,比如當年曹、孫聯合打關羽時,曹操為了孫權能全心全意的攻打關羽,要把張遼派赴荊州,張遼還沒到,仗就打完了。張遼行動是在襄樊之戰比較晚的時候了,因此得出結論,關鍵區域不能輕動(劉封、孟達不發兵,藉口是該地剛歸附,情況不穩定。事實上後來申家兄弟還真跑了,不穩定倒也是實情)。

劉封似乎也沒接到劉備的委任狀,依我看,倘若劉封把關羽救了,上庸又出了問題,他還是難逃一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