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秩情緣丨李兆焯:母校九十華誕感言

建校九十年,春華秋實,桃李芬芳,廣西大學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學界才俊、政界棟樑、商界精英、文化名人及各類建設人才。廣西大學在90週年校慶之際,特推出“九秩情緣——西大校友回憶錄”系列推送,記錄歷屆西大校友對曾經校園生活點滴回憶,感受廣西大學九十年來潤物無聲的文化浸潤和精神積澱。

母校九十華誕感言(代序)

李兆焯,廣西大學土木系農田水利工程專業1963級學生,曾任中共德保縣委書記,百色地區行政公署專員,中共百色地委書記,中共防城港市委書記兼市人大常委會主任,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兼中共南寧市委書記,廣西壯族自治區主席,中共第十五屆、十六屆、十七屆中央委員,第十屆、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金秋時節,喜迎母校華誕,校園內外,笑語歡聲。我謹向母校獻上學子最深情的生日祝福。

九十年前,國家和民族正值內憂外患,積弱積貧,母校在求存圖強的時代呼喚中誕生。歷經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偉大斗爭, 伴隨新中國建立後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發展的偉大進程,母校不斷成長壯大。我們為母校久長的建制沿革和厚重的歷史文化而感到驕傲。建校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母校在教學科研、人才培養和體制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績,為我國的革命和建設,為廣西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喜慶之餘,撫今思遠,我們對母校倍加崇敬。

九秩情缘丨李兆焯:母校九十华诞感言

1997年4月,南寧市委書記李兆焯在原廣西大學與廣西農業大學合併成立新的廣西大學慶典大會上講話。

母校大慶,是在校師生和校外學子都期盼的盛事。校領導劉正東書記和趙躍宇校長告訴我,母校將以九十大慶為契機,結合教學科研和其他正常工作的開展,舉辦一系列節慶活動,全面反映學校九十年的奮鬥歷程,展示辦學成就,總結治校經驗,振奮師生精神,再創更大輝煌;建設校史館、校友館和科技博物館,並彙編《驪歌未闌——廣西大學校友回憶錄》,彙集部分老師、校友的文稿,記寫母校的發展歷程,追憶校園生活情懷、恩師風範、師生情誼和同窗友愛,述說母校對師生修身做人的影響等。

校友錄書名《驪歌未闌》,源於首任校長馬君武《辭桂林》的詩句:莫使舟行疾,驪歌唱未闌。留人千尺水,送我萬重山。我覺得富有創意,也很有意義。

我一九六三年考入母校,就讀於土木系六三二班,在母校度過了五年難忘的時光。雖然滄桑遷變,畢業離校已經半個世紀,但是當年在母校學習生活的許多情景,至今歷歷在目。尤其是對母校和老師的培養教育,一直銘記在心。

母校重視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積極引導學生把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對學生學習、掌握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嚴格的訓練。正是有了這些基礎,我們才能在走上社會以後,繼續學習提高,實實在在做人做事,不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我常常為當年能到母校求學而感到幸運。母校和老師的培養教育,五年母校生活中學到的東西,受用終身。

九秩情缘丨李兆焯:母校九十华诞感言

2003年10月,全國政協副主席李兆焯(中)為廣西大學科技園題詞。

建校以來,母校培養了數十萬計的各類人才。莘莘學子,各有建樹。由於工作的關係,一九九八年到自治區人民政府工作後,我同許多校友,包括在北京工作期間認識的一些早期校友,有或多或少的交往、聯繫。他們中,有在基層一線工作的同志,有從事行政工作的領導,也有各類專門技術領域裡的專家和學者。

工作交往之餘,大家追憶過去,都感受到,大學階段是人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階段,大學時代母校和老師對自己的培養教育,大學時代的所學所得,是人生中重要的寶貴財富。我感到許多校友對學生時代的追憶,遠遠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回憶,而進入了體察世界、認識社會、品味人生和追溯文化的境界。我期待在《驪歌未闌》裡,看到老師和校友的精彩文篇,分享深情的回憶和真摯的感悟。

廣西大學是培養現代化建設人才的重要基地。黨和國家歷來關心廣西大學,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高度重視廣西大學的建設和發展,長期以來給廣西大學很多支持和幫助。當前,我們已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母校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向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的目標邁進。

我衷心祝願母校在新的征程裡,不斷攀登新的高峰,實現新的發展,鑄造新的輝煌。

九秩情缘丨李兆焯:母校九十华诞感言

來源丨廣西大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