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魏忠賢在崇禎登基後不謀反?

憂傷47012329


為什麼魏忠賢不造反?這涉及到另外一個更加廣泛的問題:中國歷史上握有大權的太監眾多,造反的太監很少。

為什麼太監不造反呢?

因為太監造反沒有用,眾所周知,太監是有生理缺陷的人群,造反做了皇帝也無法延續子嗣,冒著這麼大的風險造反,最終只坐那麼幾年,不划算。

但這並不代表太監沒有權力的野心,只不過他們的野心通過另外一種方式表現出來,那就是扶植一個對自己有利的皇帝。

中國歷史上太監起源很早,甲骨文中已有相關的記載,殷商時期的“寺人”就是太監,但早期的太監並非全部閹割,直到西漢才完成改造。東漢時期太監達到第一個權力巔峰,“十常侍”一手遮天,玩弄小皇帝於股掌之中,以至漢靈帝稱“張常侍是我父,趙常侍是我母”。這種狀態正是他們所要的結果,端坐皇位的帝王是他們的傀儡,權力掌握在自己手裡為所欲為。

“安史之亂”後的唐朝是太監權力的另外一個高峰,他們把持朝政,排除異己,發展到後來連皇帝的繼承權也被他們控制,比之“十常侍”不逞多讓。發生於公元835年的“甘露之變”就是這時期皇帝大臣太監矛盾激化的集中體現,此次事變死於太監手裡的大臣有一千多,滿朝文武竟然被太監用武力解決了,實在是咄咄怪事。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雖然是泥腿子出身,但歷史書還是看過幾本的,早早定下祖訓:“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但這塊鐵牌子還是毀在後人手裡。王振、曹吉祥、劉瑾、汪直、馮保、魏忠賢。。。一個比一個來勁。

好在朱老八歷史學的好,用錦衣衛分散了一部分權力,用言官制衡著權臣的做大,把兵權牢牢抓在手裡,避免了唐朝神策軍為太監控制後為所欲為情況的出現,所以明朝太監再大,皇帝抬手就給拍死,魏忠賢也不例外。

當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再好的制度也抵不住人性的敗壞,十七歲的崇禎能快速扳倒老謀深算的魏忠賢,還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據說繼位後連宮裡的食物都不敢吃,而魏忠賢的基友客氏更是私藏宮女,準備學呂不韋奇貨可居,可見他們並非對最高權力沒有圖謀,只是遇到了硬茬沒有得手而已。

但崇禎雖然扳倒了魏忠賢,卻沒有能力拯救大明。這與明晚期的官場生態有極大關係,明朝中期以前,雖說屢有太監專權,但朝堂上的大臣們還能守正不阿,更有首輔大臣傾力輔佐,到了萬曆以後,大臣和太監沆瀣一氣,所謂的黨爭淪落為權力之爭,大家上臺第一件事就是撈,魏忠賢倒臺後,東林黨人抓住機會快速填補了權力真空,趕走一隻虎,迎來一群狼,星星還是那個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崇禎只能繼續使用太監,實在也是無可奈何。



日慕鄉關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瞭解一下明朝宦官的情況。明太祖朱元璋曾經規定,宦官不得干政,因為這個規定,所以一直到明宣宗時期,明朝一直沒有出現過能夠左右朝政的“大太監”。



然而,到了明英宗朱祁鎮時期,明朝歷史上第一個干政的太監出現了,他就是王振。王振做過最囂張的事情,莫過於將朱元璋立的“宦官不得干政”的牌子公然銷燬,大臣無一敢言。王振之後,明朝陸續出過幾個大太監,比如劉瑾,魏忠賢。

但是,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那就是,這些太監雖然一手遮天,但是,只要皇帝想收拾他們,那是不用飛吹灰之力,比如劉瑾,朱厚照一道聖旨,就讓他回了老家;而崇禎皇帝繼位不到兩個月,權傾朝野的魏公公便敗下陣來。



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因為明朝的宦官本身並沒有太大權力,之所以有太監能夠權傾朝野,靠的是皇帝對他的“信任”而不是他本身職位所具有的權力。所以,大臣依附他們,本質上是向皇帝因為信任而下放給他們的一部分皇權屈服,而不是太監本身。

這句話看起來很抽象,在此舉例說明一番。東漢後期的宦官專權情況也很嚴重,這些太監甚至能對皇位產生威脅。他們之所以能有這麼大的能量,是因為他們掌握的權力,是制度規定的。比如知名的十常侍,其中就有職位是專門掌管軍隊的。所以,此時,由於皇權尚未完全擴張,太監可以利用自己的職位而獲得硬實力,對皇位產生威脅。

而明朝時期,太監基本上不掌握軍隊。明朝太監中最重要的的是司禮監掌印太監,其具體職責就是給皇帝的各種命令上蓋上印章以表示生效。這個權力本身是皇帝本身的,只是皇帝將其分配給太監代為行使。當皇帝昏庸時,太監就可以利用批紅權來“偽造”皇帝的意思。所以,從本質上說,明朝太監之所以能控制大臣,不是因為他們本身很厲害,只是因為他們的背後站著皇帝。

魏忠賢同理,只要看魏忠賢的職位,會發現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他之所以能夠權傾朝野,就是仗著天啟對他的信任,而大臣們歸順他,也是因為他後面是天啟。當天啟皇帝去世,新皇帝繼位後,魏忠賢那些來源於皇帝信任而產生的權威也就隨著消失。這樣一來,他基本上是不存在任何能量了,因為大臣們本身就不是效忠魏忠賢,現在皇帝換了,皇帝不信任魏忠賢了,大臣們自然是不懼他。

因此,崇禎很容易就收拾了魏公公。魏公公也沒有能力篡權,因為他行駛的權力都是來源於皇帝的信任,一旦他背叛皇帝,那麼這種信任自然就不存在,那麼,魏公公只會變成孤家寡人。


庭州行者


魏忠賢不謀反,是不具備謀反的條件;並且他本來也不想謀反。

首先,從明太祖朱元璋起,就立了嚴格的規矩,可以說是寫進了憲法的。宦官不能參政議政,更不允許干政。所以從政治上來說,魏忠賢在朝廷中是站不住腳的,除了宦官們,可能只有極少數腦袋有病的人才願意追隨他。就是這些極少數人,都肯定是阿諛奉承之輩,無非都是為了榮華富貴,沒有真材實料的才幹的。所以從政治上是沒有優勢的。

其次,魏忠賢從小是個市井無賴,沒有文化,更不要說有政治抱負和戰略眼光了。只是看見朝廷其他宦官混得不錯,自己又沒什麼本事,才進宮當了太監,就是為了風光一把。進宮後,他靠著豐富的社會經驗,拍馬屁慢慢地混到了皇帝身邊。到朱熹宗即位時,他已經站住了腳跟,開始公開攬權干政了,但是大家要注意,他只是控制了從朱元璋開始就設立的特務機關東西兩廠,雖然可以收拾一些他羨慕嫉妒恨的大臣,但他沒有實際的兵權,兵權仍然控制在皇帝手中。說白了就是能在私底下搞些小動作,但還是沒有跟皇帝叫板的實力。所以魏忠賢是不具備謀反的條件的。

再有,他控制的特務機關,名義上是替皇帝監視和控制臣子們的,但實際發展到後來就是濫殺濫抓,大臣們都是對此恨之入骨的,所以表面上大家都對魏忠賢是唯唯諾諾,但心裡都恨死了他。也因此他根本不具備大臣們跟隨他的條件。沒有人支持,沒有人來給他賣命,沒有人站出來給他吶喊,他肯定也是不敢謀反的。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個最基本的條件他都沒有,也是他不敢謀反的原因。

何況,魏忠賢本來也不想謀反,他就是想風光一把,因為他知道自己沒那個本事,所以才瘋狂的打壓不滿意他的人,最後也只能坐等被崇禎皇帝來殺他了。何況崇禎皇帝也是一個好皇帝,只是他登基的時候,朝廷已經爛到骨子了了,積重難返,大家都知道,任何一個好皇帝身邊的太監都是唯唯諾諾,每天戰戰兢兢的,哪容得你胡來,所以殺魏忠賢也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軍哥論史


為什麼魏忠賢不謀反,這要考慮魏忠賢權力的來源。

漢代末年,宦官外戚等殺來殺去;唐代末年藩鎮割據,太監廢立皇帝。根本的原因就是太監掌握了軍隊,唐末太監直接掌管了禁軍,有了兵權,加上後期君王能力不行,藩鎮割據,所以能廢立皇帝。

但到了明朝,雖然出現了劉瑾,魏忠賢,汪直等太監,權傾朝野,但是他們最大的權力來自兩點:一是替皇帝批紅(皇帝可以隨時收回),二是掌握廠衛系統,但是這套系統也基本不可能染指軍隊,強如劉瑾,進行變法時,也最多是軍隊進行審計,說一下財政虧空問題,而不能指揮軍隊,進行軍事任免。

加之天下太平,文官集團強大,宦官只有依附皇權才能生存。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朱厚照玩夠了,一道聖旨,就能滅了劉瑾;崇禎的話因為藩王即位,隱忍了一下,就很輕鬆誅殺魏忠賢。

所以說不是魏忠賢不想謀反,是不敢謀反。他只能寄託於崇禎還願意用它。




湖水太涼錢謙益


要說明這個問題就要了解一下明朝的太監問題,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鑑於漢唐兩代宦官專權禍亂朝政下令宦官不得干政並御筆親書鐵牌掛於宮門之上並寫進皇明祖訓要歷代皇帝永遠遵行,以發令形式禁止太監參政,所以明朝前期太監地位低下,成祖永樂皇帝因繼位過程中太監立下功勞,遂逐漸信任太監如著名的鄭和即使代表人物,後來歷代皇上寵信太監導致出現了最大的權奸九千歲魏忠賢。

至於魏忠賢在明熹宗時期為何那麼得勢,主要是因為明熹宗聽之任之,無形中給他放權了。畢竟是皇帝給其放權,而不是魏忠賢真正的把實權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這二者的區別大了去了。這是個權利問題,魏忠賢的權利來自天啟,崇禎收拾他時候天啟已經駕崩,他沒有實力和現任的皇帝抗衡,換句話說的他權利皇帝可以給你,也可以隨時收回來,他不能凌駕於皇權之上,這個他自己也知道,所以崇禎收拾他的氣候只好乖乖束手就擒,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崇禎一上臺,魏忠賢那麼快就玩完了!魏忠賢沒必要謀反,他作為宦官,沒有子孫,所以也沒辦法開創魏家天下,如果他謀反了,他的尷尬將來一定和武則天差不多,沒有繼承人。其次,他把持皇帝做九千歲,其實已經和當皇帝差不多,卻又不需要冒太大的政治風險。所以他選擇不謀反。




amply龍仔


天啟帝病重期間,魏忠賢就想效仿西漢王莽“居攝”朝政,“居攝”就是因皇帝年幼不能親政,由大臣代居其位處理政務。 妄想借天啟帝不能署理朝政之機陰謀作亂。但魏忠賢的如意算盤根本不符合“居攝”的條件,第一,天啟帝雖然病重,但並非年幼;第二,天啟帝已決定讓朱由檢(崇禎帝)繼承大統,國有儲君,況且朱由檢當時已年滿17歲,亦非幼主。第三,從未有太監“居攝”的先例。因此,內閣大學士施鳳來以“居攝遠不可考,且學他不得”為由勸阻。天啟帝駕崩後,魏忠賢單獨把親信、兵部尚書崔呈秀叫到一邊密謀篡位自立。而崔呈秀以“恐外有義兵”為由力勸魏忠賢打消這個念頭。就這樣,才沒有發生魏忠賢謀反的事件。

應該說,就明朝的政治制度而言,施鳳來和崔呈秀的擔憂不無道理。明朝的太監看似權力很大,威福自操,但實際上他只是皇帝的代言人,他的權力也都來自於皇帝,皇帝掌握著政務的最後決定權。

另外明朝還有一種特殊的政治制度,就是票擬和批紅。票擬就是內閣對全國官員進呈的奏章在皇帝查閱之前,經過集體討論而進行的批示。而批紅就是宦官在內閣進呈的票擬上用硃筆批示,作為皇帝最後的裁決。批紅雖然是經宦官之手,但宦官在批紅之前必須要經過皇帝同意,而且大多情況下,宦官在批紅時,內閣及皇帝是必須在場的。這樣一來,就杜絕了宦官藉機篡改皇帝旨意的機會。

最後談談崔呈秀擔心的“恐外有義兵”,我們知道,在明朝中後期,太監充當監軍是很普遍的一件事。但這個只不過是皇帝監視軍隊的一種辦法,並不是真的委任太監去統轄軍隊,軍隊的統領權仍然牢牢掌握在將領手中。

魏忠賢既不能假傳聖旨,又不能干涉軍隊,內部還有寵大的文官集團對他恨之入骨,因此,他即使真的謀反,也難逃失敗的結局。


歷史的小學生


舉個例子,你朋友養了一個寵物狗,他要去旅遊,不好攜帶,就把寵物狗託付給你,寵物狗就到了你家。請問,寵物狗有能力,把你趕出家門嗎?



同樣道理,宦官不管多大,他大不過皇帝,尤其是在明朝。說句不好聽的話,魏忠賢就是一條寵物狗,不管前主人(明熹宗朱由校)對他多麼寵愛,到了現主人(崇禎帝)手裡,如果他不乖的話,他的下場可想而知。


見書房


不是不謀反,只是在奪權路上棋差一招敗北。崇真當上皇位也是快了一步奪了兵權要不就是個傀儡。當上以後權力在手,支持的人多,所以魏總其實這時候己經是外強內幹了。要不說殺就殺了?


寺塢


張浚的意見是對的,武將坐大後患無窮,特別是岳飛這樣拔扈將軍,危險性更高!

岳飛的撂挑子是有底氣的,他早已把岳家軍打造成岳家的軍,朝廷派別人指揮不了。


柳香677


名不正則言不順 他會被群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