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魏延是對的,地圖上再看子午谷奇謀

一、不是長安,而是潼關。

關於魏延子午谷奇謀,正史有兩條記載:

其一出自《魏略》:“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比東方相聚合。’亮以為此懸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其二出自《三國志》:“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也許魏延是對的,地圖上再看子午谷奇謀

央視版《三國演義》網絡截圖

兩個記載,前半部分基本一致,都是魏延計劃率精兵萬人,突襲關中。但後半部分,《魏略》是進攻長安,《三國志》則目標在潼關。

真實的子午谷奇謀,到底是哪個版本呢?

讓我們看看當年的長安城。

也許魏延是對的,地圖上再看子午谷奇謀

漢長安城在今天西安市的位置

在今西安北站的西側,有一塊佔據西安主城區1/6面積的公園,這就是漢長安城遺址。考古表明,這裡曾是秦始皇辦公地,更是漢王朝都城所在。漢長安城,北臨渭水,西靠(bi)水,東、南兩側挖有護城河,水深3米,寬8米,整座城池週迴60裡,城高12米,四周各3座城門,每門又有3個門道。未央、長樂、明光三座大殿巍然而立。漢末三國,長安城又經過李傕、鍾繇、郭淮等人不斷修繕,可謂雄堅之城。

也許魏延是對的,地圖上再看子午谷奇謀

今漢長安城遺址公園

魏延坐鎮漢中八年,不會不知長安的基本情況;夏侯楙再是紈絝子弟,也不應被嚇得屁滾尿流。稍有常識就明白,區區一萬兵馬,急行軍,沒有重武器,面對四面環水,高12米的舊都長安,小編故道之路我是怎麼也想不到,魏延如何能一戰而定,而只要十天打不下長安,洛陽的援軍必然趕到,那魏延就只有被包餃子了。

再者,陳壽為良史,《三國志》是在《魏略》基礎上編撰的,如果《魏略》記載屬實,為何不照搬,而是採用了兩種寫法。

所以,真正的子午谷奇謀,目標不是長安,而是潼關!

也許魏延是對的,地圖上再看子午谷奇謀

央視版《三國演義》網絡截圖

那麼,目標潼關的子午谷奇謀,勝算有多大呢?

二、穿越子午,十日可成。

魏延子午谷奇謀,實施起來,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階段一,一萬精兵,從漢中穿越秦嶺;階段二,進入關中,繞過長安,向東奔赴潼關;階段三,攻取潼關,以此抵擋東面援軍,等待諸葛亮大部隊匯合。

先看第一階段。

漢中到關中,有四條穿越秦嶺的穀道,從西向東,分別是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魏延計劃的關鍵,在於出其不意,搶佔潼關,因此必須“快”字當先。四條道路,陳倉道、褒斜道繞遠;儻駱道太險,且出口在長安西側的武功(現周至縣);只有子午道最近,又直抵長安南,向東便是潼關,所以魏延的方案,必然走子午谷為首選。

也許魏延是對的,地圖上再看子午谷奇謀

漢中到關中的穀道

魏延的一萬精兵,五千作戰,五千載糧,從漢中最西端的沔陽(今勉縣)出發,沿漢水一路向西,經南鄭(今漢臺區)、成固(今城固縣)、赤坂(今洋縣)抵達子午鎮,此段都在漢中盆地內大路行軍,為蜀國境內,時間距離均不計。

大軍從子午鎮開始,進入山區,向西南,抵達蜀漢與曹魏國境線新豐縣(今石泉縣迎豐鎮,屬蜀國,曹真伐蜀後才被司馬懿佔領),真正意義上的出兵作戰,從此開始。

也許魏延是對的,地圖上再看子午谷奇謀

子午道路線圖

之前因孟達反叛,離新豐(今石泉)最近的新城郡(西城、上庸、房陵),處於動盪調整之中,加之山高路險(現陝西安康地區),曹魏方面根本無法在此方向有大動作,因此只要做好保密工作,魏延大軍可放心前進。

從新豐(今石泉)開始,大軍沿直水河谷,一路向北,抵達月河坪;北渡月河,翻越月河梁,至洵水口;再沿洵水山谷而上,翻越秦嶺正脊大梁,抵達關石(子午關);再沿灃水河谷繼續向北,出谷口,來到關中平原。

也許魏延是對的,地圖上再看子午谷奇謀

今子午道

整個子午道1000裡,但有200餘里在漢中盆地境內,從子午鎮開始,到北出谷口,一共不到800裡。那麼,魏延的1萬精兵,走完這800裡,需要多久呢?

古代選撥武卒,是有標準要求的。《荀子》記載,魏國的“武卒”身負武器、甲以及三日軍糧,每天能走120裡;孟達在新城起事,司馬懿從宛城(今南陽市)出征,新城與南陽相距1200裡,司馬懿僅用8天時間就兵臨城下,平均每天行軍150裡,司馬懿的部隊是步兵,宛城到新城均為山路。

所以,魏延的1萬精兵,即便子午道再難走,哪怕速度只有司馬懿的一半,每天80裡,那麼800裡子午道,10天,完全可以走完!

當然,有兩個前提,一個是封鎖消息,一個是不要下雨。

800裡子午道,只有靠近北谷口的子午關有人煙,做到保密,不難;至於下不下雨,那是天意了,這裡不討論。

所以,穿越子午,十日可成。

三、繞過長安,劍指潼關。

魏延大軍出谷口,進入關中平原,這裡北距長安城 80裡,東離潼關300裡。

因為目標是潼關,所以大軍轉而向東進軍,300裡平原路,精兵2天即可以達到。

曹魏在谷口肯定埋伏斥候,所以此時會將消息報告給長安和洛陽。斥候半天可到長安,如果夏侯楙真是紈絝子弟,不敢出兵,那麼對於計劃的實施就不會有影響;如果夏侯楙或者手下率兵截擊,長安不在邊境,最多五千兵馬,就算全部出動,魏延可以讓運糧的五千兵士就地磊營防禦,蜀漢的精兵守住陣地拖住敵人,應該不成問題。

而子午谷到洛陽760裡,斥候需要3天才能把消息傳到洛陽,這時候,至少五千蜀漢精銳人馬,早已兵臨潼關了。

四、潼關兩側,大不同。

在關中平原的東側,南面的秦嶺餘脈崤山,和北面的太行山餘脈中條山,不斷地將平原收窄,最後只有中間黃河衝擊的南岸灘塗可以通行,這就是古代從中原到關中最主要的通道:“崤函要道”。

也許魏延是對的,地圖上再看子午谷奇謀

函谷關與潼關方位圖


在這片可以通行的灘塗上,偏偏豎著一個四周峭壁的“土塬”,一直伸到黃河岸邊,擋住了通行的去路,這個土塬,被稱為稠桑原,可見古時候黃土高原長滿了樹木。

萬幸的是,稠桑原中間裂開了東西方向的縫隙,可供穿行,先秦的時候,古人在此設關,作為關中的東大門,這裡就是大名鼎鼎的“函谷關”。

也許魏延是對的,地圖上再看子午谷奇謀

函谷關地形圖


但是到了漢末曹操時代,黃河水位下降,靠近稠桑原北端的黃河露出了河灘,這下子好了,直接從河灘通行就可以,函谷關一下子失去了價值。

沒有辦法,在函谷關的西側,崤函要道的最西端,潼關,就做了函谷關的替補,成為了連接關中與中原的要塞。

和函谷關坐落在稠桑原一樣,潼關坐落在麟趾原,不同的是,函谷關在稠桑原的裂縫裡,在麟趾原沒有裂縫,潼關被建在了麟趾原平坦的頂部,海拔550米。

也許魏延是對的,地圖上再看子午谷奇謀

潼關地形圖


在麟趾原的東側,有一條叫“望遠溝”的深溝,不能通行,只能在深溝最北端和黃河交界處的狹窄灘塗上行走,此處叫“黃巷坂”,在黃巷坂東側,又修築了金陡關,作為潼關的外圍防線。

因此,從東面進攻關中的敵人,必須先打掉金陡關,然後沿著狹窄的黃巷坂繞過望遠溝,再登上麟趾原,再攻下原頂的潼關主城,才算佔據潼關的主要部分。這對於冷兵器時代,確實極難。

但在潼關的西側,卻有一個可以通行的深溝,叫做“禁溝”,南北長30裡,北段連接關中方向,南段連接洛陽武關方向。因為可以通行,所以在禁溝內,配置12個關隘,作為潼關西側的配套。

也許魏延是對的,地圖上再看子午谷奇謀

今禁溝實拍


那麼好,潼關作為曹魏內關,兵馬不會超過三千,要分佈在金陡關、潼關城和12禁溝關隘,分到每一個關隘的兵力,也就幾百人。

回到魏延這裡,當蜀漢大軍真的從西往東抵達潼關後,第一個看到的就是禁溝裡面的12個關隘中的第一個,幾百而已。魏延握有五千精兵,又是俯衝小關隘,用一到兩天的時間,佔領一些,絕對不是大問題。

而一旦佔領了禁溝的幾個關隘,由五千人駐守,哪怕沒有攻下原上的潼關城,無論是從黃河方向的中原兵,還是洛陽武關方向的本部人馬,都無法增援關中,至此,關中被徹底鎖死。

也許魏延是對的,地圖上再看子午谷奇謀

央視版《三國演義》網絡截圖


此時,諸葛亮再增兵前往,克服中原,興復漢室,也許真的指日可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