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為何把13歲女孩稱為豆蔻年華?

萌萌噠小兔子986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詩詞更是漢字的精髓所在,我們今天使用的成語很多起源於古代詩詞典故,今天有書君就為你講解一下“豆蔻年華”這個成語的故事,有所瞭解後便能回答如題了。

1.豆蔻之說法

豆蔻,是一種生於南方可入藥的植物,據《本草》載,豆蔻花生於葉瓣間,南人取其未大開者,謂之含胎花,常以比喻處女。

豆蔻最早有喻為少女、處女的說法,到了晚唐,因為杜牧的一首詩裡提到了豆蔻,後經由這首詩慢慢演變出豆蔻年華的說法。

據說,杜牧家世顯赫,聰慧過人,但無奈生不逢時,他空有一腔抱負而英雄無用武之地。

唐大和七年(公元833年),杜牧受淮南節度使牛僧孺邀請來到揚州,官場失意的他開始流連於秦樓楚館,放縱於煙花柳巷,過上風流才子的遊戲人生,期間,杜牧結識了一位相貌出眾、才情了得的歌妓。

唐大和九年(公元835年),杜牧接到朝廷的調令,要去洛陽赴任監察御史。

臨行前,杜牧寫下贈別詩送與此名歌妓,""豆蔻年華""就起源於其中。

2.豆蔻年華的起源、發展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這是杜牧贈別詩的內容,也是豆蔻年華的出處。

這首詩大意是:身姿輕盈,婀娜多姿的女子,芳齡十三左右;

她的神態,一顰一眸正像那二月初含苞待放、搖曳枝頭的豆蔻花;

春風十里的揚州大街上,車水馬龍、花枝招展,隱藏著無數傾國傾城的佳人,但捲上珠簾卻無一人能勝過她。

此詩一經流出,文人墨客紛紛圍觀,連連點頭稱讚,妙哉妙哉!尤其二句""豆蔻梢頭二月初"",作者以豆蔻花比喻十三歲的女子含苞待放、羞嬌動人,簡直是出神入化。

評論這麼高的詩作,大家怎會輕易放過,紛紛開始吟誦。

隨著廣泛的流傳,當想說""十三歲的女子""時,有些人便不經意念起杜牧的這兩句詩,就效仿杜牧,用""豆蔻之年""來表達,由於杜牧的名人效應和普通老百姓的從眾心理,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多人也跟著效仿使用。

大家聽多了,用多了,慢慢就習慣了用""豆蔻之年""、""豆蔻年華""來指代“十三歲的女子”。偶爾有人不知所言,就會被嘲笑沒文化或者out了。

後來,隨著時間推移和歷史的發展,""豆蔻年華""的說法慢慢固定下來了。

所以,自從杜牧的“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這首贈別詩流傳後,古人就漸漸使用""豆蔻年華""來指代十三歲的女孩,這個用法一直沿用至今。

看完了詩人杜牧的故事,相信你已經明白古人為什麼稱13歲的女子是豆蔻年華了。

其實,古代還有很多詞語形容女子不同階段的年齡,如髫年、碧玉年華、桃李年華……對這些詞語,你有了解嗎?歡迎留言與有書君討論。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當我看到一個真正的肉豆蔻的時候,我才明白,為什麼古人將十三四歲的女子稱為豆蔻年華,為什麼用豆蔻來形容處女。杜牧,你個老司機。他是個壞人,一首贈別詩,不信,有圖有真相。

那一年,當風流倜儻的大詩人杜牧要離開揚州城的時候,他對一位只有十三歲左右名叫張好好的風塵女子依依不捨,怎奈的不得不離開。於是,在離別之時,他給這位妹子寫下了一首著名的七言絕句《贈別》:“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杜牧在詩中形容這位柔弱美麗的少女,像是二月初剛發芽的豆蔻嫩芽,含苞待放。那麼,春天有那麼多花開放,為何杜牧就偏偏用豆蔻花來比喻少女呢?原來豆蔻含苞之時,顯得非常豐滿,因此民間俗稱其為“含胎花”。在各色豆蔻花中,又以紅豆蔻花為最美,其花芯中央有兩瓣相併,形似同心,一向被視為愛情的象徵。因此,被大詩人杜牧拿來形容十三四歲的少女。



杜牧的這一首著名的七言絕句《贈別》一經問世,轟動天下,古代的老司機們都認為妙不可言。於是,古人紛紛用“豆蔻年華”來比喻十三四的少女。

有圖有真相,杜牧,你個老司機,這不是去幼兒園的車呀!只能說怪我們太孤陋寡聞了,古人也是很開放的喲!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為什麼古代十三四的女子叫做豆蔻年華呢?廢話不多說,直接看圖!這就是植物豆蔻



貧僧道號飛熊子


之所以把少女把稱為豆蔻年華,源於杜牧的一首詩。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這首詩太有名了,以至於形成了一個成語,說是豆蔻年華,就是指少女。

有一個很汙的說法,杜牧這個傢伙在揚州過得風流,天天出沒青樓,要不他自己說“贏得青樓薄倖名。”呢。

出入青樓,除了喝酒,就是和歌女們為了愛情鼓掌了。

那時候的歌女都是十三四的少女啊。

杜牧見多了,所以自然就想起了一個植物:豆蔻。

他們說豆蔻長這個樣子。

這個長得像什麼,就不用明說了。

但是植物學專家出來闢謠了,說這個是肉豆蔻,原產地不是中國,杜牧有沒有見過就很難說了。有據可查的是,大概在北宋的時候,這種植物才傳入中國。

而且人家杜牧說得是豆蔻梢頭二月初。

這花是二月,而肉豆蔻的花期是五六月份,

所以杜牧見到的豆蔻絕對不是肉豆蔻,而是草豆蔻。

甚至連草豆蔻都不是,而是山姜花。

《嶺表錄異》上:“(山姜)莖葉皆姜也,但根不堪食。亦與豆蔻花相似,而微小爾。花生葉間,作穗如麥粒,嫩紅色。南人取其未大開者,謂之含胎花。”

看到了嗎,山姜花和豆蔻很像,兩者混用,杜牧見到的豆蔻可能是山姜花。

這個花長什麼樣呢。

杜牧把少女比作豆蔻,很可能是因為這花粉嫩,嬌豔欲滴,非常像少女的容顏。

所以不要把古人想象得那麼汙吧。


錦翼


我是今日頭條的“跟著葉子去旅行”,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公眾號。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覺得很有必要先普及下什麼是豆蔻。

知道豆蔻年華一詞的人不在少數,但大部分人估計都沒不知何為豆蔻。其實,豆蔻有草豆蔻、白豆蔻、紅豆蔻幾種。草豆蔻係一種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別名草蔻仁、偶子、草蔻、海南山姜,植株高1~3m。白豆蔻(拉丁學名:Amomum kravanh Pierre ex Gagnep.)為姜科植物。主產于越南、泰國等地,廣東、廣西、雲南等地亦有栽培。原植物生於氣候溫暖潮溼,富含腐殖質的林下,味辛、性溫,歸肺、 脾、胃經,功效化溼,行氣,溫中,止嘔,臨床用名白豆蔻。原產柬埔寨、泰國。紅豆蔻系多年生草本。根莖粗壯,果實長圓形,長O.7-1.2cm,直徑4-8mm;表面 黃棕色或紅棕色,頂端有淡黃色宿萼,基部有呈凹點狀的果柄痕;果皮易碎。種子6粒,呈多面形,種皮暗棕色,微有光澤,有 香氣,味辛辣。

在紅白豆蔻諸色花中,以紅豆蔻花為最美,花芯中央有兩瓣相併,形似同心,清人有詩云:“結就同心芯,因標連理枝”,一向被視為愛情的象徵,其次是此花在未盛開時顯得非常豐滿,俗稱“含胎花”,因而又被喻為少女的象徵。“來時豆蔻初含芯,別後菖蒲又著花”,後來好些詠豆蔻的詩,大多含有這個意思。上一組豆蔻的花、果實,無論是含苞待放的花,還是已然綻放的花,花姿的翩翩輕盈,花色的豔而不俗,旖旎清新,還是那豔麗的果實,沒有了青澀的感覺,能引起人無窮的慾望與遐想。

還有一種肉豆蔻,屬藥草類植物,葉近革質,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先端短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兩面無毛。雄花序無毛,著花3-20朵,花被裂片,三角狀卵形,外面密被灰褐。結的果實是這樣子的:而古代,因為受醫療水平、瘟疫、戰亂等因素影響,人類夭折率高,壽命短,所以女子14歲以後幾乎都是已婚狀態。13歲正是一個女人最美好的少女時代,所以文人墨客喜歡將這個年齡的女與嬌豔的豆蔻聯繫起來——吟成豆蔻才猶豔,睡足荼蘼夢亦香。

唐代詩人杜牧用豆蔻形容少女的詩流傳下來的最多,比如《贈別》: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跟著葉子去旅行


糾正一個錯誤,豆蔻年華指的是“十三四歲”的年紀,到了十五歲就被稱為及笄之年,十六歲就被稱為碧玉年華。而之所以會將十三四歲的女孩稱作豆蔻年華,是因為唐代詩人杜牧所作《贈別》一詩中的“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兩句。

“豆蔻年華”源自何處,為何以豆蔻來形容

“豆蔻”其實是一種常綠草本植物,原產自印度尼西亞,又分有草豆蔻、白豆蔻、紅豆蔻幾種。而“豆蔻”之所以最後開始被用來形容女孩,則是源自於杜牧的那句“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這首《贈別》是杜牧贈別一位相好的歌妓的,“以花喻人”讚美對方的美麗。而杜牧之所以會選擇用“豆蔻”來形容對方,根據《本草》記載,“豆蔻花生於葉間,南人取其未大開者,謂之含胎花,常以比喻處女”

根據唐朝的規定,女子到了及笄之年就要出嫁,而到了年齡卻未結婚,是要受到懲罰的。因此,十三四歲的年紀,在唐朝時候就已經是“含苞待放”的年紀。而豆蔻花呢?(如上圖),它開的花張而不顯,白白的花朵上,帶有一抹粉紅的豔麗,有著一股蛋蛋的芬芳之氣,卻又不是那麼濃郁而豔麗,豈不正如十三四歲的少女一般?

正因這種形容恰到好處,又負有詩意,這才得以保留,並就此流傳了下來。


香茗史館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來自於杜牧的一首詩: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這句話的意思是:女孩姿態美好舉止輕盈正十三年華,活像2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

2月初,豆蔻花剛好處於正要開放的季節。

豆蔻年華也就是指女孩最好的年華,13到19歲。



搞笑的是,為什麼用豆蔻比女孩?


繼續砍:據《本草》載,豆蔻花生於葉間,南人取其未大開者(也就是沒怎麼開的),謂之含胎花,經常用它比喻處女。


薩沙


很多答主上來就放一張非常生動形象的“豆蔻”圖,這顯然是不負責的體現。可以開車,可以汙,但是不能開完車就跑,不正面回答問題,這是耍流氓。

咱們先搞清楚這個比喻的來源

《贈別》
杜牧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把13歲女孩稱作豆蔻年華,就來自於唐朝詩人杜牧的這首詩。

杜牧這個人,風流成性,曾經自嘲: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說自己在揚州縱情聲色十餘年,宛如一場春夢,猛然回頭,發現自己除了在青樓小姐姐那裡留下了一個薄倖郎的名聲之外,毫無成就。

這就非常過分,小杜天天在漂亮小姐姐們的石榴裙下放肆穿梭,他居然是自嘲,這讓我們女孩子手都沒牽過的單身狗怎麼活?

在這群小姐姐中,有一個最得小杜喜愛的,名叫張好好,這對才子佳人初遇那年,張好好13歲,杜牧27歲,兩人情投意合非常恩愛,後來因故兩人分開,在離別之際,小杜寫下了這首《贈別》,才有了這句“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接著搞清楚什麼是豆蔻

後世或因誤會,或因玩笑,說到豆蔻的時候都喜歡丟下這麼一張圖,順帶說一句杜牧你個老流氓。

這圖看起來確實很汙,這玩意兒叫肉豆蔻,名字聽起來就肉肉的,鮮嫩可口的樣子用來形容少女似乎再恰當不過了。但是你要知道,在杜牧生活的那個年代,這貨還在山的那邊海的那邊,沒有傳入中國,所以詩中的豆蔻肯定不是指肉豆蔻啦

,你翻開所有的唐詩集子,沒有任何人會把豆蔻解釋為這玩意兒。

在那時候的中國,有另一種豆蔻,在未開放的時候被稱為“含胎花”,文人們喜歡用它來比喻處女。這含胎花在含苞待放之際,粒粒飽滿,晶瑩剔透,粉嫩得叫人不忍心將它摘下,彷彿稍一用力,就能在花朵身上掐出水來。


為什麼把13歲的少女稱為豆蔻年華?

站在“梢頭”的少女張好好,隨著二月春風搖曳著裙襬,輕歌曼舞,杜牧才會讚美她是“娉娉嫋嫋”。

13歲的少女,正如那豆蔻花未開之時,具有未經人事的單純可愛,美,且嬌羞,洋溢著青春氣息的粉嫩小臉蛋兒上,好像要滴出水兒來,正如這含胎花一般讓人心疼。




也可自話


在古代人們習慣用一些詞語來代指人們的年齡,比如說不惑之年指的就是40歲,弱冠指的就是男子的20歲,代表著男子剛剛成年。而古代的女孩子,年幼的時候被稱為髫年,金釵之年指的是12歲,13歲則被稱為豆蔻年華,15歲稱及笄之年。

女子13歲,為什麼要被稱為豆蔻呢?這種說法還是來源於唐代的詩人杜牧,杜牧寫了一首《贈別》,文中有:“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這是形容13歲左右的女子,體態輕盈,含苞待放,就猶如豆蔻一般,所以豆蔻年華這個詞語一直被保留了下來。

那麼什麼是豆蔻呢?豆蔻是一種植物,結出的果子有一種芳香之氣,它開的花張而不顯,白白的花朵上,抹著一股粉紅的豔麗,沒有濃妝豔抹的氣息,又有一種天然清純的味道。

豆蔻年華表達了女子正值花季,是女人一生中最好的年齡,既沒有青澀的感覺,又沒有花開綻放的豔麗。在唐代,女子到了豆蔻年華就需要結婚了,官府每年都會舉行仲春會,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相親會,這項活動是官方強制執行的,如果到了年齡沒有結婚,並不參加這個會,會受到法律的處置。


籽瀚素質教育基地


我國曆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故語言詞彙較多,比如形容年齡的詞彙就很豐富。十三歲的女孩被稱為豆蔻年華源於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贈別》一詩,其詩曰: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豆蔻本意代指處女,後來十三四歲的姑娘被廣泛稱為豆蔻年華,因為古代女子十五歲就必須結婚,否則會受到國家懲罰。

女孩七歲稱為髫年,出自晉代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女孩十二歲稱為金釵之年,十三歲為豆蔻之年;十五歲為及笄之年,因為女子嫁人後要將頭髮紮起來了。十六歲為破瓜之年或者碧玉之年,因為這時的女子嫁為人婦,已經人事,故有破瓜之說。女子二十歲時稱為桃李之年,意味著女子已為人母;女子三十歲稱為半老徐娘,或者虎狼之年。

一週歲以下的嬰兒,不分男女皆稱之為襁褓之年;2~3歲的小孩子稱為孩提時代。八歲以下的兒童,不分男女均稱之為總角,其語出自《詩經.氓》:總角之宴,言笑晏晏。十歲以下的男童稱為黃口,形容還沒有長鬍須,黃口小兒就是指沒有長鬍子的男孩。男子二十歲稱為弱冠之年,這意味著男孩變成男人了:加布冠以示可以農耕自養,加皮冠以示可以作戰自衛,加玉冠表示學業已有小成。

先師至聖孔子曾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故十五歲被稱為志學之年,三十歲被稱為而立之年,四十歲被稱為不惑之年,五十歲被稱為天命之年,六十歲為耳順之年,七十為所欲之年。孔子的一生是後世很多文人士子學習的榜樣,故他標定的這些年齡均是里程碑時間點,特別是三十歲這是一個大關,要求人們成家立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