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東昇
一、從西晉滅亡到五代十國,一直是胡人當家作主
如果中國歷史要對五代時期沙陀人建立的後唐、後晉、後漢、北漢等政權進行征服譴責,那中國歷史被征服的歷史就源遠流長了。先秦時代不說,畢竟漢人就是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古羌人的後裔。漢晉之後到兩宋的歷史中,除了五胡時期被看作是蠻夷入侵(從南朝角度看)之外,具有鮮卑之風的北魏、北周、北齊、隋唐都不能算是正兒八經的漢人政權。建立隋唐的關隴集團,很多都是漢化的鮮卑人或其他胡人之後,真正的漢人數量並不多。
北朝、隋唐一直到五代十國時期,中國北方就一直都是自由開放的胡人風氣。如果你要認真的以華夷之辯來區分的話,從西晉滅亡之後一直到北宋,就不存在什麼漢人王朝!
網絡上有這麼一句話:認真起來你就輸了!看來古人對這句話還是很認可的。
二、宋朝合法性來自五代,五代的合法性來自唐朝
如果北宋譴責五代時的沙陀治國現實,那麼北宋就會面臨自己的合法性嚴重問題——既然五代沙陀政權非法,那麼作為沙陀政權的後繼者——宋朝還能合法嗎?
譴責五代沙陀政權,就等於譴責後繼者宋朝,宋人會這樣做嗎?能允許他們這樣做嗎?
出於自尊心也好,自卑也好,宋人及後人不會過於關注五代時期的沙陀治國性質。
三、從晉朝滅亡開始的中國北部的胡風之世,注重的是個人價值,而非民族價值。
在宋朝以文人治國之前,中國歷史的主流核心思想是實現個人價值——建功封侯!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北朝時期,投降、轉換陣營等在每個王朝改朝換代時都有很多:北魏、北周、北齊、隋唐建立時很多都是前朝大臣,尤其以五代時期的馮道最為典型。
這段時間內的主流觀點並不是為某個家族某個人效忠,要麼是效忠天下大局,要麼效忠於實現自我價值。 這和宋朝之後,尤其明清時期的效忠一家一姓的皇權是非常的不同。
東家不打打西家——一種在信任基礎的契約關係,這就是宋朝之前的中國歷史中士人對於君臣關係的主流看法!
實在打不了工,那就造反好了!
在這種以實現天下價值或自我價值基礎上的契約關係思想中,坐在皇位上的是漢人?匈奴人?鮮卑人?契丹人?重要嗎?
四、以沙陀漢化或人數佔比小為等理由來否認沙陀治國是不能成立的。
在中國歷史上,有秦人、漢人、晉人、唐人、宋人、明人、清人。漢人只是某個特定時期的稱呼。今天漢人這個稱呼之所以流行,更多是因為民國反清這個主題導致的。
五胡、鮮卑、沙陀、契丹、女真、蒙古、滿洲等,在進入中原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出現漢化現象,同時漢人也有胡化的現象。不存在哪個民族在征服或被征服中能夠保持純潔的血脈或文化。
以胡人漢化、大家都是一家人的和稀泥觀點,不過是拒絕正視現實的掩耳盜鈴而已!
以沙陀人數佔比少也很荒謬。數量的多少,並不改變性質。誰出於主導地位才是關鍵。沙陀人既然霸佔著政權的高層,那自然就是沙陀治國性質,不能因為被統治的都是漢人而有所改變。
綜述
為什麼五代十國時期的沙陀治國不被挑撥,原因大致有:
1、歷史事實。西晉之後到宋朝的幾百年時間裡,胡人治理是歷史事實,說了也白說!
2、宋朝及之後政權的合法性來自五代沙陀治國,罵沙陀治國等於罵自己,沒有必要自己跳腳!
3、或效忠天下,或效忠自我價值,效忠一家一姓沒有成為當時流行思想。
五代沙陀治國是歷史事實,不能以沙陀漢化或人數少來否認,因為你不能否認沙陀人是五代的主導者!
歷史哨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個問題什麼意思?
中國歷史書裡面,明確指出五代十國中的三代,是沙陀人建立的國家。
至於鎮壓黃巢起義,爭霸中原,左右唐室,並最終在五代建立了封建王朝,史籍對於他們的事蹟書不勝書。
怎麼談得上隻字不提呢?只是因為沙陀人本來是突厥1個小部落,之前並不出彩,所以記載他的史料有限。
就算是今天,因為歷史資料太少,研究沙陀人還有很多困難。
再說,沙陀人雖然屬於突厥血統,但在當年早已是漢化的突厥人。
以石敬瑭為例,這麼多年來大家都把他當做漢奸。
其實,石敬瑭就是沙陀人,所以算不上是漢奸,本來就不是漢人。
沙陀突厥頭領李克用更是漢化,長期忠於唐朝,處處以大唐將領自居。在李克用麾下的沙坨突厥士兵也漢化了,基本上和普通漢人士兵差不多。
至於李存勖更是誇張,醉心大唐的戲劇,把自己當做戲子皇帝。
至於沙陀人建立的3個國家,前後一共才20幾年歷史。隨著後漢被消滅,沙陀人也就不存在了,很多融入漢族很快消亡。
薩沙
答:應該是提問這個問題的人讀書太少,或者說,讀中國歷史書太少,對中國歷史一無所知,突然聽別人說起後唐、後晉、後漢是沙陀人建立的王朝,忍不住大驚小怪,發出了“中國歷史對五代十國時期沙陀人征服中原隻字不提”的怪論。
實際上,凡是正兒八經地介紹這段歷史的書籍,沒有一本不提到沙陀人的。
傳統戲劇《沙陀國》、《飛虎山》、《珠簾寨》等等劇目,更是濃墨重彩、繪聲繪色地講述沙陀人李克用父子建國的故事。
喜歡歷史、談論歷史和研究歷史的人也都知道李克用父子、石敬塘父子、劉知遠父子是沙陀人。但大家為什麼都是輕描淡寫,沒有特別強調呢?
原因很簡單。
這些人建國,基本上是一脈相承,並非題主危言聳聽的“征服中原”。
還有,中國古代歷史上,讓人印象深刻的、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除了蒙元和滿清之外,還有五胡十六國的漢趙(後稱前趙)、後趙、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夏等等。
這些政權之所以讓人印象深刻,主要是它們在建國過程中實施了嚴酷的民族迫害,對本民族之外的人民大肆殺戮,以至於血流成渠、白骨成山,罪行累累,孽業深重,讓後人心有餘悸。
相較而言,同樣處於五胡十六國當中的成漢、前後南北涼、前後秦,以及後來的北魏、東魏、西魏,北周、北齊,雖然統治者也是少數民族,但民族之間的迫害少,從而他們的少數民族身份就容易被人們淡化。
華夏民族本身是一個開放的民族,並不排外,對內外之分也不拘束於血緣、種族,而是以文明禮義作為標準——即合於華夏禮俗文明者為華夏,不合者為蠻夷。
楚國曾以蠻夷自稱,但其文明日進,中原諸侯與之會盟,不復以蠻夷視之;鄭國本為諸夏,因行為不合義禮,被目為夷狄。
唐朝是中國古代最為豪邁和開放的朝代,其名臣名將如哥舒翰、白孝德、高仙芝、李光弼、李思義、僕固懷恩、渾瑊、李光顏、王庭湊、張孝忠、李寶臣、李唯嶽、史憲臣、孫萬榮、孫孝哲、李楷洛、王思禮、李思道、金人問、李元佑、康待寶、康日知、李國臣、駱光先、何稠、何潘仁、瞿曇謙等等,全屬少數民族,但如果不特別說明,又有多少人會在意他們的少數民族身份?
李克用在中原建國,是打著恢復大唐的旗號和屠唐篡位的惡魔朱溫幹仗,屬於匡扶正義,在亂世中重構有序社會,中間絲毫沒有民族壓迫,則又有多少人介意他們是沙陀人?
覃仕勇說史
五代時期,沙陀人在中原地區建立了三個朝代:後唐、後晉、後周。但是,歷史上從來沒人認為這是北方少數民族征服中原漢族,從某種意義上,還認為是北方少數民族拯救了漢族。而沙陀人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割給了契丹遼國,我們甚至還罵他是漢奸賣國賊,把他當漢族人看待。
(五代時期的沙陀人)
那麼,為什麼我們對沙陀人的認識是這樣的呢?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沙陀人自始至終歸附中原漢族,中原漢族把它當“自己人”。
沙陀人是突厥的一支,唐朝初年的時候,叫他們為突厥處月部。“處月”這個名字,有一些詩情畫意,顯然是漢族人給他們改的。又因為他們生活在大沙漠一帶,所以叫“沙陀”。同時,當他們不斷受到吐蕃等其它一些強勢少數民族的打擊,歸附唐朝後,唐朝給他們改了一個姓叫“朱邪”。這個“朱邪”,既是“處月”的變音,也是因為其中有個“朱”字,想表現他們的赤膽忠心。當唐懿宗的時候,更是因為他們護國有功,賜國姓為“李”。
第二,沙陀人多次挽救危難的大唐,對大唐立下汗馬功勞。
沙陀人歸附唐朝後,唐朝專門召集了一些沙陀子弟,組成一支“沙陀軍”。這支“沙陀軍”相當於唐朝的僱傭軍,由於從小得到很好的鍛鍊,因此戰鬥力強悍,幫助唐朝做了很多事情。
一是參與唐朝的徵邊行動。當唐朝有徵討邊關的行動時,都會讓沙陀軍參與。比如唐宣宗征討吐蕃﹑党項﹑回鶻等邊關少數民族騷亂時,都得力於沙陀軍的幫助。
二是鎮壓國內的藩鎮。唐朝中後期,藩鎮割據作亂的事情,比比皆是。唐憲宗對成德節度使王承宗﹑淮西節度使吳元濟的削藩,唐武宗對澤潞節度使劉稹的削藩等等,都啟用徵調沙陀軍。
三是鎮壓國內農民起義。比如唐懿宗時鎮壓農民起義軍龐勳起義,還有唐朝末年的時候鎮壓黃巢起義,沙陀人都發揮了關鍵作用。
(黃巢起義)
第三,沙陀人幫助唐朝復國成功,受到歷史肯定。
唐朝末年,當大唐帝國在農民起義、藩鎮割據、宦官禍亂、外族起義的輪番攻擊下,最終朱溫取代唐朝,建立後梁。
朱溫取代唐朝,當時認為是一種篡位,它在輿論上處於劣勢。而作為河東節度使,有國姓“李”的沙陀人李克用的軍隊,則打著恢復唐朝的旗號,與後梁的朱溫,以及其他節度使進行了堅決的鬥爭。在當時,很多正義人士,懷念唐朝的人士,都紛紛加入了李克用以及他兒子李存勖的陣營中來。
最後,李存勖打敗後梁,基本上收復了中原地區。並且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一個新的“唐”(歷史上叫做“後唐”)。雖然李存勖並沒有把江山還給李淵的後代,但因為他本身姓“李”,建立的朝代又叫做“唐”,所以大家都把這個由沙陀人建立的王朝,看成了原先唐朝的復國。
(劉知遠畫像)
第四,除了後唐外,沙陀人劉知遠又實現了中原地區第二次富國。
後來,沙陀人石敬瑭為了謀奪後唐的皇位,把燕雲十六州出賣給契丹,建立了後晉。再後來,後晉又被契丹滅國。不過,另一個沙陀人劉知遠,又重新把中原國家恢復起來。劉知遠建立的國家,叫做“漢”(歷史上叫做“後漢”)。雖然不再是“唐”,但是“漢”也是一個讓我們對它充滿感情的名字。所以,也並沒有覺得這是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
(參考資料:《新五代史》《舊五代史》)
張生全精彩歷史
題主的意思一定是說的所謂的沙陀三朝:後唐、後晉、後漢了。這三個朝代的某些君主的確是沙陀族,但他們都早就已經漢化了,與漢人並無區別,而且這三個朝代的統治階層大多都是漢人,規章制度更是與唐代一脈相承。可以說,這三個朝代都是毫無疑問的漢族朝代,與金元明清這樣的少民朝代是完全不同的。
這些朝代的統治者自己也是以漢人自居的,後唐莊宗李存勖的父親李克用就說過:夷狄,人面獸心也。既姓李又以唐為國號,明顯是具有華夏認同感的。而且後唐的統治者也不都是沙陀族,比如說後唐末帝李從珂就是漢人。另外還要強調一點,後晉高祖石敬瑭並不是沙佗人,沒有任何史料記載過他是沙陀人,他的民族成分只能有待史學界進一步挖掘了。
綜上所述,說後唐、後晉、後漢這些朝代是沙陀征服中原,就是在危言聳聽了。
林屋公子
首先要承認後唐皇族李克用的沙陀族人的身份,這一點在中國的史書上從來沒有否認過,《五代史》和《新五代史》中很清楚地寫著。
第二,李克用是沙陀族人不等於李克用下面的部將、士兵全都是沙陀族人。李克用倚重的十三太保,除了李嗣源和李存勖很明顯是沙陀族人的身份外,其他的太保有漢人也有回紇吐渾等族人,李克用的軍隊本身就是多民族融合的,後來的石敬瑭和劉知遠等莫不如此。
三是李克用本身基本上已經是一個徹底漢化的人,一方面他始終承認唐王室,朱溫滅唐後他還繼續延續唐朝國號,採用的制度也都是漢化的。後唐莊宗明宗也都挺有作為,相比之下,漢人政權的後梁幾位君主反而更像是一個外來的少數民族政權。
老秦來煮歷史百味
我倒是覺得這個問題問得很有趣,在有意無意中揭示了中國歷史一段“隱情”。
的確,五代時期的後唐、後晉和後漢都是沙陀人建立的,但問題是,中國歷史記住了這三個小朝廷,但卻“遺忘”了沙陀族這個背景。坦白說,即使是歷史資深愛好者,在討論五代十國這段歷史時,如果沒喲噗人刻意提醒,根本不會想到沙陀人和少數民族政權這方面。
打個比方,我們總喜歡罵“兒皇帝”石敬瑭是中國歷史上和吳三桂並稱的大漢奸,但事實上,創立後晉的石敬瑭就是沙陀人啊,連漢人都不是,談何“漢奸”呢?
也就是說,我們在談論後晉和石敬瑭時,根本不會去考慮他是沙陀人這件事,我們打心底裡是吧石敬瑭當作漢人,把後晉當作一個喪權辱國的漢族王朝的。
在後唐、後晉和後漢時代,這幾個王朝都是將契丹人視為“夷”,另外一層意思就是將自己視作“華夏”正統政權,一點也不把自己當外人。而契丹人那邊呢?耶律阿保機就把沙陀皇帝們稱作“惡漢兒”。
漢人怎麼看後唐後晉後漢這些所謂的“沙陀政權”呢?楊家將的“創始人”、著名的抗遼英雄楊業也算是狹義上的民族英雄了吧? 但你知道麼?楊業就曾是後漢的餘脈北漢政權的大將,他和北宋打過仗,一點也沒有覺得自己在和同胞作對,宋人也沒有覺得他“認賊作父”,就是兩個政權在打仗罷了,特別單純。
當然,我們也可以說,這就是中華(漢)文明無遠弗屆的融合能力,沙陀人都把自己當漢人了,後人自然也不必糾結這個了。
張明揚不說話
首先說史書上沒有對沙陀人統治中原隻字未提,而是提的很多很詳細,不但在前後五代史中有大篇幅的論述,而且早在新唐書舊唐書中對他們就有提及。
沙陀人本是突厥的一支,到唐中後期逐漸東遷,其首領開始為唐王朝效力,是唐朝很重要的一個軍事力量。其中朱邪氏的一支在為唐王朝作戰中立下大功,被賜姓李,首領朱邪赤心賜名李國昌,他的兒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晉王李克用,也是後唐的奠基人之一,後來被追諡為後唐武皇帝。晉王李克用在幫助唐王朝剿滅黃巢起義中立了頭功,收復了長安城。後來他的兒子李存勖建立了後唐,並滅了後梁稱霸中原。後來的後晉、後漢,其建立者也都是沙陀人,而且都是出自李克用的河東集團。後晉高祖石敬瑭是後唐明宗的女婿,後漢高祖劉知遠是石敬瑭部將。其實就連後周太祖郭威也出自這裡,是劉知遠部下。不過他是漢族人。
沙陀人在東遷後,與漢族雜居,逐漸漢化,而且後來都是以漢族名字傳於後世,這也給人一種感覺,好像他們就是漢族人,比如到現在人們也認為石敬瑭是大漢奸,其實他根本不是漢族人。其實就連當時的人都已經覺得他們是漢族人了,要不然為什麼同為少數民族,沙陀人擁有中原就被認為理所當然,而契丹就被認為是入侵呢!
磨史作鏡
在我國曆史上,匈奴、鮮卑、契丹、吐番、突厥、党項、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都曾經在我國西北和北方地區輪番上演過一場場歷史大戲,但是沙陀卻比較少被人提及,其實沙陀人也曾經深深的影響中國歷史,特別是在五代十國時期,五代中的後唐、後晉、後漢三個朝代都是由沙陀人建立的,另外還有地方政權北漢,也是沙陀人建立的。
沙陀人,又名處月,其以朱邪為氏,本是隋唐時期西突厥十姓部落以外的一部,人種特徵為深目多須的歐羅巴人種(白色人種),和粟特人有某種關係,他們最早遊牧於今新疆準噶爾盆地西南(今巴里坤)一帶,因其地有大沙丘而得名,公元633年(唐貞觀七年),處月部首領曾隨西突厥貴族阿史那彌射至長安朝見唐太宗李世民,之後處月部和唐朝時戰時和。公元808年,沙陀人朱邪盡忠和長子朱邪執宜率部眾三萬落投歸唐朝﹐途中盡忠為吐蕃追兵所殺﹐執宜率殘部到靈州(今寧夏吳忠東北)塞。唐朝廷將沙陀部安置在鹽州(今陝西定邊)﹐設陰山都督府。
到了唐末時期,沙陀人朱邪部首領朱邪赤心因平叛有功被賜姓為李,其他沙頭人的姓氏也逐步漢化,公元923年,沙陀人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建立了後唐,有些民族史學家稱之為沙陀第一王朝,14年後的公元936年,沙陀人石敬瑭滅掉了後唐建立了後晉,稱之為沙陀第二王朝),12年後的公元947年為契丹所滅,同年沙陀人劉知遠在太原建立了後漢,稱之為沙陀第三王朝,但是四年之後的公元951年,就被後周的建立者郭威所滅,同年劉知遠的弟弟沙陀人劉崇建立了北漢,稱之為沙陀第四王朝,歷時28年。前三個政權統治中國中原一帶30餘年,北漢具有山西大部分地區20餘年,可以說是沙陀人最輝煌的時期,這個來自西域邊陲的小部落主導了晚唐和五代十國時期的歷史進程,但這一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戰爭最為頻繁,社會局面最為混亂的時期之一。
那麼為什麼之後沙陀人就從歷史中消失了呢?其實這是五代十國以及宋朝時候的民族融合造成的,五代十國時期就和我國南北朝時期一樣,是民族大融合的時代,之後的宋朝雖然不算大一統的朝代,但是社會相對安定,這些民族又融合為漢人,所以後來的沙陀人大部分都融入了漢族之中,當然也有一部分融入到了契丹、党項、蒙古、女真等民族裡面,他們的血脈實際上也留存在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血脈之中。
科普大世界
這個沒啥不能提及的,後唐和後漢的創立者都是沙陀人。
後唐:
朱溫滅唐,卻又被唐所滅,歷史實在是有意思。後唐的創業者是李克用,李克用是沙陀人(沙陀為西突厥的一個分支,關於突厥的歷史,可以看前面的文章),雖然李克用姓李,兒子建立後唐,但是與大唐沒啥血脈關係。李克用與朱溫曾經為同事,職位一樣,因剿滅黃巢有功,封為晉王,長期佔據河東。朱溫建立後梁,想讓李克用俯首稱臣,獨眼龍(李克用真是獨眼龍,一隻眼睛瞎了,而且自己也號稱獨眼龍)火爆脾氣,怎麼可能向自己的同僚稱臣,而且你那個所謂的王朝,還不如自己的實力大。稱後梁為閏朝(就是偽朝,偽政權的意思),一直以大唐為正宗。朱溫也不是孬種啊,這麼瞧不起我,我就跟你幹。這兩家就一直打打殺殺的。奈何老天不作美,李克用死在了朱溫之前,自己沒能幹掉老冤家。就將這個歷史重任留個了自己的大兒子李存勖,而且很有儀式感,留了三支箭,每一之箭代表一個敵人,要自己的兒子滅了劉仁恭,收復幽州;進攻契丹,解除北方威脅;滅了朱溫這個死敵。李克用的這個兒子還真爭氣,將老爹留給自己的三支箭,供起來,並一一完成。將自己家的公司,弄成了一個上市公司,建立後唐,都城洛京(就是洛陽)。不過,越是大英雄,越是容易被勝利衝昏頭腦,李存勖這人愛看戲,自己也愛演戲,寵愛伶人,在李克用義子李嗣源兵變中,被伶人所殺。這段歷史,在中學課本歐陽修的《伶官傳序》中有詳細的介紹。
後唐被自己的大將石敬瑭篡立,享國13年。後唐是五代中國土面積最大的朝代。
後漢:
劉知遠建立後漢,定都汴京。劉知遠也是沙陀人,那些大明之後無華夏的擁簇們應該好好看看歷史,我們的歷史是一個大融合的歷史。華夏族早就跟各個民族大融合了。不過劉知遠點比較背,剛當皇帝一年,就駕鶴西去了。劉知遠的兒子劉承佑繼位。怎奈這位兒子沒有杯酒釋兵權的手腕,卻猜忌大臣,最後逼迫郭威叛亂。郭威建立後周。
後漢僅僅建國三四年,實在是短命。不過劉知遠的弟弟劉旻(原名劉崇)建立北漢,北漢一直持續到了宋朝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