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為何要把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

曾維浪


朱棣絕對一代雄主,無論朱棣在建立豐功偉業的過程中,做了多少錯事、犯下了多大的罪行,但遷 都北京無異是他的一個壯舉,他的這一行為改變了明朝的命運,深深地影響了後世,直到現在。

至於具體原來,應該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朱棣發動靖難,逼死朱允文,殺了不少人,在南方士族的心裡,他的地位是不合法的,就像人做了壞事,不管怎麼樣,肯定不喜歡呆在犯罪現場。

二,大元是一個橫跨歐亞的大帝國,他的首都就在北京,做為雄才大略的朱棣,肯定也想著開疆擴土,所以北京也是一個好選擇

三,朱棣在發動政變之前就是燕王,駐地在北京,勢力範圍也在北京。對他來說,不管是不是真感情,起碼熟悉的就是最好的,

四,當時北方邊患比較嚴重,受韃靼和瓦剌的威脅,所以朱棣實行所謂“天子戍邊”的政策,遷都北京,也是表現其守衛邊疆的決心。

其實說來說去,就是為了皇權的鞏固統一,當然表現功夫還得做,所以天子守國門就成了最好的口號


毛火榮


個人以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朱棣的私人原因 作為明初被封為藩王,而後靖難起家的朱棣,以南京作為國都的話,可能其統治並不穩固,當年靖難之役歷歷在目,弱小的自己憑藉著北平一隅之地,居然能夠四年就攻進了南京城,本來看起來完全不可能實現的目標,就這樣實現了……



儘管其中是很多因素促成的,但南京作為國都確實不是一個能夠讓朱棣心中安穩的所在。南京城再堅固,但是也擋不住北方的長驅直入,而一旦南京淪陷,南方便是退無可退,等於玩完。朱棣可不想再發生一次類似靖難這種從北功南的事情。

2、政治考量 自石敬瑭向契丹割讓燕雲十六州以後,北平附近已經500年沒有在漢王朝統治之下了,而靖康之變以後,整個華北地區已經250年由異族統治了。

大明建立以後,華北才再次回到了漢人王朝的懷抱之中,但是南北之間,差異隔閡已經很大了,洪武朝南北榜案就是一個例子,建都南京,就無可避免將資源傾斜於南方,北方難免受到冷落,北方已經“淪陷”這麼多年,難免人心不齊。而遷都北京,使北京以及周邊成為核心統治區域,可以達到最大程度控制北方的目的。



3、軍事考量,彼時北元還沒有滅,蒙古還沒有徹底分裂,關外的蒙古依然是大明最大的敵人,以南京為都城,當北方事情有變,難免鞭長莫及,正如200年後的1644,崇禎上吊自殺這個事情,三個月才傳到了南方,等南方做出反應的時候,北方早就淪陷了。

所以遷都北京,有利於統籌全國,及時高效應對北方戰事,而同時可依託大運河,達到控制南方的目的。



綜上,對於交通不便利,通訊不及時的古代,以及外部威脅主要來自北方遊牧民族,加上南北歷史遺留問題等因素,遷都北京,無一是極其正確的。對於初生的,剛剛恢復漢人統治的大明而言,以北京為都城,能夠凝聚帝國的力量,實現國家統一和富強。


緣説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守仁君認為朱棣遷都北平是一個相當正確的選擇,其意義非常重大。

鞏固統治需要


燕雲十六州自五代被石敬瑭送給契丹後,一直到明朝建立才被收回,燕雲十六州被外族統治了432年。北方自靖康之恥被金國人奪取,一直到明朝建立才復歸漢人統治,這一時間也長達241年。換句話說,北方各地被外族統治了數百年,其民已經適應了這種生活,並不排斥來自草原,塞外的勢力,如果明朝將都城定在南京,一但北方有變,明軍又初戰不利,那麼北方淪陷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且從南往北打自古以來也就太祖朱元璋成功過一回,這種奇蹟沒有那麼好複製,所以出於鞏固明朝統治需求,朱棣需要將都城北遷,一來恢復北方落後的經濟,二來家強對北方的統治,使北邊的老百姓重新適應漢王朝的統治。


自身需求

明朝國都在南京,但是朱棣的老巢卻在北平,朱棣是通過靖難之役,一路南下才奪的皇位。南方士族,百姓本來就排斥這個外來者,況且朱棣在奪位成功後,更是對建文帝舊党進行了血腥殘酷的鎮壓,更是民心盡失,換句話說,朱棣在南方,沒有統治基礎。更為致命的是朱允炆活不見人,死不見屍,要是他哪一天在南方振臂高呼,也來個靖難,到時候朱棣除了跟著他一路往南打的士兵外,其它人都不能信任,太過危險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必須要把統治中心搬回自己的巢穴。


有助於實現其雄才大略

毫無疑問,朱棣是一位雄主,他在位期間,編寫永樂大典,派遣鄭和下西洋宣揚國威。最起碼,他希望他的文治武功能不輸前代,希望大明之聲望不輸漢唐。所以他要北伐,從1410年到1424年,朱棣五徵漠北,創下不世之功,而這一切,他需要一個接近漠北的基地,便於出軍和防守,南京肯定不行,山水迢迢,打一次所費人力物力是無法估量的,北平正好。

還有一點,守仁君不得不說,南京雖然是形盛,但是自古以來沒有一個大一統王朝定都南京的,甚至沒有一個定都南方的,而定都南京的國家,都沒有完成統一,全部被北方勢力消滅。原因多樣,這裡就不多說了。


守仁看劇


其實這個問題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眾所周知,朱棣是通過靖難之役,武力奪取的皇位,所以他會有幾樣擔心,首先他的根基在北方,早在當燕王的時候,他就平定了北方,和北方遊牧民族數次開戰,朱棣的聲望和威懾力在北方無疑是達到了巔峰,但是南方的士族臣子盤根交錯,儘管他已經是皇帝,但是還有很多人不服氣,方孝儒被誅十族後,朝廷格局看似波瀾不驚,實則暗潮洶湧,暗地裡想要推倒朱棣,支持建文帝復位的人還有很多,這也導致了朱棣在稱帝初期大肆殺戮,江南一片屍山血海。而如果遷都北方,一來可以離開這片是非之地,二來政權穩固,可以省去許多麻煩。

第二,凡是武力起家的皇帝,都不放心把兵權旁落給別人,而當時中國的格局是南方基本平定,即使有反對的聲音,也沒那麼嚴重,交給任何一個將領都可以輕鬆鎮壓,而北邊蒙古雖然元氣大傷,但還有不俗的力量,從朱棣修建明長城就可見一斑,於是北方就需要投入大量兵力,而此時的朱棣是不放心把兵權交給別人的,萬一再來個黃袍加身自己就得不償失,所以他選擇親率大軍,禦敵於外,至於他有沒有開疆拓土的想法,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綜上所述,朱棣遷都北京,有政治原因,也有經濟原因,至於別家說的天子自守國門,這個理論我認為站不住,否則清朝也不會入關,天子不行,內部腐爛,天子是沒辦法自守國門的。





不要濃茶


首先明朝的強敵是北元,而北京是燕王的封地,也是抵抗北元的先鋒營地,其次朱棣是一代雄主,雄主深謀遠慮,不畏強敵,所以朱棣遷都北京,目的是為了讓後世子孫明白居安思危,而沒有留在南京貪圖享樂,當然朱棣也做了充分考慮,將南京作為陪都,南京官署衙門及人員一應俱全,也為了萬一有變遷都做準備,朱棣為後世子孫做了楷模“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所以崇禎寧願自殺,也不願遷都南京。


人生若只女口初見


這個就得提一下“靖難之役”。因為為朱棣的皇位是從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奪過來的。朱棣本是燕王,鎮守北方,後來因為不滿建文帝削蕃。他由北京起兵由南向北打入應天(南京),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以及消除建文帝的留下來的影響,所以把首都遷到北京。


御天太一


因為他當燕王時就住紮北京,以後登帝坐了黃帝,可能是為了辦公方便。


晉綏軍三五八團長


其一是當時燕王的根據地就在北京這一帶,朱棣上位本身也有爭議,所以選北京幾率更大。其二,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就負責鎮守北方,當了皇帝之後肯定核心思想也是以鎮守北方為己任,這也是後來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張少楠8


因為是燕王。根據地就在北京啊。主要還是想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