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與千尋》:有一種成熟,不過是接受

人生總是從一種抱怨到適應的慣性生活,我們幼時抱怨父母過於忽視,逐漸長大習慣忽視,成為一個新的忽視孩子的父母。心靈破碎的父母養出心靈破碎的孩子,心靈破碎的孩子成為父母組建破碎心靈的家庭養出心靈破碎的另一代孩子。我們把從父母處得來的怨恨傳給孩子,執著地代代相傳。

《千與千尋》:有一種成熟,不過是接受

千尋的父母忽視千尋的感受,千尋幼時的傷害一直留在心中,長大後化為傷害留給下一代。巨嬰式的父母養出巨嬰式的孩子,孩子繼續長大,還是養育巨嬰式的孩子。這樣,中國的教育制度永遠是殘缺的,國人的心理水平一直不會提升。

《千與千尋》:有一種成熟,不過是接受

千尋在影片開始和父母抱怨搬家和朋友分離很難過,父母並不安慰她,反而叫她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想,千尋惱怒失望卻又無可奈何。

中國式父母對孩子想法的忽視是很嚴重的,他們總以為孩子不大就可以隨意對待,隨意欺騙。事實證明,孩子一歲以前的心理就已經很重要了,在幼時的缺愛會反映到成年的行為上,成為巨嬰。

《千與千尋》:有一種成熟,不過是接受

千尋覺得洞很黑,害怕進去,父母稱如果不進去就自己呆在車裡。千尋既害怕黑黢黢的洞,也害怕一個人呆在恐怖的車裡。父母沒有察覺到這些,或是察覺到卻不在意。很多人小時候都是很孤獨的,這源於父母對童年的不理解,對孩子恐懼的忽視。父母不能理解孩子的恐懼,覺得它荒謬而幼稚;孩子卻困惑於父母的冷漠,為何把我丟在這裡?

《千與千尋》:有一種成熟,不過是接受

父母貪食貢品變成豬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們巨嬰式的思想:吃完了付錢就好了,不知會主人就先動東西是合理的。父母看似已經是成年人了,實際上不過是長大的巨嬰。他們覺得一切都在自己掌控之中,雖然看似權力無限,但在自己無所不能的全能自戀被打破時會陷入癲狂。

《千與千尋》:有一種成熟,不過是接受

千尋進入後得到鍋爐爺爺的幫助而覺得理所當然,玲的存在教給了她等價交換的原理。無論何人,幫你都不是應該的,你應該心懷感恩,並在行動上具象為道謝。千尋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逐漸成熟,她在白天是勤勞的“小夥計”,在晚上躲在被子裡哭泣。也許很多人都是明面上活潑開朗的人,現在人很多都患上了“理智性崩潰”的病,在夜深無人時突然崩潰,放聲大哭,白日隱藏的委屈還壓力在獨自生活時才終於發洩出來。

《千與千尋》:有一種成熟,不過是接受

在國人的思想裡,我們都應是完美而積極的,利於集體的,所有關於各人的成分都被“閹割”了。我們在繁華的現代社會里,卻像被剪了翅膀的鳥一樣孤獨而無助。“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琥珀川和河神都是被人類汙染和破壞的大自然形象。人類的慾望總是在膨脹,我們要想獲得什麼,便向大自然去求取,大自然的饋贈滿足不了我們的需求了,就強取豪奪,留下深深的痕跡。宮崎駿的電影總是批判著人類,歌頌自然與和平。他的作品很多,還有《幽靈公主》、《風之谷》等等,都很優秀,但為什麼《千與千尋》反而大爆了呢?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其它電影過於晦澀,在《千與千尋》中,宮崎駿對敘事和主題做了一定的妥協,使《千與千尋》變得更加淺顯易懂了。無論哪個年齡的人看《千與千尋》,都能從中獲益匪淺。

《千與千尋》:有一種成熟,不過是接受

琥珀川和河神的形象又是有區別的,河神被汙染後來湯屋洗浴洗儘自身,琥珀川卻在藏身之所被破壞後轉身出賣了自己追求魔法。在影片的最後可以看出,琥珀川大概率是死掉了,和千尋約好麼再見可能再也不見了。他是一個被巨嬰破壞後巨嬰化的形象,如同現階段中國小孩子的現狀一樣,如果不改變,註定走向毀滅,也無從言之創造力。

《千與千尋》:有一種成熟,不過是接受

湯婆婆的小孩在形象上就是一個巨嬰,性格更是巨嬰,有“你不和我玩我就哭”這樣的句式來威脅別人。他無論從心理還是思想上都是一個全能自戀的巨嬰,事情稍有不如意就動輒打罵,覺得整個世界都應該圍著自己轉,這是國人思想的一個濃縮。

《千與千尋》:有一種成熟,不過是接受

而無臉男在很多文章裡都被溫柔化的描述了,像“暗戀當如無臉男”,但不要忘了,他也曾因為千尋不接受他的金子大發脾氣吃了兩個青蛙的。如果真有這樣一個人暗戀你,你真的會開心麼?如果接受他的好意也就算了,如果不接受呢?他的全能自戀被破壞後的能量會不會轉而向外而傷害你呢?我們喜歡的那個適合暗戀的無臉男是被淨化之後的乖巧的無臉男,我們把他暴戾的成分“閹割”了,只留下我們喜歡的一部分。但人類都有黑暗面,中國女人尋找配偶在某種程度上是尋求被“閹割”了的男人,從這種角度來說,中國男人最配中國女人了。

《千與千尋》:有一種成熟,不過是接受

千尋在影片中的真名是狄野千尋,湯婆婆剝奪了她的名字改成千,而我們在社會中也被剝奪“名字”,剝奪了個性,成為千篇一律的格式化產物。小孩子都是各種各樣的有個性的,怎麼大人都是一個樣的?因為我們在成長中,被國人特有的單一的價值觀限制了,逐漸成長為大家喜歡的樣子。但我們存於世間,總要有些內心堅守的地方:“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千與千尋》:有一種成熟,不過是接受

影片的結尾,千尋的父母被救出後仍然我行我素,但千尋已經不再抱怨了。面對父母的催促,她只是沉靜而淡然得回頭望。沒有什麼所謂的成熟,只是習慣了你的忽視,於是我也不再向你投去期望的目光。

《千與千尋》:有一種成熟,不過是接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