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癩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穩”,有道理嗎?

w0513


農村俗語“癩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穩”有道理嗎?

農村的俗語大多是農民智慧的結晶,蘊含著非常豐富的生活哲理。這些俗語一代代地傳下來,指導著人們的生活。有些雖然看似與生活脫軌,但仔細揣摩卻很有道理。

癩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穩

癩蛤蟆學名蟾蜍,是農村常見的兩棲動物之一。在農村生活,你可能很少見到青蛙,但癩蛤蟆一定見過。癩蛤蟆有藥用價值,它身上的蟾酥是有毒的,分佈於皮膚、眼腺中,蟾酥可以用於麻醉、解毒、強心利尿等臨床使用。

農村預測降水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老農民常說的“燕子低飛蛇過道,大雨不久就來到”,再比如“癩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穩”。

燕子低分是因為下雨前空氣溼度增大,昆蟲的翅膀上沾滿了水珠,重力增加使得飛行高度降低,燕子為了捕食隨之也要降低高度。下雨前天氣悶熱,蛇也會鑽出洞“湊熱鬧”。

癩蛤蟆是兩棲動物,皮膚的保水能力非常差,必須時刻保持溼潤,否則就會因過度乾燥死亡。下雨前,空氣的溼度會升高,所以癩蛤蟆這時候出洞是為了給皮膚補充水分。

以上就是紅叔三農的回答,歡迎點評,也歡迎關注,一起學習!


紅叔三農


農村俗語“癩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穩”有道理嗎?

我們知道,很多動物都有天氣預報功能,可以說是大自然的天氣預報員。比如我們常見的蜻蜓低飛,預示著不久就會有下雨。很靈驗的,屢試不爽。

那農村俗語“癩蛤蟆出洞”,真的會“下雨靠得穩”嗎?是民間觀察的結果還是說確實有一定的科學道理?沒有無緣無故就會發生的事情。偶然發現下雨前癩蛤蟆出洞也許是巧合,千百年來民間總結就能說明有因果關係了,絕對不會是偶然現象。

有人說癩蛤蟆出洞,是因為它感知外面空氣比較溼潤,因為要下雨了嘛,空氣中含有過多的水分。說癩蛤蟆是兩棲動物,皮膚常常會缺水乾燥,對癩蛤蟆沒啥好處。總覺得有些牽強附會的味道。

我倒是認為,世界上所有的動物對天空下雨的感知都是一樣的。不過有的反應不太敏感罷了。就像我們人類,天要下雨的時候是有感覺的,比如大雨將傾,總會有胸悶氣短的壓抑感。然後大雨下來以後,這種壓抑感就會減輕許多。

其實動物也是一樣的。就像水中的魚類,要是天要下雨的時候總會把頭露出水面來呼吸空氣。這個說明了一個問題,當天空快要下雨的時候,水中的氧氣可能發生了改變,就是變得少了稀薄了,然後不夠魚類呼吸交換用了。就會探出頭來從空氣中直接補給氧氣。

陸地上的癩蛤蟆也是如此。當快下雨時,空氣溼度大,氣壓很低,然後周圍空氣中氧氣就會又被抽空的感覺。在狹窄的洞穴裡的癩蛤蟆,會因為天氣改變,在洞穴裡肯定會有不舒服的感覺。比如胸悶氣短,呼吸不通暢等,就會感覺很不安全,然後就會爬出來。

當然,應該還有很多次要的原因。比如捉蟲子吃,因為要下雨了嘛,空氣中飛的蟲子也很低,捕捉成功的幾率很高。應該說是癩蛤蟆的一種本能反應,久而久之,成為一種基因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