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在山東土話中叫什麼?

玲瓏剔透77364482


本來是來看熱鬧的,沒成想看了諸位老師的回答後,也來說一說我們這邊農村對於餃子的叫法。



建行漸遠屬山東省東部膠東半島農村,我小時侯稱餃子為"箍扎″的。我覺得這種叫法比較貼切,能形象生動地將包餃子的過程描述出來。


包餃子時,將擀好的餃子皮上面放上餡以後,雙手對起來往一塊兒一"箍",然後手指一"扎撒”,這餃子就包好了。你想一想,是不是這個動作?想必"箍扎"名字就是從這一箍一紮中得來的吧。

當然,箍扎是那時侯的叫法,如今的兒童從上幼兒園開始就學說普通話,這些方言土語離他們也越來越遠了。


建行漸遠


山東地廣人多,所以往往同一種事物用方言都有好幾種叫法,就拿餃子來說吧,大約有以下四種叫法:

1箍扎(讀音gu zha),膠東半島一代將餃子叫做箍扎,包括濰坊地區的安丘、諸城、昌邑、高密以及整個青島地區。所謂“餘做不如愜著,好吃不如箍扎” ,應該說自古以來“箍扎”就是上八仙的美食。

2包子,覆蓋面最廣的一種叫法,為了和真正的包子區分,人民將餃子叫做小包子,而真正的包子則叫做大包子。地區包括濟寧、泰安、淄博以及濰坊北部等地。當然這也是最土的一種叫法,所以現在的年輕人中已經聽不到這種叫法了。

3扁食,這個叫法倒是很形象的概括了餃子的外部特徵。但是本人要強調下,南方和北方的扁食不是一種食物,南方的扁食其實就是餛飩,而北方的扁食則是水餃。這個稱呼應該源自山西,明初山西往山東大量移民,於是這個稱呼也移民來到了山東。

4水餃,這個標準的稱呼對山東人民來說就是舶來品了。原來在老一輩人當中並沒有這個稱呼,後來隨著普通話的普及以及各種音像影視的傳播,這個時髦的叫法就被年輕讓們採納 逐漸取代了原來的方言稱呼。現在的年輕人已經基本統一用水餃這個稱呼了。

最後就是餃子了,在山東來說 ,這基本只是個書面用語,本人從未見過有人在口語中用這麼拗口的詞彙。


林屋公子


俺老家就是冀魯豫三省交界處山東莘縣,從小在老家依偎伯母長到八歲,兒時的記憶印象頗深,三年自然災害時期,肚子都吃不飽,娘(伯母)精打細算,勤儉過日子,常把野菜樹葉搭配著有限的糧食製成食物,一家人賴以充飢。一年難得吃幾次餃子。只記得過年吃餃子,我們那還有老人去世,按老人年齡包多少餃子的風俗,然後近門也會端幾碗餃子去祭奠,主家會留下一碗餃子。在那物質匱乏的年代,美其名曰餃子,其實就是薄薄的麵皮,隨便弄些青菜餡,放些鹽,油調拌一下包住而已,就連過年的餃子也是有點肉末或煉過油的油渣渣,大部份是蘿蔔菜,過年看著娘自己趕皮自已包小包,彎彎的小包一圈圈擺在圓圓的面拍上(把茭草杆用針線繩穿連在一起製做的使用傢什〉



自己忍不住纏著娘也要包,記得娘說:小包不怕醜,來回三遍走。意思是包餃子要來回捏三遍,只要不露餡就好。現在想來,娘包餃子也很慢,一隻餃子來回捏三遍呢!也難怪一年難得吃幾次小包,怎能練出快手呢!這算是幼時最好的美食了。長大成家後,娘來我家,我總愛給娘包幾次餃子吃,看我包餃子很快,一捏一擠,娘會高興的說,俺妮真馬利兒,包的小包又快又好看!可惜娘早已去世,我再也無法對她老人家盡孝了!現在的餃子豐富多樣:



豬肉,



牛肉,羊肉,



魚肉,鮮蝦,



吃膩了肉餡,又吃野菜餡,三鮮餡,






可以說各式餃子應有盡有,飯店就有百餃宴,我常對孩子們說,現在食物太豐富了,生活太富裕了,天天都像過大年!哦,差點忘了主題,我老家那裡餃子叫小包,也有的叫扁食!村裡有人綽號叫扁食,小時候不知道啥意思,大了才知道原來扁食就是餃子!


哈哈😄


素彩生活


水餃在膠東各縣市的叫法也不一樣。比如棲霞叫水餃是“餶餷”,而蓬萊南部叫“餶了”。其中發音的時候,後面的“了”字很短很輕,幾乎就聽不出來。



給各位分享一下一個關於“餶了”的小笑話:

一天一個小夥子進城下飯館,張口跟服務員要一盤餶了。連續叫了兩三遍,周圍吃飯的人竊竊私語,意思是笑話他說話太土,不會說餃子。


餃子端上來後,小夥子故意找茬嚷道:我要的是餶了,你這是餃子啊!

服務員納悶了,你說餶了,意思不就是要餃子嘛!

小夥子說不對,你這樣的叫餃子,我說的餶了是捏的時候邊上有褶的!一邊說,一邊看嘀咕他的那些人。

原來,在膠東老一輩的人,包餃子不是像如今這樣雙手對著捏,而是把邊捏好後,再捏上褶兒,俗稱“老婆餶了”。



膠東民俗通


山東的餃子,我就想起我那姨丈母孃。那個80多歲的老太太。和的一手好餡,包得一手好餃子。她是山東,文登市埠口的,這位慈祥可愛的二姨。是一位操家的好手。年輕的時候我想一定是一位美麗漂亮的山東大妮。這位老人她做的餃子鮁魚餡兒的特別好吃。每年六七月的時候我都會與我的媳婦兒陪同老媽媽去山東文登的埠口,去看望這位80來歲的二姨。二姨也知道我們東北人願意吃餃子,他就會讓表哥去集上買回新鮮的鮁魚。然後他就用豬五花肉切成肉沫。把鮁魚也去刺,切成塊。放上山東的大蔥放上花生油,然後攪拌起來。等到餃子包好的時候。我的心就已經跳到了那桌子上,熱騰騰的餃子裡。我會迫不及待地吃起來。也真的忘記了山東那麼多的裡,現在想想都有些不好意思。這些都有些說遠了,但是我二姨管餃子的叫法讓我很覺得新奇。她管餃子叫顧子,你吃顧子。這是二姨經常勸我們的一段話。一看這個答題,我又想起了遠在山東埠口的二姨。又想起了顧子的味道。



伊春美食美客


我是魯西南菏澤人,我們那把餃子叫做“扁食”。



一路向西226540831


我們山東濰坊市區叫扁食



花好月圓37098186


北方人是個節日就要吃餃子,過年要吃,冬至要吃……尤其是麵食為主的山東,餃子更是飯桌上常見的主食。

我是濰坊安丘人,離青島比較近,土話方言與青島經常有相似的地方。我們從小到大都叫餃子叫“顧扎”(guzha),中學求學在外,回到家母親就一定會包顧扎犒勞下我。家裡客人多的時候,一包就包好幾蓋墊。

不知道你們那兒用不用蓋墊,盛餃子神器,包好了放進去不沾,下熟了放進去清爽不坨。

工作在濟南,婆婆家是聊城東阿。東阿話與濟南南部的方言很相似。

有次婆婆說要包包子,結果擀了小皮包起了餃子。我驚詫之餘,才明白,婆婆代表的聊城人和大多數老濟南人都把餃子叫“包子”,我納悶:那包子叫啥,豈不是混了?婆婆:那是大包子。

同樣,我也在成為濟南媳婦的同事那兒證實了,老濟南"包子與大包子"的故事。

婆婆沒有用蓋墊盛熟餃子的習慣,嫌不好刷,寧願放在盤子裡又溼又坨……

不過在濟南,我也從不會主動叫餃子叫“顧扎”,土味太濃,估計沒幾個人會懂。我查了下這個奇怪稱呼的來歷,還有個有趣的小故事呢:

古時候有農婦在案板上咕咕咚咚剁餡,孩子問母親“咕剁”什麼,母親答:包咕剁你吃。

文獻也有“顧扎”的記載,但寫法是“餶飿(duo)”宋孟元老《東京夢化錄》:旋切細料餶飿兒"。膠東一帶還保留"餶飿"叫法。

有了出處,以後也能理直氣壯地大叫:包顧扎、吃顧扎啦!

你們那兒土話叫餃子叫什麼?奇怪嗎?(qing)


齊魯壹點


水餃是北方人接待客人、重要節日最主要的麵食。但在山東各地的叫法卻不大相同。

水佼在山東濟寧、菏澤、聊城、等部分地區稱作扁食。

水餃在淄博、棗莊、濰坊、日照、濟南萊蕪等部分地區叫做包子,把蒸包叫做菜包子或大包子,也有的管水餃和蒸包都叫做包子。呵呵,是不是有點分不清楚了?

水餃在山東煙臺、青島、威海、等部分地區叫骨扎(gu zha)。這個名字是不是挺奇怪的?

還有許多地方就叫水餃。

各地雖然叫法不同,但水餃的叫法都通用。因為餃子都下鍋水煮。


二妮子


聽到這個問題,我就來興致了,因為我老家不是山東,現在居住在這裡,第一次聽到餃子的叫法,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不知道所有地區的叫法是不是一樣,我所在的是山東濰坊,他們管餃子叫——故著。


我第一次去男朋家,是因為來山東水土不服,感冒嚴重,男友爸媽得知後擔心男友上班照顧不好我,就非叫著去農村老家調養,推辭不過,就去了。


男友媽媽很熱情,做了各種好吃的,燉了魚,排骨,炒了一桌子菜,快吃完的時候,突然說“侯航吃故著”,我不明白什麼意思,還以為她說我的肚子吃的鼓起來了,我刷一下臉紅了,連忙把衣服整理了一下,屏住了呼吸收了收肚子,不敢喘氣了,最後藉著上衛生間,脫離了窘境。


當我再次回到餐桌前的時候,他們已經笑得快岔氣了,男友一手捂著肚子,一手拉我坐下,說:“你剛才聽懂我媽說話了?”我臉越發紅了,他說:“哈哈哈,你是不是理解成你吃的肚子鼓起來了?我媽說的是,晚上給你包餃子吃,我們這裡管餃子叫故著,晚上叫侯航,你個傻蛋。”


我覺得既搞笑又丟人,地域差異真的是太大了,有太多話聽不懂啦,不過現在還好點,已經在這邊近3年了,基本的都能夠聽懂,不過還是說不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