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捻管法?

專業書畫定製


捻管法,屬於指法動作之列,並不是必用的常規筆法。它是在特殊情況下,為保證書寫效果,使筆意狀態保證先後一致,而進行大幅度調整鋒向,轉換筆勢等,臨時使用的一種技術處理方法。

捻管法動作要領,多以指頭尖部適當捻轉筆桿,目的是讓筆尖和筆肚朝向某一方,意在寫出預想的筆畫形狀與線質韻味……因此,捻管法作為調鋒理毫的一個小技巧,不能隨便使用,應該根據當時筆鋒出現的情形採取的補救措施。

所以,我認為,捻管法實屬特技筆法之一,多用於後期個性化創作。通常,在臨帖訓練過程中一般用不上,尤其是初學者,最好不要當作常規筆法運用,以免形成習慣性怪癖。

比如,寫小篆是否捻管? 主要看用什麼類型的毛筆。寫小篆、金文,使用超長鋒羊毫加健、彈性好的筆,或者長鋒兼、肚小的。如圖:


執筆姿勢以撥燈法,或潘氏三指法為好,如圖:


三指執筆法優點是,一般情況下,不用捻轉筆桿,篆書筆畫當中常見的圓轉、曲折的地方,可以稍微加一點點絞轉筆法,使毛鋒理順就可以了(屬於調鋒理毫技法)。

此外,千萬不要用當今流行的假冒偽劣五字執筆法,如圖:

上圖是假冒偽劣的五字執筆法,根本不是陸希聲的原創五字法。為什麼呢? 這是沈尹默篡改後傳播下來的。當今某些名家的執筆法更不可取,純屬個人不良習慣,比如田英章的執筆法……由於指頭分佈及其職責分工不合理,加之掌豎、腕沉……導致指法動作用不上(指頭用力捏筆桿),造成單憑腕法去寫字,於是,很多正常的筆法動作得不到有效施展,筆鋒活動範圍受到侷限,寫出來的形狀和神采似是而非……誰若不信,自己做對比實驗就知道了!

以上是我的教學心得。感興趣的朋友請點贊,或關注我,翻閱之前發佈的信息,會有驚喜。謝謝支持!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捻管法,顧名思義,就是“捻管”,俗稱“搓筆管”

搓:兩個手掌反覆摩擦,或把手掌放在別的東西上來回揉,手拿一種東西在另一種東西上產生摩擦。

這個就比較好理解的,搓是用手掌,捻是用手指頭。

這個特別有意思,因為古人執筆是“單苞”,也就是二指禪,就是用大拇指和食指。

這兩個手指捻管

就跟我們今年“啐一口唾沫,用這倆手指頭數錢一樣”

比喻比較粗糙,意思是差不多的。

古人捻管,一定是建立在“二指執筆”或者“三指執筆”上的。

因為手指頭越少,捻其來越靈活。

像魏晉時的書法,無論楷行草,都是有捻管的技法的,凡是到了唐宋,楷書法度嚴謹的,捻管就幾乎不用了,行草書倒是一直存在捻管技法,直到今天。


捻管自篆書中來,為的是“保持中鋒”,讓力道不虛。

類似於我們今天的“絞轉”

捻管主要是為了“調整筆鋒”時刻讓鋒尖保持在中鋒,這是篆隸要求。

或者,在行草書中,因為古人都是小字,多不過寸,也是為了加快書寫速度進行捻管,二指三指捻管寫章草或者張芝草書,非常快。

像這種漢簡中,大量存在捻管筆法,因為字小,筆小,所以用的手指頭不多。

二指捻管寫起來最快。

有些漢簡,簡直就是捻管的天下,大多筆畫全靠左右捻完成,左右擺盪,非常快。

曾經有兩天,我臨張芝草書的時候,我發現張芝的草書線條太厲害了,怎麼寫都寫不那麼“活”,寫出來都是無生氣的,當時我是三指執筆。

比較煩惱

就用筆在紙上畫著玩,因為是畫著玩,所以就用了二指,無意間捻了幾下管,讓線線條處有些相似的感覺。

於是就用二指加捻管法去寫張紙,雖然寫著慢,筆力不夠,但是線條的弧度都對了,轉折也容易了。

這就讓我發現,古人的捻管技法得實用處。

這種方法,確實只能口傳手授,打字或者發一段視頻,著實解決不了。

不過這種方法在草書中肯定是活用的,可有可無。

即使用了,也是段位比較高的人才能活用。

像我們這些人,現在能理解就不錯了。

理解和實用,臨和創,是非常大的差距。


以上都是一些個人感覺,如果對大家有幫助,可以點一下關注。


梁宇航


一、 捻管是怎麼一回事?


人們常說書法有法,但是書法的法是什麼呢?當然書法愛好者都知道,藏鋒、頓、運筆、提、按、挫等技法;在寫字用力方面包括臂力、腕力、掌力、指力的運用等等。

捻管或轉管是書寫毛筆字的一種技法,但捻管是怎麼一回事呢?通俗地說就是書寫毛筆字時,將筆管順時針、或逆時針根據實際需要進行捻動或轉動,使筆鋒經常保持順暢的態勢,使毛筆運行通暢,從而確保書寫的流暢。

二、 捻管的作用與目的?

捻管的第一個作用使筆鋒經常保持順暢的態勢,確保書寫的流暢;捻管的第二個作用是通過捻管隨時將筆鋒調整在筆劃的中央位置運行,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中鋒動筆,只有通過中鋒動筆,最終才能達到力透紙背的藝術效果。

說白了,只有通過捻管才能使楷書的起筆穩健,才能使行、草書流暢的筆劃似流動的水,象飄逸的雲,才能使楷、魏體書法收鋒做到蒼勁有力的藝術效果。

三、 捻管書寫的藝術效果?

力透紙背是怎麼一回事?力透紙背不是潑墨成堆去暈染透宣紙的背部,而是通過中鋒運筆使筆鋒時刻在點劃的中央運行,毛筆在運行的過程中將最後的餘墨通過筆鋒留在點劃的中央位置,在宣紙背面表現出來的則是點劃中間是一道濃濃的墨跡。所以說,力透紙背的藝術效果只有通過捻管才能實現,如果不捻管,整幅作品全是側鋒動筆,力透紙背無從談起,何談書法呢?如果不捻管,就做不到中鋒動筆,沒有中鋒動筆,就不會有書法藝術上說的力透紙背。

四、 捻管動作的適用範圍?

捻管動作的運用適用於大、小字。小楷要捻管,中楷要捻管,大字更要轉管;行、草、隸、篆書的大小字都要捻管,如果不捻管,在運筆的過程中就做不到中鋒動筆。在這裡要強調的是篆書只有橫、豎、弧三個點劃,橫劃與豎劃把握藏、運、收就行,但弧的書寫不捻管則做不到中鋒運筆。

五、 不捻管書寫毛筆字行嗎?

不捻管不行!為什麼不行呢?一是表現效果不允許,前面已經說清不捻管不行的道理,這裡就不再重複。二是草書字360度以上轉動不允許。我說中鋒運筆是通過捻管而實現的,要保持中鋒運筆,必須大度數地轉動或捻動筆管才能保持中鋒動筆。例如草書繁體的壽 字:第一個圓弧是順時針轉動540度,一橫起筆要逆時針轉動180度才能將筆鋒調整為中鋒,一橫收鋒時再順時針轉動180度以上才能順勢藏鋒寫那一撇;第二個圓弧也是順時針轉動540度。要強調的是,這兩個540度書寫小些的字一次捻管還可以完成,但寫大一點的字一個動作就無法完成,必須暫作停頓調整握筆動作後繼續捻動筆管運筆,方能將這個壽字寫好。

六、捻管技法的現狀。

我三十年來通過對書法的臨練與研究,發現目前在好多書法愛好者中間存在著一個普遍問題,一把將毛筆抓死,沒有捻筆管動作,任意揮灑塗抹,整幅作品側鋒比比皆是,我認為這是對書法法則的一大缺失,雖然一些人在收鋒的時候運用腕力去調整筆鋒,但那個動作與捻管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目前,對於捻管法則在書法學術界還有一些爭議,孫曉雲女士洋洋幾十萬字去論述捻管,我認為也是傍敲側擊、不得要領,不能使書法愛好者心領神會。田蘊章老師對捻管也有一些議論,但他的觀點我還是不敢苟同,其實他的字寫得那麼好是與捻管有直接聯繫的,他自己如果不承認,不仿把筆與手指固定在一起,他一定不能自如地運筆,更不會寫出那麼好的字來。

捻管只是書法技巧的一種,真正要寫好毛筆字,那是所有技法的綜合運用,是政治水平、思想水平、文化水平、個人修養的結合與體現,只要不甘寂寞,幾十年如一日替心去學,有幾分耕耘,必然會有幾分收穫。


今曰書法


1書法中講究中鋒運筆,中鋒運筆寫出來的筆畫飽滿,具有立體感,所以自古以來練習書法的朋友,都非常重視中鋒運筆。

2所謂的“捻管法”,自古就有,也是頗受爭議。何為捻管法呢?就是在書寫的過程中,不斷的轉動毛筆,從而是筆尖保持在筆畫中行走,以此達到中鋒運筆的目的。

當代女書法家孫曉雲女士一直再提這個問題!認為只有捻管法才能達到中鋒運筆的效果。

3“捻管法”,其實就是一種野路子,不是主流!我們在寫字的時候,尤其是寫楷書的時候,為了保持中鋒運筆,其實是手指和手腕的配合。捻管法只是講究手指的轉動,而忽視了手腕的作用,這是非常錯誤的用筆!


4宋代大書法家姜夔曾在《續書譜》中提到過,用筆要中鋒取骨,偏鋒取妍。所以一位的追求中鋒也是不正確的用筆。必須中鋒和偏鋒兼用,才是書法用筆的高手,因為筆有八面鋒!

5其次捻管法是非常不實用的一種運筆方法,平時書寫大字,榜書的時候還可以用,那麼書寫小楷尤其是蠅頭小楷,寫行書,草書,也要使用捻管法嗎?可笑至極,純屬胡扯!!!

在古代科舉考試,學生答題全用小楷,一篇書寫幾千字,如果都用捻管法的話,豈不累死,筆豈不捻破?一點科學都沒有。

6至於王羲之,趙孟頫等書法大家用不用,我們不得而知,之前我從來不實用這種野路子筆法!!!!


風雅書法


關於捻管,有人說源於鄧石如。鄧善用長鋒羊毫,作弧度較大的線條時,為保證中鋒行筆,在運筆過程中,邊寫邊轉動筆桿。

說白了,就是轉動筆桿來調鋒。


而調鋒最常用的方法是提按。筆頭按下去後,略往上提,即可調整筆鋒,向各個方向運筆。

清代以前的文獻中只說“使轉”,意即提按,未提捻管,可以與制筆工藝有關。

以前只有硬毫,提按可解決調鋒,清代出現長鋒羊毫,筆鋒軟而長,僅靠提按可能不易調鋒,於是長鋒羊毫高手鄧石如就想出了捻管。

對於初學者而言,先學好提按就行,不必管什麼捻管。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捻管,就是書寫時有捻動筆桿的動作,這是書寫石鼓文(篆書)的專用技術。(其它字體的線條通過轉腕都能完成)

眾所周知,巨匠吳昌碩先生的石鼓文獨步天下。然而,他的高徒們在書寫石鼓文時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那就是我們通常見到的作品是一些對聯與匾額。他們用石鼓文筆意書寫的詩詞作品很罕見,並且也沒有他們的對聯與匾額寫的好。

這個現象就連書法成就最大的沙孟海先生亦復如此。奇怪吧? (而齊白石流的篆體寫法,玩玩開興就可,絕非正道書寫法。)

就連沙孟海、王個簃、潘天壽、諸樂三等眾高徒們,具備瞭如此深厚功力的人物也不敢輕易的篆寫詩詞,唯一的原因是不知“捻筆”技術,從而無法控制整幅畫面字體之間的流暢性與協調性。

因為字少,我的這些師伯們可以靠強悍的功力書寫著對聯與匾額…

再從趙之謙與鄧石如兩位大家的篆書線條轉折上的敗筆(有偏峰失力,莫名的線條粗細失衡現象)可大膽的推斷出~“捻筆”技術失傳過!

這從篆書大家鄧石如的精典作品《心經》中可得知,鄧石如已經採用把圓角變方書寫,但是還是在弧形線條中出現敗筆。我用橙色標註,望各位方家指正。共勉!

吳昌碩先生能熟練的應用捻筆技術,可惜沒有做總結。不然我早就應該學會捻筆技術了…





呂永亮


捻管,是一種執筆的方法。


上圖為捻管執筆法圖。

對於捻管,現代人全都理解成了一種筆法。純粹屬於望字生意。並有人專門為這個錯誤的理解進行自己都不能運用的理論闡釋。孫曉芸認為,在書寫的過程中轉動筆管書寫,就是捻管。但我並不見過她運用。自己不能運用而就輕率的做出理論結果,這樣的理論就是臆想。

書法為古代人創造。他們對書法的理解和運用,比今天的我們有更深更直接的領悟。前人總結出的筆法包括:折、頓、挫、蹲、駐、提、轉、搶、尖、搭、側、衄等一共十二種筆法。能夠熟練掌握運用好這十二種筆法,對於所有的漢字筆畫,都可以準確的書寫完成。



書法自魏晉至今,歷經一千多年,前人早已為我們總結出來了完備的理論與實際運用的方法。根本沒有死角。你只需要照著他們的路子走,就能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若拋棄放在眼前的大路,非要去開墾一條新路,以人生百年來計,你有多少時間可以去抗衡五千年的中國文化積澱?


子衿書法


執筆的方式有很多種,在古代的不同時期由於書寫條件和環境不同,執筆方式也多種多樣,比如有握管法、單鉤法、雙鉤法、捻管法、撮管法、撥鐙法等等。

捻管法作為執筆法之一,其實就是運用手指捻動筆管,管隨指轉,鋒隨管旋。我這麼說是不是有點不太明白,其實很簡單,就是書寫毛筆字時,根據實際需要將毛筆筆管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進行捻動或轉動。


題主你問王羲之是不是用,這到讓我想到了王羲之所著的《筆法論十二章》中曾經提過這個捻管法,書中是這樣說的,“踠腳斡,上捺下撚,終始轉折,悉令和韻……”


這裡的“撚”其實就是捻的意思,就是要想使筆管,根據作者本人的需要,以自身為軸旋轉一個角度,如果不用手指去“撚”動,就得需要肘和臂在很大的範圍內活動,一個捻字,起碼可以說明王羲之是用的。


在書法創作中,捻管法是很有必要的,當然我們也不一定非要說只能用這種方法,眾所周知書法的執筆有多種樣,與字體,習慣、坐姿都有關係。


而捻管法這個動作的適用範圍也很廣,比如說小楷、中楷都很適合,但是行、草、隸、篆書的大小字也可以使用,沒有那麼絕對的不能用這種說法的。


就像孫過庭在《書譜》裡說:“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草乖使轉,不成文字;真虧點畫,猶可記文,回互雖殊,大體相涉。”


一切都是根據自身需要而定的,書法雖然有自己的體系,但是體系也是因人而異。



玩轉文化生活知識,關注【東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買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選!


東家APP



當代書法名家趙金華作品


PGG888666




捻管或轉管是書寫毛筆字的一種技法,但捻管是怎麼一回事呢?通俗地說就是書寫毛筆字時,將筆管順時針、或逆時針根據實際需要進行捻動或轉動,使筆鋒經常保持順暢的態勢,使毛筆運行通暢,從而確保書寫的流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