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和傅山的草書對後世產生了哪些影響?

不二齋


王鐸和傅山的草書倍受世人矚目,是五百年書法的一座高峰。"臨盡百帖方覺少,推倒眾山獨為峰"。

王鐸草書氣勢磅礴,筆力雄強,奇詭怪異',墨剩酣暢淋漓,大起大落,洶湧澎湃,作品表現猙獰,粗獷,陽剛有極強的藝術衝擊力,既醜且美,能製造矛盾又能解決矛盾。難怪啟功先生稱贊王鐸:"破陣聲威四海聞,敢換舊句策殊勢,王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王鐸一輩子吃得二王的帖,追求"孤蓬自振,驚沙坐飛"的險絕之境,筆法出神入化,法度嚴謹,一生臨古代經典不止。王鐸說",書法貴得古人結構,書不思古,便落野俗一路。大草如危峰之石,側懸矗插,勢變其實,與小草異"。

傅山也是開宗立派的大師,他的草書有道家不食人間煙火的氣息。他主張"寧拙勿巧,寧醜勿媚",對後世的影響極其深遠。雖是醫生但愛國熱而著稱。他的書法也被一部人認為是醜書,但很多人都學不到精髓,只學到一點皮毛。王鐸強化漲墨及枯筆效果,大膽創新,開先河之例,對整個書壇影響之大。

他們的字吸取二王,顏真卿莊嚴凝重擺脫明以來技,規則束縛,注重個性宣洩的特點,追求與發展,從點劃線條章法佈局,不受任何制約,大刀闊斧,縱橫牽繞,有強烈的創造慾望和顛狂不羈的人格力量。

王鐸與傅山是晚明書壇領軍人物,前所未有縱橫豪邁一掃前人的書風,以驚世駭俗的面目,縱橫五百年。


雲軒190644027張東強


【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


這個問題有一些價值。王鐸和傅山繼承了草書傳統,又將筆法、結字、章法往前推進了一步,對後世學習草書產生了積極影響。從我個人的理解和心得來看,至少有以下幾方面的意義:

(傅山草書)



1、王鐸和傅山的草書筆法(特別是王鐸漲墨的應用),從傳統的線到塊面的應用,跳躍性很大,增強了作品的節奏感。

(傅山草書)


2、筆畫的粗與細、大與小的誇張對比,以及筆畫纏繞,更加增強了作品的疏密感與層次感。

(傅山草書)


3、在墨色應用上的大膽創新,使得濃與淡、枯與溼的對比,增強了作品的色彩感和虛實感。

(王鐸草書)


以上幾點,可以對照王鐸、傅山的草書作品(見附圖)進行揣摩,明白其書寫時的匠心,對於我們進行草書的創作是非常具有借鑑意義的。

(王鐸草書)


學習書法一定要深入進去,不要浮在表面而沾沾自喜。只有經過這樣深入去分析、學習和借鑑,才能真正學到一些技巧和精髓。

(王鐸草書)



更多書法技巧文章,敬請關注【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


麓風軒


王鐸的書法對當代的影響很小!

因為難寫,加上現在的審美是曲線,唯美,脫俗為主線。而王鐸的草書是扛鼎力作,講究力量美,講究加大對比的關係。不是那麼的討好,也是很多書家比較難過的一關。

因為難寫,學的人不多,自然形成不了大的潮流。

因為是二臣,歷史名聲不好,對於一些人來講是有失氣節,所以,看不上。

因為,二王是主流,所以,大家都是去學所謂流動,使絞的書法,以符合大眾標準。

還有,有些人就是可能審美就沒到那個水平。

所以,王鐸的草書影響很小。

一起學習王鐸,更多請關注



重墨堂


王鐸、傅山開啟了由“二王”帖學傳統模式中恬淡清逸、舒緩飄逸、姿態優雅的行筆方式向大開大合、曠達奔放、恣肆雄渾轉變。

王鐸、傅山的草書縱逸,放而不流,信筆縱橫,骨力深厚。這與明代中後期書家兼工篆、隸者增多,崇尚篆隸的古質與風骨有關。在書法風格上發生了質的變化,呈現出拙、厚、古的時代特色,書風開闊雄健,濃墨重彩,奔放流暢。

對當代書風的影響,讓書法由書齋雅玩向展廳觀賞成為可能,王鐸風、明清調,丈二大幅的大氣勢、大格局大草確實比小扇面、小尺牘小草更能吸人眼球,更具震憾力。與大時代、大發展、大開放的盛世更匹配。



湘仔評論


影響極大,特別是王鐸。

書法你要全面去看,誰的書法都沒有最後,只有更好。

王鐸的雖然線條有些纏繞,但並不影響他書法的美感,也許更增添一些氣韻流動之感。

王羲之在《筆陣圖》說寫書首先要引八分書用篆隸的筆法線條入行草上,其實他自己沒有做的很好,在王鐸的書法里約顯更勝。

(拙作,湊熱鬧)







高良近


王鐸與董其昌齊名,時稱“南董北王”。

晚明初清,書壇受王鐸草書影響非常大,傅山等莫不深受影響。傅山其書有王鐸之跡。

王鐸用筆轉折並重,傅山用筆轉多折少;王鐸結字追求精美中多變,傅山結字基本趨於支離掘醜。在行中軸線的處理,傅山跟王鐸一樣,左右倚側,幾乎找不到一條固定中軸線。二者書風接近。

王鐸的書法受到康有為和吳昌碩的高度肯定,當代受林散之,沙孟海,啟功等推崇和仿效,研習者眾多,影響巨大。

現每次大展均有大量仿王鐸書風的作品出現。效法其“拓而為大”的創作方法,多變的漲墨法,筆勢矯健流暢,連綿纏繞之法,是當代書壇作品走向展廳效果的最便利捷徑。

傅山創作態度率意任性而為,其作品優劣往往懸殊,劣者之弊病,令人難以置信的醜書。

傅山的“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成當今醜書的據點。


深圳容園


首先是王鐸和傅山草書技法的區別:

這時期的書法,一派帖學天下,董其昌、趙孟頫的書法影響極大。世人學習他們書法的風氣極其盛行,書法日漸萎靡,這時候有許多書家站出來舉起了的反叛董、趙“正統”的旗幟、

王鐸和傅山正是此際兩位遭遇與抱負不同的兩個人物。不管他們的生活經歷如何,卻有一點相同,那就是均能以書法傳名於世,並是這次書法革新的扯旗者。王鐸與傅山無疑都是中國書法史上開拓草書新風格、創造新的審美境界的巨匠、

縱觀王鐸與傅山的草書藝術,不難發現他們都通過草書來抒發自己的思想情感,他們的草書都有著激情與張揚,最後都回歸於“和”。他們都是由明入清的書家,但傅山以清代移民自居,王鐸則被稱為“二臣”。在技法方面,王鐸的用筆方圓結合、提按分明、中側鋒兼用,傅山以圓轉纏繞為主、提按也較為分明但以中鋒用筆為主。結構方面他們都欹側分明,但王鐸疏密變化豐富,傅山則以“密”“滿”為主。章法上字間有著錯落分明、連綿的相同點,也有王鐸疏密結合、傅山以“滿”、“密”為主的不同點。墨法有著“漲、溼、幹”的相同點,但傅山較之王鐸“渴”的運用要少的多、

提及二者的草書技法,我們不得不提及二者的學書經歷和創作思想,這與二者的草書風格的標新立異息息相關。王、傅二人都是以學習古人之法來作為主要的取法途徑,王鐸以繼承古人為主,傅山在學習古人的同時更注重個性的發揮。王鐸學書非常勤奮,十三歲時攻《聖教序》,臨之三年,字字逼肖。嘗自言:“《聖教》之斷者,餘年十五,鑽精習之。”經過長年累月的研究、臨習,對魏晉書法,尤其是二王書法情有獨鍾,他認為“書未宗晉,終入野道”。他也堅持“一日臨帖,一日應索靖”的學習方法,始終保持書法創作與古帖的臨習相結合,以吸取更多的古典養分;後又學顏、柳、米,最終選擇了米芾作為自己深入傳統的切入點和樹立個人風格的突破口,而後創自家面目。他的一生最擅長行草,其學書風格形成從四十歲開始,五十多歲時草書風格已逐漸走向成熟。這也印證了他的好友黃道周的預言:

“行草近推王覺斯,覺斯方盛年,看其五十自化,如欲骨力嶙峋,筋肉輔茂,俯仰操縱,俱不由人‘’ 晚年的王鐸,其書更是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傅山曾說:

“吾八九歲即臨元常,不似。少長,如《黃庭》、《曹娥》、《樂毅論》、《東方贊》、《十三行洛神》下及《破邪論》,無所不臨,而無一近似者,最後寫魯公《家廟》,略得其支離,又溯而臨《爭座》,頗欲似之、又進而臨《蘭亭》,雖不得其神情,漸欲知此技之大概矣、”

可見傅山天生性格豪邁,對於法度嚴謹一路更可謂是難以格入、在行草方面,受王書的影響頗大,與同一時期的大多書家一樣,對《閣帖》之類的刻帖也下過臨摹功夫,最終還是以抒發個人性情的表現風格為歸宿、另一方面,傅山認為,篆、隸是學習書法的不二法門,他宣稱:“不知篆、籀從來,而講字學書法,皆寐也。”晚年的他更是在自己的草書作品中常揉進章草“隸筆”意味的筆法,以增加他草書與眾不同的新意,形成具有明顯藝術個性的草書風格、

二人在明亡以後思想上都有大的轉變,思想上的波折變化也直接影響著他們對草書藝術的探索。王鐸在他的《文丹》中闡明瞭他的美學追求:“文要膽”,“大力,如海中神鰲”,“如臨陣者提刀一喝,人頭落地”等等;傅山提出的“四寧四毋”的主張,他們這種對美的追求是雄強的,以奇制勝。但是王鐸比起傅山的雄強來則是收斂的,從這一點上說,傅山的草書精神要比王鐸更自由、更浪漫、更灑脫……

“如果說王鐸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傅山,那麼傅山思想的出現也在相當程度上拓寬和發展了王鐸的藝術思想體系,作為此際的書家,傅山更富有自己的藝術思想和主張,其思想自成體系,在歷史上的影響甚至勝過王鐸、”

由於他們二人地位和生活方式的不同,造成了他們對草書創作思想的差異、使其草書的風格也迥然相異、都是作為移民入清,王鐸一生可謂是都是仿古、崇古、復古,入清後,他對書風的創作更採取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同時他對二王有了重新的認識,在風格取向上所追求的不是突變式的大起大落,而是追求力與靜結合的美,追求中和之力,以達到更高的境界、透過作品,在跌宕的線條律動中,王鐸寓書於情,激情與熱情瀰漫與字裡行間,這是他晚年追求的內斂與張揚高度統一和諧的形式表現……王鐸草書作品中“中立而不倚”的“中和”之美,呈現出一種含蓄內斂、凝重自然的情調……說句土話:傅山其書風比王鐸要野……


春雨無眠


我認為大草書在歷史上有這麼幾座高峰,張芝、王獻之,張旭、懷素、黃庭堅、祝技山、王鐸、傳山。王鐸、傅山上承諸家而開啟了自己的新面目:用筆更灑脫,章法更奇倔,所作大條幅,頂天立地,大氣磅礴,猶如長江大河,攝人心魄,給後世以巨大影響,(這裡只談藝術,不談人品。)直至當代。


戴朝模


好的方面有但不多,負面是讓後人產生了好多醜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