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特區,為什麼只有深圳一枝獨秀,遙遙領先?

鄂快樂使者


簡單回答:

二個方面,第一,深圳前期的崛起離不開香港,深圳特區成立之時,恰逢香港勞動密集型產業整體轉移,深圳以背靠整個大陸向港臺商人提供廉價且豐富的人力資源以及極其優惠的土地資源和政策資源,順手接盤,可謂恰到好處,百年難遇。

第二,在2005年以後由於人工及地價的不斷上升,在傳統制造業領域,深圳已經優勢不再,工廠不斷搬遷流失,那幾年的迷茫與困惑,老深圳都會有感觸。深圳真正崛起是最近幾年了,金融及高科技的定位以及傳統的包容與開放,加上良好的基礎設施,是成功的關鍵。

如果深圳可以複製,那麼一定是歷史機緣和戰略眼光的重合!


不是冠軍勝似冠軍


首先深圳緊鄰香港,在上世紀70-80年代香港的富裕程度是大陸不能比擬的,以下數據僅供參考。


1970年香港GDP為38 億美元,大陸為915 億美元,香港相當於大陸的 4.2%

1980年香港GDP為289 億美元,大陸為3015 億美元,香港相當於大陸的9.6%

1990年香港GDP為769 億美元,大陸為3878 億美元,香港相當於大陸的19.8%

1993年香港GDP為1204億美元,大陸為6132 億美元,香港相當於大陸的19.6%

1995年香港GDP為1447億美元,大陸為7413 億美元,香港相當於大陸的19.5%

1997年香港GDP為1774億美元,大陸為9527億美元,香港相當於大陸的18.6%

2000年香港GDP為1717億美元,大陸為10808億美元,香港相當於大陸的15.9%

2001年香港GDP為1694億美元,大陸為11592億美元,香港相當於大陸的14.6%

2002年香港GDP為1663億美元,大陸為12371億美元,香港相當於大陸的13.4%

2003年香港GDP為1614億美元,大陸為14099億美元,香港相當於大陸的11.5%

2004年香港GDP為1691億美元,大陸為19316億美元,香港相當於大陸的8.8%

2005年香港GDP為1816億美元,大陸為22257億美元,香港相當於大陸的8.8%

2006年香港GDP為1935億美元,大陸為26847億美元,香港相當於大陸的7.2%

2007年香港GDP為2116億美元,大陸為32508億美元,香港相當於大陸的6.5%

2008年香港GDP為2193億美元,大陸為43274億美元,香港相當於大陸的5.1%

2009年香港GDP為2140億美元,大陸為49847億美元,香港相當於大陸的4.3%

2010年香港GDP為2287億美元,大陸為60094億美元,香港相當於大陸的3.8%

2011年香港GDP為2487億美元,大陸為73011億美元,香港相當於大陸的3.4%

2012年香港GDP為2626億美元,大陸為82622億美元,香港相當於大陸的3.2%

2013年香港GDP為2737億美元,大陸為92867億美元,香港相當於大陸的3.0%

2014年香港GDP為2912億美元,大陸為103565億美元,香港相當於大陸的2.8%

2015年香港GDP為3092億美元,大陸為109828億美元,香港相當於大陸的2.8%

平均到人均頭上那就更不得了了。




再者,深圳具有天然的深水碼頭,到港貨物中轉方便,香港是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港口,貨物的中轉和資金的往來都是暢通無阻,很多大公司都是在深圳成立公司,然後在香港成立公司方便貨物的中轉和資金的往來。




第三,深圳有證卷交易所,很多公司為了走上市之路,對深圳都是趨之若鶩,還有國家大力的政策扶植,以至於很多省市都在深圳設立了住深圳辦事處,這也無形之中把大量的資金劃撥到深圳支持了深圳的快速發展。
最後要說的是是深圳人民最要感謝的重要人物,就是我們的鄧爺爺,當年就是他在這個小漁村上面劃了一個小圈圈,使當年的小漁村經過將近四十年的發展耀然成為世界性的大都市。


紙類包裝印刷黃先生


我到現在為止,還沒搞清楚四大特區是那幾個城市?我只知道鄧小平爺爺只試驗性的劃了一個特區,那就是深圳,至於你所說的四大特區,是我孤耳寡聞,還是小篇你自己劃出來的?求證,求指點,謝謝!



強盜155152841


嚴格來說,是五大特區,海南島雖不是第一批設立的經濟特區,但距離深圳、廈門等經濟特區設立的時間不過八九年的時間。

五個特區,最後深圳成功了,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

先說客觀原因,地理位置決定的。五個特區分別是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

這五個特區位置最優的明顯是深圳,因為對面就是香港。當時將這幾個地方設立為特區,也正是看中了他們的這些特點。除了深圳毗鄰香港外,珠海毗鄰澳門,廈門對面有臺灣。

為什麼說深圳地理位置最好呢?因為相比於珠海,澳門的經濟體量和國際地位根本不能與香港比;相比於廈門,深圳與香港的距離不知道近了多少,而且臺灣尚未迴歸,不但不能幫助廈門發展,還會因為政局原因制約廈門發展。至於汕頭和海南,毫無依靠,就更別說了。

再說主觀原因。主觀原因,就是深圳夠包容,不排外。深圳成立之初,是南海邊的一個小漁村,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不多,特區設立後,許多人前來淘金,外地人越來越多,本地人的比例越小,深圳成為了真正的移民城市。這裡有全國各地的人,說的是普通話,不像廣州經常能聽到粵語。

正因為這裡都是外地人,所以大家都非常包容,無外可排。其他地方就不一養了,典型的就是汕頭,汕頭人排外是出了名的。潮汕人的特點是,內部團結,頭腦靈活,所以才有潮汕商幫,但保守的思維讓他們對外來人常常懷有敵意。


天天說錢


四個經濟特區各有優劣,無需踩低一個,抬高另一個!



都是中國城市,深圳如果沒有依靠香港這個位置,就還是寶安縣的深圳鎮,其他什麼也不是!


粵港澳深大灣區委


嚴格的講應該是五大特區,少了一個最晚成立但面積最大的海南經濟特區(1988年成立)五大特區,深圳發展的最快最好,其他四個特區GDP加起來都沒深圳一個多,深圳2017年GDP總量高達2.2萬多億,而廈門,珠海,汕頭,海南加起來也才差不多1.3萬億,僅僅是深圳的一半,深圳特區一騎絕塵,一強獨大。

深圳特區成立之初,主要還是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以前沿的姿態去衝鋒,作為最早成立的特區,中央給予深圳極大的厚望,政策上的扶持,基建,交通上的大筆投入,深圳從一個小漁村變成國際化大都市,可謂中國四十年改革開放成就的傑出代表。深圳聚集了大量的高新技術企業,比亞迪,華為,騰訊等紛紛把深圳設為企業總部,良好的創業環境和優質的人居環境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創業者,深圳GDP先後超過香港,新加坡,用40年時間達到翻天覆地的改變。

深圳今天的巨大成就已經難以複製,也不會再有第二個深圳出現,因為五大特區之中,其他四個特區的發展並不盡如人意。

發展的比較好的有珠海特區和廈門特區,珠海特區近年來和澳門,香港合作頻繁,橫琴島如今已然是一片巨大的工地,即將通車的港珠澳大橋可能會成為珠海突破發展瓶頸的一個巨大的契機,但珠海一樣有其難處,和深圳這種千萬級別的特大城市不同,珠海的人口180萬都不到,人口規模過小,無法產生人口聚集效應,這也暴露出了珠海在人才吸引上還遠不能和深圳廣州比,另外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是珠海的房價在廣東省內僅次於深圳,廣州,而且房價瘋狂上漲也只不過是這幾年的事,這可能也是造成珠海留不住人才的主要原因,人口體量過小就預示著經濟總量難以提升。

五大特區中經濟發展水平最差的非汕頭莫屬,汕頭作為粵東首位城市,不僅沒有起到領導作用反而發展越來越落魄,2017年GDP僅為2300多億,低於湛江,在廣東省的排名十名開外,而汕頭卻是一個總人口高達500多萬的大型城市,汕頭的民營企業比較多但多為低端的家庭作坊,靠製造業下游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來支撐起一個創立三十多年的經濟特區,汕頭的處境不可謂不尷尬,汕頭特區創辦30多年沒有什麼可圈可點之處,不僅明星企業少而且產業結構一直比較單一,汕頭已經淪為最沒落的一個特區。

在五大特區中發展一直比較平穩的廈門,因其豐富的旅遊資源而為人熟知,相比珠海汕頭,廈門在旅遊方面的優勢更加明顯,廈門去年的增速已經有所回落,經濟也已經到了發展的轉折期,但好在自貿區的落地和廈門自身所具備的產業孵化能力依然助力經濟快速發展,廈門的各項指標在五大特區中都緊跟深圳,去年廈門的房價依然高居不下,在五大特區中僅次於深圳,在全國所有城市中排名第四,而且高企的房價已經使人才流失非常嚴重,人才的流失意味著城市缺乏創新能力,這一點必須要得到重視。

海南特區最晚設立,從1988年到現在30年時間,奇蹟很小,房價很大,本來是通過旅遊帶動經濟,結果把房價帶成現在這樣,“海南國際旅遊島”這個全新的身份可能會是其未來快速發展的最好定位,潛力巨大,發展空間更大。





大國布衣


汕頭的發展不如深圳,原因是1,深圳背靠香港,香港是出口型國際城市,人多地少,工廠只能後撤,深圳是最佳候選地,形成前店後廠,成本最低,物流最短。2,深圳是張白紙,面積大,可以任意規劃,起點高,無歷史包袱。3,深圳規劃好,信息交通四通八達,是極好的集散地,能夠吸引人才和資本。4,汕頭人多地少,發展的空間不足,初始特區也只有巴掌大。道路狹小崎嶇,俗話說路通財通,人家來往一次尚且不易,更不用說大物流了。汕頭是百年商埠,有一定小基礎,但適應不了新的形勢,反而成為包袱,汕頭沒有推倒重來的魄力。5,汕頭僑商多在香港東南亞,但人工成本不如東南亞,物流成本不如深圳,汕頭本地又未形成產業鏈,配套成本更高,所以吸引不來資本。6,汕頭道路閉塞,環境落後,有點不作為,吸引不了人才。


太極127624519


20世紀80年代,中央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地設置經濟特區,成為中國對外外開放的前沿和窗口。經過30多年的發展,深圳從默默無聞的小漁村變成與北上廣齊名的中國一線城市,而早在鴉片戰爭成為通商口岸的廈門、汕頭以及珠江口對岸的珠海卻被遠遠的甩在身後。深圳的迅速崛起並非偶然,除了地理地緣的優勢外,與國家的政策、深圳政府的決策以及“深圳人”的努力有著很大的關係。

當初國家選定這四座城市作為經濟特區還是頗有用意的:深圳毗鄰香港,珠海緊靠澳門,廈門與臺灣隔海相望,而汕頭是海外潮商的家鄉,國家寄希望這四座城市可以吸引來自港澳臺以及海外華人華僑的投資。我曾在悟空問答“為什麼珠海和深圳同為特區相差那麼大”一文中分析了深圳的成功與珠海發展相對滯後的原因,這裡就不詳細闡述了,歸納總結為以下兩點:

  1. 地緣因素影響。的確,不可忽視香港對深圳發展巨大的帶動作用,時至今日香港仍是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世界上重要的國際貿易和航運的中心,深圳早期承接香港產業轉移,後期借鑑香港經濟發展模式。而珠海背靠澳門,澳門以博彩業和旅遊業聞名,對珠海的經濟發展影響和帶動非常有限。

  2. 初期定位不同。從最初的規劃,就可以看出中央對深圳寄予厚望。深圳規劃的面積大,可以讓更多的製造業轉移到該地區,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而且很多政策率先在深圳試點。反觀珠海,不僅規劃面積小,很容易造成資源飽和,而且最初定位就是高新產業、旅遊城市,更多資金投入到城市的建設,而不是發展工業。

深圳本身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成就了令人瞠目結舌的“深圳速度”,創造了世界上城市崛起的奇蹟。而另外兩座城市——廈門和汕頭,一座是最早被迫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另一座是被恩格斯稱為“遠東唯一有一點商業意義的口岸”,閩商和潮商又是中國商幫的代表,好像既不缺少天時和地利,也不缺少人和,但是發展也沒有達到預期設想。

下面我們就看看到底是什麼原因制約了城市發展,沒有像深圳那樣從一片荒蕪發展成中國經濟第三。

汕頭

廣東潮汕地區不僅出現了馬化騰、黃光裕、姚振華、鄭南雁等國內著名商人,還有包括前華人首富李嘉誠、服裝大王

林百欣、正大掌門謝國民、酒業鉅子蘇旭明等海外大富豪。在香港及海外華人企業家當中,潮汕人很多,潮汕人通過苦心經營和努力打拼,在世界各個領域都可以看到潮商的身影。不過,他們的故鄉卻沒有藉助其天然的優勢,逐漸發展起來,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反而經濟在四座經濟特區中墊底,逐漸淪落成一座平庸的城市。

從天時上看,國家給予了汕頭開放的政策。潮汕人精明勤奮,既不怕吃苦,也敢於冒險,“險中求富”的特質,可能會成就一番事業,也可能讓人誤入歧途。

設立經濟特區之初,汕頭髮展勢頭不錯,但是之後就有商人從開始製假走私,到後來轟動全國的“粵東騙稅案”,不僅給潮商帶來了誠信缺失的惡名,還摧毀了原本尚可的產業基礎。同時,因為潮汕強烈的宗族情結,一方面讓潮汕地區保持了傳統,另一方面潮汕走向封閉。與開放包容的深圳不同,獨特的語言和文化讓外省人很難融入當地社會,複雜的人情關係也讓外來企業很難落地。就這樣,汕頭錯失了發展的黃金時期。

從地利上看,處在海洋與江河入海口的交匯點。汕頭瀕臨南海,是韓江、榕江、煉江三江出海口,但是當我們關注汕頭面朝大海時,卻忽略了潮汕背後揹負的群山。雖然汕頭地貌以三角洲沖積平原為主,但是汕頭東北是蓮花山脈,西北是桑浦山,西南有大南山,群山環繞。因為粵東山多地少,所以歷史上很多潮汕人選擇漂洋過海到東南亞謀生。因為受制於四周的崇山峻嶺,汕頭的交通條件並不好,尤其是左有深圳,右有廈門的情況下,汕頭港的經濟腹地被侷限在粵東,運輸也依賴韓江,這也限制了汕頭港的發展。

從人和上看,這裡湧現出那麼多潮汕籍富豪和企業家。富甲天下的潮商華僑衣錦還鄉,在潮汕地區投資,那麼必然帶動汕頭的發展,但事實上呢?騰訊落戶深圳、國美總部在北京、合生創展選擇了廣州,據說深圳地產老闆一半是潮汕人,而潮商對老家的投資更喜歡修路建校,而不是投資實業,比如李嘉誠創建了汕頭大學。有句俗話“有錢賺的地方就有潮商”,逐利是商人的根本,潮商也不例外,他們會選擇最有回報價值的投資項目和投資地,而潮汕在他們看來並不適宜投資。

廈門

廈門有點像深圳,曾經只是古泉州下的一個小漁村,因為《南京條約》簽訂,廈門被闢為通商口岸才逐漸興盛,不僅取代了漳州月港的地位,還在四十年後對外貿易規模超越福州港,成為福建第一大港。可以說,廈門的起點要比深圳好,也不缺少國家政策支持,背後的泉州又是著名的僑鄉和民營工業發達地區,但因為產業發展不平衡,工業基礎薄弱,經濟發展主要依賴旅遊和地產,近些年廈門經濟發展落後於全國平均值,逐漸從曾經的經濟特區變成人們心中鼎鼎大名的旅遊城市。

從天時上看,廈門有國家政策支持。從開始設置經濟特區,到後來升格為副省級城市、計劃單列市,再到近些年設立的“新特區”和自由貿易試驗區,廈門好像一直得到國家扶持。但是,從新中國成立之後,臺海關係一直緊張,90年代爆發“臺海危機”,不僅影響了國家政策的傾斜和投資者的信心,甚至限制了廈門乃至福建的發展速度。到了21世紀,廈門逐漸向“國際花園城市”轉型,優化產業結構,或多或少的放慢了經濟的腳步,但也成就了廈門優美的環境和獨特的人文魅力。

從地利上看,廈門海域寬闊,島嶼港灣眾多。但是,一方面因為遙對著臺灣島,即使解禁,也一直籠罩在戰爭的威脅之中;另一方面,廈門土地稀缺,人口不足,這嚴重製約著廈門發展。廈門是一個島城,城市體量小,可建設面積不多,經濟發展、城市外擴、工業佈局都受到限制。而且,福建多山,陸路交通不便,腹地狹小,內部市場有限,這些都不利於廈門作為貿易港口的發展。

從人和上看,閩南是著名的僑鄉,臺灣八成人口的祖籍都在福建。在20世紀90年代期臺資投資熱潮中,不少臺商選擇包括廈門在內的福建投資,但是近十年來遠遠落後長三角和珠三角。有統計包裹稱,約88%的臺企選擇江、滬、粵投資,僅有3.3%臺企選擇廈門,包括崑山、蘇州、天津、南京、杭州、成都、重慶等城市都臺資吸引力高於廈門,更嚴重的是近些年臺商對廈門的投資還在逐年遞減。究其原因,

除了其他省份或地區對臺資給予的優惠政策優於廈門外,其它地區相關的資源和產業配套更加齊全,早在2008年臺資企業對廈門的評估報告中就已經對廈門投資“軟環境”評價較低。

總而言之,出現只有深圳一枝獨秀的情況,其它三座特區城市,都是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影響或者限制著它們進一步的發展。


任何關於斯里蘭卡的問題,歡迎向我提問,我是“最懂蘭卡旅行的人”:斯里蘭卡小妞。


斯里蘭卡小妞


一.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城市

1982年3月,深圳是首開新中國人事制度改革的先河。次年1983年,深圳又開始實行基本工資加崗位、職務工資加浮動工資的改革方案(

能者多勞),工資薪酬根據本人的才能和貢獻來確定。深圳的成功源於最先堅持市場化的方向的原則。深圳是第一個招商引資,向世界發出邀請,開啟中國改革開放的信號的城市。深圳“大膽”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外向型、開放型、改革型的工業區。深圳開創了眾多“全國第一”。

二.大膽轉型

從貿易,加速工業化,高科技產業,再到如今的

金融自由化移動互聯網的浪潮,甚至始終堅持在關鍵時期大膽轉型與創新。在通過轉口貿易獲得初步發展後,深圳走上工業化的道路。而在“三廢”嚴重汙染全市環境的前提下,深圳再次順應世界經濟變化的趨勢,調整產業結構,著手佈局高科技新興產業的發展。

三.獨特的城市特點

深圳追根溯源,變身前是一個人口只有2萬人口的經濟落後的邊陲小縣寶安縣)。由於人口少,為了發展經濟,必須引進外來移民,多餘深圳不排外,只要你有能力肯吃苦,就可以大有作為,走上人生巔峰。在90年代,當時最為流行的便是“下海”,那時候,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匯聚到這片土地,揮灑汗水、施展才華、成就夢想,與這座城市共同成長至今

全球旅行乾貨,懶人出行秘籍,海量貼心分享,這裡是為你解憂:沐橙籽!


沐橙籽


1979年,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和福建省的廈門市試辦出口特區。1980年,將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這四個出口特區改稱為經濟特區。至今,經濟特區將近走過了40年的歷程。


同一起跑線的四個小夥伴,到今天發生了嚴重的分化。深圳發展成為了中國一線城市;廈門雖然發展成為一線或準一線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已經相當不錯了;但珠海和汕頭在那麼好的政策支持下,發展的卻差強人意。

2017年深圳GDP達到22438億元,分別是廈門、珠海和汕頭的5.15倍、8.75倍和9.55倍。這個差距用天壤之別形容也並不為過。要知道美國GDP也只有不到1.6倍了。

除了經濟總量,在經濟發展水平上,深圳也是明顯領先其他三個經濟特區,2017年,深圳人均GDP超過了18萬元,廈門和珠海也只有10萬出頭,汕頭只有5萬左右。四個經濟特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高下立判。

差距的原因何在?

有人說深圳之所以能夠一枝獨秀最大的原因是地理優勢——臨近香港。不錯,香港的充足的資本和產業轉移為深圳的發展貢獻很大。但我不認為是深圳崛起的最大原因。

在1980年代,國內資本短缺的年代,大量香港資本在深圳投資興業,建立工廠,確實極大的推動了深圳經濟的快速發展,為深圳以後的發展提供了資本和產業積累。



但從90年代開始,深圳經濟發展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國內民營企業。今天我們知道等幾家深圳知名企業萬科、華為、中興、比亞迪都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創立了。反而是來自香港的資本並沒有在深圳誕生大型知名企業。

在2017年,深圳入圍世界500強的七家企業(中國平安、招商銀行、萬科、恆大、華為、正威國際騰訊)中,全都是國內資本投資建立的企業,並沒有一家是港資企業。

深圳最成功的原因,是構建了一個十分適合投資興業的平臺。這一點,廈門、汕頭、珠海都做得沒有深圳好。為什麼這麼多科技企業會在深圳誕生?深圳並沒有清華、北大等頂尖大學,卻能夠吸引海內外高科技人才。深圳沒有四大行等國有銀行,卻能夠擁有平安銀行、招商銀行和大量的金融機構為創業提供資金。科技和金融的結合,以及優良的營商環境,使得深圳科技企業林立,引領國內之先。



馬太效應的結果是,強者恆強。今天深圳的經濟結構、營商環境、科技創新能力領先國內,未來,它要挑戰的香港,而是北京和上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