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現代書法家的字不具備古味?

書法影響力


謝謝提問。現代書法家的書法確實不具備古味。

這個原因是多方面的。

從社會環境來看

現代社會是一個工業化完成時代。從中國的封建帝制推翻以後,中國的文化生態發生重大的轉移,這就是從科舉取士,轉變為公學專職教育。社會需要多層次人才,特別是實用人才。


古代的人才,實際上基本只有科舉一條路,而現代教育可以進入工商業公共領域工作掙錢。

所以,生活節奏明顯加快了。這就與古代文人士大夫,沒有工作,但是是一個讀書人,讀書人一般是不參加具體的社會勞動的。

如果沒有人招募,只能讀書寫字,或者遊山玩水,欣賞風景。這叫賦閒生活。

而進入官場的文人士大夫,也是宦海沉浮,大多數人,並不得意,所以,也喜歡讀書寫字為樂。

這樣,古代文人士大夫,即使沒有任何工作,讀書就是他的全部生活。

他們是一個特殊群體。


由於科舉沒有年齡限制,所以,一箇中舉的讀書人,也是整個家族的希望,家族鼓勵他們讀書,哪怕一輩子沒有中舉也有讀書人的尊嚴,這是古代讀書人的特殊社會環境。

我們今天是無法想象一個大男人,幾十年只有讀書是生活的唯一,是一種什麼情景。

所以,古人更多得以體會書法情趣的味道。

從文化環境來看

古人的讀書,純粹是“國學”文化,子曰詩云。

所以,詩書文化的薰陶,已經給他們打上深深的古典文化烙印,他們的心情、精神也無法超越這個文化圈,所以,他們也更喜歡對古代充滿理想主義的想象,因此,就會有一種超然的古意在書法作品裡面流露。

現代社會是不太適合古意的社會


現代社會日新月異,變化很快。三年五年之後,你都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所以,狂躁,彷徨充滿內心。

尤其是書法家,是一種逍遙自在的生活,但是,在現代快節奏的背景下面,逍遙自在是非常奢侈的生活,根本逍遙不起來。

所以,書法作品很難有寧靜散淡的古味了。

那麼古味真的不可求嗎?當然不是

儘管現代生活節奏非常快,但是,完全可以自己調節。


這就需要高深的文化定力,才能與古人對話。如果與古人無法對話,那麼,要想有書法的“古味”,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不過,古意雖好,也不是書法的全部。

古代人其實與我們,也沒有太大區別。

例如王羲之就很瀟灑,張旭也很狂放。所謂的古味,我們應該多一些豐富多彩的精神層面。不要以為除了寧靜還是寧靜才是古意。

像懷素、徐渭、傅山那樣激情澎湃,也是一種古味呢!

如果你也有他們的情懷,當然也是古味。


千千千里馬


現代有些書法作品沒有古代書法作品那種厚重的韻味,這得從幾個方面來看待這個問題。一從歷史角度看,古代書法作品(碑帖、古代拓片)是在經歷了歷史的滄桑鉅變承載了許多歷史痕跡和人文印記中顯現出來的,現代作品不具備;二從書家本人的研學經歷和其所追求的藝術精神來看,如果書家師承有序,從古到今,從臨帖到出貼,傳承與創新,師古不泥古,在前人的基礎上努力開創,有些難以突破止步不前,有些自成一體,這類現代書家的作品技法不錯,雖然歷史韻味不足,但也難能可貴了。三是要看書家本人除了在藝術本體上追求技法之外,其個人的文化修養和品性修為了,個人文化素養不高技法再好,寫出來的書法也只是浮於紙表,自然就沒有那些古書法作品中的那種文化氣韻了。







滌園文化


不只是有些,而是大部分現代書法家的字都不具備古味!

這是為什麼呢?有這三方面的原因:

1、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與古代的文化環境、社會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審美眼光也在變化,很多人喜歡看現代的字,但欣賞不來古代的字(有人認為歪歪扭扭);這種審美取向決定了很多人就只寫現代的字;

2、字體隨著時代的變化也在發生變化,特別是印刷體出現以後,側重於排版、印刷、打印的規範性、標準型,實用性大大增強了,但藝術性卻沒有了;

3、古味的字難寫,如鍾繇小楷。當代很多書法家,沒有深入植根傳統,因為接觸的大部分是現代楷書印刷體,或者接近於印刷體的字,甚至很多人把美術字當成了書法,這就難怪沒有古味,沒有藝術性了。

要把字寫出古味,就一定要深入傳統,臨摹古帖,多揣摩古帖所出的那個時代的歷史與文化背景,好比一個演員,要把古代人物演繹得出神入化,一定要“入戲”,好像自己就是古代的那個人,用他的思維來行事!只有“身臨其境”,才能更接近於古人。

更多書法技巧文章,歡迎關注【麓風軒】


麓風軒


所謂取法其上得其中,取法其中得其下。要寫出古趣,首先就應多臨古人碑帖,近代和今人字帖可以借鑑,但不能主要學習。尤其是現在很多所謂大家的字程式化、標準化,失去了書法的韻味。其次要臨池不輟,學習一段後,把臨摹與創作有機結合,每年都要有計劃的臨習原貼。第三是要摒棄急功近利的心態,不臨帖不學習的學書法,只能是在偏離古趣的路上越走越遠!



三悟軒


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去討論一下:

第一,學習內容,簡單來說古時候的人,他們學習的內容是四書五經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詩》、《書》、《禮》、《易》、《春秋》。等中國五千年文明的精華作品,而且還全部都是古文寫作方式。而我們當代都是採用的白話文教學,天生自然的就在缺少一分從小培養的古韻氣質。



第二,教育模式,古時候學習的內容相對比較單一,對文人來說基本也就琴棋書畫了,而我們現代人的教育模式是科目多而廣,需要我們掌握更多的自然人文和科學知識,所謂術業有專攻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


第三,學習環境,古時候的人學習基本上就是天天專研,什麼事情都可以不做或者做得很少,比如學習書法,古人可以練習書法把自己家門口的河都變成黑色,不管是真是假,至少說明古人學習之用功。而我們現在除了學習我們可以玩遊戲,上網,刷頭條有很多我們都認為比學習更有趣的事情,自然學習深度不如古人也就好理解了。

以上是自己的幾點看法,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理財貴在學習


第一,識字率比較底,西周只有4%,後來逐漸漲到20%,文人有股子天然的牛逼感,這種feel 是現代人不具備的。

第二,古代文人主要是為了從政而讀書識字,一旦入仕那是階層的提升,逼格就是比一般老百姓和小手工業者高。

第三,古代文人一般不止會寫字,也就是說不僅僅會技巧,而是比較全面。首先什麼四書五經之類的就不用說了,考試必考,很多人都旁通佛老。其次,文人誰不會做個詩詞啊?這就牽扯到文學了。再次也有不少人會畫畫,比如趙孟頫文徵明等人。

總之,古代文人是從小哲學文學,琴棋書畫詩酒花茶全方位多角度的培養,這對於從小學數理化英語計算機的現代人來講,是一種奢求。所以這種綜合的古意現代人很難達到,無論如何總有一股子俗氣,但是也沒有辦法?


BJ


人是時代的產物,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點。

篆書規範於秦代,那個時代的人寫的篆書就是那個時代的特點。儘管篆書在清代出現起死回生的繁榮,但無論怎麼寫,都是清代的感覺,與秦代寫法就不是一個味兒。

隸書盛行於西漢,在那個時代隸書往往是後來的人模仿的對象,所以清代的隸書永遠是清代的隸書,而成不了漢代的隸書。

書法繼承前人的目的,是學習前人的經驗,而不是把自己做成古人。書法的古味應該是繼承前的經驗,而不是寫成古代的字。

現代書法家的字不具備古味,或是沒有好好繼承古人的經驗,或是現代書法家浮躁導致的。其實,哪一個時代的人不是有目的生活著?不具備古味,或是必然的結果。


傳藝樓


現代的書法家,是現代的產物。

現代書法家的作品,最多也是仿古,稱不上古味。

現代書法家的情懷和古代的書法家情懷是不一樣的,所以,現代書法作品難以達到古味。

現代書法家在商業氛圍的運作下,書法是為了名和利,嚴重扭曲了書法的內涵,銅臭味十足,何以談書法,更何以談古味。

歸根到底,古代書法作品隨著年代的久遠,自然有古味了。強求現代書法是否有古味,只不過是現代人的一種臆病吧。


梅匠


一是受當前醜書書風影響,越醜越怪越好。

二是不讀古帖,更不臨古帖,離傳統書法甚遠,所以沒古意。


南山友87322769


現在很多人用硬筆的方式寫毛筆字,古味自然沒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