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軌:生活中另一種旅遊

【本文原創。點擊右上角“關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出軌:生活中另一種旅遊

電視劇《產科醫生》中,有這樣一個橋段:

賈主任因為自己犯錯,與妻子魏麗麗離婚後,他一邊悔不當初,一邊對前妻重新展開追求。

雖然不再是夫妻,可是作為同事,抬頭不見低頭見,他倆也沒有在離婚擺出老死不相往來的架勢。

有一次,兩人一起吃飯,隔著飯桌,賈主任再次懇求前妻原諒,並且厚著臉皮說了一句話:你就當我旅行了一趟,你就當我出差了一回。

魏麗麗有點哭笑不得,回道:你那是出差嗎?你是出軌!

雖然顯得恬不知恥,細想一番,賈主任為自己做出的辯解,也未必不對。

這裡的“出軌”需要界定一下,它不包括純粹的用錢買性行為,而是指夫妻雙方平時專心相愛,在偶然的心猿意馬之下,出現伴隨情感付出的“背叛”。所以,要麼是精神出軌,要麼是身心出軌,根本沒有肉體出軌一說。

出軌:生活中另一種旅遊

說到“出軌”,世人習慣性地把它與“失敗的婚姻”畫上等號。如果能夠理性且獨立地思考問題,不人云亦云,就會明白一個道理:婚姻的成敗,在於夫妻雙方的幸福指數,而非在於收入高地、表面的完好無損。或者說,不出軌的婚姻就一定幸福?出過軌的婚姻再也無法幸福?答案存在智者心中。

之所以說賈主任的論點不無道理,是因為從人性,而非道德角度看問題。

從人性角度出發,不拘男人還是女人,都有獵奇心理,表現在婚姻上就是出軌的衝動。

一個人,身在圍城,激情退去,想到城外尋新鮮,邂逅刺激,就像白米飯吃厭了偶爾想吃頓麵條,就像在一個地方呆了就想旅行一趟體驗別處的生活。

家庭給予安全感,旅行提供新鮮感。

而這兩種感覺,都是世人想要的。所以,圍城中的每個人都有出軌的可能和衝動,之所以有些人到現在還沒出,無非沒有遇到合適的機會,或者沒有遇到足夠的誘惑——這不是人品問題,而是人性使然。

出軌:生活中另一種旅遊

經濟學家林採宜,她把出軌比作生活中的另一種旅遊。

在她看來,男人的出軌,本質上是情感旅遊,獵奇求新而已。既然是旅遊,“再宜人的旅程也總有遊倦思家的時候,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戀舊也是人性的一種本能。”而且,“從渴望出遊到渴望回家是人性的本能,遊而不歸通常是小概率事件。”

從林博士這個觀點,我讀出兩層意思。

一、出軌在所難免,甚至有點必要——如果出軌的人能夠迷途知返,會在今後懂得平淡日常的可貴。就像王菲的歌曲所唱:等到風景都看透,你會陪我細水長流。

二、基於第一層意思,我們對出軌應該持寬容態度。前提當然是針對偶爾的出軌。

出軌:生活中另一種旅遊

無獨有偶,哲學家周國平對於出軌,同樣持寬容態度,前提同樣是偶爾的出軌。

在他看來,“一個婚姻並不能因為某一方的偶然出軌而成為壞的婚姻。”誠然,都說婚姻需要兩人合力經營,“經營”二字,除了同甘,更多是共苦。這個苦,包括夫妻一方的出軌誘行為給另一方和家人帶來的傷害。

婚姻如大海航船,不能一經風雨就棄船而去。如果持這種態度,一開始就應該呆在岸邊。

尼采曾說過一句話:一個好婚姻因為經受了一次例外事件而證明了它的質量,經受這個例外以後仍然能夠保護下來,說明這真正是有質量的,所以發生了這種情況一定要冷靜,寬容。

可悲的是,對於周先生這番論調,評論中十有八九表示反對。點贊最高的一條評論是這樣寫的:“如果是周老師的夫人出軌了,估計周老師就不會說的這麼雲淡風輕了。正所謂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總之,大多數人認為,一旦出軌,絕不可原諒,因為這關於道德底線。

出軌:生活中另一種旅遊

那些配偶一旦出軌就沒有原諒餘地的人,說得好聽,是精神潔癖,或者關乎道德底線,本質卻是——不管他本人承認與否,這實在是一種佔有慾與控制慾的表現----以為對配偶的身與心都是自己的私有財產,一旦被侵犯,豈有不悲憤的道理?

你能看到對方肉體的出軌,難道還能管住對方心靈的驛動的?

“出軌不可原諒”論的普及,難道是周國平之流悲哀?

婚姻是圍城,出軌如地震。有人遇到一次地震,即便房屋安好,也決定搬離,另謀城池。有人在偶爾一次地震中遭遇房屋坍塌,他願意在原地重建。有人明知自己身處地震多發地帶,也不考慮搬離,寧可一次次面對不知何時再次光臨的危險。

可是思想成熟的人都應該明白:世界上不存在塊地方,絕無地震的可能,哪怕它至今為止看起來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以前,我說能夠接受男友不摻雜感情的肉體出軌,有人說這種想法很可笑。當時不以為然,如今再看,的確可笑,因為帶有感情的出軌,其實也應該原諒。出軌的那一刻,在我眼裡,他不再是戀人,而是一個人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