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肺痿為何要從中焦入手?

用戶464495986985


肺痿是指肺葉萎弱不用,臨床以咳吐濁唾涎沫為主症的慢性虛損性疾患。

西醫學中肺間質纖維化、肺硬變、肺不張等可參照本篇辨證施治。

【源流】

東漢張仲景最早提出肺痿之名。《金匱要略》中將肺痿列為專篇,較為系統地介紹了肺痿的主症特徵、病因、病機及辨證論治。《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並治》說:“寸口脈數,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師曰:為肺痿之病。”並制定了麥門冬湯、甘草乾薑湯等有效方劑。

隋代巢元方對本病的病因作了探討,如《諸病源候論·咳嗽病諸候》說:“肺主氣,為五臟上蓋,氣主皮毛,故易傷於風邪,風邪傷於腑臟,而氣血虛弱,又因勞役大汗之後,或經大下而亡津液,津液竭,肺氣壅塞,不能宣通諸髒之氣,因成肺痿。”唐代孫思邈將肺痿分為熱在上焦及肺中虛冷兩類,《千金要方·肺痿門》論:“肺痿雖有寒熱之分,從無實熱之例。”並提出虛寒肺痿可用生薑甘草湯、甘草湯,虛熱肺痿可用炙甘草湯、麥門冬湯、白虎加人參湯,深化了對本病的辨治認識。王燾《外臺秘要·咳嗽門》引許仁則論雲:“肺氣嗽經久將成肺痿,其狀不限四時冷熱,晝夜咳常不斷,唾白如雪,細沫黏稠,喘息氣上,乍寒乍熱,發作有時,唇、口、喉、舌乾焦,亦有時唾血者,漸覺瘦悴,小便赤,顏色青白,毛聳,此為成蒸。”說明肺癆久嗽,勞熱燻肺,肺陰大傷,進一步發展則成肺痿。

明代王肯堂《證治準繩·諸氣門》說:“久嗽咳血成肺痿。”陳實功《外科正宗·肺癰論》中說:“久嗽勞傷,咳吐痰血,寒熱往來,形體消削,咯吐瘀膿,聲啞咽痛,其喉傳為肺痿。”提出肺癰潰後,熱毒不淨,傷陰耗氣,可轉為肺痿。內傷久咳久喘,傷津耗氣,亦可形成肺痿。孫一奎《赤水玄珠全集·肺痿》引王海藏論“此證初得可治,久則難愈”,因“上枯水之源,下竭水之本也”,又說“凡風寒、傷寒後咳嗽唾血者,此肺虛也,若不治,恐乘虛而成肺痿”,對本病轉歸預後之病機作了明確說明。

清代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肺痿門》提出治療肺痿“用甘緩理虛,或甘藥理胃”,此所謂“虛則補其母之義”。張璐在《張氏醫通·肺痿》將其治療要點概括為:“緩而圖之,生胃津,潤肺燥,下逆氣,開積痰,止濁唾,補真氣,散火熱”七個方面,旨在“以通肺之小管”,“以復肺之清肅”,理義精深。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肺病源流》進一步對肺痿的用藥忌宜等作了補充:“其症之發,必寒熱往來,自汗,氣急,煩悶多唾,或帶紅線膿血,宜急治之,切忌升散辛燥溫熱。大約此症總以養肺、養氣、養血、清金、降火為主。”

【病因病機】

本病的病因可分為久病損肺和誤治津傷兩個方面,以前者居多。發病機理為肺虛津氣失於濡養所致。

一、病因

1.久病損肺

如痰熱久嗽,熱灼陰傷,或肺癆久嗽,虛熱內灼,耗傷陰津,或肺癰餘毒未清,灼傷肺陰,或消渴津液耗傷,或熱病之後,邪熱傷津,津液大虧,以致熱壅上焦,消灼肺津,變生涎沫,肺燥陰竭,肺失濡養,日漸枯萎。此歸虛熱一類。若大病久病之後,耗傷陽氣,或內傷久咳,冷哮不愈,肺虛久咳等,肺氣日耗,漸而傷陽,或虛熱肺痿日久,陰傷及陽,亦可致肺虛有寒,氣不化津,津液失於溫攝,反為涎沫,肺失濡養,肺葉漸痿不用。此即《金匱要略》所謂“肺中冷”之類。

2.誤治津傷

因醫者誤治,濫用汗、吐、下等治法,重亡津液,肺津大虧,肺失濡養,發為肺痿。《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並治》說:“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肺痿之病,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便利數,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二、病機

本病的發病機理,總為肺臟虛損,津液嚴重耗傷,以致肺葉枯萎。津傷則燥,燥盛則幹,肺葉弱而不用則痿。清代喻嘉言《醫門法律·肺痿肺癰門》說:“肺痿者,肺氣萎而不振也……總由胃中津液不輸於肺,肺失所養,轉枯轉燥……於是肺火日熾,肺熱日深,肺中小管日窒。”指出肺臟虛損,津液亡失,則肺葉枯萎而不用。

病理性質有肺燥津傷、肺氣虛冷之分。尤在涇在《金匱心典·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並治》說:“蓋肺為嬌髒,熱則氣灼,故不用而痿;冷則氣粗,故亦不用而痿也。”是以其病理表現有虛熱、虛寒兩類。虛熱肺痿,或為本髒自病所轉歸,或由失治誤治或他髒之病導致。因熱在上焦,消亡津液,陰虛生內熱,津枯則肺燥,肺燥且熱,清肅之令不行,脾胃上輸之津液轉從熱化,煎熬而成涎沫。

虛寒肺痿,因肺氣虛冷,不能溫化、固攝津液,由氣虛導致津虧;或陰傷及陽,氣不化津,以致肺失濡養,漸致肺葉枯萎不用。肺氣虛冷,不能溫化、佈散脾胃上輸之津液則反而聚為涎沫;肺氣失於治節,“上虛不能制下”,膀胱失於約束,則小便頻數,或遺尿失禁。

綜上所述,本病總由肺虛,津氣大傷,失於濡養,以致肺葉枯萎。其病位在肺,但與脾、胃、腎等髒密切相關。脾虛氣弱,無以生化、佈散津液,或胃陰耗傷,胃津不能上輸養肺,土不生金,均可致肺燥津枯,肺失濡養,亦可發為肺痿。本病總屬內傷虛證,難治之疾,若見張口短氣,喉啞,聲嘶,咯血,皮膚乾枯,脈沉澀而急或細數無神者,預後多不良。

【診斷與病證鑑別】

一、診斷依據

1.臨床以咳吐濁唾涎沫為主症。唾呈細沫黏稠,或白如雪,或白帶絲,咳嗽,或不咳,氣息短,或動則氣喘。

2.常伴有面色[[!NFBE2]]白或青蒼,形體瘦削,神疲,頭暈,或時有寒熱等全身症狀。

3.有多種慢性肺系疾病史,久病體虛。

二、病證鑑別

肺痿為多種慢性肺系疾病轉化而來,既應注意肺痿與其他肺系疾病的鑑別,又要了解其相互聯繫。

1.肺痿與肺癰

肺痿以咳吐濁唾涎沫為主症,而肺癰以咳則胸痛,吐痰腥臭,甚則咳吐膿血為主症。雖然多為肺中有熱,但肺癰屬實,肺痿屬虛,肺癰失治久延,可以轉為肺痿。

2.肺痿與肺癆

肺癆主症為咳嗽、咳血、潮熱、盜汗等,與肺痿有別。肺癆後期可以轉為肺痿重症。

三、相關檢查

X線檢查可觀察病變程度和範圍。肺功能檢查、血氣分析能反映肺的功能狀況,動態觀察肺功能,對了解病情進展和判斷預後有一定參考價值。其他如肺核素掃描、支氣管肺泡灌洗、CT、核磁共振成像(MRI)等檢查有助於原發病的鑑別。

【辨證】

一、辨證思路

本病總屬肺虛,主要區別寒熱。虛熱證,咳逆喘息,咳吐濁唾涎沫,其質較黏稠,或帶血,潮熱,消瘦,皮毛乾枯;虛寒證,常見小便頻數或遺尿,咳吐涎沫,質稀量多,形寒,神疲,頭眩。

二、證候

1.虛熱證

症狀:咳吐濁唾涎沫,其質較黏稠,或咳痰帶血,咳聲不揚,甚則音嘎,氣急喘促,口渴咽燥,午後潮熱,形體消瘦,皮毛乾枯,舌紅而幹,脈虛數。

病機分析:本證為肺陰虧耗,虛火內熾,灼津為痰而致病。虛熱灼津,陰虛津虧則見涎液黏稠,口渴咽燥,皮毛乾枯;虛熱灼傷血絡可見痰中帶血;虛熱迫肺,肺氣宣降失常可見氣急而喘;虛損日久,形體消瘦;午後潮熱,舌苔脈象皆為陰虛有熱之象。

2.虛寒證

症狀:咯吐涎沫,其質清稀量多,不渴,短氣不足以息,頭眩,神疲乏力,食少,形寒,小便數,或遺尿,舌質淡,脈虛弱。

病機分析:本證為肺氣虛寒,氣不化津,津反為涎而致病。久病陽氣耗傷,氣不化津,聚而為邪,在肺則涎沫清稀量多,飲邪上犯則頭眩;素體氣虛則短氣不足以息,氣不固津則小便數或遺尿,津液不虧則不渴;舌苔脈象皆為陽虛裡寒之象。

1.以補肺生津為總則。虛熱證,治當生津清熱,以潤其枯;虛寒證,治當溫肺益氣而攝涎沫。臨床以虛熱證為多見,但久延傷氣,亦可轉為虛寒證。

2.治療應時刻注意保護津液,重視調理脾腎。脾胃為後天之本,肺金之母,培土有助於生金;腎為氣之根,司攝納,溫腎可以助肺納氣,補上制下。

二、基本治法

1.滋陰清熱,潤肺生津法

適應證:虛熱證。

代表方:麥門冬湯合清燥救肺湯加減。前方潤肺生津,降逆下氣,用於咳嗽氣逆,咽喉乾燥不利,咯痰黏濁不爽;後方養陰潤燥,清金降火,用於陰虛燥火內盛,乾咳痰少,咽癢氣逆。

常用藥:太子參、甘草、大棗、粳米益氣生津,甘緩補中;桑葉、石膏清洩肺經燥熱;阿膠、麥冬、胡麻仁滋肺養陰;杏仁、枇杷葉、半夏化痰止咳,下氣降逆。

加減:火盛,出現虛煩、咳嗆、嘔逆者,則去大棗,加竹茹、竹葉清熱和胃降逆;咳吐濁黏痰,口乾欲飲,則可加天花粉、知母、川貝母清熱化痰;津傷甚者加沙參、玉竹以養肺津;潮熱加銀柴胡、地骨皮以清虛熱,退骨蒸。

2.溫肺益氣法

適應證:虛寒證。

代表方:甘草乾薑湯或生薑甘草湯加減。前方甘辛合用,甘以滋液,辛以散寒;後方則以補脾助肺,益氣生津為主。

常用藥:甘草、乾薑溫脾肺;人參、大棗、白朮、茯苓甘溫補脾,益氣生津。

加減:肺虛失約,唾沫多而尿頻者加煨益智;腎虛不能納氣,喘息,短氣者,可配鐘乳石、五味子,另吞蛤蚧粉。

三、復法應用

1.潤肺滋腎,止咳化痰法

適應證:肺腎陰虛證。症見咳吐濁唾涎沫,量少難咳,形體消瘦,或痰中帶血,或聲音不清,甚則呼吸氣短,飲食困難易嗆,伴手足心熱,腰膝痠軟,遺精,舌顫,舌痿,舌紅少苔,脈細數。

代表方:麥門冬湯合麥味地黃丸加減。前方潤肺化痰,用於肺熱陰傷咳嗽咯痰黏稠者;後方滋陰益腎,用於腎陰虧虛手足心熱,腰膝痠軟者。

常用藥:麥冬、天花粉、半夏、川貝母潤肺止咳化痰;生地、百合、五味子滋腎斂肺。

2.補脾益肺,化痰止咳法

適應證:肺脾氣虛證。症見咳吐涎沫無力,痰多稀白,食慾不振,腹脹便溏,疲倦乏力,面色蒼白,甚則言語不清,呼吸氣短不續,吞嚥困難,飲水嗆咳,舌淡苔白,脈細弱。

代表方:六君子湯或保元湯加減。

常用藥:黨參、白朮、茯苓、甘草益氣健脾;黃芪、肉桂溫養肺氣;生薑、陳皮、半夏化痰止咳。

3.益氣養陰,潤肺化痰法

適應證:氣陰兩虛證。症見乾咳無痰或少痰,或有咯血,氣短乏力,神疲肢倦,呼吸困難,口乾咽燥,舌紅少津,脈細數。

代表方:生脈散合貝母瓜蔞散。

常用藥:黨參(或太子參)、麥冬、五味子益氣養陰斂肺;貝母、瓜蔞潤肺化痰。

4.補肺益腎,活血化瘀法

適應證:肺腎氣虛,痰阻血瘀證。症見咳喘無力,動則尤甚,呼多吸少,腰膝痠軟,神疲體倦,胸悶或痛,舌暗有紫斑,舌苔白膩,脈細澀。

代表方:補肺湯、何人飲合血府逐瘀湯。補肺湯補肺益腎,清肅肺氣,用於肺腎兩虛咳吐黃痰;何人飲益氣補腎,活血化痰,用於腎氣虛弱痰瘀互結見動則氣喘,舌淡瘀紫者;血府逐瘀湯活血化瘀,調氣寬胸,用於胸悶胸痛,舌暗瘀紫者。

常用藥:黨參、黃芪、五味子益氣補肺斂肺;熟地、何首烏補腎益精;赤芍、桃仁、當歸、川芎活血化瘀;桔梗、枳殼、柴胡調理氣機。

四、其他療法

1.單方驗方

(1)紫河車1具,研末,每次3g,每日1~2次。

(2)炙甘草90g,研細。每日取3g,童便100ml調下。治肺痿久嗽。

2.常用中成藥

(1)虛熱肺痿可用百花定喘丸,每次1丸,每日2~3次,或蛤蚧定喘丸,每次6g,每日2次。

(2)虛寒肺痿可選蛇膽半夏片,每次2~4片,每日3次。

五、臨證勾要

1.重視調補脾胃

脾胃為後天之本,肺金之母,培土有助於生金。陰虛者宜補胃津以潤燥,使胃津能上輸以養肺;氣虛者宜補脾氣以溫養肺體,使脾能轉輸精氣以上承。另外,腎為氣之根,司攝納,補腎可以助肺納氣。

2.不可妄投燥熱或苦寒之品

燥熱之品可助火傷津,不可妄投,亦需防苦寒滋膩礙胃。肺痿病屬津枯,故應時刻注意保護其津,無論寒熱,皆不宜妄用溫燥之藥,消灼肺津。即使虛寒肺痿,亦必須掌握辛甘合用的原則。

3.慎用祛痰峻劑

肺痿屬虛,故一般忌用峻劑攻逐痰涎,犯虛虛實實之戒,宜緩圖取效。

【特色經驗】

一、臨證經驗

1.治宜長期堅守緩圖

周仲瑛教授認為無論虛熱肺痿抑或虛寒肺痿,治療雖有不同,其目的都是保護肺陰,增補肺之津液。在治療過程中,往往肺體雖得滋潤,但涎沫一時難止,肺中津液難復,故不可急切收功,而宜在取得療效之時守方緩圖。

2.注意病證結合,靈活化裁

由於肺痿病因多端,故臨證選方遣藥時,除了據證處方外,還應結合辨別其原發疾病,病證結合,靈活加減,方能提高療效。如屬肺癆後期,肺葉虛燥成痿者,則可選用王海藏的紫菀散方,以紫菀為主藥,輔以貝母、桔梗、茯苓、人參、甘草、知母、阿膠、五味子,既能養陰潤肺、堅陰散熱,又能益氣健脾、化痰祛濁。如屬肺癰後期,熱壅久鬱、瘀結致痿者,則應配用《千金》葦莖湯、《傷寒論》抵當湯化裁,化痰洩熱,通瘀散結。如屬支擴遷延,痰熱瘀結、肺絡受損致痿者,則宜配用犀角地黃湯和《景嶽全書》茜根散化裁,以涼血散瘀,清解化痰和絡。如屬間質性纖維化所致肺痿,病機多屬肺腎氣陰兩虛、兼夾痰瘀,治宜益氣陰,化痰瘀,常用生脈散、《丹臺玉案》保肺湯、蘇子降氣湯、桃紅四物飲化裁。出現肺腎兩虛見證,則用金水六君煎、平喘固本湯加減。

3.注意變證轉方,兼顧寒熱虛實

周仲瑛教授認為由於體質有別、病邪不一,故病機演變時可以出現寒熱錯雜、虛實並現之變證。如患者既可出現咳唾膿血,咽乾口燥,同時又可出現下利肢涼、形寒氣短等上熱下寒之證,此時需要寒熱平調、溫清並施,常用《傷寒論》之麻黃升麻湯化裁,用麻黃髮越肺經火鬱;升麻升散解毒,使陽鬱得伸,邪能外達;知母、黃芩、玉竹、天冬、石膏、當歸、白芍滋陰血,清肺熱;桂枝、茯苓、白朮、乾薑、甘草溫中健脾。如病久涎沫多而難去,泛泛欲吐,神疲,口乾者,常用炙甘草湯化裁,以生津潤燥為主,又在滋潤藥中佐以辛溫之桂枝,是取其陽生陰長之意。

二、驗案舉例

鮑某,男,70歲,2009年6月4日初診,咳嗽,氣喘不顯,口乾欲飲,痰多黏黃,易汗,怕風,大便幹,食少不香,氣短,苔黃有裂,質暗,脈弦滑。胸部CT示:間質性纖維化伴感染,肺大皰。證屬痰熱蘊肺,氣陰兩傷,脾虛不健。處方:南、北沙參各12g,麥冬10g,太子參12g,焦白朮10g,茯苓10g,炙甘草3g,生苡仁15g,冬凌草15g,魚腥草15g,桔梗5g,法半夏10g,澤漆12g,全瓜蔞12g,炙桑白皮10g,炒黃芩10g,羊乳10g,炒谷麥芽各10g,陳皮6g,炒六曲10g。15劑。

二診:精神、食納稍有改善,胸悶,咳痰難咯,氣短,胃脹泛酸,大便難解,苔黃質暗紅,脈弦滑。原方改全瓜蔞20g,炙桑白皮12g,加蘇子梗各10g,厚朴花6g,枳實10g,雞血藤15g。15劑。

按:本證因有痰多色黃、口乾欲飲,大便幹、舌苔黃有裂紋的痰熱陰傷證候,同時有易汗、怕風、食少不香、氣短、易感冒的肺脾氣虛之機,故用南北沙參、麥冬,配合六君子湯、薏苡仁以養陰潤肺,益氣健脾化痰溼;羊乳補虛潤燥,和胃解毒;魚腥草、冬凌草、桑白皮、黃芩清肺熱;桔梗宣肺止咳;谷麥芽、六曲消食開胃。二診時精神、食納改善,痰難咯,大便難解,故增加全瓜蔞、桑白皮用量,並配用厚朴、枳實、蘇子以加強潤腸清肺、理氣化痰之力,因痰阻瘀結,加雞血藤養血活血和絡。

【預後及轉歸】

肺痿屬內傷虛證,病情較重而遷延難愈,如治療正確,調理適宜,病情穩定改善,可帶病延年,或可獲愈。如治療不當,或不注意調攝,則使病情惡化,以致不治。若見張口短氣,喉啞聲嘶,咯血,皮膚乾枯,脈沉澀而急或細數無神者,預後多不良。

【預防與調護】

預防的重點在於積極治療咳喘等肺部疾患,防止其向肺痿轉變。同時根據個人情況,加強體育鍛煉。慎起居,生活規律,視氣候隨時增減衣服。時邪流行時,儘量減少外出,避免接觸病人。

本病治療時間長,要勸說患者安心養病,不可急躁。注意耐寒鍛鍊,適應氣候變化,增強肺衛功能。戒菸,減少對呼吸道刺激,以利於肺氣的恢復。飲食宜甘淡,忌寒涼油膩。居處要清潔,避免煙塵刺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