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誠與朱元璋同為吳王,最後的下場怎樣?

mhj780916


張仕誠和朱元璋相同之處是都痛恨元朝,張出身鹽販子,可以說從他幹上鹽販子起就一直是腦袋別在褲腰帶上過日子,他起事比朱元璋早,早期的張仕誠還是很上進的,後來在蘇州過慣了榮華富貴的日子,意志消沉,沉迷酒色,剛愎自用。朱元璋親率大軍跑到鄱陽湖與陳友諒決戰之際,張仕誠就應該拿下應天,斷了朱無璋的後路,到那時朱和陳打的兩敗俱傷,他坐收漁利。等到朱元璋緩過來以後,他豈是朱元璋的對手,可悲可嘆。被俘以後,張仕誠還是很有骨氣的,一句軟話沒說,從容赴死!

再來看看朱元璋,他出身比張仕誠苦多了,恐怕也沒有比他更苦的大人物了,對元朝也是恨之入骨。朱元璋是個既有軍事天賦又有政治頭腦的人,帶兵打仗無往不利,玩起政治來,那個時代也是無出其右,這一點比劉邦強太多,劉邦自己曾經說過,運籌帷幄不及張良,決勝千里不及韓信,好在他會用人。而朱元璋無論哪個方面都極具天賦,同時還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不為他人左右,在勝利的時候能夠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實為不易,相比於張仕誠的貪圖享樂,高下立判,因此他能笑到最後。最重要一條,他一生堅持要麼不做,做就做絕的行事準則,毛主席就曾說過:不可沽名學霸王,就是這個意思。後世康熙帝曾御筆親題治隆唐宋,其實,個人認為,某些方面朱元璋完全超過了唐宋二人


笑林散記


雖然兩人同為吳王,但命運卻截然不同,不得不說造化弄人,吳王張士誠最後竟然自殺在吳王朱元璋腳下。

朱元璋與張士誠都是元朝末期的地方割據勢力之一,但是張士誠起義的時期要比朱元璋早很多,1353年張士誠便揭竿而起,不到一年便佔領了許多地方,於是便動起了稱王的念頭,也就是1354年,張士誠在高郵稱誠王,而且還定了國號與年號,分別是周與天佑,而這個時候朱元璋還在義父郭子興的手下任勞任怨的打工,而且朱元璋兩年後才被部下奉為吳國公。



兩人既然都是一封諸侯又有著共同反抗元朝的目的就自然避免不了兵戎相見了,最開始朱元璋派楊憲作為信使向張士誠表達仰慕與友善之情,張士誠可能一時上頭,非但不給朱元璋回信,還扣住了楊憲,更可氣的是還派水軍攻擊朱元璋,可是沒想到屢戰屢敗,另他萬萬沒想到的是在朱元璋這吃了敗仗在元朝那也是兵敗如山倒,最終張士誠選擇了向元朝投降。


投降後,張士誠日益嬌縱跋扈根本沒把元朝放在眼裡,1363年,自立為吳王,而朱元璋在一年後也稱為吳王。雖然張士誠投降了元朝,但是控制的地盤依然縱橫兩千餘里,帶甲士兵十萬,可是這是的張士誠已經沒有了當年的銳氣,逐漸變得奢侈嬌縱。

1366年朱元璋命徐達與常遇春領兵二十萬對張士誠發動總攻,而此時的張士誠已經兩三年不問政事了,結果可想而知,兵敗如山倒,張士誠又水路押往應天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途中張士誠一直拒絕進食,第二天晚上便乘人不備上吊自盡。



雖然張士誠的失敗是註定的,但是無疑張士誠是眾多起義軍中對元朝打擊最沉重的,張士誠領導的起義不但牽制住了極大部分的元朝軍隊,而且切斷了元朝漕糧與財政的主要經濟來源,也可以說張士誠奠定了朱元璋的崛起,張士誠的失敗成就了大明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