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中謀發展,創新中尋機遇——宜春企業家齊聚上海研修交流

逆境中谋发展,创新中寻机遇——宜春企业家齐聚上海研修交流

CFIC導讀:

企業家是經濟活動的重要主體,四十年代改革開放歷史記錄著企業家群體的創新創業,也見證著企業家精神的成長。宜春市企業家上海研修提升活動將以更加開闊的眼光、前瞻的思維、積極的行動帶動企業發展壯大,推動經濟前行。

11月26日,江西宜春市2018年企業家(上海)研修提升班成功舉行。此次活動由宜春市人民政府主辦,宜春市委組織部、宜春市委人才辦、宜春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宜春市人民政府駐上海聯絡處、上海市人才服務中心聯合承辦,包括宜春市重點企業負責人、宜春商會企業負責人等200多位嘉賓出席。宜春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王宏安,宜春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黃俊偉,宜春市委組織部副部長、人社局局長葉青華,宜春市委組織部基層辦主任湛海濤等領導出席,中國金融信息中心總裁助理張超作致辭發言。

逆境中谋发展,创新中寻机遇——宜春企业家齐聚上海研修交流

現場照片

上海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原副院長、博士生導師、教授仰書綱,上海股權託管交易中心黨委書記、總經理張雲峰分別進行主題演講。此外,在宜春市人民政府特別支持的“國資大講壇”特別專場,邀請上海交通大學中國企業發展研究院院長餘明陽教授作題為“新時代強國背景下,品牌建設的戰略和創新”主旨演講。

逆境中谋发展,创新中寻机遇——宜春企业家齐聚上海研修交流

宜春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王宏安

宜春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王宏安在發言中講到,企業家是經濟活動的重要主體,四十年代改革開放歷史記錄著我們企業家群體的創新創業,也見證著企業家精神的成長。宜春市企業家上海研修提升活動主要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以更加開闊的眼光,更加前瞻的思維,更加積極的行動帶動企業發展壯大,推動經濟前行。

發展民營經濟,一要審時度勢,堅定信心,謀發展。民營經濟強,則宜春強,民營企業好,則宜春好。第二,趁勢而上,搶抓機遇。在高質量發展中搶佔先機,深耕主業,鑄就百年老店,不斷開拓新的發展領域,專注主業,深耕細作,這也是企業做大做強的必備因素和能力。也希望企業家重信、守諾、尚和,合法經營,依法納稅,支持公益慈善等社會事業,爭做愛國敬業、守法敬業、創新創業,回報社會的典範。第三,潛心研修,勤學善思,促提升。

他表示,這次研修班請來最頂級的專家,希望企業家邊學習邊思考邊研討,進一步滌盪思想,解決問題,推動工作。通過學習研修,把相關問題鑽研透,搞清楚,進一步增強發展信心,明晰發展思路,找到發展路徑,真正把學到的知識和經驗轉化成推動企業發展的能力和本領,做到學有所思,學有所悟,學有所用。

逆境中谋发展,创新中寻机遇——宜春企业家齐聚上海研修交流

中國金融信息中心總裁助理張超

中國金融信息中心總裁助理張超在致辭中講到,中國金融信息中心是新華社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戰略合作的成果,2014年正式運營至今,立足陸家嘴,依託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已經成為一個開放、服務、分享、共贏的多功能國際化平臺。這次宜春市來滬招才引智,並組織企業家們考察學習,除了有機會在此集中向幾位學術和業界大咖老師學習,到行業重要機構參觀考察,我們中國金融信息中心還能為大家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

學習是一個365天持續的過程,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更呈現出碎片化趨勢。通過互聯網信息分享,在宜春這樣一個環境優美的宜居之地,也同樣能夠在點點滴滴的時間裡,積累來自上海、來自陸家嘴金融城的信息資源。中國金融信息中心也希望能以更多的方式,包括陸家嘴金融網、中心微信公眾號等渠道,把這些好的信息資源傳播給大家,希望大家遠在江西,也能分享這裡的資源。這是中國金融信息中心的使命之一。

逆境中谋发展,创新中寻机遇——宜春企业家齐聚上海研修交流

開班儀式主持人:宜春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黃俊偉

主旨演講一:中美貿易摩擦下實體經濟的發展

逆境中谋发展,创新中寻机遇——宜春企业家齐聚上海研修交流

上海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原副院長、教授仰書綱

上海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原副院長仰書綱教授認為,中美貿易戰的問題不是一兩天才形成的,也不是一兩年形成的,是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必然結果。當前,國內外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複雜的變化,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戰也十分嚴峻。我國應該在以下六個方面重點發展:深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速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等。

中美貿易戰開始以來,美國有許多動作,美國輿論拼命罵中國,具體上動手狠而快,而世界其他國家都不贊成貿易戰,但是沒有一個國家為中國受欺負而出面打抱不平。美國內部對這種做法統一認同,美國人為什麼這樣幹?為什麼美國人首先從鋼鐵加稅開始?

上海的寶鋼是中國鋼鐵行業建立最晚的企業之一,最早期是從澳大利亞進口鐵礦石,用我們自己的煤炭鍊鋼,鍊鋼以後國內使用,同時還出口。前幾十年是對的,但現在是幹什麼?寶鋼現在最主要的產品是什麼?在世界上受到眼紅的是什麼產品?超薄型鋼板,薄到什麼程度?1毫米左右,當然也可以零點幾毫米的。寬度幾十米,這麼寬的鋼板,用來幹什麼的?原來汽車的外殼都是用鋁合金的,寶鋼生產了這個薄鋼板以後替代了鋁合金。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汽車都用我們寶鋼生產的寶鋼板。美國人滿意嗎?美國是汽車大國,汽車也是最大的產業之一,他會滿意嗎?所以在鋼鐵上收稅是必然的結果。

一、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是必然的,降本增效是經濟發展中永恆的主題。資源的獲得是該主題中的第一步,而自然資源首先從土地資源開始,到各種礦產資源,石油資源是最典型的爭奪內容。歷史中大部分戰爭是由資源搶奪而來,而當前人力資源的爭奪又成為重要的主題之一。

經濟全球化的特點,是各個國家都在尋找確定自身發展的最佳模式。我們中國這個模式靠什麼發展?還在探索之中。我們還是發展中國家,不是以GDP衡量,而是以發展模式。發達國家中最典型的誰?舉個例子,瑞士“世界第一”已經好多年了。我到瑞士去過幾次感觸很深,家裡門不用鎖的,就是鎖了,一把鑰匙放在門框上的,安全到這種程度。為什麼?他靠什麼發展?他最大的特點在哪裡?一方面是團結精神,創新精神。另外,政府行為圍繞著發展經濟而用各種手段進行管理。

同時,跨國公司的出現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標誌。現在全球經濟掌握在1500家大型跨國公司手裡,這些跨國公司控制全球的經濟超過60%。現在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熱情很高,包括汽車,包括IT,包括各方面,為什麼?早期是為了降本,現在是為了增效。中國的市場越來越大,需求越來越多,所以跨國公司都過來了,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很重要的動力。舉個最典型的例子,為什麼崑山一個小小的縣城,現在成為百強縣之首?當時幾任領導下決心開放,一些跨國公司開始在那兒進行投資。當時利用低成本,現在利用人才,利用市場。所以崑山發展很好,就是這個原因。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利益,是資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生活生產率大幅度提高,人類財富積累大幅度提高,科技進步大幅度提高。發達國家的生產效率和生活水平都在全球化中得益。

但是,利益分配機制上的問題會帶來不穩定,國家間的問題是直觀的,跨國公司的利益和國家利益之間不一致是隱含的問題。爭奪決定權和話語權是衝突中的主題,但深層次問題還是利益的追逐,包括當前和長期的,我國最近大量外交上的問題就體現在這方面。最近中美貿易戰就是這種競爭的集中表現,多年來美國利用他的優勢控制全球經濟命脈,而中國的崛起對其統治地位帶來了多方面的影響,因此這場“戰爭”不可避免。長期存在也是必然的,我們要有信心,有決心來面對。

以下三方面值得我們重視,第一,中國還處在發展中,許多方面需要不斷總結、探索、改革、創新。我們中國要樹品牌,質量第一,這是下一階段發展的必須的趨勢。同時,突出優勢,形成不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是成功保證。不要盲目追求數字,不以GDP為中心。GDP這個數字很重要,但不是唯一的,更重要的是看發展是否健康,發展要個性,要有核心競爭力。上海當時定了一個政策,叫“一區一品”,每個區要有自己的特色,現在基本做到了。我們宜春這樣一個城市,也要努力做得一樣。第二,美國在世界上的地位還不會輕易改變;第三,我國要做強的同時需要冷靜對待。

二、國內經濟發展形勢

我國改革開放持續發展,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顯著提升,是40多年來製造業的復興和發展的結果。為什麼在近期討論中中國發展模式時存在不同意見?認為中國堅持這樣的發展方式是不可以持續的,同時可為其他發展中國家借鑑的意見最終是被否定的。是因為中國發展依靠的是低勞動力成本和廉價自然資源。

三農問題是最大最重要的問題,為什麼多年來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呢?關鍵是沒有根據農業的發展方式進行根本性的變革,農業工業化是必然的趨勢,社會化、產業化不可缺,引入高新技術是很重要,但要使其得到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是要企業化,土地使用權政策的目的就在於此。

房地產行業的盲目發展帶來的影響是長遠的,不僅帶來了盲目樂觀的思想,更影響了消費市場的萎縮,降低了其他行業的增長動力。這在上海,是一個很大的教訓。房地產的確是經濟發展中間很大的動力,但是不可持久。

三、實體經濟的發展

發展實體經濟是當前必須注意的方向,但面對工業4.0和互聯網的到來,傳統工業經濟必然受到巨大沖擊,前四十年的發展模式一定要做出調整和改革。德國人提出工業4.0,美國提出互聯網+,工業4.0什麼概念?完全智能化,個性化。實體經濟如何發展,尤其是地區經濟面臨的挑戰,需要思考和決策。以下從幾個方面進行討論:

什麼是實體經濟?製造業是實體經濟,服務業也是實體經濟,因此金融業也是實體經濟,實體經濟是指具體存在並承擔實際經濟責任的社會成員。不能用簡單定義方式來對待企業存在的形式。

市場需求是發展動力。沒有市場需求的企業是無法生存的實體。但需求是具體的,有限的,而且會發生變化的。隨著時代的進步,需求的個性化越來越大。創新思想不可少。產品由軟件+硬件+服務構成,因此需求的內容需要從以下三方面統一考慮。

充分認識自身的優勢。不要盲目跟風是當前企業家必須重視的方面。我能做什麼?最好是別人無法取代的,其中要考慮的有宏觀和微觀兩方面。

行業協會的作用不可忽視。行業協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協調功能不可缺,更重要的是專業分工協作,共享成功。

企業發展和地區發展的協調。政府在經濟發展中必然發揮重大的協調功能。涉及到發展方向、發展規模等方面。作為企業家重要的是既要自身得到健康發展,同時要符合地區發展的各方面的要求。

四、貿易糾紛的處理

國際國內貿易的增加有目共睹。其中的糾紛出現量十分巨大。成立經濟法庭的目的是專門解決經濟貿易糾紛。國際貿易更復雜,國際仲裁組織的形成就是為了提高解決糾紛的效率。而貿易糾紛中合同糾紛佔很大比例,我國對合同書的重視程度編低。合同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交易上,它將長期影響以後的各方面。合同是重要的法律依據,在判案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我國企業、個人在這方面需要學習和提高。管理模式上要有提高和創新。

知識產權糾紛。我國很重視知識的積累和提高,但對知識產權的維護很不重視。因此,在國際上經常遭遇這方面的制裁。這次中美貿易戰中,美國重點就在這方面對中國攻擊,而且得到了其他國家的贊成。我們制定了知識產權法庭,但到現在沒有一起成功的案子,說明了什麼?我們自己的知識產權被外國直接盜用了,我們也無能為力。如中醫的思想和方法。河南南陽,中醫老祖宗是張仲景,現在中醫完全已經公認了,但我們中醫藥的出口比例很低,都被誰拿去了?被日本、韓國拿去了,他們用的思想還是我們的。辯證法其實不是黑格爾發明的,是張仲景發明的,“辨證施治”是張仲景的一句話。

知識產權保護的必要性無可非議。知識產權本身是能力和財富,但如何劃分和認定,我國缺乏法律依據。技術進步和科學發展必須充分重視,否則被淘汰的可能性始終存在,唯GDP唯利潤是不可行的。法律上的完善和提高刻不容緩。

五、金融市場的鬥爭

當前國際金融市場的爭鬥處於白熱化的程度,人民幣國際化也是發展重點之一。但金融監管方面我們尚處於初級階段,體制機制方面有許多需要研究、改革、創新。簡單引進國外成功經驗是不可行的。包括匯率、利率、債券、股市、存款率等方面,我國尚缺少明確的思路和應對方法,而美國採用的手段最多就是這方面。金融改革刻不容緩。如何用法律來規範金融市場是法制建設的重點。互聯網的出現和發展帶來了很多機遇,同樣有許多挑戰,如何應對?法制建設是關鍵。法治的形成和穩定很重要。

中國特色主要體現在文化方面,幾千年歷史造就了中國特色。在社會安定、社會發展等方面和其他國家很不一樣。中國的“官本位思想”是根深蒂固的,現代化難度就在於此。提倡法治,非常重要也非常困難。其實中國法律早就有了,但法治很困難。

六、企業治理結構的改革

目前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必須深化改革。改革包括許多方面,產權制度是當前的重點之一,尤其對國有企業的改革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

企業本身也需要從以下方面認識和改進。

1、企業規模的認識。從規模經濟到經濟規模;簡單成本計算能確定最小生產規模,用邊際理論可以精確計算出每個產品的成本與產量的關係,然後確定應該的規模。這忽視了什麼?美國人都是外包,降低人工成本。我們企業追求的規模應該是經濟規模,而不是規模經濟,不是做得越大越好。一次性投資到位,還是分步進行,逐漸擴大規模。這兩種方法都有利弊,一次進行容易立即佔領市場,獲得效益,但市場的變化將帶來風險;同樣,分步進行可以根據市場的發展而擴大規模,但在佔領市場上可能落後,效益受到影響。因此,這種決策是最要慎重。很多企業特別是很多央企,我們追求的是規模,而不是經濟規模。縮小規模,外部配套,協作網絡,應該結合起來。

2、考核制度和用人制度。平衡記分卡是考核的思路,對於一個企業應該考慮財務績效,還要考慮顧客滿意度、內部凝聚力、學習和成長。這四個方面同等重要,要求平衡計分卡,都圍繞著戰略目標來定指標。

3、以制度方式來規範企業治理結構。從人治到法治實際上也是突出人力資本的一種表現。五個制度,一個不能少:企業產權制度;企業契約制度;企業組織制度;企業管理制度;企業人格化制度。

主旨演講二:資本市場與中小企業發展

逆境中谋发展,创新中寻机遇——宜春企业家齐聚上海研修交流

上海股權託管交易中心黨委書記、總經理張雲峰

上海股權託管交易中心黨委書記、總經理張雲峰從宏觀經濟形勢、中小企業發展戰略、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場外市場掛牌基本要求及優點等方面解剖梳理資本市場與中小企業發展的因緣際會。

一、宏觀經濟形勢

首先從經濟發展的基本理論來說,經濟發展源於人類的需求,人類的第一個需求溫飽問題,這就催生了第一產業的出現,也就是農林牧副漁,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所以這個問題很容易解決。當溫飽問題解決以後,人類對生產工具等需求的提高催生了第二產業即工業的產生。當生產加工業出現以後,社會財富不斷積累,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國力增強。生產加工業不斷髮展,工業逐步細分,城市化進程加快,第三產業出現,國家的經濟就進入快車道。

第三產業最容易產生GDP,更容易集聚社會資源,社會資源包括人才、資金,甚至於包括地方政府的政策導向。越集聚社會資源,這個產業的GDP就會不斷增長,它的財富效應就越來越顯現。財富效應越來越顯現,社會的資源就更向它集聚。因此,在計劃經濟情況下,如果沒有良好的宏觀調控機制;在市場經濟情況下,如果沒有良好的市場競爭機制,第三產業會迅速氾濫式的發展。第三產業是產生GDP了,經濟確實繁榮了,那麼第三產業過大有沒有問題?咱們今天在座的各位什麼活都別幹,大家天天賣這一杯水,GDP迅速增加,經濟相當繁榮。但是水就一杯呀,沒有社會財富出現的,所以第三產業不能沒有,但過大一定會導致問題。

過去,中國是加工業大國,第二產業巨大,完全撐得住第三產業的高速發展,但現在,人口紅利喪失,勞動力資源短缺,這對於我們的第二產業,特別是大量低端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產生重大影響,中國的第二產業出現萎縮。第二產業縮小,就凸現了我們第三產業的巨大。所以現在中國的經濟形態是頭重腳輕根基淺,這樣一個經濟巨人如果一旦倒地的話,一定會造成非常嚴重的經濟危機,這樣的經濟危機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恢復,因此我們現在必須要解決這個經濟結構不合理的問題。怎麼解決呢?

第一個策略,擠壓經濟泡沫,把第三產業的泡沫擠一擠。第一個要擠的是房地產,策略是“房子是用來住的,而不是用來炒的”,房子不再用於炒作,房子過剩了,不需要再建房了,直接影響到鋼鐵和煤炭等與建築有關的產業,這些產業需要去產能;房子過剩,影響經濟效率,需要儘快變現,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這就是去庫存。第二個要擠的金融,中國金融產業過大,資金空轉現象嚴重,需要去槓桿,資金不能空轉,金融要支持實體經濟。第二個策略,加大實體經濟規模。

通過發展高端製造業、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科技創新引領、實體經濟企業輕裝上陣——降成本等手段,把第二產業進一步拉大;第三個策略,拉大第一產業,振興鄉村,脫貧攻堅,補短板。

以上論述的內容就是供給側經濟結構調整的內在邏輯,具體的體現就是“三去一降一補”。供給側經濟結構調整,也是問題導向,出了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提出了新的理論即供給側經濟結構調整。

但供給側經濟結構調整早晚要出清的,中國新的經濟週期早晚會到來的,中國新的經濟週期什麼時候到來呢?至少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個,高端製造業要初具規模;第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取得實質性成效;第三,企業必須輕裝上陣。三條缺一不可。高端製造業初具規模,以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取得實質性的成效,這兩個問題合在一起就是中小企業發展的問題。所以說,供給側經濟結構調整千條萬緒,歸根到底一句話:中小企業發展問題。

二、中小企業發展戰略

一般講,中小企業發展靠雙輪驅動,一個是靠產業、靠人才、靠技術,另一方面,一定要靠資金來推動。特別是對那些具有高科技含量,具有自主創新能力,處在初創期的輕資產的企業來說,資金的支持更加重要,如果沒有資金支持,這些企業經常是胎死腹中。但目前我們國家整個信貸額度當中15%是給中小企業的,85%還是給了大型龍頭型企業。拿到社會資本的只佔中國中小企業總量的0.1%不到。這個數據告訴我們,當前我們國家中小企業在整個社會資源的配置機制上嚴重的制約了他們的發展。客觀上,也就是制約了我們中國經濟的發展。

對於中小企業來說,銀行貸款很難拿得到,針對這個問題,我們不要責怪銀行,全世界的銀行都是如此。中小企業融資主要靠社會資本,股權融資,股權融資要想取得收益,必須要賣掉,因此股權的流轉,對於投資人來說至關重要,同樣道理,中小企業想拿到社會資本、進行股權融資該怎麼辦?需要為自己企業的股權創造一個流動性的機制。那麼股票流動有哪些方法呢?歸根到底只有兩條路,一個靠資本市場,還有一個靠的重組併購。靠重組併購的方式實現退出的話,在資本市場比較發達的國家裡面,佔據了中小企業原始資本退出總額度的60%到70%。但中國的這項業務一直開展得不好,靠重組併購實現股權退出難以大量實現,因此,在中國投資於中小企業的股權如果實現退出的話,基本上只有一條路:資本市場。

三、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

按照國際的慣例,中國的資本市場一共有三層,第一層主板,服務的對象是大型的藍籌股企業。第二層是創業板,服務的企業是高成長、自主創新型、成長期的企業。第三層是場外市場,初創期或成長初期、具有持續經營能力的企業。

今天我們重點講講場外市場。2001年7月份為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設立了老三版,為解決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2006年1月設立了新三板。新三板成立以後,終於讓中國的中小企業看到了希望,希望能夠早日開放,但遺憾的是,這個市場一直在北京中關村試點,試了七年。2008年設立了天津股交所,2009年設立了重慶股份轉讓中心,2010年正式設立了上海股權託管交易中心。這三個市場當時按照國務院的有關文件精神設立,這幾個市場設立以後相互合作,適度競爭。當時上海的市場又有融資,又有交易,風聲水起,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隨後證監會發布了《關於規範證券公司參與區域性市場的指導意見》,各地紛紛建立了服務於本省的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目前這類市場共計60多個,2017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通知,要求每個省只能保留一個,目前各省尚未完全完成規範清理。

四、場外市場掛牌的基本要求及優點

中國場外市場的要求主要二個方面:經營情況、規範性。在經營情況上,不看現在,看未來,現在可以很小,甚至可以常年虧損,但只要你的營業收入在持續的增長,只要你未來的發展有美好的前景,這種企業就是這個市場最需要的企業。關於規範性,什麼企業是真正的規範企業?具有充分保護中小股東利益的企業。保護中小股東利益,要在公司的治理結構、決策機制、風險控制體制等各個方面都有充分體現。在規範要求上,今天講一個重點,就是出資問題,出資要實,公司註冊資金5000萬,你把2000萬抽出來了,這叫出資不實,但這個問題好解決,主要原封不動地還回來即可,但我們經常發生問題的是非貨幣出資,尤其是無形資產出資最容易出問題,無形資產到底值多少錢,這個問題經常說不清楚。峨嵋山下有一個溫泉水,這個溫泉水的採礦權就是無形資產,這個評估機構評的是3000萬,那個評估機構評的是1.8個億,誰對?都對。用哪個?無形資產到底值多少錢,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股東自己。

接下來講改制,企業上市前必須要改制。改制就是把有限公司改成股份公司。有限公司的股票不能隨便交易,按照《公司法》的規定,有限公司的股票要想交易的話,第一,需要股東們同意;第二,優先賣給老股東,老股東不要,才能賣給別人。因此上市之前必須要改制,改制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是一個企業脫胎換骨的過程。

企業到資本市場來都是為了融資的,怎麼融資呢?企業想拿錢的話,必須要增資擴股,也就是發新股。發新股在不同的市場有不同的要求,場外市場只能定向融資,門檻是極低的,基本上沒有門檻,沒有要求,主要你自己找到錢即可。全中國場外市場裡面,對金融有要求的不多,上海股交中心是其中一個。上股交對融資的要求有三個,第一個要求是需要資金,企業想要融資的話,我們得看看你賬上有沒有錢。第二,融到的資金想投什麼項目,必須要說清楚,而且要做贏利預測。第三,價格要基本公允,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即使上股交對融資有要求,也只是對不規範者進行約束的,門檻依然不高。總之,定向融資最大的優點,就是門檻很低,可以做到小步快跑,按需融資。定向融資最大的缺點是致命的,融不到資!目前通過市場的機制能夠融到資的市場聊聊無幾,上股交是其中融資能力很強的了,但也無法做到盡如人意。既然融資情況這麼差,那我們上不上這個板呢?結論是:上總比不上強,雖然融資難,但市場的誠信背書和形象宣傳,照樣可以促進企業發展。

另外,在宜春市人民政府特別支持的“國資大講壇”特別專場,上海交通大學中國企業發展研究院院長餘明陽教授在“為什麼做品牌、品牌的價值體現、如何提升品牌”等方面,作了題為“新時代強國背景下,品牌建設的戰略和創新”主旨演講。

逆境中谋发展,创新中寻机遇——宜春企业家齐聚上海研修交流

主旨演講主持人:宜春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卜雲霞

文字:吳天宇、謝瑛鐳(實習生)

統籌:吳天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