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師翁同龢為什麼會被罷官?

Jichangwook


在1898年的戊戌變法中,一代帝師翁同龢卻被罷黜,這裡面既有帝黨和後黨的博弈,也有翁同龢與光緒帝的政見分歧,還有他與李鴻章的恩恩怨怨。

(翁同龢)

1.翁同龢與帝黨、後黨的關係

翁同龢是帝黨的中堅人物,最為光緒皇帝所信任, “一切只有翁能承皇上意旨”,私底下曾經對光緒說,皇上做事要有主見,不必事事難謹、稟尊太后。這事被慈禧太后的太監偵知,慈禧大為惱火,感到自己已歸政,所以強忍怒氣未發作。

(帝黨)

在戊戌變法中,隨著帝黨和後黨矛盾的日益加重,慈禧愈發感覺到翁同龢留在皇帝身邊對她可能是一個“極大的危險”,必欲除之而後快。終於借其攬權狂悖情狀,辦事多未允協,強迫命令光緒著即開缺回籍。

(光緒皇帝)

2.光緒皇帝與翁同龢的政見分歧

雙方的年齡差不免在看待問題的角度和做事的方式的產生分歧,最終給翁同龢的罷黜留下了禍根。在戊戌變法中,緒皇帝向翁同龢索閱康有為的上書,翁同龢卻說此人居心叵測,不讓光緒看,還說和康有為沒有交往,致使光緒皇帝“發怒詰責”。

(戊戌變法)

光緒皇帝因為張蔭桓被徐桐彈劾,想讓翁同龢出面說情,但是翁同龢由於個人恩怨,拒絕為其辯護。這種人事上的矛盾讓光緒帝對其漸生不滿。

3.頑固派官僚排斥打擊翁同龢

大人虎變, 未佔有孚,翁同龢與光緒之間的分歧,被後黨利用,他們組織御史向自己的政敵發起進攻,參奏他其才不足以濟變,最後被罷決。

(戊戌變法)

特邀嘉賓:一枚蜻蜓(第33篇)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翁同酥晚清著名政治家,歷任工部、戶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衙門大臣,擔任後同治、光緒帝的老師,可以說是光緒帝的左膀右臂,可以

在戊戌變法才剛拉開帷幕的時候,翁同酥便被開缺回家。

對於翁同酥為什麼被開缺回籍,現在流行的有很多版本,長期占主導地位的說法是,慈禧太后為了剪除光緒帝的羽翼和給他一個下馬威,於是強迫光緒帝將自己的師傅開缺回家。教科書上也是這樣解釋的,有很多記載可以印證這點,如:

梁啟超《戊戌政變記》:“四月廿七日西后(

慈禧太后)忽將出一硃諭,強令皇帝罷黜翁同酥。皇上見此詔,戰慄變色,無可如何。翁同酥一去,皇上之股肱頓失矣”。

類似的記載還有很多,這些記載使人們大都認為罷黜翁同酥是慈禧太后強令的,但是現在一些學者經過對當時翁同酥周圍人和其和光緒、慈禧三人的關係研究,認為翁同酥有可能是自己走的,因為翁同酥身居高位多年,做事謹慎細微。

翁同酥到底為啥被罷官,史學界一直爭論不休,現在多數觀點仍是慈禧太后罷黜的翁同酥。


司馬長史


對於翁同龢被罷官的原因,老一套的說法是慈禧太后為了阻止光緒帝的改革,是要斬斷光緒帝的臂膀,是後黨的一大陰謀。云云。其依據一是康有為逃亡海外之後如此敘說,二是在罷免翁同龢的同時清廷還進行了重大人事調整:調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入值軍機補翁同龢的缺,由榮祿接替王文韶代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綜合考證,事情應該不是這麼簡單。一句話,持陰謀論,也得需要水準,否則,就顯得咱傻。

光緒帝發佈《明定國事詔》宣示變法的時間是1898年6月11日,罷免翁同龢的時間是6月15日。16日,光緒帝仍按照既定安排召見了康有為,康並沒有對罷免翁同龢提出任何異議,反而建議光緒帝將更多的守舊官員剔除出局。在等候召見時,康有為還和榮祿就變法進行了交流,當榮祿問其如何才能順利推行變法時,康有為明確表示“殺幾個一品大員,法即變矣!”可見康有為並不認為罷免翁同龢有什麼不妥之處,反而認為僅僅罷免還不夠,實在不行,殺。

康有為的事後敘說根本不可信,想汙名化老太后而已。康有為被雪珥戲稱為康三鹿,我注六經,六經注我,核心都是我。信他就見鬼了。

翁同龢被罷官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光緒帝的硃諭上主要列出三點。

其一,翁同龢“近來辦事多未允協”。這主要是指翁同龢作為甲午戰爭的主戰派,在戰爭失敗後又力主“寧增賠款,必不可割地”。翁師傅不僅是帝師,更身兼軍機大臣、總理衙門大臣、督辦軍務處大臣、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要職,對鉅額戰爭賠款的籌集自然負有重大責任,可他提出的借洋債、發行“昭信股票”等並沒有獲得良好績效,尤其是昭信股票根本無人購買,政府顏面盡失,“眾論不服,屢經有人參奏”。

其二,翁同龢“每於召對時,諮詢事件任意可否”。這是指翁同龢向光緒帝推薦了康有為,並多次建議光緒帝破格召見康有為,可5月26日光緒帝向翁同龢索要康有為的維新變法著作時,翁同龢竟然說自己與康有為不往來,令光緒甚是詫異,Why?翁說康“居心叵測”,並解釋說這是最近讀了康有為的《孔子改制考》後的新認識。5月27日,光緒帝再次向翁師傅索要康有為的著作,翁同龢堅稱自己與康沒有往來,光緒惱了:你之前推薦康有為,說得天花亂墜的,怎麼我這準備見人,要提拔重用了,你卻說他居心叵測,政治小人,你這是逗誰玩哩?可任憑光緒怎麼說,翁師傅都堅稱自己不會進呈康有為的著作,皇上如果一定要的話,可以通過總理衙門。光緒氣得夠嗆。

翁同龢為何會有這種前後迥異的大轉變呢?

一是,康有為的《孔子改制考》確實嚇人。別說翁同龢了,就是張之洞打算收攏康有為時,也提出一個條件,哥們兒你能不能以後不要再提你那啥子《孔子改制考》了?簡直是嚇尿體呀。所以,理論上講,翁老師認人,也不是一認一個準的,得有一個過程是不?有些人結婚了才發現,原來自己結的那個,根本不是人嘛。總之,要容許人家有新認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嘛。

二是,更關鍵的原因,可能與5月29日去世的恭親王奕訢有關。奕訢26日進入彌留狀態,慈禧、光緒諸番探望,老臣謀國,諸多政治交待,希望光緒尊重慈禧,恪守成憲,不要相信那個急功近利的廣東小人,更不要將權力交給“居心叵測,並及怙權”的翁同龢。以老翁的資源,當然能第一時間聽及,為了安全與自保,所以馬上同康有為切割,居然也不顧及這樣180度的大反轉,會閃了皇帝的小蠻腰,翁老師,你到底有個譜沒?你別比廣東小人還小人吧?

其三,翁同龢“漸露攬權狂悖情狀”。這是指翁同龢不僅鼓動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向政府施壓,還在5月初朝廷打算調張之洞進京入值軍機代替他時,以沙市教案尚未妥善處理為由,阻止張之洞入京。張之洞入京是否妥當且不說,但由即將被取代的翁師傅來阻止顯然更為不妥嘛。

基於翁師傅的這種種表現,光緒在和太后協商後,先是於6月10日補授榮祿為協辦大學士並負責管理戶部,剝奪了翁同龢戶部尚書的權力,然後於6月15日調王文韶入值軍機補翁同龢的缺,由榮祿接替王文韶代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三下兩下,翁老師就給下場了。

所以,罷免翁同龢是時局的需要,是光緒的亮劍,是陽謀,更是光緒對廣東小人康有為的一次獻禮,或者說隔空配合。一品大臣殺不得,我們罷得吧?恩哼


端木賜香


電視劇《走向共和》裡的翁同龢


翁同龢之所以被罷官,是他自己故意設計好的,他就是想被皇帝罷免;翁同龢這麼做的目的為的是不承擔變法的責任,但是,他在變法失敗以前一直是準備著回京師摘變法成功的“桃子”的,可惜,他沒料到自己學生光緒帝會敗的那麼慘。


這從他被罷官後只在老家待了一段時間之後,很長時間待在他那個做江西布政使(類似今天民政廳長兼江西省常務副省長)那兒,並且對自己會被重新任用充滿信心這件事上可以印證一二。


而從戊戌變法失敗,當慈禧宣佈再度臨朝訓政的消息傳到南昌後,翁同龢看到電傳諭旨時“益戰慄罔知所措”、“如雷轟頂,幾乎昏厥”的表現也可以看出這一點。


這一切都要從戊戌變法說起。


之前我在“為什麼光緒變法不從抓兵權開始?如果不能,為什麼不再等幾年慈禧老死後開始?”以及“康有為真的像網上說的那樣是個偽君子嗎?”這兩個問題的回答下面已經詳細介紹過戊戌變法真正幕後黑手張蔭桓了,這裡我就簡單介紹一下張蔭桓和翁同龢的關係。


甲午戰爭以後,李鴻章暫時從清朝政治舞臺第一線退居到第二線,那麼翁同龢作為帝師、漢人領班軍機大臣自然要肩負起清朝外交重任。


但是翁同龢本人既無能力,也沒有意願處理外交事務,這個時候他就需要一個幫手,而精通英文,又出使過美國,還和李鴻章不親近的張蔭桓就成了翁同龢必然的選擇。


再者說,李鴻章退居二線後,張蔭桓確實是清朝高層為數不多精通外交事務的高級官員,張蔭桓自己就曾在日記裡得意的記載甲午戰爭後,恭親王在外交事務上對他的倚重“自甲午九月以來,與恭邸共艱難,恭邸遇事俯詢。”,而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則披露“(清政府)僅有他(張蔭桓)及李鴻章明瞭外國事物,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事務皆系他親自辦理,其他的人僅是些傀儡而已。”


另外一方面,張蔭桓本人雖然是“買官入仕”,但是本人精通琴棋書畫,還曾多次得到翁同龢的讚揚“觀樵(野)和樊雲門詩四首,真絕才也。”(樵野,張蔭桓字),比之痞子進士李鴻章,張蔭桓這種“詩畫雙絕”的捐班更對翁同龢這種自詡書生意氣人的脾氣。


所以,很快,翁同龢就對張蔭桓以“吾兄”、“吾師”相稱了。


光緒帝一段時間裡最信任的大臣:張蔭桓


當然在這個過程裡,張蔭桓通過翁同龢,很快得到了光緒帝的賞識,這一點,當時人都是知道的,並不是什麼秘密。


“南海張侍郎曾使外洋,曉然於歐美富強之機,每為皇上講述,上喜聞之,不時召見”。


“啟誘聖聰,多賴其力”。


梁啟超也說:“(張)久遊西國,皇上屢問以西法新政”。


王照稱,“張蔭桓蒙眷最隆,雖不入樞府,而朝夕不時得參密沕,權在軍機大臣以上”,“是時德宗親信之臣,以張蔭桓為第一”。


而張蔭桓自己在日記裡也記載了僅戊戌年正月至四月間,先後於正月初九、二十一、二十八日,二月初七日,三月初二、初十、十四、十七、十八、二十八日,閏三月初十、十二日,總計13次單獨被光緒帝召見;僅三月就被單獨召見6次。


之前我在“康有為真的像網上說的那樣是個偽君子嗎?”的問題裡已經說過了,康有為事實上是張蔭桓捧出來的“網紅改革家”,當時人也說“康有為居京,日夜於侍郎張蔭桓宅圖之,張蔭桓私以康有為進。


張蔭桓的算盤是戊戌變法期間,他主要負責清朝外交大轉向,從慈禧李鴻章主導的“聯俄抗日”轉為“聯合日英”,而內政改革主要交給康有為來具體負責,而名義上則讓翁同龢來牽頭。


張蔭桓為什麼會這麼計算了?


主要是因為張蔭桓是捐班出身,按照慣例,做戶部侍郎、總理事務衙門大臣已經是“殊榮”、“破格”了,想做軍機大臣,要做“中堂”是絕不可能的,所以他需要有一個人做幌子,做他的傀儡,而他選中了翁同龢。


翁同龢既是帝師,又是漢軍機領班,當時恭親王身體又不好,翁同龢又等於是領班軍機大臣,他來主導內閣改革是非常合適的;這有點像十幾年後袁世凱主持改革,卻讓慶王領頭。


而為什麼讓康有為具體主持,一是翁同龢真不懂,二是張蔭桓只想要一個傀儡可不想給自己找一個上級,而原本不喜歡康有為的翁同龢可以和康有為互相牽制。


但是,翁同龢畢竟不是木頭人啊,他也要面子的。他早就對光緒帝信任張蔭桓不滿了,(翁同龢和光緒很多對話,很像情侶吵架,翁同龢語氣特別像女的抱怨男朋友出軌)更別說老老實實做張蔭桓的傀儡,再者,他也不是特別看好內政改革,他不想背這口黑鍋,其實不光翁同龢不看好,張蔭桓自己都為自己留了一條後路,他在四月初恭親王葬禮上就主動和慈禧太后親信,大字不識的滿人親貴崇禮結拜為兄弟,為一旦失敗了做準備。順便說一句,張蔭桓這招棋還真走對了,後來就是崇禮在慈禧面前說好話,他才沒有第一時間被慈禧殺了。


翁同龢既不願意張蔭桓康有為得寵,又只想佔便宜不想付出代價,那他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激怒自己的學生,光緒帝,讓光緒帝把自己趕走,反正他篤定,即使變法成功張蔭桓“學歷太低”,做不了軍機大臣,而“帝黨”有資格做領班軍機大臣的只有他。


他不愧教了光緒帝那麼多年,深知自己這個學生行事“操切”、“急躁”、“不似仁君”,所以藉故激怒光緒帝這招很快就管用了:翁同龢逐漸和光緒帝衝突開始增多。


《走向共和》裡的光緒帝和翁同龢


在四月初八,翁同龢就在日記裡就記載了自己與皇帝的一場衝突:“初八日:上又問康書,臣對如昨,上發怒詰責。臣對:傳總署令進,上不允,必欲臣詣張蔭桓傳知,臣曰:張某日日進見,何不面諭?上仍不允,退乃傳知張君,張正在園寓也。”“上皆駁之,盛怒”。


到了5月17日,大學士徐桐參劾張蔭桓奸貪汙國,徐其實是想借著參張蔭桓的機會打擊翁同龢,但是缺乏政治經驗的光緒帝懷疑翁同龢吃醋張蔭桓“聖眷盛隆”,故意找人彈劾張蔭桓,畢竟那時“買摺子彈劾人”成風氣;於是光緒帝強令翁同龢出面為張蔭桓解圍,而翁同龢的拒絕更加深了光緒皇帝的猜疑。


最終,在1898年6月15日,百日維新開始後的第四天,光緒帝以“言語狂悖、漸露跋扈”為由,讓翁同龢滾蛋了;而翁同龢也終於得償所願了。


我認為這才是翁同龢為何被罷官的真正原因,其實這從光緒帝下詔罷免翁同龢原文和後來慈禧追加處罰也可以印證。


光緒帝只是趕走翁同龢,並沒有想要怎麼懲罰他,所以上諭裡最後寫著“姑念其毓慶宮行走有年,不忍遽加嚴遣。翁同龢著即開缺回籍,以示保全。”


這裡要給大家介紹一下清朝變態的官場升遷制度,像翁同龢這種“開缺”的人,只要有人保舉,皇帝批准,立刻就可以開復原官,什麼也不耽誤;而要是翁同龢被“降職”就慘了,他就要一級一級重新升回來。


所以,翁同龢雖然被“開缺”後堅信自己能東山再起。


而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給的追加處罰是“翁同龢著即行革職,

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不準滋生事端,以為大臣居心險詐者戒。”


這裡最厲害的是“永不敘用”,這下子翁同龢徹底“退休”了,而且還要被地方官嚴加管束,這等於監視居住,不準亂說亂動,連地方影響力也給斷絕了。


而這上諭最厲害的地方在最後一句評語“居心險詐”,顯然,慈禧不是光緒帝,她一眼就看出來翁同龢激怒光緒帝的目的何在,雖然光緒帝“圍院殺後”讓慈禧暴怒,但是翁同龢這種“侍上不誠”也讓作為上位者的慈禧太后很不爽,所以才會如此嚴厲的處置翁同龢。


蘭臺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林小靜

翁同龢曾擔任同治、光緒兩代帝師,歷任軍機大臣、總理衙門大臣、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職聲名顯赫,但是戊戌變法開始不久,翁同龢便遭罷官,並開缺回籍,在朝野上下引發一片震動,戊戌政變後翁同龢又遭嚴譴,並被革職交地方編管。關於翁同龢被罷官的原因,一時眾說紛紜,衍生出了十幾種說法,直到現在,學界對翁同龢為何遭罷黜仍意見不一。下面簡要介紹下最具代表性的幾類看法:

一、認為是慈禧太后強令光緒皇帝下令將翁同龢開缺、革職,慈禧太后之所以這麼做,有幾點原因:第一就是翁同龢支持光緒變法,《慈禧外紀》曾記載:“太后告帝 ⋯⋯言必去翁同龢,不可遲疑 , 謂彼近日煽動排滿 , 恐其危及朝廷也。”持這一看法的前提是慈禧太后一開始就是反對維新變法的,因而對極力主張變法的翁同龢十分不滿,並且慈禧認為罷免翁同龢可以讓光緒帝陷入孤立之境。第二是甲午戰後朝廷內激化了帝后黨爭,這與翁同龢援引康、梁等維新派密切關係。

有學者認為,其實最初慈禧太后對翁同龢態度很親近,但是翁同龢親帝的傾向讓慈禧對他的態度逐漸改變,直至心存疑忌。翁同龢遭罷官是在戊戌變法開始後,但他“得罪”慈禧卻是在此之前,讓慈禧最終下定決心的有三件事:第一件是甲午戰爭期間和戰問題。當時慈禧和李鴻章等人均主張避戰求和,唯獨翁同龢等少數人竭力支持光緒對主戰。第二件是翁同龢曾阻擾慈禧和榮祿企圖廢黜光緒帝,因而雙方積怨甚深。第三件事便是慈禧太后準備舉辦六旬萬壽慶典活動,翁同龢卻公然上折請求取消這一慶典。

慈禧太后

二、將翁同龢開缺其實是光緒帝的主意,並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同意。金陵江楚編譯局編寫的《國朝事略》一書對此記載: “二十四年夏,今上嚴責中外諸臣實行新政,革翁同龢職,逐回原籍 , 擢楊銳、楊深秀、林旭、譚嗣同四品卿銜 , 參與機務。”翁同龢作為帝師,又支持光緒變法,按理來說二人關係應十分親密,為什麼光緒卻將他罷官呢?持這一說法的學者不在少數,如蕭公權、孔祥吉、楊天石等人。這一看法的依據在於翁同龢曾做了兩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引發朝廷言官的彈劾,光緒和慈禧因此受到影響。這兩件事一為《馬關條約》簽訂後不久,翁同龢便向英、法、俄等國大舉接外債;第二件是翁同龢處理膠州事件中的軟弱態度,連慈禧太后都覺得“甚屈”。

雖然翁同龢曾向光緒舉薦康、梁等人,並支持維新變法,但他的維新理念與康梁等人存有不小的差距,據說光緒帝曾向翁同龢索閱黃遵憲的《日本國誌》,翁的回答讓光緒很不滿意,因而受到“詰難”。光緒帝罷免翁同龢的說法還可從一件事中找到依據,翁同龢被開缺的第二天,光緒便任命康有為為總理衙門章京上行走,其後又頒發一系列地新政措施,從光緒的反應可見一斑。

光緒

三、慈禧、光緒罷免翁同龢的說法最為普遍,此外還有一種說法也值得注意,即認為是以剛毅、榮祿等為代表的朝中守舊大臣彈劾的結果,歸根到底是翁同龢援引維新派、支持戊戌變法。此外,也與翁同龢在朝廷目中無人,樹敵眾多有關,《四朝佚聞》一書中說 : “光緒朝局系翁一言,同僚議事,偶有不合,翁輒拂然,常入報帝必伸己意,眾已側目。”不過這一說法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必須得到慈禧和光緒的同意。

參考文獻:

謝俊美:《有關翁同龢開缺革職的三件史料》,《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3期。

戴逸:《戊戌變法時翁同龢罷官原由辨析》,《故宮博物院院刊》1995年第1期。

楊天石:《翁同龢罷官問題考察》,《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3期。

謝俊關:《翁同龢開缺、革職原因考》,《江海學刊》2008年第3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季我努學社頭條號(搜索季我努學社)及季我努學社微信公號(名稱季我努學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學社系國內著名的歷史學民間學術社團,已出版中國近現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萬字,代表作為《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中國抗戰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遠東戰爭罪行叢書》(第一輯5卷,第二輯已出1卷)。其創辦的季我努沙龍系國內最著名的公共歷史講座。


季我努學社


翁同龢被罷官是百日維新期間的重要歷史事件,歷來解釋頗多。我認為需要從翁同龢本人政治立場,和當時的時代背景來分析。歸納起來有三點原因:1. 翁同龢立場頑固守舊,受到慈禧和光緒的雙重排斥。翁同龢雖有向光緒推薦康有為,但其根本立場是無法接受維新變法裡面的一系列激進改革方案的。為防改革受到阻撓,光緒在百日維新之初就罷免了翁,這也是受到康梁支持的。只是在變法失敗後,康梁有意把翁被罷官歸咎於慈禧對光緒帝及維新勢力的打壓。慈禧也不待見翁同龢,支持光緒罷免翁。慈禧並不頑固守舊,她是支持維新自強的,只是反對過於激進的改革方案會導致滿清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激化而威脅清王朝統治。2. 翁同龢作為帝師,行為強勢,引起光緒不滿。翁同龢作為科舉狀元,恃才自傲。他又是同治,光緒兩次帝師,對光緒也時有斥責。皇帝成年後理政,尤其是推行維新這樣的改革需要樹立自己權威,罷免翁也是出之光緒帝的決斷。 3. 翁同龢以“清流派” 領袖自居,得罪了“洋務派”,在朝廷沒有實權盟友。 翁剋扣北洋水師軍費,甲午戰爭堅決主戰,《馬關條約》談判上主張賠款不割地,得罪了李鴻章,被洋務派認為是“空談誤國”。翁被罷官,也沒有得到朝廷“洋務派”的同情。總之,在維新變法“帝后之爭”中, 翁同龢過早出局,是因為他並不受到任何一派勢力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