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讀不懂魯迅,現在卻看得淚流

“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在教科書裡躺了近一個世紀的魯迅,作品收入語文課本最多時曾達31篇,卻成為了大家的夢魘。這或許是“作家”魯迅萬萬沒想到的。

從來沒有哪位作家像魯迅這樣,如此嵌入歷史,又如此備受爭議。

以前讀不懂魯迅,現在卻看得淚流

他是“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學家”,是被高高掛起的“政治圖騰”,為所有人仰視;他是不倒的旗手、永遠的鬥士,橫眉冷對、直言正色,是他的標籤。

但有人說他是刻薄的“紹興師爺”,無情的教化工具,最不幸的是,他還成為了一代年輕人的“噩夢”。

那麼,是魯迅被高估了嗎?當然沒有。

世界文壇稱他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最大領土的作家”。諾貝爾文學獎也想提名他為候選人。只因他自認不配,拒絕了。

以前讀不懂魯迅,現在卻看得淚流

魯迅與許廣平、周建人、林語堂等

魯迅被推崇至中國文學乃至歷史如此高的地位,是無可厚非的。只是,強加於他的濃厚的政治色彩,窄化了他,讓他的才華和思想,被大大低估了

今天,熊爺就想和大家聊一聊,被誤解的魯迅及其被冷落的小說。你所不知道的魯迅

魯迅沒有被高估,而是被窄化了,那麼,“寬廣”的魯迅是什麼樣的呢?

都知道魯迅是個激昂的“文學鬥士”,卻不知他還是個全能型大才子,審美好,品味佳,頭銜不少。

翻譯家魯迅。他與弟弟周作人翻譯的《域外小說集》,將英國、法國、丹麥、俄國等國的小說翻譯成文言文,為中國譯界劃出了一個新時代。

以前讀不懂魯迅,現在卻看得淚流

魯迅設計的《域外小說集》封面

潮流設計師魯迅。他是中國第一代書刊設計人。他一生設計的書刊封面多大六七十種,堪稱中國現代書刊裝幀設計的先驅。北大的校徽也由魯迅設計完成。

以前讀不懂魯迅,現在卻看得淚流

魯迅設計的北大校徽原稿與現在的北大校徽

都知道魯迅“棄醫從文”的理想多麼沉重,卻不知他的愛情,也是一份難得的理想。

一段無愛的婚姻,遇上一個靈魂伴侶,在流言蜚語中堅守真愛六七年,魯迅才與許廣平有情人終成眷屬。

以前讀不懂魯迅,現在卻看得淚流

魯迅與許廣平、兒子周海嬰

強硬的魯迅先生,在愛面前,也有過“低到塵埃”的卑微。

這才是真實的魯迅。一個接地氣的有人情味的人。

以魯迅的才情、文筆、經歷、視野,完全可以成為沈從文、林語堂、周作人那樣的作家,幽默、溫和、沖淡的,但為何他選擇成為了一名“文學鬥士”呢?

因為魯迅有一個他人所無法企及的天分:對人性的世界級洞察。

他說:

“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走。做夢的人是幸福的;倘沒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緊的是不要去驚醒他。”

而他,就是那個痛苦的“醒了”的人。他的書寫,註定離不開每個“人”。

讀魯迅小說,讀到的卻是自己

我們誤解了魯迅,自然,也誤讀並冷落了他的小說。

以前讀不懂魯迅,現在卻看得淚流

魯迅設計的《吶喊》封面

由《亞洲週刊》聯合全球各地學者作家聯合評選出的“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中,魯迅的小說集《吶喊》高居榜首,為世紀之冠。

顯然,魯迅小說並非我們在語文課本中理解的那樣,盡是揭示封建禮教弊端、批判科舉制等很OUT的教化作用。全球讀者都在追捧的小說,當然是超越時空的最普世最有共鳴的。

那麼,魯迅小說真正表達的又是什麼呢?

《狂人日記》《阿Q正傳》只是在批判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腐敗等問題嗎?當然不是。

以前讀不懂魯迅,現在卻看得淚流

狂人和阿Q,不只是那個時代的產物,過去有,現在有,未來也還存在。

因為我們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狂人”,想砸碎這個不公的世界。但悲哀的是,我們又只能在表面上當阿Q,憑著那一點“阿Q精神”自我安慰,痛並快樂地生活著。

《孔乙己》是揭示科舉制度對人的精神毒害嗎?是。但並非僅此而已。

以前讀不懂魯迅,現在卻看得淚流

《孔乙己》讀完,有種揮之不去的感覺,連老外讀了心裡都不好受。為何?因為我們都曾經是孔乙己——

年輕時,曾胸懷大志地想投入這個大時代,曾懷著改變世界改變生活的夢想,最後卻發現只是發了幾句牢騷。

《故鄉》說的是改造舊社會嗎?那為什麼新時代的我們,讀來,感受反而更強烈呢?

因為離開了故鄉,我們才真正明白魯迅的“故鄉”之意:當故鄉成他鄉,又錯把他鄉當故鄉的孤獨與唏噓。而閏土,不就是那個與你漸行漸遠的童年夥伴嗎?

以前讀不懂魯迅,現在卻看得淚流

​快一個世紀了,魯迅的小說如今讀來,依然觸動極深——說的不就是我們每個人嗎?他小說裡呈現的人生百態,筆下的人物,在我們的生命裡神奇般復活了。

以前讀不懂魯迅,現在卻看得淚流

有人說,越接觸社會,越瞭解社會,越覺得魯迅說得對。生而為“人”的真實、侷限和無限的孤獨,魯迅早早就在小說裡做了預言。

或許,現在才是我們讀魯迅小說最合適的時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