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人對音樂的品味能看出什麼問題?

快閃的蝸牛


音樂是一種純感覺性的東西,聽音樂的類型喜好,就說明他在這一方面的感覺比較好,而這種感覺許多時分又是這個人心思的實在反映,從喜愛的音樂判別人心思或許每一個人都曾有過被某一首音樂作品感動的閱歷。

喜愛聽古典音樂的人,大多是理性比較強的人,他們在許多時分要比一般人懂得怎麼進行自我反省、自我沉積,然後留下對自己非常重要的東西,將那些可有可無的,甚至是一些糟粕的東西扔掉。這樣的人大多很孤單,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地走入到他們的內心身處去了解和知道他們,所以音樂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他們的夥伴。

喜愛搖滾樂的人多是對社會不滿,有些憤世嫉俗,他們需要依靠著以搖滾的形式來發洩自己心中的許多情緒。他們會時常感到迷茫和不安,需要有一個人領導著逐漸地找回自我。

而我個人對音樂雅俗通賞只需曲調好聽的都喜愛,特別是歌詞要寫的好,有故事正能量,音樂無國界,音樂是人類精神的一種寄予,對音樂的熱愛可以放鬆精神壓力可以提高自我文化涵養,只需是好的音樂,任何人我都鼓勵用心去體會!


醉樂閣


其實音樂品味的定義,就是從音樂中發現一些有趣好玩的,能吸引你的東西,從中去享受它。

我們對不同種類的音樂有偏好是很主觀的想法,而且往往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偏好會不斷的發生變化,很少有人會一成不變的只熱衷於一種音樂。然而有兩個時期主要決定了我們對音樂的品味。

首先是嬰幼兒時期, 這個時期是幫助我們形成音樂喜好的一個重要生長期,在我們性格形成期間會受周圍環境音樂所感染。它會在我們的心理上形成一種有旋律的、有節奏的音樂模式。雖然這個影響時長對於我們的一生只佔有一小部分,但影響的力量卻是非常強大的。

其次是社會成長期,在這段期間裡,我們會根據所學所看所想,以及接觸的一切事物將最初的音樂模式打破,就會第二次形成我們的音樂偏好。這可能跟你身處周圍的人群有關,因為音樂能把人們聚集到各種群體中,它能有效調控人的身體與精神反應。因此,音樂給人創造歸屬感、凝聚力和包容感,無論你是喜歡搖滾、嘻哈還是爵士樂,你的音樂喜好中有一部分是受你融入群體意願所驅使的。

尤其是現在,音樂被我們作為一種管理或維持心情的工具。這就是為什麼在你工作時會選擇振奮人心但沒有歌詞的音樂,或者是睡前想要放鬆精神時,聽一些安神助眠的曲子。

音樂可以很好的反應人的內心,它就像你生命的血液,你專心地聽,就能和它產生共鳴。

就像有時候你看電影會感動到哭,有沒有試過聽音樂感動到哭呢?其實兩者沒有區別,只是你是否用心了而已。

其實一個人對音樂的品味,真的看不出多大問題。畢竟這個社會,沒有學過音樂的人還是大多數,正所謂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喜歡鳳凰傳奇也不見得就是土掉渣,聽莫扎特貝多芬也不見得就比別人高雅。但,你只要用心認真聽,音樂就會帶給你快樂,撫慰你的心靈,給你最想要的答案。



帕瓦喵帝


網上有一種流行的說法,說喜歡聽古典樂、交響樂的人智商比較高,喜歡聽流行音樂、搖滾的人智商比較低。喜歡聽什麼類型的音樂,和智商有關係嗎?

在2011年, 一個軟件工程師,當時在加州理工大學讀研究生的Virgil Griffith, 用Facebook上的音樂點贊數和美國大學入學成績做了相關分析,結果發現最聰明的人喜歡聽貝多芬,而最多點贊碧昂斯、流行音樂的人,SAT成績普遍比較低。

Virgil Griffith 用facebook數據得到的相關關係

這個結果在網絡上的影響非常大,但是遺憾的是,Virgil Griffith所做的,並不是科學層面的研究,結果也並不可信。他的結果自然也受到了很大的質疑,比如在相關結果中,有的是特定歌手和SAT成績的相關,有的又是音樂類型和成績的相關。而一方面結果顯示喜歡貝多芬音樂和好成績相關,另外一方面,卻並沒有提及其他的古典音樂家,比如莫扎特。而古典音樂作為一整個類型,其實對應的成績並不高。並且在這個“研究”中,不同的歌手、音樂家、音樂類型的樣本量差別也非常大,音樂喜好中涉及到的其他相關因素都都沒有排除,比如文化背景等等。總之,是個並不能當真的調查。

那麼,智商和音樂品味到底有沒有關係呢?

2016年發表在權威科學雜誌《自然》雜誌上的一個研究,提出了一個差不多是完全相反的結論:對於音樂的品味,在很大程度上是基於文化的,而並不是源於大腦本身。布蘭戴斯大學的教授Ricardo Godoy在玻利維亞熱帶雨林的一個亞馬遜部落中做了這個研究。

在西方音樂中,從古典音樂到流行音樂,一些固定的和絃比另外一些聽起來會更加的悅耳,對於大部分人來說,C和G和絃聽起來會更加的舒服,而三全音比如C跟F#和絃聽起來就會不那麼舒服,所以也被叫做“音樂中的魔鬼”。在協和和絃中,因為兩個音的頻率比例往往是兩個整數,比如3:2,比如C和G和絃,通常叫做完美的五度和絃。

幾十年來,神經科學家一直想要知道這種對和絃的偏好是否是根植於我們的大腦,是否在某種程度上是天生的,還是說取決於文化的影響。這個研究發現答案是後者。

科學家對100個亞馬遜部落中的人做了測試,這些人從來沒有或者很少聽過西方的音樂。結果發現,亞馬遜部落中的人對於C和G調的和絃,跟C和F#調的和絃,評價竟然是一樣的。

在這個研究中,科學家不光觀察了這個從來沒有聽過西方音樂的部落中人們對於音樂的偏好反應,還記錄了居住在玻利維亞城市中一群人對於音樂的偏好,以及一些美國人對音樂的偏好。結果發現,沒有聽過西方音樂的人對於和絃和非和絃現在完全沒有偏好上的差異,而玻利維亞城市中的人聽過少量的西方音樂,他們表現出了對於和絃的輕微的喜好;而美國人則表現出了明顯的對於和絃的偏好, 並且專門從事音樂的人對於和絃的偏好,又要比一般的人明顯得多。

這個結果意味著,對於協和和音的偏好並不是大腦天生自帶的,而是來源於西方音樂的文化薰陶導致。也就是說,我們對於音樂的品味喜好,可能更多的是取決於我們暴露在特定音樂中的程度。

所以回到音樂品味是不是能反應一個人的智商這個問題上。其實音樂品味可能更多的反映一個人從小生長的文化音樂氛圍,聽哪個類型的曲子比較多,就可能更喜歡聽那個類型而已。這也是心理學上暴露效應的一個體現:對某種信息接觸的越多,越熟悉,就越有偏好。

參考文獻:

1.Josh H. McDermott, Alan F. Schultz, Eduardo A. Undurraga, Ricardo A. Godoy. Indifference to dissonance in native Amazonians reveals cultural variation in music perception. Nature, 2016; DOI: 10.1038/nature18635

2.R. W. Wilkins, D. A. Hodges, P. J. Laurienti, M. Steen, J. H. Burdette. Network Science and the Effects of Music Preference on Functional Brain Connectivity: From Beethoven to Eminem. Scientific Reports, 2014; 4: 6130 DOI: 10.1038/srep06130



至秦君



O_o涼心


從品味這扇窗,能看到別人的生活.”德克薩斯大學的心理學家山姆格斯靈說,“品味能揭示一個人的價值觀和需求,這對生活來說太重要了.”而對書籍、音樂、藝術品等等的喜好,很多時候都能反映出品味和心理性格.

要了解他人的內在,那麼就去瀏覽一下他的曲庫吧,他的性格、個性、品味就體現在他所聽的音樂裡。很多時候你會覺得:表面看起來很安靜的一個人,怎麼會聽如此暴烈的音樂?或是表面看起來輕飄飄的一個人,怎麼會聽這麼深沉的音樂?這便是他的內在顯示在音樂中的一種表現。音樂是與人的內心直接相連的一種藝術,是最能直接表達人的感情的,所以我認為,音樂體現著一個人的內在。


一帆風順杜忠喜


歌曲的投入感情的豐富




只吃飯不洗碗473


從一個人所以喜愛的音樂類型可以看出一個人他對生活的態度如何,所經歷的感情,他的大體性格,但一個人不可能只喜歡一種風格的音樂,人都是多面性的,不同時期,不同經歷,不同狀態都會影響到他相對應的音樂喜愛情況,其實有時候喜歡只是一瞬間有感,最後說一句音樂最真❤



南柯一夢9夢夢


喜歡1種音樂是先天的,由於你認為這音樂不錯,比較好聽。他人給你介紹歌曲,他認為非常不錯,又都有可能說這歌太垃圾。或許是你認為某個男明星或女明星長好看,你喜歡聽他的歌。再或是人對美好事物的1種愛好比如:現在的流行歌曲為甚麼火,是由於它符合大眾的口味!為甚麼老人們喜歡聽戲!由於那符合他們的愛好。

人對音樂的喜好確與人的性情與品位有關,有很多因素,和精神狀態,心情等因素有關,有時候喜好的變化是受現狀和心情的影響,再揉合你的先天因素。


劉翰予


發表一首音樂作品,有相關文案撰寫,有編曲,有填詞,相關製作,發行等問題。好的音樂賞心悅耳,洗滌靈魂。聽一首歌,一段旋律,能夠感動你,說明你有共鳴。音樂所表達的東西與你經融合。由此可見,這個人是有情有義還是,薄情寡義。或是才高八斗,創造才能,或是很好的聆聽者。


我給你的痕跡


性格/想象力/共情能力/語言能力/寫作能力/口才/邏輯思維等太多太多。


欣賞音樂的品味可能更多的受家庭文化環境和自身的文學文化方面的修養的影響,


音樂的本質是一種情緒波動與聽者發生心靈上的共鳴。音樂品味代表了你的體會情感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