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大運河系列之——悠悠運河情 蒼涼話滄州

滄州是隋唐大運河流經城市中里程最長的城市,全長200多公里。南運河從天津三岔口而始,東南而下,經楊柳青、馬場、青縣到河北滄州市。滄州人民很親切的稱大運河為——母親河。蜿蜒曲折中,為滄州這座古老的城市帶來水波般靈動的發展智慧。

本次,行走隋唐大運河考察組來到河北滄州,對滄州的運河遺產進行考察。幾天的時間裡,考察組足跡分別踏遍了滄州鐵獅子、鐵錢庫、滄州清真北大寺等地,用腳步丈量運河文化,用鏡頭記錄滄桑鉅變,用文字感知歷史情懷。


行走大運河系列之——悠悠運河情 蒼涼話滄州


01滄州城與大運河

自古以來,滄州被文人定義為荒涼、蕭條之地和“遠惡軍州”之地,即古時發配犯人的地方。與地方運河城市相比,滄州很難稱得上是繁華富足、物產豐富。

“晉代繁華地,如今有此樓。暮雲連海岱,明月滿滄州。歸鳥如雲過,飛星拂瓦流。城南秋欲盡,寂寞採蓮舟。”元代詩人薩天錫的這首《清風樓》是描繪滄州的經典詩作。

由於歷史地理條件,滄州人民自古以來面臨著生存的艱難與生活的艱辛。地勢低窪的滄州,在宋代黃河奪御河時期水災不斷。那時黃河經御河入海,河道水面高於平地。

滄州段運河最早開鑿於三國時期,為曹魏平虜渠,隋代在此基礎上進行疏浚。滄州段運河當時稱為御河或衛河,清代以後,稱為南運河。南運河起自山東省德州市四女寺樞紐,由南向北經河北省衡水市、滄州市的十一個縣(市、區),與天津市靜海縣十一堡與子牙河匯流後經海河入海。

行走大運河系列之——悠悠運河情 蒼涼話滄州

大運河在商品交換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千餘年來,經運河所運漕糧達300億擔之多。外地的藥材、絲綢、竹器、瓷器等運到滄州再分發到各城鎮鄉村;在農業方面,大運河使得滄州在灌溉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除此之外,當時滄州在鹽業、釀酒等方面也深得運河恩惠。

發達的經濟帶來了繁榮的文化,運河兩岸的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青縣和滄縣的哈哈腔、滄縣的木板大鼓、滄州的武術、泊頭的黑旗高蹺、吳橋的雜技等。

02鐵獅子與鐵錢庫

說起滄州最著名的標誌,就屬鎮海鐵獸“鐵獅子”了。顧炎武曾有《舊滄州》傳世:落日空城內,停驂問路歧。曾經看百戰,唯有一狻猊。

傳說很久以前有一條惡龍在滄州興風作浪。由一年秋天穀子黃梢、棒子蒼皮的時候,海面上突然颳起一股黑風,卷著海浪,像虎叫狼嚎一樣咆哮著直撲滄州城。眼看著船翻桅折,房倒屋塌,滿窪的好莊稼被海水淹沒。

忽然,一隻雄獅一躍而起衝向大海,與惡龍奮力廝殺。經過一天一夜的戰鬥,惡龍招架不住敗退而逃,收回了淹沒滄州的海水。

惡龍跑了,海水退了,滄州一帶的老百姓,為了感謝為民除害的雄獅,於五代後周廣順三年(953年)在當年雄獅躍起的地方鑄造了這個重達29.3噸的鐵獅。

為了對鐵獅子一探究竟,考察組驅車來到位於河北省滄州市東南郊的滄州古城。通往鐵獅子景區的柏油路兩邊是大片的玉米地,視線越過成排房屋的灰瓦,能看到一個高高昂起的獅頭,還有獅子背上盆狀的蓮花座。

在這裡的一座鐵獅子文物管理處的大院裡,考察組看到了鐵獅子的真容。鐵獅子如今站立在保護者在1984年為它修建的兩米高的臺基上,1985年,國家文物局在鐵獅子周圍徵地六畝,修築圍牆,建了兩間辦公室,並聘用專職人員保護。30年過去,低矮的院牆上灰白牆皮大多脫落,牆根雜草叢生。


行走大運河系列之——悠悠運河情 蒼涼話滄州


管理處院子不大,南北長有80米,寬50米。院子東側一排房屋年久失修,牆體下沉出現裂縫,牆上寫著紅色的大字,“請勿靠近”。

考察組觀察到,鐵獅高大的軀體,面南尾北,昂首挺胸,怒睜雙目,巨口大張,四肢叉開,彷彿正疾走乍停,又好似闊步前進。目前鐵獅四肢斷裂疏鬆,鏽蝕嚴重,仍需依賴支架站立。據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2007年現場勘查,鐵獅主要裂縫有25條。除頭頸部三條,其餘22條均在腿部。

根據資料記載,滄州鐵獅子坐落於原開元寺前,揹負巨盆相傳是文殊菩薩蓮坐,獅身向南,頭向西南,兩左腳在前,兩右腳在後,呈前進狀,據北京科技大學2001年4月的測量,鐵獅現身長6.264米,體寬2.981米,通高5.47米,重約32噸。

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鐵獅子已歷經四次修繕。2011年滄州新鑄鐵獅,位於滄州市區獅城公園,體量是原鐵獅的1.3倍。

關於鐵獅的用途歷來存在著多種說法,古今不一。一說是後周世宗北伐契丹時,為鎮滄州城而鑄造的鐵獅。另一說則認為鐵獅位於滄州開元寺前,腹內有經文且揹負蓮花寶座,故應為文殊菩薩的坐騎。還有人根據鐵獅的別名“鎮海吼”,推測是當地居民為鎮海嘯而建造的異獸。鐵獅子採用泥範明澆法鑄造而成的,鑄造時在身上留有很多銘文。

管理處工作人員告訴考察組,鐵獅裝束的鑄造工藝也堪稱奇絕。身披障泥(防塵土的墊子),肩負巨大蓮花盆,蓮花盆底部直徑1米,上口直徑2米,通高0.7米,可以拆卸下來。

相傳這是文殊菩薩佛像的蓮座。此外,獅身內外還有許多鑄文,除前述鑄造年代和鑄造者、捐錢者姓名以外,頭頂及頸下還鑄有“獅子王”三字,腹腔內還有以秀麗的隸書字體鑄造的金剛經文,具有一定的書法、考古價值,可惜大多經文因年代長久風化嚴重有些字跡模糊不清,只有少數經文依稀可辨認。

瞻仰著重達30多噸的鎮海神獸鐵獅子,領隊張秉政教授與隊員交流起來,他說:“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俠肝義膽多滄州人。鑄造鐵獅子,實乃是一種堅韌不屈的英雄形象的外化。在古代社會這也是一種圖騰崇拜,即動物崇拜。人們征服不了自然力,寄託在幻化的文化符號上。這也是一種畏天、敬天、又役天的民族心理的一種折射。”


行走大運河系列之——悠悠運河情 蒼涼話滄州


如今守在滄州鐵獅子旁邊,有一座“鐵錢庫”,不大的院子裡出了正殿是財神殿外,兩邊的偏殿分貝為古幣展館和礌石館,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古幣展館裡面擺放的幾個鐵錢疙瘩。根據管理人員介紹,展館裡擺放的鐵錢,是1997年時挖掘出來的。

管理人員告訴考察組成員,說起這次挖鐵錢,不能不提當地一個“哥七個挖鐵驢”的傳說。傳說在舊州鐵獅子北二里的地方,深埋著一頭大鐵驢,有人曾動過挖鐵驢的念頭,但這鐵驢總是隨著坑往下沉。後來還是當地一位老先生說,此鐵驢乃神斧天工之寶物,烏合之眾難起此物,非有手足親哥八個不可。

聽說此言,弟兄少的就打消了念頭,哥八個的心又不齊。這可急壞了一家人,這家人共有哥七個,後來請來了東村的姑爺。於是,這哥八個就開始挖鐵驢,幹到下半夜,鐵驢終於露出了四條腿,八人抬腿的抬腿,抱頭的抱頭,眼看著鐵驢三條腿離了地,可惟獨姑爺抬的那條腿怎麼也抬不起來,急得老三大喊:“姐夫,你再使把勁兒啊!,這一喊可壞了事了,本來眼看著就要離地的鐵驢一下子沉了下去。

傳說歸傳說,可在舊城遺址裡確實有一塊“巴掌大”的“鐵疙瘩”。1997年,滄縣某單位組織了挖掘,結果從地下挖出48噸重的鐵錢疙瘩來。這些鐵錢因為年代久遠已經融為一體。後來,在鐵獅子旁邊就多瞭如今的這座“鐵錢庫”。

工作人員說,本來與這批鐵錢在一起的還有鑄錢用的“錢範兒”,它的價值不可估量,但遺憾的是也很快風化掉了。至此,除了這48噸鐵錢外,其餘的大量歷史信息全部破壞,圍繞這批鐵錢的謎團無法解開,讓考察組唏噓不已。這滄州出土的數十噸宋代古錢幣有可能改寫我國的錢幣史,也說明了運河邊冶鐵技術的發達程度。

03清真北大寺

從滄州古城歸來後,考察組馬不停蹄,趕赴位於市區東南迴民聚居的新華區解放路的滄州市清真北大寺,目前該寺是市區7座古寺之一。與廣州懷聖寺、泉州清真寺、濟寧清真寺並稱為我國四大清真名寺,是著名的穆斯林聚集地,第一部漢譯《古蘭經》就在此誕生。

在清真北大寺管理處,者瑪倫迪尼·馬振孚主任接待了考察組成員。在主任的介紹中,考察組瞭解到,該寺始建於明朝建文末年(1420年),歷時18載,於1420年正式落成。


行走大運河系列之——悠悠運河情 蒼涼話滄州


主建人是原北大寺主教阿訇吳學孟的十六世掌教祖先吳氏。因吳家當時的一位 親戚在宮廷任“東絲”,宮廷曾撥地40頃做資金,加上滄州回族居民慷慨相助而成。

大寺招收“海里幾”不分省界,不分教禮,校規嚴格,滄州本地念經的人也多。北大寺聲譽在外,不少的人不遠千里來此求學,陝、甘、華北、內蒙古一帶的阿訇多是在滄州北大寺學成掛幛。寺有教民約7000戶,30000人,均為回族,尊行伊黑瓦尼教禮。

全寺佔地面積共12畝。其中:大殿有九九八十一間,面積有120O多平方米,南講堂13間,水房子7大間,對廳3間,建築面積和規模是華北最大的一座清真寺。

考察組瞻仰了該寺的主體建築禮拜大殿,考察組觀察到,大殿呈“主”字形,通稱“九九八十一”間,可同時容納千餘人禮拜。殿身由古棚、前、中、後殿組成。三座南殿並立的攢尖頂亭如山峰聳立,雄偉壯觀。坐在寺庭院相望,莊重素雅,具有古色古香的伊斯蘭風格。

該寺禮拜大殿建築風格各異。古棚以馬鞍型頂棚建成,前中殿以羅漢型殿頂建成,後殿建設更為奇特,以大口套小口的結構自然形成“回”字直至攢尖頂亭。

一棚三殿式結構嚴謹,整座大殿的四周均以雙簷重疊式凸出牆體外,各殿飛簷由殿脊伸向四角昂首,古棚兩個山頭鑲嵌著水磨精緻的古老磚雕,雕刻著伊斯蘭教尊貴的“古蘭經”文。整座清真寺的建築互相匹配,隔廊相望,栩栩如生。

“走在運河兩岸,看到了最多的顯性文化資源就是佛寺、道觀、教堂、還有清真寺。中國人是多神體系,千百年來儒釋道共存共榮,各得其所。偉大的民族其 包容性可見。最可恨的是文革視信仰宗教為迷信和落後(此寺廟文革時也遭破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終於恢復正常。伊斯蘭教也和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來到華北運河 岸邊最大的清真寺,其建築的宏偉亦令人讚歎。研究運河史,不能不研究這個地區的特殊文化。宗教永遠是古老而又新鮮的話題。”張秉政教授深有感觸地說。

我們是大運河文化在線,專注於文化傳承,講述故事,搭建文創,在我們這裡,文化不再高高在上,而是生活的調味品,關注我們,在閒愜的生活中品嚐文化帶來的悠揚滋味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