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一個大學教授鑑賞詩詞時滿腹才學,卻作不出一首好的詩詞作品來?

國學守望者


一個會評論的農業工作者,不一定懂得如何去親身種植,農民在長期的殷勤勞動的時候,總是能夠體察得到天文地理的各種變化,隨之,進行一系列的事情的變化和改變,而這種情況就有了一些的敏感程度。

一個大學教授,能夠鑑賞詩詞,甚至於品頭論足,能夠指點得出來這個詩歌內部有多少的不好的地方,在一種程度上來說,這確實是可以的,但是有的事情卻是,理論和實際的是有巨大的差距的,你只有到了珠穆朗瑪峰才能感受到那種效果,評價詩歌,也算是一種比較有程式化的方法了,在某種階段,評論一首詩歌,可能會進行幾方面的評判,並且還能摸索出來作者此刻的 心情和狀態,但是別忘了,寫詩和評論詩,是兩個概念,在某種程度上說,這就是兩種方法論的結果,有時候本來詩人的意圖是A,可是現在他們竟然評價出來B的狀態,這顯然是評論的結果,僅僅倚靠著字面的意思來判斷這個作者的心理狀態,甚至都不管不顧此刻作者的創作背景,就算是知道了作者的創作背景,但是他們還是不能摩挲得出來這個作者的真實意圖。

寫一首詩歌,需要的方面是很多的,不但需要一些詞語的積累,還需要格式的和諧,還有韻律的 安排,使得整個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一種和諧的統一,符合美學的各種標準,這個方式在一個大學教授看起來,似乎有那麼幾分的難以描述,如果一個大學教授沒有任何的能力,就一下子想要創作詩歌,沒有任何的積累,而僅僅是品頭論足的蜻蜓點水,我怕,不但是大學教授,就算是一個小學學歷的一箇中年人都能夠品評出來吧?

差別在哪裡?差別其實不大。

詩詞可能誰都會,但是想要達到一首好的詩詞的標準,還是需要一個人的長期積累,和最最重要的東西,就是真情實感,如果沒有真情實感在其中,一切的東西都會顯得突兀,不和諧


泛樂悅讀


這個問題,像是在說中國詩詞大會,去年剛好出了這個醜聞。


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第十場結束前,康震教授朗誦了自己寫的一首詩:

大江東去流日月,古韻新妍競芳菲。
雄雞高歌天地廣,一代風流唱春暉。

這首詩一發表,即刻顯露了康震教授的水平,還引來了詩詞論壇不少的熱議。單看這首詩,平仄不合格律姑且不談,從文筆上看,淺白無味,與老幹體無異。

再看酈波教授的這首集句詩:

人間有味是清歡,照水紅蕖細細香。
長恨此身非吾有,此心安處是吾鄉。

什麼是集句詩?顧名思義,就是摘取古人不同的詩句重新集合成一首詩。這首詩的平仄沒有什麼問題,但重要的一點,“歡”字出韻,“香”與“鄉”同音,犯了連韻。格律四聲八病尚且不論,

自古“無韻不成詩”,押韻是基本的要求,寫詩之人不可能不知道,這顯然與詩詞教授的身份不符合。

中國詩詞大會一直被人詬病為背詩大會,為什麼不是詩詞創作?顯而易見的一點,就是今天一些學者對古詩的研究有前人的註釋見解作參考,一旦要來評今人的作品,便不知從何入手。

有人說,“會鑑賞詩詞的人不一定會寫詩詞”,這個觀點純粹是片面之談。

真正鑑賞一首詩詞作品,一定在會發掘意境的同時,感受到作者在寫這首詩時的立意以及構思,久受薰陶之下,豈能不會寫出一二,鑑賞者和作者本應該是相通的。也許沒辦法像古人一樣寫出優秀的作品,但至少可以保證不會出現紕漏。

這是一件詩詞愛好者都可以做到的事,何況是詩詞專業的學者。


古典詩詞披上流行的外衣,原本是一件好事。雖說觀眾喜聞樂見,但也不能因此糊弄。不知只是自我陶醉,還是以為眾人皆醉


詩詞補習班


學者和作家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行當。

很早以前就有人問過類似的問題。大學中文系到底能不能培養出作家?大家比較一致的意見是大學中文系是不負責培養作家的,但因為讀的多了見的多了,偶爾會出幾個作家,但這不是大學中文系的任務。

同樣的道理,詩詞鑑賞能力和詩詞創作能力之間沒有什麼必然聯繫。很多人談起詩詞來頭頭是道卻寫不出詩詞,這個很正常。偶爾看見一些所謂學者寫幾句也是難以讓人恭維,自己也難堪。

學者是研究學問,作家詩人是另外一個通道里出來的。根本意義上來講,作家詩人從來不是培養出來的。

一般人可以通過閱讀加上自己的閱歷,同時加上自己對生活人生的理解,寫幾篇文章是沒有問題的。甚至文章可以寫得很漂亮。但是要成為一個優秀的作家或者詩人,天賦還是最重要的,那種天生的對文字的敏感對錶達的機智是培養不出來的。

其實,世間很多事都是一樣的道理。工匠可以培養,大師就是天生的。當你活到一定年齡,你就會知道,一隻桶永遠裝不過一口缸的水量。


江南聽風廬主


很奇怪為什麼老是問這樣問題。

詩詞鑑賞跟詩詞創作完全是兩個不同類別,需要不同天賦與才情


寫《詩品》鍾榮,《文心雕龍》劉勰,《滄浪詩話》嚴羽,《白雨齋詞話》陳延灼,乃至寫《人間詞話》之王國維,都是很好詩詞評論家,卻不是詩人。而我們熟知的大詩人,屈陶李杜王白蘇辛,就沒有特別能鑑賞的,往往一字半語,零星散亂,根本談不上系統跟專業性。

鑑賞家主要需要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而且極能聯想,知識上必須廣博龐雜。詩人更多需要的是敏感的內心和表達的技巧。

所以我們看《中國詩詞大會》,康震、酈波作詩,就很一般,遠不如他們的評論。一個還能湊一首,儘管出律,另一個只能集句了,結果如何呢?

我是詩詞桃花源 喜歡詩詞關注交流


詩詞桃花源


很明顯,這是"術業有專攻"的真實寫照。

充斥在各行各業的專家,學者,導師,可能都有一整套的教程來針對某一特定的對象。比如氣象預報中的局部地區,醫學診斷上的疑似,調研報告裡的可行性,等等,用一種比較模糊的肯定來掩飾結果上的不明瞭,往往可以推卸責任,減少尷尬,達到混淆視聽的效果。正如詹天佑所言的大概,估計,差不多,這是不可取的。

至於在文化領域至高點的學者,教授,往往更能發揮人類聯想的極致。最為有名的當數魯迅先生的二棵棗樹,教授們毫不費力可寫成三萬字的分析論文。可貫穿中外,縱橫古今,深刻剖析,心遊八極。一首簡單不過的詩,硬是可以寫出萬言心得體會和讀後感。其實真正有營養的東西就是看著養眼,吃著爽口,那來那麼多的高深莫測,不可方物。

這種所謂的評論,解讀和說教,其實是他們的生存手段和本能。長時間浸淫於此道,套話,空話和大話為基本特徵,空洞無物,隔靴搔癢,故弄玄虛是最終結果。當然好的講演者也不少,比如於丹的論語,深入淺出,舉證翔實,表現豐富,卻被不少專家學者嗤之以鼻。我只想說,有本事你也來試講一下,看是得到鮮花還是臭雞蛋。




淡雅香的煙


前幾天給初學者寫過一首打油詩(打水詩吧😊),第七句說的就是這件事:

飽學士,狀元郎,好詩未必勝廚娘。

原因嘛,我說的不一定對……

1.詩講靈性,作詩易,作好詩難,學富五車未必做出好詩。

2.有的人老天爺賞飯吃……哪講理去?

3.但大多數人還是下的功夫不夠 ,做學問寫論文可以提職稱,如果把精力放在寫詩上,會被人認為不務正業。


稻糧謀在奈何爾,名利心高聊復焉。

4.做學問和寫詩兩回事,學問多隻是詩料多,寫詩好的人雖然詩料不是最多的,但是利用的好。舉個例子,好廚師做個土豆絲、蛋炒飯也比土豪做的山珍海味好吃。

5.但是多讀要結合多練,書不可不讀,讀的越多越好,不常寫還是不行。

看電影中……不說了……


附一首打油詩:

諸君子,聽我說,老街味道話不多。

辨平仄,習對仗,單雙粘連不能忘。

詩韻窄,詞韻寬,入門之路莫走彎。

多讀書,可用典,無涯學海知深淺。

絕句四,七律八,排律對聯裡邊加。

摹古人,養靈氣,市橋丘壑皆詩意。

飽學士,狀元郎,好詩未必勝廚娘。

勤動筆,長自省,良言苦口應清醒。

敗不餒,成不驕,一山更比一山高。

釋義:

1.平仄、對仗、粘連、押韻須多寫方能熟練。 2.學詞不要用新韻,學詩可從新韻過渡。

3.多讀書,詩料就多,技巧也瞭解的多。

4.多學古人,如同書法之臨帖。

5.詩講靈性,詩之心眼,處處有我,處處有詩。

6.作詩易,作好詩難,學富五車未必做出好詩。

7.謙恭好學,知敬畏,不放棄。

@老街味道

2018-2-17


老街味道


這兩年有一個特別火的電視節目,叫做《中國詩詞大會》,馬上就推出第三季了。

記得節目中間,點評嘉賓康震和酈波二位教授為觀眾奉獻了自己的作品,一位是自己的創作,一位是用了名家的聯句。但是,結果差強人意,也就是說很多觀眾不買賬。

甚至還有很多人提出了批評,說這麼大的教授名家,來這裡當評委點評的頭頭是道,為何當著這麼多觀眾的面,卻拿出了這樣一個並不稱好的作品?


現在看來,這件事與本題這個提問如出一轍。究其原因,實際上也很好理解。

首先,大學教授只是老師,他們的滿腹才學只是體現在對詩詞的鑑賞與研學上。他們的能力在於學術研究,比如論文、著作,詩詞絕不是他們水平的象徵。他們雖然明白名家名篇的精湛筆力和深刻內涵,但這都是在前人的理解和自己的研究上。

而這些鑑賞方面的研究,並不能構成詩詞寫作的能力。就如同紅學會的研究者們,恐怕舉全會之人的畢生精力也難以複製出一個《紅樓夢》了。


其次,就在於我們的評判標準上。作為普通人的我們,自然是把大學教授看的高高在上。順便,也把他們的詩詞創作能力也看的高高在上了。

實際上大學教授如果能拿出一首合乎韻律、有意境的詩詞來,已經很不錯了。而我們所熟知的詩詞,那可都是傳承了千百年的詩仙、詩聖等名家的經典之作。

如果將他們放在同一個水平線上進行比較,那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語。

所以說,何為好、何為不好,這種比較多少有失公允。想想看,一個地地道道的美食家未必就是一個好廚子吧!


化雨春風沐光影


鑑賞和創作是兩回事,都是需要專門訓練的。所以會鑑賞的人不一定會創作,會創作的人也不一定會鑑賞,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比如宋代人嚴羽寫了一本《滄浪詩話》,是中國古代很有名的一本詩歌理論和詩歌美學著作,被評價為一部體系完密而具有多方面建樹的詩歌理論專著。但是,你知道嚴羽寫過什麼著名的詩嗎?不知道吧。

所以專門研究鑑賞詩詞的教授,卻寫不出好的詩詞作品,我認為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有一點是底線:格律不能錯。如果研究詩詞的教授卻不懂格律,寫出的詩詞在格律上就有問題,那這樣的教授有欺世盜名的嫌疑。

比如去年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第十場結束前,兩位評委,康震作詩一首,酈波集句一首,遺憾的是這兩個作品在最基本的格律上就出了問題。


康震詩:

大江東去流日月,仄平平仄平仄仄

古韻新妍競芳菲。仄仄平平仄平平

雄雞高歌天地廣。平平平平平仄仄

一代風流唱春暉。仄仄平平仄平平

明顯平仄不合格律。

酈波集句:

人間有味是清歡,

照水紅蕖細細香。

長恨此身非吾有,

此心安處是吾鄉。

“是清歡”和“是吾鄉”,“非吾有”和“是吾鄉”,在相同的位置上用了相同的字“是”、“吾”,可謂僵化呆板。

這些先不論,此詩第一句以平聲收尾,應當押韻。但在平水韻中,“歡”字是十四寒,“香”和“鄉”都是七陽,可見“歡”字出韻了。哪怕是新韻,“歡”字韻母與“香”、“鄉”不同。


兩位教授想必對詩詞有很深入的研究,但是他倆把自己的作品拿出來之前,為什麼不仔細檢查一下格律,竟然犯這樣的低級錯誤。



夢露居士


這個問題其實這個問題很好回答。因為古人早就說過,只有狀元徒弟,沒有狀元老師,一樣意思。

因為:一,大學教授他們攻讀的是鑑賞詩詞,他負責的是教人怎麼去欣賞和作詩。而不是寫,因為,看與寫之間還有一段距離,寫與寫好,再寫出好詩詞之間,更是有一大段距離。

二、詩,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文學作品。詩的好與壞,詩的意境等,都是作者與讀者共同完成的,當一首詩面世後,在讀者眼光裡,是不是好詩,是沒有固定的答案的。就拿問題中舉的大學教授寫的兩首詩,我以為,從老幹體那些讀者看來,能不是好詩?

三、大學教授寫不出好詩,並不奇怪,因為他們的工作就是教書,如果讓他們再去寫詩,寫好詩,是不是有點叫他們捨本求未了呢?

我的看法是:對這位大學教授鑑賞詩詞時滿腹才學,是非常崇拜,對他寫不出人人看好詩,也同樣崇拜,因為他畢竟是教授負責教書育人的,沒有不務正業,去做那什麼詩人。

我說的不知道對否,請大家指正,謝謝!


鮑宜龍


過去有一句古話,叫“天下文章一大抄”。這句話,不用再解釋,誰都能聽明白。

其實,講課也是一樣。無論是幼兒園,小中學,還是大學,就那些課,你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還不都是那些東西。互相學習,抄來抄去,也是在所難免。特別是語文教學,漢語言文學,現代漢語,古代漢語,現代文學,古代文學,外國文學,文學史等等,這些課程有的老教師講了一輩子,也沒有什麼變化,無非加點包括時代氣息的理解。



所以說,有的古典文學系的教授,講起來古典文學可以滔滔不絕,但你要讓他們自己寫點東西,寫點高水平的詩詞,實在是強人所難。“講可以是抄”,而寫“則是真情實感加水平”。其實,也不能一概而論,有的教授就有特別多的著作。所以,我認為,自然科學方面是比較難教學的。社會科學方面應該是相對容易一些。但社會科學有一個特點,就是要有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更體現她的政治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