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現在自媒體大家有什麼看法?

探知家90


自媒體是一種現代文明的必然產物,是迎合時代需要從互聯網衍生出來的一樣媒體交互平臺,人人都可自媒體,媒體的輿論力量是巨大的,自媒體的力量更是一山還比一山高,最主要的是大家經營自媒體還可以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一部份小錢貼補家用,有錢人誰會沒白天沒黑夜的弄這些東西賺那點小錢呢,這也成全了一些家庭條件困難又有一定網絡文化基礎的窮苦人的經濟條件改善的情況,所以說自媒體的好處還是很多的,在眾多自媒體平臺之中今日頭條便是其中最為成熟自媒體服務平臺,門檻低,範圍廣,盈利模式健康綠色,發展自媒體,以頭條為先鋒,為龍頭帶領我們走向一個全新的全民互聯網自媒體時代!



斌斌屋


自媒體時代是一個人人都能發聲,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可以變成媒體源的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人的生活世界悄然變化。

(一)生活場域的轉換

1.從現實世界到虛擬世界

自從邁進網絡時代,人們的生活場域就隨之發生了轉換,從面對面的真實世界進入到由網絡所建構的虛擬世界當中。自媒體所營造的虛擬世界,不同於以往的電子網絡空間,其虛擬場域和現實場域具有較高的融合度。比如“朋友圈”,它將現實中人們的關係複製到移動網絡之中,實現了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對接,二者相輔相成相互滲透,人們的生活場域被烙上了虛擬和現實相互交疊的二重性印記。

2.共享空間的延伸

自媒體時代下,個體的日常生活正在變成“新聞發佈”[1],一直以來,沉默於私人空間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走出了私人領域,換上了共享性的標籤。微信用戶可以通過“朋友圈”發佈圖文,分享自己的生活動態,也可分享文章、視頻、音樂等,構築了一個全新的共享空間。

3.公共生活的彰顯

自媒體時代,信息的來源渠道更加暢通,人們更大程度地進入到公共生活領域當中。“朋友圈”裡,人們分享傳播各種公共性話題以及最新出臺的各項方針政策,體現了對公共生活的密切關注。

(二)互動形式的變化

1.跨越時空限制的特性

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往往發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具有很強的空間和時間的實在性,人們在時空的緊密關係中把握行動。互動的主體必須“共時”且身體“在場”,互動者的表情神態、語言、動作以及著裝、打扮等,都可能成為自我表達情感的重要媒介。而自媒體時代,基於移動網絡的互動,主體之間可以脫離時空的限制,以“共時”和“異時”交錯身體“缺場”與意識“在場”的形式來溝通交流,實現隨時隨地的互動。這樣的互動形態更大程度上實現了互動的自由。微信用戶在“朋友圈”發佈新鮮事,微信好友點贊、評論,進而展開互動,這樣的互動並不需要互動主體“共時”“共在”。

2.互動主體的自由度加深

現實生活中,每個行動者都會被打上社會性的印記,各種各樣的社會特徵會影響人們之間的互動。而在“朋友圈”這種虛擬空間中互動時,人們不用太顧忌現實社會的各種身份標識所帶來的各種溝通障礙。微信用戶在“朋友圈”分享信息之後,可以看到這條信息的人關注的是信息本身或者是該發佈者的情感變化,互動雙方會暫時忘卻彼此在現實社會中的各種屬性差異所造成的人際溝壑。

3.互動內容的多元化及互動體驗的真實化

交往行動者總是在其生活世界內行動,不會脫離生活情境。人們通過“朋友圈”分享的內容異彩紛呈,這些互動內容都是依託於現實生活的。“朋友圈”並不是基於相同價值觀念而產生的聚集,其結構成分的多樣性以及他者的不確定性等特徵,充實了自我體驗的形式和內容,使得人們每天都能接受到不同的觀點和信息。正是這種內容的多元化,增加了互動的樂趣。圖文並茂、音頻視頻相結合的表現形式令內容更加生動,可以充分調動人們的感官,使互動者的身體也能突破時空限制,產生“臨場感”,帶來更加真實的互動體驗。

(三)傳統人際關係的迴歸

由網絡所構建的虛擬世界最初是一個隱匿的世界,以陌生人交往互動為主,人們通過ID進場,現實社會中的身份標識在這個虛擬空間裡不復存在。而自媒體時代,人們傾向於延續和維護熟人關係。“朋友圈”裡主要是“熟人社交”,它是以個人為中心向外生成的社會關係網,人們將傳統社會的差序格局整體複製到這個社交平臺中。微信用戶經常關注的是與自己私交甚好的夥伴們在“朋友圈”的動態,並與其進行親暱的互動。微信“朋友圈”看似拓寬了人們的交往圈,但實則親近的依然是少數人。

(四)情緒分享的發展

一般來講,人們進行情緒分享是為了從分享對象的反應中獲得親密和支持。進入自媒體時代,情緒分享可以依託於社交媒體,各種各樣由情緒推動的分享匯聚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在自媒體時代,情緒分享逐漸生成了兩大主題,一是“你在幹什麼”,二是“剛剛發生了什麼”。自媒體的發展帶來了觸控技術、碎片化表達和時間流[2]。觸控技術令人們只要完成下拉動作便可以瞭解最新訊息,碎片化表達則是人們趨向於使用簡略的語言來傳遞表達信息,而時間流則導致新鮮事具有霸權性,只要有新的狀態,舊的狀態就會被覆蓋,最新的東西永遠在上面,無形中增強了每個時刻的重要性。在時間流的模式下,為了使碎片化的情緒分享更具吸引力,人們正在變成會講故事的人。

(五)話語權的轉移

話語權可以簡單地理解為話語的影響力,也就是控制輿論的權力。話語權由誰掌握,決定了社會輿論的走向[3]。以前,充當意見領袖的往往是國家機關或者是權威機構,話語權主體是上層精英人士。而自媒體的出現,衝擊了這種傳播方式,話語權開始從精英群體向普通大眾轉移,個體在公共空間表達心聲成為一種常態,其話語權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強。微信“朋友圈”推動了話語權的平民化,開闢了一個信息高速交換的平臺,它在社會熱點和公共話題中的活躍程度已遠遠超過傳統媒體。

二、個體生活意義的建構

人的存在從來就不是純粹的存在,它總是牽涉到意義。人所開展的一切生命活動,都必須建立在把握自身價值意義的基礎上。生活是尋求意義的生命活動,過有意義的生活是人存在的目的。自媒體時代下,個體通過虛實世界的溝通與協調來記錄自己的生命歷程,在傳統互動與新型網絡互動的張力結構中維繫人際關係,在充分流露自我意識的過程中兼顧公共生活,實現共同生存,建構生活意義。

(一)虛實世界的溝通與協調

人們的生活場域在當下呈現出“虛實共生”的特徵,其生活的真實世界與虛擬的網絡情境相融合,人們身處其中建構生活意義。人們在“朋友圈”或記錄日常生活,或表達情感宣洩情緒,或塑造理想化的自我形象,或分享知識傳遞快樂,人們所進行的這一系列活動都是在追尋、建構屬於自己的生活意義。

(二)體驗全新的互動形式

隨著生活場域的轉換,互動形式也發生了變化,如前所述,自媒體時代的互動呈現出跨越時空限制的特性,互動主體更加自由,互動內容更加多元化,人們正在體驗這一變化。在“朋友圈”中,所有在現實社會中附加在人身上的各種社會屬性基本都被忽略了,人性趨於自然。虛擬情境中的互動彌補了現實互動的不足,有助於個體實現一定意義上的平等互動。

(三)維繫人際關係

網絡社會起初是以陌生人互動交往為主的,隨著自媒體的發展,熟人之間在網絡情境中的互動更加頻繁。“朋友圈”所連接的基本是產生於個人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人們在“朋友圈”中通過一些共同話題形成交集,有助於拉近現實中彼此之間的距離。“朋友圈”匯聚了自己的生活記錄和他人的生活動態,人們通過這個平臺瞭解彼此的生活近況,進行情感表達,一定程度上維繫了人際關係,有助於建構生活意義。

(四)表達自我與關注公共生活

自媒體時代下,為了獲得關注和認可,人們發佈新鮮事時常常會仔細斟酌,預先估計自己所講的故事是否具有吸引力,能否引起他人的注意。“朋友圈”擴展了人們表達思想觀點的渠道,使得人們在充分表達自我的過程中獲得存在感。如今自媒體在社會熱點和公共話題的討論與傳播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充分發揮其方便快捷的優勢,整合人們零散瑣碎的時間,使得人們只要動動手指就能滿足自己的表達訴求。“朋友圈”裡親朋好友、師長同學、同事討論某一熱點話題,交流看法,參與到公共生活當中,在公共空間中追尋生命意義。

三、個體所面臨的意義困境

面對生活世界的變化,人的存在感不再是確定和唯一的,在建構生活意義時出現了一系列問題。

(一)虛擬導致的虛無

進入自媒體時代,人們存在的意義和空間、時間都有所分離,嵌入真實社會關係中的互動如今大部分在虛擬世界中開展,人們在虛擬空間中進行角色扮演。但不能忽略的是這種虛擬導致了新的虛無。

一方面表現在人與人關係的變化上。“朋友圈”雖然可以將分離兩地的人們的生活展示給對方,使相隔萬里的互動成為可能,但它卻消解了傳統情感互動的意義。當朋友只不過是一次點擊,那麼有些關係的存在對人而言就變成了存在著的無。

另一方面表現在人心靈的空虛。自媒體的發展,讓世界變成“我”的,也讓“我”的變成世界的,這導致許多人對虛擬空間中活動的關注遠遠超過了對身邊人真實境況的關注。人們通過智能手機隨時隨地與自媒體相連接,進而觸摸這個世界,這導致人們總是頻繁地查看手機,一會兒不看手機,就會錯過很多新鮮事,彷彿離開手機就找不到存在感。

(二)在虛擬和現實的交疊中顯現認同危機

拉扎斯菲爾德認為大眾傳媒具有“麻醉作用”,過度沉溺於媒體提供的表層娛樂和虛擬滿足中,會逐漸喪失社會行動力[4]。自媒體時代,加深了人們對網絡的依賴程度。人們在“朋友圈”根據自己的主觀意志塑造各種理想化的自我形象,製造人際關係活躍的假象。當退出虛擬空間,回到現實世界中時,面對並沒有因想象而變好的真實情況,面對瑣碎的事務,難免會產生失落感,甚至出現自我認同的危機。虛實交疊中,人們更容易將現實社會中的行為帶入到虛擬空間中,如把一些商業化行為裹挾到自媒體當中。“朋友圈”當中的集贊換商品、微代購等行為,會增加用戶的不適感,引發厭惡心理和負面情緒。這種負面情緒可能會延伸到現實生活中,導致人們對社會的信任度下降,出現社會認同的危機。

(三)理性精神的缺失

自媒體時代,人們在充分享受網絡社會方便、快捷收發信息的同時,也面臨著理性精神的缺失問題。

1.過度娛樂化現象。自媒體時代娛樂化傾向更加明顯,時至今日已經發展為過度娛樂化。如“朋友圈”里人為製造的各種笑料、調侃戲謔、惡搞社會事件等。起初人們只是單純娛樂,當這種趨勢愈演愈烈時,便形成了一股不良風氣。

2.傳播的信息真假難辨。自媒體時代,網絡的開放性更上一個臺階。人人都可以自由地接收和發佈信息,使得各類網絡信息洶湧而至。很多虛假信息經過有心人的包裝,常常令人難辨真假。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朋友圈”有時會謠言四起,如一些易造成社會恐慌、影響社會公共秩序的虛假消息,違背科學知識的信息等。

3.網絡圍觀和盲目起鬨。隨著自媒體的發展,人們對這種現象更加習以為常。面對各種被曝光的事件,人們越來越不去理性思考事件或行為的真實性,不經求證直接轉發評論進行道德審判。這種非理性的舉動往往影響了事態的正常發展,甚至擴大了事態的嚴重性。

四、走出意義困境

每一種事物都必然存在漏洞和缺陷,自媒體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也滋長了許多負面問題,需要調適以走出意義困境,使人們更好地生活。

首先,訴諸自律,包括三方面:一是自覺到私人空間與公共空間的融合,培養自身的網絡公共意識。當一個人變身為媒體元的時候,事實上他就與其他人形成了一種共生關係,那麼他就需要有一種責任意識來規範自己的行為,時刻提醒自己,不管生活場域如何轉換,始終離不開自我與他者共存這一生活要素。人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自我的認識,而這種認識主要是通過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形成的,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態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自我是在與他人的聯繫中,透過他人這面“鏡子”來認識和把握自己的[5]。所以即使是在虛擬情境中,我們也要注意處理自我與他者的關係;二是關注人本身,尋找自己是誰和能夠是誰的答案,拉近心靈之間的距離,關注生活本身。自媒體彷彿催生了一個“影子世界”,一旦人們熟悉了“影子世界”並欣然接受它,真實的世界就可能會遭到拒絕,所以人們應當僅把“朋友圈”等社交平臺當做分享傳遞信息、放鬆身心的地方,堅持適度原則,不要給予過多的關注,實現虛實世界的溝通與協調,生活的重心應該回歸到真實世界當中;三是迴歸到現實的人際交往。在自媒體營造的網絡空間中,活生生的人在交往中退到了終端背後,真實的自我隱藏在幕後,所表現出來的只是符號,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互動的意義,影響現實的人際關係。

自媒體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人們的互動範圍,增加了人們之間的互動頻率,但有時也使得人際互動異化為膚淺的面子上的互動。例如“朋友圈”裡的點贊行為,使用初期表達的是一種欣賞和密切關注,後來演變成簡單的回饋和反應,發展到現在已經變成了一種敷衍的行為。人們應當更注重與身邊人面對面的溝通交流,不再依賴於自媒體制造“臨場感”,去構築和維繫真實的朋友圈。

其次,訴諸他律,包括兩方面:一是政府介入自媒體管理,制定具體的法律法規,規範網絡自媒體的運行,不給各類虛假信息可乘之機;二是塑造公共道德意識,在公共道德意識的指引下,社會主體將把生活中的各種規則和要求當作自身必須遵奉的道德要求且能在現實中自覺自願的遵守,從而更加理性地建構生活意義。



三盞兩杯清酒-


實話實說,但凡任何事情都要有個度,太過也不好,不到位更不好,自媒體做的多,視頻拍攝質量參差不齊,所以,當大家一窩蜂做一件事情,有比較就有了差距,所以,肯定會有些沒有播放量和點擊率的自媒體,會耐不住寂寞,選擇放棄,而作為頭條這個平臺,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的優化,必然會淘汰一些質量不高的視頻作品,當然這對自媒體人是個考驗!


我的腦瓜被門擠過


自媒體是一個趨勢,是一個時代,現在是百家爭鳴,萬花齊放,各行各業各人只有用得上媒體就可以做自媒體,自媒體將是一個全民自媒體時代。

不論什麼行業,優勝劣汰是鐵律,優質的內容才有價值,才可以吸引粉絲,有人關注才可能產生做自媒體的價值,所以做優質內容才是關鍵。


鬍子回鄉記


自媒體是時代的產物,是人類文明的體現。它能讓一切信息,政策,社會現象…...更透明化。人人都有自知權,人人都有監督,評論,管理的權利。能讓社會監督社會,人民校正人民。以法律為基準,以道德為準繩,自我監督,人人監督。讓人民的事情人民去監督,去發現,去評論,去管理…...人人參與其中。這是好事,這是大時代,新時代的開始


西湖睡覺


自媒體在這個時代剛剛起步

2019年後一定會興起

現在是段視頻文章自媒體的起步

各大平臺都在鼓勵自媒體人創作


楊飛7號


百姓的褔音,淨化的難題!


瑞澤愛心


把自己知道喜歡的分享給大家也是一種心情……


花開花落小娑婆


這是這會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的體現,希望社會往透明的方向發展


木棉花52876


這是信息技術進步的標誌,也是個人力量的展現,也是社會對於個人能力的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