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心學四決”到底是什麼意思?

快樂語文76626


嚴灘問答是四句,天泉證道也是四句。題目問的“心學四訣”?從何說起?

字不盡言,言不盡意。先生實在已無話可說,四句實非得已。領悟者已矣,非領悟者已矣。

先生一生之悟,能否於“四句教”盡顯?悟其所悟還是悟其所教?

飢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說與世人渾不信,卻從身外覓神仙。

還是這四句較樸實,能做到,先生即顏笑!


子翼xyxs


王守仁的四句教,是酈波老師講的,老師的話抄一下兒:

人生觀,有善有惡意之動。

世界觀,無善無噁心之休。

價值觀,知善知惡是良知。

方法論,為善去惡是格物。

主張,知行合一,事上練,致良知。

尊重自我,尊嚴生命,尊重人性。

陽明曰:

嗚呼!六經之學,其不明於世,非一朝一夕之故矣。尚功利,祟邪說,是謂亂經。習訓詁,傳記誦,沒溺於淺聞小見,以塗天下之耳目,是謂侮經。侈淫詞,競詭辨,飾奸心盜行,逐世壟斷,而猶自以為通經,是謂賊經。若是者,是並其所謂記籍者,而割裂棄毀之矣,寧復知所以為尊經也乎?


明德256064257


個人不贊同酈波教授的詮釋,四句教是完整的體系,而不是割裂的,片面的,而是相輔相承的,統一的。

1、無善無噁心之體。這個即是價值觀與人生現,同樣也是心學之核心根本,為世界現。無善無惡是世界的本來面目,也是心性的原本的樣子,是萬法的本源與初始狀態。就如同嬰兒一般純潔無暇,無染清淨。"如嬰兒觀佛殿"沒有所謂莊嚴與不莊嚴,善與惡的分別,不貼上任何的標籤,離一切經驗,還它什麼就是什麼。心性的本源本具大光明,離一切名言,是人人本俱的,是修行應達到的最高境界,是覺悟的狀態,是目標。

2、有善有惡意之動,即承上無善無惡之體所顯外在有相之用。動即是一種功用,即不動而動,動而不動,這個是認識論。即我們要從事物外在生滅變化的外相中,透過現象看本質,體察不生不滅,不動寂靜的一面,即是一種覺悟。即見一切相非相,能離一切相,不為一切相所縛,得大自在,大光明。攝相歸性,泯相證性。

3、知善知惡是良知與為善去惡是格物,是方法論。也只有知善知惡才能做到為善去惡,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心學的行善與世間行善本質不同,世間行善為名為利,或是說幫助別人快樂自己。但心學的行善更基於一種史命,行善讓心穩定下來,更容易體察本源的寂靜,惡只會讓心更粗躁,讓心所折射出世界的失真度更太,行善是心的平穩,是生命昇華的必須,不是別人要我行善,而是我要行善,實踐生命的本能,生命的自覺,也只有從有相用功上入手,才能昇華到無相,無功用行,形成一種任運能為,從有教到無教,"不教而知,謂之良知,不教而能,謂之良能"(《孟子》),亦自然長養浩然之氣,從有我超越至無我,徹底蕩除塵染,現實生命的超越,心如嬰兒的至柔狀態,就會讓心有無限的延展性,生命才會有真正的精彩。


月影空華


心學四句絕,我還是頭一次聽。是不是“四句教”啊?

王陽明說,“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便是“王門四句教”。

國福一句和大家說:

無善無惡是心之體,體是本來,是那個有形的、叫“心”的臟器,它是沒有善惡之分的。

有善有惡是意之動,這個心一旦受到教育,就會波瀾,就會區分善惡。沒有善惡區分的時候,人的心是最平靜的,最安寧的。教育,其實是對“心”的一種改造,也是一種破壞。為何亞當夏娃沒有吃智慧樹上的果子時,無憂無慮?吃了智慧樹的果子,就覺得害羞?中國古代聖賢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也是同理。

知善知惡是良知,人受教化是自然的,人在環境中受薰染也在所難免,這個時候,人就會對善惡進行鑑別和判定,這種判定就是良知。人人具有良知,人人知道善惡,連大惡之徒,也知道善惡。

為善去惡是格物,意思是,對善惡加以區分和辨別,在這個區分辨別善惡的功夫基礎上,能夠增加善良,減少醜惡,就是格物。

這四句話,講了人心的變化規律。它告訴我們:解決社會問題的最好方向是返璞歸真。如果教育一味以功利為目的,這個社會一定有問題,一定倒黴,一定完蛋。


網紅書記開聊


陽明先生的"四句教",也稱為"心學四訓"。其中包含著陽明心學的主要內容,是陽明心學的一個高度概括,姑且談談淺見。

首句便是"無善無噁心之體",心體,是沒有善惡的,不與外物相接觸,不動於心,就如《中庸》所說的"喜怒哀樂之未發"一般,寂然不動的,這是心的本體,是心的"原始狀態"。陽明先生曾說過,早起之時,未與物接,有點類似這種心體狀態。若是放在人性論的哲學角度去看,則是"無善無惡論",但這角度寫寫論文可以,要想領悟則不行。

第二句是"有善有惡意之動"。當我們與外物相接觸,心一動,善惡立馬呈現。自己的動機、驅動力就馬上顯現出來,善與惡也在意識當中出現。但這時,還沒呈現出心學的力量來,只是在表述善惡事實。


第三句是"知善知惡是良知"。這時良知出現了,能對事物進行善惡判斷,並清楚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心裡都能明白。這叫做"良知",如很多時候我們心一動,或者心一痛,就是良知在起作用。但這一步,只是明白良知所在,這還不夠。

第四句是"為善去惡是格物"。好了,這才落實到修身層面。格物,格其不正使其正,正什麼?正心!把心裡的邪思雜念都血拼掉,這些都是"人慾",毫不留情地滅掉,還給心體一個純純的良知之心。此外,還需要"在事上磨",注重每一個過程自己的心裡是否還有"人慾",不斷地省察去除。

這是一個與自己"鬥"的過程,領悟的過程。個人資質不同,程度也不同,把握好"樂在其中",心學就算入門了。

祝您愉快!


幽幽南山客


“心學四訣”也就是陽明先生晚年所說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1、無善無噁心之體

無善無惡並不是說善惡不分,而是不起分別,淳然為一,說是一也不對,落了言詮便是非,只能勉強說是“無善無惡”,這就是每個人心之本體澄然的境界。

由心之本體觀世界就能實事求是,不被個人主觀意識所影響,物來則應,物去不存,一切隨緣任運自在。

2、有善有惡意之動

這裡的重點並不在“善惡”二字,而是由“善惡”二字、二極端所代表的各種分別,有這種分別心在,就不是心之本體了,而是“意”在起作用,在運動。

是人便必有“意”,便有意識在流動,或者說,不可避免的要受個人意識所影響,在看待、處理外界事物時往往便不能實事求是,做出恰如其分的反應。

怎麼辦?

3、知善知惡是良知

這裡的“善惡”就是真的在談“善”與“惡”了,而且還是真善、真惡。比如官吏貪汙,如果對你也有好處你可能覺得這不算是惡,但如果真是用自己的心之本體、用良知去看待,那無疑這是惡的,因為損傷了更多人的利益,何況即使自己本人就是官吏本身,由洞然之心觀察,貪汙終究不是正路得來的財,終究守不住,最終對自己還是有害處,只得到短期利益是為不智,不理智的行為也是不善,所以不為。

而所有這一切,一旦能“致良知”去觀察,都可以立刻得出結論的,何為善?何為惡?何為利?何為害?

致良知,即致心之本體。

如何致良知?

4、為善去惡是格物

看到這裡可能會疑惑明明談的是如何“致良知”,可這裡說的是“格物”啊。格物,實則就是在致良知。

“格物”一詞出自《大學》,歷來解釋不一,但筆者更傾向於是“革除物慾”或者“革除外物的誘惑”的意思。

何為善?何為惡?由自己淳然無染之心做出的判斷就是善,由外物勾起之慾望而做出的判斷就是惡!有時我們自己無法找到自己淳然無染的心,甚至無法真正分清善與惡,但沒關係。在人類歷史上我們有先行者啊!那些大聖賢、大教主、大德們早已給我們指明瞭道路,很多時候時候只是我們不走而已。

按照先行者們給我們指明的道路去做、去修,去為善、去去惡,終究能找到那個無染的心,無染,即革除了外物,無染,即洞明。


一騎凌崖


談及王陽明,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他原名王守仁,號陽明,明朝思想家、軍事家、心學集大成者。他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心學成就之高,對後世影響極廣。尤其是“知行合一”的修為準則和“心學四決”,最是他心學研究的最高成就。

民間向來認為,中國儒家有兩個半聖人,第一個是孔子,第二個就是王陽明,還有半個是曾國藩。由此可見王陽明在修為致道上的崇高地位。

王陽明的心學博大精深,因其內涵的深刻與普適而備受推崇。尤其是4句28字的“心學四決”,悟透後就能參透人生,無論是為人處世上,還是看待事物上,都會提升一重境界。繼而也能達到“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的至上人生修為。

明·王陽明·心學四決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無善無噁心之體

這句話和三字經裡的“人之初,性本善”意思非常相近。說的是,人出生以後,本身是沒有善惡觀念的,這種觀念是心性的根本。

王陽明認為:“在心體上不能有任何的雜念和念頭,就像眼睛裡不能容一粒沙子一樣。這個念頭不僅是指私念,即便美好的念頭也不能有一點。”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無善無惡就是本心最自然的狀態,它是心的本體。心即是理,心外無事、心外無物,心的本體是無善無惡,所以天地萬物也應該無善無惡。

有善有惡意之動

這句話的意思是,人都是有良知的,正所謂,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心如果失去了本體,那麼良知就會被矇蔽。良知一旦被遮蔽,所發出的念頭就有了善惡,而有了善惡之後,又不肯為善去惡,所以人生觀就有了善惡,好好的一個人也就慢慢的變化了。

王陽明的結論是:習氣所染。習氣就是我們身處的社會。這一觀點和韓寒當年寫的一篇文章《杯中窺人》的觀點一致,就是說,人隨著進入社會,慢慢的被腐蝕,就會心性發生改變。

知善知惡是良知

良知,是是陽明心學的核心理念,在王陽明看來,良知是天生的,是對自己和外界的良好判斷能力,良知即至善,即天理。王陽明對“良知”的推崇幾乎無以復加,他說:“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為?千聖皆過影,良知乃吾師。””

他還說,“良知學是千古聖賢相傳的一點真骨血,譬之如行舟得舵,平瀾淺灘無不如意,雖遇巔風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沒溺之患。”這些對良知的讚美之詞大有“良知在手,天下我有”的意味,可見良知強大的驅動力,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則。

為善去惡是格物

理學家認為的“格物”,就是分析現實事物,要認識天理,就要不停的分析現實事物。後來,王明陽苦思7天7夜,一無所獲。於是就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格物”不是分析事物,而是社會實踐,這裡的“致知”也不是認識天理,而是踐行天理。

知道了這重關係,就好理解“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句話了。人在社會生活中,要多參與社會實踐,在紛繁複雜的具體事務中鍛造自己的心理素質,做到動靜皆定,以此沉著冷靜,正確應對,才能進入“不動心”境界。

心學四決告誡我們:對於自己,既要做到“知善知惡”,心中又必須“無善無惡”;對於他人,儘管他“有善有惡”,卻要引導他“為善去惡”。如果能做到這四點,就能夠取得成就。

對於王明陽的這一觀點,讀者們,你們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哦~


文史道


四句教是實證,無法通過文字解釋,搞懂。

這個實證,開悟的過程,非常難,又非常簡單。

說難,如果沒有慧根+機緣+福報,可能需要八萬輩子,還未必開悟。

說易,如果具備慧根+機緣+福報。可能三歲就能明白,就能開悟,證入聖人心性。

所以,在頭條多看看就好,作為一個參考,至於能否開悟,多問問自己。

關於心學,問來問去不懂,非常正常,這個開悟機緣難得,又要經歷很多磨難。有人出家修行一輩子,都沒開悟,只能在形式學習。只問耕耘吧,莫求懂與不懂。





豐富多彩談國學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是王陽明的心學四訣,是他推崇的境界,理解表意並不難,心之體,心之本體,或者說心的本來面貌是無善惡之分的,善於惡是人的意念,是人的意念加諸心上,而判斷一件事物或者清楚自己的行為是為善為惡,這是良知,善惡不分糊里糊塗是很可怕的,甚至有時候比明知是惡還要為更可怕,因為明白善惡才能加以選擇和控制,知其惡必然知善。至於最後一句,所謂格物就是人的選擇和實踐了,可以看出王陽明主張的是為善去惡,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深層次來說,王陽明對於數千年來的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給出了自己的鮮明回答,無惡無善才是心之體,心之本,他的心學四訣不是籠統的,不是浮於表面或者說是圓滑事故的,而且直接了當,明白無誤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表明了自己的立場,這點上來說很難得。



經過的人沒有名字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四句話,史稱王門四句教,是陽明心學的核心,是王陽明去世前提煉出來的心學次第概括。

第一句“無善無噁心之體”描述的是心性的本體,本體無善無惡,用《心經》的話來說就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

六祖慧能開悟時也說過類似的話: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可見千古聖人同一鼻孔出氣。

第二句“有善有惡意之動”,指的是人的先天本能和後天自我需要在環境刺激作用下產生的慾望和恐懼等心理活動,也就是佛法中說的“貪嗔痴慢疑”,或者是二元對立的思維活動模式。

第三句“知善知惡是良知”,此處的知,不是道德觀念對錯的知,不是思維分析活動得出的認知,此處所說的知是良知。

良知和心之體是同一回事,自性是心之體,良知是自性的用。自性本體無善無惡,自性良知知善知惡,兩者互為表裡,體用不二。

第四句“為善去惡是格物”,關鍵在“為善去惡”,“為”意思就是用力,就是去粘解縛,就是自我降伏。

格物不僅僅是區分,還包含著“成為”的意思在內。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去除惡的慾念,進入善的狀態。

王門四句教包含了從“心體-意欲-區分-解縛”的步驟。

值得指出的是,一旦能夠進入“無善無噁心之體”的狀態,就沒有後面三句話的事,這三句話就是多餘的,因為心無善無惡,意就無善無惡,也無需啟動區分善惡的良知,也無需為善去惡的格物。

陽明心學的繼承者後來分成“現成派”和修成派”,正是從上至下和從下至上的分別。

從上至下也是禪宗的優勢: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當下心開意解,明心見性,立地成佛。

王門四句教對於大部分人來說,無法從上至下,只能從下往上走,所以就需要“為善去惡”的格物修煉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